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桃林中学2017届中考历史 世界现代史考点复习练习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现代史
一、选择题(1—10题每题1分,11—17题每题2分,共24分)
1.当代俄罗斯历史学家阿列克谢耶夫院士将文明演进与现代化进程等量齐观。

他认为:“20世纪世界文明进程的特点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被称为现代化的现代工业社会的紧张过渡。

这种过渡在某种程度上涉及了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

因此就出现了俄国的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及其后果这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从人类文明演进史(即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角度看俄国十月革命,其意义在于()
A.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B.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C.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D.促进了世界和平发展
2.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访问苏联后写到:“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是不可避免的。

”“消极的东西”主要含义是()
A.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B.新经济政策的弊端
C.支持工业化,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 D.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3.“我放下武器是为了赢得体面的和平,败军不可辱。

但《凡尔赛和约》侮辱了军人的尊严,如果可能的话,我将继续战斗。

”你认为这段话出自哪国军人之口()
A.法国 B.英国 C.德国 D.意大利
4.1932年,某政要指出:“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

”出现这一形势的主要原因是()
A.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对峙 B.严重的经济危机波及世界
C.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D.慕尼黑会议割让苏台德
5.罗斯福总统去世后,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发表评论文章说:罗斯福“以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度过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根据史实判断中共报刊评论的“安定国民生活”的措施是以下哪一项()
A.整顿银行金融系统 B.缩减农村耕地面积
C.大举建设公共工程 D.推行企业信用评级
6.尊重历史,从历史中获取必要的教益是防止历史悲剧重演的重要途径。

1970年,二战中反纳粹的英勇斗士、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华沙的一个纪念碑前,“替所有必须跪而没有跪的人跪下了”。

勃兰特这一跪的意蕴包括()
①诚恳承认纳粹统治时期德国所犯下的罪恶②向曾遭受种族灭绝大屠杀的犹太人谢罪
③承担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责任④消除历史包袱,帮助德国减轻民族复兴的困难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在人类历史上,凡属将要灭亡的反动势力,总是要向革命势力进行最后挣扎的,而有些革命的人们也往往在一个期间内被这种外强中干的现象所迷惑,看不出敌人快要消灭,自己快要胜利的实质。

整个法西斯势力的兴起及其进行了几年的侵略战争,正是这种最后挣扎的表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符合上述观点的典型战役是()
A.莫斯科保卫战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阿拉曼战役 D.不列颠之战
8.一位英国学者回忆道:“从德国电台中我起先只听到欢呼胜利的大喊大叫和恶毒的咒骂。

希特勒相信宣传的力量,战争头两年里的成功超出了最大胆的期望”。

德国在战争头两年之所以能如此成功,主要是因为()
A.希特勒的宣传所产生的巨大力量 B.德国狂热的民族主义所产生的力量
C.德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D.主要的反法西斯国家尚未联合起来
9.“没有庆祝活动。

关于停战协定签字的消息在时代广场灯光新闻牌上闪烁看,人们驻足读着这一通告,耸耸肩膀继续走路,不像欧洲胜利日和对日作战胜利日,没有欢呼的人群聚集在一起……艾森豪威尔显然是实现了他结束战争的竞选诺言,但是这一结局丝毫也未能振作美国的民族精神。

”这段话中的“战争”指的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 B.朝鲜战争 C.苏伊士运河战争 D.海湾战争
10.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

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土的局部改革。

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毹视为划时代的创举。

”材料中的“他”,应是()
A.罗斯福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1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到:“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该段材料可以用来探究()A.世界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原因 B.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原因
C.欧洲一体化进程启动的原因 D.北约华约对峙局面形成的原因
12.1988年1月1日,日本《产经新闻》报道:世界将由某一个国家取代美国而负起牵引世界经济的责任。

在这个新的主角亮相之前,世界经济将继续发生混乱……但目前在世界上靠得住的只有日本。

日本有责任应该主动地为世界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而发挥最大的力量。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日本()
A.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B.继续追随美国
C.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试图称霸世界
13.二战以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东欧国家中,改革较为突出的是()
A.南斯拉夫 B.捷克斯洛伐克 C.民主德国 D.匈牙利
14.一位德国人叙述自己的生活经历:“小时候,每天走过一个广场上学,可以看到马克思与列宁的铜像,后来铜像拆了,国歌换了,就连使用的钱也改了。

原本哪里都不可以去,现在可以在世界各地旅行。

”与之直接相关的历史背景可能是()
A.德国分裂 B.东欧剧变 C.苏联解体 D.欧共体成立
15.“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不要让橄榄枝从我的手中失落。

”说这句话的是前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与这句话有关的历史背景是()
A.科索沃问题 B.海湾战争 C.巴以冲突 D.古巴革命
16.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称:“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它显示了在这个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

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

很显然,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难浮在水面上。

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

”这段材料无法揭示出()
A.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休戚相关 B.全球化造成利益分配不均
C.缺乏公正性的全球化难以为继 D.全球化的潮流应该被抵制
17.早在1961年美国的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书中的标题有“不必要的大破坏”“死亡的河流”“自天而降的灾难”等,如今,书中的警告一一出现,这再次证明()A.环境问题始于美国 B.只有靠科技才能征服灾难
C.预言的准确表明作者的聪慧 D.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二、非选择题(每题12分,共36分)
18.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侵略的战争,是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我不知道你们的国家是否会从慕尼黑作出的决定中得到好处,但肯定无疑的是,我们不会是最后一个受害者。

在我们之后,其他人也将遭遇同样的命运。

——捷克斯洛伐克外交部长
材料三: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最终形成。

此后,“联合国家”在政治上互相合作,在军事土互相配合,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材料四:“70多年前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和平带来空前的灾难。

