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云海【第2课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选词填空。 震撼 震动
1.他的感人事迹( 震撼 )了我的心灵。 2.飞机着陆时,会感到微微有些( 震动 )。
四、指出下面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人到哪儿,云也到哪儿,甚至伸手可拉住它,仰脸
可亲吻它。( 夸大、拟人 ) 2.人人都说黄山是人间仙境,仙境怎能离得开浩瀚的
云海呢?( 反问 )
五、按要求写句子。 1.我为黄山的奇丽风光所陶醉。(改为反问句) ____我__怎__能__不__为__黄__山__的__奇__丽__风__光__所__陶__醉__呢__?________ 2.云海以它变幻不定的身影赋予这座名山以神奇的色
彩。(缩句) ____云__海__赋__予__这__座__山__色__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结构
黄 山 云 海
未到 ——画卷和相册之中的印象
黄山
奇松怪石朦胧
来到 黄山
金鸡引颈高歌 烟云变幻不定 云海衬托红日
人间仙境
云韵 海味 美寄 如深 画情
赋予黄山神奇
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描写作者在黄山看到的奇松、怪石和奇 幻云海以及云海笼罩下的日出,抒发了作者对黄山美 景由衷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推荐阅读
黄山云海 自古黄山云成海,黄山是云雾之乡,以峰为体,以云为衣, 其瑰丽壮观的“云海〞以美、胜、奇、幻享誉古今,一年四季皆 可观,尤以冬季景最正确。依云海分布方位,全山有东海、南海 、西海、北海和天海;而登莲花峰、天都〔dū〕峰、光明顶那么 可尽收诸海于眼底,领略“海到尽头天是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之境地。 大凡高山,可以见到云海,但是黄山的云海更有其特色,奇 峰怪石和古松隐现云海之中,就更增加了美感。黄山一年之中有
人们赞美巍峨壮丽的黄山,云海以它变幻不定的身影 赋予这座名山以神奇的色彩,使它显得更加妩媚动人。我 爱这瞬息万变的云海,我爱黄山。
文章最后一段直接抒情:黄山之巍峨壮丽本已令人 震撼,而神秘莫测的云海更使黄山美景锦上添花,让人 为大自然的造化而赞叹动容。
同学们刚刚已经跟随教师走进课文, 品读了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现在,让我 们拿起金钥匙开启智慧之门吧!
红树铺云,成片的红叶浮在云海之上,这是黄山深秋罕见的奇 景。北海双剪峰,当云海经过时为两侧的山峰约束,从两峰之间流 出,向下倾泻,如大河奔腾,又似白色的壶口瀑布,轻柔与静谧之 中可以感受到暗流涌动和奔流不息的力量,是黄山的又一奇景。
玉屏楼观南海,清凉台望北海,排云亭看西海,白鹅岭赏东海, 鳌〔áo〕鱼峰眺天海。由于山谷地形的原因,有时西海云遮雾罩, 白鹅岭上却青烟飘渺,道道金光染出层层彩叶,北海竟晴空万里, 人们为云海美景而上下奔波,谓之“赶海〞。
与下文初登黄山时的感受形成比照,引起疑惑, 便于设置悬念
拓展: “我〞为黄山的奇丽风光所陶醉。你去过哪些旅游 胜地?曾为哪里的什么风光所陶醉?
例__如__:__我__去__过__九__寨__沟__、__泰__山__、_杭__州__西__湖__、__长__白__山__天_____ 池__、__青__海__湖__等__旅__游__胜__地__。__我__曾_为__九__寨__沟__的__丰__富__色__彩_____ 所__陶__醉__,__曾__为__西__湖__的__碧__水__青__山_所__陶__醉__,__曾__为__青__海__湖_____ 那__成__千__上__万__只__鸟__儿__所__陶__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在我的记忆中,画册上的松石一个个总是俊秀挺拔 的,而眼前的这些松石虽然也有挺拔之感,却总显得有 些朦胧,而且多了几分神秘的韵味。
这句话写的是记忆中的黄山松石是俊秀挺拔的、清 晰的,而眼前的松石都是朦胧的、神秘的。这两种感觉 形成比照,令作者迷惑,这就设置了悬念,也为下文描 写看到云海,解开疑惑做了铺垫。
云海 核心问题:课文通过描写黄 山云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一读:读课文,说说在翻 看画卷、相册和初登黄山 时,“我”对黄山奇松、 怪石的印象分别是怎样的?
三探:作者从几方面描写 黄山云海?表现了它的什 么特点?
二思:在半山寺前,“金鸡叫 天门”是怎样变化的?变化的 原因是什么?这给了“我”怎 样的感受?
