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
宁广有
一、说教材
《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其中语言美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从语言入手分析,让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感知外在景观和作者内在的精神,获得审美享受。
通过拓展比较,体会本文蕴含的现实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1、鉴赏作品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的手法,鉴赏品味散文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
2、赏析优美的语言是全文的重点: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各种手法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3、托物言志的“志”的深层理解是文章的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教法
语文教学主张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这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法”,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独立自主或者合作解决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具体做法如下:
1、学习小组的的成立——成员之间、小组之间形成竞争与激励。
2、小组领学习任务,先自主后共同探究——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3、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4、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二)、教学手段。
为了使我设计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的突出与突破,本节课我将采用朗读、多媒体、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教师总结等多种教学手段。
四、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熟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初步具备对散文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
在做好预习的前提下,教师抓住语言因素,进行感性和理性的探讨,引导学生进入景物的意态、情韵的审美欣赏。
“参与式教学法”我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学生已经适应,二年级的学生对散文的学习兴趣也较浓,但如何鉴赏美文对他们来说还很陌生,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也要提高,所以做好范读很关键,问题的设计也很重要。
(二)学法指导与习惯培养
1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顺利展开学习的探究。
2、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以形成常规。
3、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4、优美文章要开口诵读。
五、教学策略
1、预习,初步感知文章的特点。
2、借助绘画法和诵读法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3、选用录音机、电脑和投影配合施教,从视听角度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空中楼阁”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现多用来比喻虚构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
而台湾作家李乐薇却以此为题,写了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他是怎么写的?
(二)、整体感知
1、预习课文
2、电脑投影:课题、作者,请同学们谈一谈对本文的总体感觉。
(1)语言美
(2)通过对环境的细腻描绘,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及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三)、语言分析(情与景)
1、教师示例鉴赏
(1)、电脑投影:课前提示
(课前提示)作者用绘画般的彩笔,对自己心爱的小屋精心描摹。
既写外在景观,又写内在精神,景情浑然一体。
明确:作者借助绘画和文字两种审美方式,把每一段文字都描绘得画一般的优美。
(2)、听录音:欣赏文章的开头几段并找出中心句
中心句:小屋点缀了山
明确:作为主体的小屋,在开头的文学中退居到“点缀”的位置,从绘画的角度,说明作者从大处着眼,用粗线条大笔勾勒出小屋和山的位置和依存关系。
(3)投影学生创作的绘画
这是学生根据文章开头几段文字创作的绘画,请同学们评析。
明确:这两幅画,较准确地理解了主体和背景间的依存关系
提问:但是否代表了所有同学们心目中“空中楼阁”的形象呢?
不是。
因为语言文字给了读者无限想象空间,以下就通过分析语言和诵读品味文章如诗如画的意境。
第1段,借助生动传神的比喻,勾画出山和小屋的形象姿态。
大背景“山如眉黛”——形状如眉,色泽如黛。
化用王观《卜算子》“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眉眼是人最有神采之处,是精神风貌的外在体现,“眉清目秀”“浓眉大眼”。
作者特别选取“眉黛”来形容山,赋予山于女性的阴柔之美。
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以“痣”来喻小屋,新颖独特。
美眉上的美人痣,醒目而美丽,爱慕之情已显露于字里行间。
——“恰”字准确地说明“山”与“小屋”之间的契合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
第2段,直接描写,直抒对小屋的喜爱之情。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立于一个柔和的角度上。
”变式句(前置句),节奏明快,突出“我”对小屋珍爱、赞赏之情。
第3段,作者仍以为不足,为加强读者的审美意识,又连用四个连续性设喻,把小屋的外形乃至于精神内涵都表现出来了。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
注意本体和喻体,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特别是前两个比喻捕捉美的形象,“飘”和“掠”形成的的动景,使小屋点缀山形成的静景之美变得生动、灵动而富有情调,令人恍然神往。
后两个比喻是用艺术家(画家和文学家)的眼光来强化这种审美意识。
抓色彩,抓神韵;抓景语,更抓情语。
(4)小结:作者把绘画美和语言美交融在文章之中,以绘画般的眼光,精心挑选,细腻观察景物,并赋予景观内在精神。
景物的美缘于作者对景物的情感和细腻的观察。
景物描写得越生动、形象,蕴含的情志就越具有感染力。
2、朗读指导:美读课文,重视意境,建构学生心中的“屋”的意境美。
本文语言流畅而富有节奏感。
开头两个独立成段的句子,以轻松舒缓的节奏为文章定下了欢快的主旋律。
四个比喻应用舒缓抒情的语调,读出辽阔、空旷之感。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出一到两段你们以为最美的进行朗读,其他小组点评,并给他们打分。
4、学生进行审美鉴赏
请同学们按照刚才教师示范审美欣赏的思路,分析各小组选读的段落。
5、引导学生领会本文作者的志向和情趣。
散文往往成为作者内心情感最自然的最熨贴的寄托。
作者借对建筑在山上的小屋的描写,全文如诗如画、如歌如梦,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寄托了她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摒弃世间物质享受,追求内心清静,远离尘嚣的独立人格。
(四)课堂小结
朱光潜先生称赞弘一法师(李叔同)“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
中国的文人,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主张积极用世,道家思想主张消极避世,这两种思想在历代文人的心中矛盾着,交织着,斗争着,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就是这种无奈的选择。
怎样才能找到二者的平稳点?李乐薇给我们做了很好的启示:做人时宁静淡泊,快乐而自在;做事时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把这句话送给大家,我们共勉。
(五)作业:从写景抒情角度比较本文与朱自清的《荷堂月色》,又从内容相同角度比较本文于梁实秋的《雅居》,你更喜欢哪一篇文章。
为什么?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