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堡雕版
(完整版)散文阅读2015高考《四堡雕版》
![(完整版)散文阅读2015高考《四堡雕版》](https://img.taocdn.com/s3/m/4416694e08a1284ac950434f.png)
散文阅读专项训练学习目标:1对做过的题,再阅读训练,规范自己的答题思路;2思维转化成语言,通过熟知的题目训练,规范自己的答案。
四堡雕版冯骥才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
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和临汾,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惟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依然故我。
从遥不可及的中古一直走到近代。
我喜欢建安[注]图书的民间感。
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融人坊间。
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刻意地追求经典,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
大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
今天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③然而,建安图书真正的福气,是它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雕版印刷之乡——四堡。
中国古代雕版基地大都空无一物,只剩下建安这个“活化石”。
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④四堡身在闽西,肩倚武夷山脉,一双脚站在连城、清流、宁化与长汀交界处。
地远天偏,人少车稀,这种地方正是历史的藏身之处。
但现代化法力无边,近几年古镇热闹起来了,不过令我吃惊的是,这里居然还完整地保留着二百年来声震闽西的印书世家邹氏的坊间与宅第。
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间房子,屋连屋,院套院,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九厅十八井”。
在四堡,这种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活,一半用于印书。
可是,无论陪同我的主人,怎样指指点点地讲述,我也无法生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来。
⑤俏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砖雕,带着画痕的粉墙,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
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对此早已视而不见。
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
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表面剥落,砖块粉化;地面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门窗支离破碎,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杂物堆满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
四堡简介
![四堡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213f208d51e79b8968022658.png)
大家知道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其中印刷术,由唐至清,摇摇领先世界,雕版印刷,更是世界印刷术的先河。
而今天我们到的古镇四堡,位于连城、长汀、清流、宁化四县交界处,这里曾以其兴盛的雕版印刷业而赫赫有名,成为明清时期中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可以说是唯一活着的古代雕版印刷的见证者。
四堡雕版印刷业萌芽于宋、发明于明、鼎盛于清,当地书商达数百之多,有定点经销的、有流动贩卖的,外地书商也络绎不绝前来批售,书籍销往全国13个省150多个县市,使四堡印刊书籍“行销全国、垄断江南、远播海外”,四堡也因拥有丰富的雕版文化而被誉为“中华文化明珠”,名列“福建省历史文化名乡”,幸存的古书坊群也列入了国家重点文保单位。
古书坊大都分布在雾阁村和马屋村,基本属于家庭作坊,多由家族世代经营,雾阁村的邹氏和马屋村的马氏,就是经营四堡雕版印刷业的两大家族。
而四堡雕版印刷起源,据四堡邹氏族谱记载,是明万历年间,时任杭州仓大史的邹学圣,晚年辞官回到四堡时,把杭州的版籍、灯艺带回到四堡,并让儿孙以此为业,创办坊刻印书,带动四堡雕版印刷业走向规模化发展。
有朋友会问,既是邹氏和马氏的家族产业,他们在印制书籍的时候会不会出现销量好的书籍大家都在印制问题?这点大家不用担心,“打击盗版”、“保护知识产权”、版权意识,早在明清时间四堡碉堡印刷就有了,因为您可以看到当时的每一块雕版上都刻有“藏板所有、翻刻必究”、“本斋藏板,翻刻必究”的字样,而且邹氏和马氏两大家族还制定了“藏板所有”的族规,用以解决家族间作坊间因争印畅销书籍、争雕版而引起的纠纷。
族规也对开刻新板有许多限制:一般不允许开刻已有的书板;各书坊间租借书板印书时,一切按原样进行,不得另立标记,如有违反由族长出面干预等。
同时为协调家族内各作坊的正常生产运作,邹、马两大家族还制定了另一项族规,称为“岁一刷新”,这是说,来年正月前,各书坊须将明年出版销售的所以图书品种全部刷印出清样,贴在各自书坊门墙上,以便各家各户互相串门之际能了解各书坊的出书情况,避免重复。
四堡雕版
![四堡雕版](https://img.taocdn.com/s3/m/3c017736dd36a32d737581d3.png)
为什么四堡会变成如今的模样?(划出文中的内容)
特别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人们会 巴望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 掉。 知道今天,无孔不入的古董贩子还在闽北和闽西各地进村 入乡、走街串巷去搜罗古书古版。四堡人穷,自然就那它们换 钱。 西方的石印与铅印技术相继传入,四堡的雕版便走向衰 落 。 受制于经费的拮据,在这些文化沃土上,到处是古董贩子, 反倒很少看到专家的身影。 四堡现有的书坊不会坚持太久,残剩在民间的古版又会很 快灭绝。
现 代 文 阅 读 讲 评
《四堡雕版》文本导读
1、作者在本文中写了什么,请同学们进行概括。
写了四堡雕版在现代化的发展下已经走向没落甚 至消逝,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明消逝的惋惜和忧患 之情。 2、作者是怎么来写的? 文中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当年承担文明传 播的建阳和如今凋敝的四堡进行对比。
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大地上 文明的传播。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和临汾,总是随着战 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惟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依然故我。 从遥不可及的中古一直走到近代。我喜欢建安图书的民间感。它自 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融人坊间。 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 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刻意地追求经典,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 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大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 用的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 年热销的图书。今天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 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概括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总体概括了建安印刷的民间感和平民性的特点,突出了它独 特的纯朴审美品格。