国学诵读
望中汹涌如惊涛,天风震撼大海潮。 有峰高出惊涛上,宛然舟揖随波漾。 风渐起兮波渐涌,一望无涯心震恐。 山尖小露如垒石,高处如何同泽国。
(?黄山云海歌?吴应莲)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黄山四绝】 奇松、云海、温泉、怪石。
本文通过作者在黄山的见闻,从奇松、 怪石和奇幻云海以及日出四个方面入手,赞颂 了黄山的宏伟、壮观,表达了对黄山的热爱和 依恋之情。
核心问题: “课文通过描写黄山云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课文通过描写黄山云海的神秘莫测,奇丽诡谲, 抒发了对黄山美景由衷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表达了对 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串珠问题:
1.一读:读课文,说说在翻看画卷、相册和初登黄山时, “我〞对黄山奇松、怪石的印象分别是怎样的? “我〞从画卷中看到的是黄山松的苍劲盘曲, 从相册里见识的是黄山石的姿态万千,初登黄山,现 实中的黄山松石与画册上的感觉不大一样,显得“朦 胧〞“神秘〞、有“韵味〞。
2.二思:在半山寺前,“金鸡叫天门〞是怎样变化的?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给了“我〞怎样的感受? 在半山寺前,“金鸡叫天门〞栩栩如生,一会儿 消失,一会儿又出现,让人感到非常神秘和奇怪。这 些变化缘于云的变化速度快。让我感到惊讶和惊喜。
3.三探:作者从几方面描写黄山云海?表现了它的什么 特点?
作者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黄山云海:①将景物装 点得姿态柔丽,为茫茫的山景披上一层温柔的面纱; ②似有灵性,与人亲近,让人飘飘欲仙;③在山的 不同方位和不同时间显现出迥异的风姿。
一(h√àn gǎn) 巍峨﹒(√é wǒ) 手绢﹒(j√uàn juān)
婀﹒娜(√ē ā) 妩﹒媚(w√ǔ wú) 攒﹒动(cu√án chuán)
二、用“_____〞画出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峻__秀挺拔( 俊 ) 人头撵__动( 攒 ) 淖__约无比( 绰 ) 顺__息万变( 瞬 )
云雾的天气达200多天,水气升腾或雨后雾气未消,就会形成云海, 波澜壮阔,一望无边,黄山大小山峰、千沟万壑都淹没在云涛雪浪 里,天都峰、光明顶也就成了浩瀚云海中的孤岛。阳光照耀,云更 白,松更翠,石更奇。流云散落在诸峰之间,云来雾去,变化莫测。 风平浪静时,云海一铺万顷,波平如镜,映出山影如画,远处天高 海阔,峰头似扁舟轻摇,近处仿佛触手可及,不禁想掬起一捧云来 感受它的温柔质感。忽而,风起云涌,波涛滚滚,奔涌如潮,浩浩 荡荡,更有飞流直泻,白浪排空,惊涛拍岸,似千军万马席卷群峰。 待到微风轻拂,四方云漫,涓涓细流,从群峰之间穿隙而过;云海 渐散,清淡处,一线阳光洒金绘彩,浓重处,升腾跌宕稍纵即逝。 云海日出,日落云海,万道霞光,绚丽缤纷。
四悟:黄山日出的景象是怎样 的?你对此景象有何感受?
点击 听朗读
听范读,边听边 思考核心问题。 同时认准字音, 理解词语意思。
多少次,从画卷中见到那苍劲盘曲的黄山松; 多少次,从相册中看到那姿态万千的黄山石。我不 禁为黄山的奇丽风光所陶醉。
思考:写“我”从画卷和相册中了解到的黄山奇松 、怪石的特点有何作用?
4.四悟:黄山日出的景象是怎样的?你对此景象有何 感受? 黄山的日出比别处的日出更有绝妙之美——因为 它的云海,而使日出显得更加神秘莫测、大气磅礴, 云海和红日成了彼此绝妙的点缀,黄山“云海托红日 〞的奇景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是无法用语 言来形容的。感受:黄山日出的景象真是美妙无穷! 它的美是无与伦比的。我一定要到黄山去旅游,亲身 感受一下它的风姿。
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排比句的答题技巧是什么? 作者运用排比的句式,强调了……的……特点。
探究:第7自然段中,黄山云海的“奇”包含了哪些方 面的特点?
这个“奇〞包含了许多方面的特点:奇之一,将景 物装点得姿态柔丽,为茫茫的山景披上一层温柔的面纱; 奇之二,似有灵性,与人亲近,让人飘飘欲仙;奇之三, 在山的不同方位和不同时间显现出迥异的风姿:在光明 顶显得柔软而美好;在天都峰显得深邃莫测;而在日出 时那么愈加显得浩浩荡荡,滚滚而来。
它时而如风平浪静的湖水,时而像波涛诡谲的大海, 时而轻如丝绢,时而气冲霄汉……
排比、比喻
四个“时而〞构成的排比句,加上生动形象的比喻, 突出了黄山云的姿态万千,变化神速。
阅读方法解密:品析排比
什么是排比? 排比是把构造一样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
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手法。 运用排比有什么作用? 行文有节奏感,朗朗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
黄山云海
第 二 课时
品读释疑 结构主旨 课堂拓展 当堂检测
1.理解课文内容,抓住相关句子体会黄山云海的神奇 。〔重点〕
2.了解与黄山相关的知识,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热爱祖 国的情感 。〔难点〕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 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 文,教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 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 理解课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