世界各国人民同仇敌忾,携手反法西斯侵略,保卫世界和平;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我们不会忘记,大批苏联红军远赴中国东北战场,同中国军民肩并肩对日作战,为中国夺取抗日战争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胡锦涛主席会见参加抗日战争的俄罗斯老战士时的讲话
材料五:2010年5月30日,中国总理温家宝乘专机抵达日本首都东京,展开为期3天的正式访问。

当晚,日中友好七团体和侨界四团体为温家宝举行欢迎晚宴。

在晚宴上,温家宝说,不要怕触及历史问题,因为它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强调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就是说,我们绝不会延续仇恨。

——凤凰网
(1)材料一所示图片是谁的作品?它反映的是法西斯的哪一暴行?你还能再列举出德、意、日法西斯的哪些暴行?(4分)
(2)材料二的“你们”指的是哪些国家?面对法西斯的暴行,这些国家采取了什么政策?导致了什么样的严重后果?(3分)
(3)材料三中签署宣言的国家是怎样“在政治上互相合作,在军事上互相配合”的?请你试举两例加以说明。

材料四中“苏联红军远赴中国东北,参加对日作战”是哪次会议的决定?(3分)
(4)从从材料一充满战争恐怖的壁画,到材料五温总理“绝不会延续仇恨”的讲话,你认为二战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2分)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5年5月9日晚,莫斯科烟花盛放,人们纵情高歌,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然而,就在人们欢庆胜利的激情犹酣之时,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发出了一段惊人的论调:“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乔治·凯南:被误读的遏制政策之父》
材料二: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及战后形势的发展,国际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两种根本相反的政治路线形成了:一方面是苏联和其他民主国家的政策,目的在于摧毁帝国主义和巩固民主;另一方面是美国和英国的政策,目的在于加强帝国主义和绞杀民主。

它们鉴于苏联及新民主主义国家已成为一种障碍……同时也就用新战争的威胁来支持这一运动。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
材料三:戴高乐将军警告他的后人“永远不要把法国的命运交到别人的手里”时,不会预料到有一天欧洲的经济和政治版图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不过戴高乐可以感到欣慰的是,他毕生所追求的法国复兴,通过将“法国的命运交在别人手里”实现了,他的国民在交出自己一部分命运的同时,也掌握了别人的一部分命运。

我们还应该为欧洲的一体化记上另外一大功:欧洲经历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长时间的和平。

《欧洲由对抗走向统一,国家间相互制衡为必要条件》
请回答:
(1)写出苏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贡献。

(2分)
(2)在苏联人民庆祝对德作战胜利之时,乔治·凯南却说“战争才刚刚开始”。

结合材料一和有关史实说明此言论出台的背景,并指出美国在这场“战争”中采取了哪些主要行动。

(4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根本相反的政治路线”所产生的影响。

(2分)(4)根据材料三,指出法国国民“在交出自己一部分命运的同时,也掌握了别人的一部分命运”的含义。

它对我们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提供了哪些启示?(4分)
20.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认为是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中国GDP在2010年超过了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关于GDP的话题引发了众多网友的热议,历史课上老师要求同学们开展题为“世界GDP大国百年兴衰启示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下面是某同学为此而上网收集的部分材料。

材料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GDP的发展与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密切相关。

二战后,美国又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有力地推动美国经济的发展,1945—1969年,美国GDP翻了一番还多。

材料二:据有关数据统计: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年均GDP增速为10.4%,1966年超过法国,1967年超过英国,1968年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成为现代化的发达国家。

材料三: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

二战后,苏联GDP长时间稳居世界第二,直至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GDP被日本超过。

对苏联GDP排名的升跌,有人感慨:“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对苏联和日本GDP排名的易位,有网友留言:“看看两国政府的财政支出,就能明白其原因。


请回答:
(1)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扩大国内市场迅速发展经济的政治前提是什么?二战后又怎样占据了国际市场?(2分)
(2)材料二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3分)在2010年中国的GDP超过了日本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分)
(3)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为什么会跃居世界第二位?材料三中“萧何”指的是什么?据所学知识说出你对“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理解。

(4分)
(4)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学习,你获得哪些启示?(2分)
参考答案:
练习六
1.B 2.A 3.C 4.B 5.C 6.A 7.B 8.D 9.B 10.C 11.C 12.C 13.D 14.B 15.C 16.D 17.D
18.(1)毕加索,轰炸格尔尼卡,德国:制造国会纵火案、疯狂屠杀犹太人、建立纳粹集中
营。

(列举日本、意大利的暴行也可)(2)英国、法国等。

绥靖政策。

后果: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西方大国的“自保政策”最终也损害了自身利益,以至于自食其果。

严重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助长法西斯侵略气焰。

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3)成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诺曼底登陆等。

雅尔塔会议。

(4)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19.(1)是二战的主战场,参加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进行斯大林格勒战役等。

(2)背景: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强大,在资本主义世界独占鳌头;苏联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美国认为苏联是其实现霸权主义的严重障碍。

行动:政治上,提出了“杜鲁门主义”。

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

军事上,1949年成立“北约”军事集团;发动了朝鲜战争、侵越战争等等。

(3)分别导致了“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形成;最终形成了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局面。

(4)含义:法国与欧洲部分国家联合(或欧洲国家在合作中共同发展,或成立欧共体)。

启示:国与国之间特别是大国之间应结束对抗,加强互信,合作共赢。

20.(1)政治前提:通过美国内战(南北战争)实现统一与稳定。

国际市场: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市场。

(2)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略。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

(3)苏联实行了两个五年计划;“萧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开始和苏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但逐渐僵化;二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逐步暴露,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4)启示:经济要发展国家要统一、要进行正确的改革,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要有忧患意识;要与时俱进;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等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