18.文章第④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6分) 多角度正反对比,并以“一根筋”老汉为例,形象地诠释“岁岁 年年人不同”的深刻含义,阐明世变时移人不同的必然性。 【评分建议】写法特点4分,每点2分;分析2分,每点1分;计6分。
冯骥才四堡雕版详解
![冯骥才四堡雕版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020c9abb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2e.png)
冯骥才四堡雕版详解
冯骥才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和出版家。
他以其创作的四堡雕版而
闻名于世。
四堡雕版是一种独特的雕版印刷技艺,被誉为冯骥才的杰作之一。
四堡雕版是冯骥才在1980年代末期发明的一种雕版印刷技艺。
它以传统的木
刻雕版为基础,通过创新的设计和雕刻方法,使印刷成品更加精美细腻,效果更为鲜明立体。
冯骥才四堡雕版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首先,它注重表现力和艺术性。
冯骥才善
于捕捉事物的气氛和情感,通过细腻的雕刻和独特的构图,将其传达给观者。
其次,它注重传统与创新的结合。
冯骥才的四堡雕版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技艺,又加入了现代的设计元素,使作品更具时代感。
第三,它具有较高的技术难度。
四堡雕版需要经过反复推敲和实践,需要雕刻师傅具备高超的雕刻技巧和审美眼光。
冯骥才四堡雕版的应用范围广泛。
它可用于印刷画册、书籍封面、字画、广告
等领域。
其精美的雕刻和独特的风格,为这些作品增添了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在中国艺术界,冯骥才四堡雕版被视为一种创新和突破。
它的出现丰富了中国
传统艺术的形式和内涵,为中国雕版印刷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而言之,冯骥才四堡雕版是一种独特的雕版印刷技艺,它集传统与创新、精
美与艺术于一体。
它的应用范围广泛,为中国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冯骥才的四堡雕版是中国现代艺术的杰作,也是冯骥才在艺术界的重要贡献之一。
【最新】冯骥才《四堡雕版》阅读附答案-优秀word范文 (3页)
![【最新】冯骥才《四堡雕版》阅读附答案-优秀word范文 (3页)](https://img.taocdn.com/s3/m/ab36f52259eef8c75fbfb391.png)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冯骥才《四堡雕版》阅读附答案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
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等,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唯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从中古一直走到近代。
我喜欢建安[注]图书的民间感。
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观念融人坊间。
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刻意地追求经典,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
大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
今天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③然而,建安图书真正的福气,是它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雕版印刷之乡——四堡。
中国古代雕版基地大都空无一物,只剩下建安这个“活化石”。
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④四堡身在闽西,肩倚武夷山脉,地远天偏,这种地方正是历史的藏身之处。
但现代化法力无边,近几年古镇也热闹起来了。
不过令我吃惊的是,这里居然还完整地保留着二百年来声震闽西的印书世家邹氏的坊间与宅第。
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间房子,屋连屋,院套院,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九厅十八井”。
在四堡,这种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活,一半用于印书。
可是,无论陪同我的主人怎样指指点点地讲述,我也无法想象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来。
⑤倘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砖雕,带着画痕的粉墙,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
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对此早已视而不见。
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
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表面剥落,砖块粉化;地面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门窗支离破碎,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杂物堆满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
四堡雕版冯骥才阅读理解
![四堡雕版冯骥才阅读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3d07887b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f9.png)
四堡雕版冯骥才阅读理解
嘿,你知道四堡雕版吗?哎呀呀,那可真是个神奇的东西!要是你还没听说过,那可真亏啦!就好像你错过了一场超级精彩的冒险一样。
我第一次听说四堡雕版,还是读冯骥才先生的作品时。
当时我就好奇得不行,这四堡雕版到底有啥特别的呢?咱就说,冯骥才先生为啥对它这么着迷,还专门写文章呢?
后来我去了解了一下,哇塞,可真是不得了!四堡雕版那是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啊!那些雕版上的图案和文字,就像是时间留下的脚印,每一个都有着它的故事。
比如说,有一块雕版上刻着一个古代美人儿,那神态,那姿态,简直传神极了!这就好像是古代的艺术家穿越时空在和我们对话一样。
我还听说啊,以前在四堡,有好多厉害的雕版师傅呢!他们就像魔法师一样,能用自己的双手赋予这些木板新的生命。
你能想象吗?他们坐在那里,一刀一刀地雕刻,那专注的样子,多让人敬佩啊!“嘿,老张,你这块雕板刻得可真漂亮啊!”“哈哈,那可不,我这手艺可不是吹的!”这就是他们之间的对话,简单又朴实。
冯骥才先生不就是被这些所吸引吗?他在作品里描述的那些场景,那些人,让我们仿佛也能身临其境。
这就像我们也跟着他一起走进了四堡,看到了那些雕版,听到了那些故事。
我们难道不应该像冯先生一样,去好好感受一下四堡雕版的魅力吗?这是多么难得的文化瑰宝啊!
总之,四堡雕版绝对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珍惜,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呀!。
四堡雕版shen
![四堡雕版shen](https://img.taocdn.com/s3/m/af589f2ea26925c52dc5bf3e.png)
四堡雕版
——2015山东卷
整体感知
围绕标题“四堡雕版”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题目讲解
21.请根据本文概括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 (4分)
【审题提示】 1.关注题干 2.明确区间(4-10节)
【文本信息】
(4) 但现代化法力无边,近几年古镇也热闹起来了。 不过令我吃惊的是,这里居然还完整地保留着二百年 来声震闽西的印书世家邹氏的坊间与宅第。大大小小 一百四十间房子,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九厅 十八井”。在四堡,这种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活,一 半用于印书。可是,无论陪同我的主人怎样指指点点 地讲述,我也无法想象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 来。
知识积累:结构作用(《凤》162)
2、中间 结构上:承上启下;概括上文,领起下文;由
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正面转向反 面。表达上: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层层 深入
知识积累:结构作用(《凤》162)
3、结尾段的作用 内容上: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深化(升华
)主题;突出(强化)……,揭示(暗示)主题 。结构上:总结上文,呼应前文,对比照应;表 达上:使文章意味深长,发人深省,给人启迪; 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回味无穷。
衰落原因5:经费拮据导致专家也不过问
【高考答案】现实生活的煎熬,现代化、物质化的冲击, 生活的贫瘠所迫,西方的石印与铅印技术相继传入, 经费拮据导致专家也不过问,自己主人的轻视。
【考题回顾】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 (《上善若水》) 【高考答案】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 ,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功能多样、持久:既能防洪, 又能灌溉,至今仍在发挥作用。③方法科学:“低作堰、 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④体现了“上善若水” 的哲学思想。
6中国四堡雕版印刷展览馆讲解词
![6中国四堡雕版印刷展览馆讲解词](https://img.taocdn.com/s3/m/2c492c0384254b35effd341c.png)
中国四堡雕版印刷展览馆讲解词各位朋友:你们好!我是这里的导游员,我姓X,欢迎你们到省级历史文化名乡,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堡古雕版印刷文化遗址和展览馆来参观。
在参观前给大家提个小要求,这里不能吸烟,谢谢大家的合作!四堡是明清时期与北京、扬州、杭州齐名的中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也是目前举世罕见保存较为完好的古雕版印刷文化遗址,现保存完好的古书坊、古雕版、古书籍和古印刷工具是不可多得、不能再生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而被誉为“中华文化明珠”。
1999 年,四堡被省政府批准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乡” ,2001年,其古书坊建筑群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 年,该遗址又被列为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今天这里微缩地展现了四堡几百年的印刷业历史。
现在就请大家一起了解四堡及它的雕版印刷史。
我们先了解一下四堡概况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出四堡位于连城县最北部,与清流、宁化、长汀县交界。
过去的四堡茂林修竹,纸业发达,为雕版印刷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
明清时期其他地域包括现在清流、宁化、长汀、连城的部分区域归属四堡,面积有600 余平方公里,现在四堡的地域面积不及原来的十分之一,仅有58.8 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7 万人。
四堡的古书坊建筑群主要分布于雾阁和马屋这两个村落。
四堡还是传统的“手工艺之乡” ,金银、锡器和刺秀工艺独具特色。
现在刺秀工艺还是四堡重要的产业之一。
也是著名的新闻记者、政治家、出版家邹韬奋的祖籍地。
接下来,我们先一起了解四堡雕版印刷业的萌芽与发展。
大家请看印刷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中国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大体可分为源头、古代、近代、现代四个阶段的发展演变过程。
四堡雕版印刷业始于明、鼎盛于清,在清乾隆、嘉庆年间的鼎盛时期,曾建有100 余座大小印刷书坊,遍布于雾阁、马屋、上枧、严屋等村落,所印书籍种类繁多,达九大类,九百余种,一些禁书如《金瓶梅》等在四堡曾有刊印,还有当地学者邹圣脉编刻的启蒙读本《幼学故事琼林》等。
四堡雕版印刷的源起及其文化影响
![四堡雕版印刷的源起及其文化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622739069dc5022aaea00fd.png)
四堡雕版印刷的源起及其文化影响作者:谭栩炘来源:《出版参考》2016年第05期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发明、发展和传播为世界及中国的文化传播起了推动性的作用,通过对清代雕版印刷术重要基地之一——四堡雕版坊刻的源起、所印书籍的传播、历史文化影响等的研究,让更多人了解四堡。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开始于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经北宋的毕昇发展、创新,产生了活字印刷,并传到欧洲,所以后人称毕昇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
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中古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印刷术先后传到了朝鲜、日本、中亚、西亚和欧洲。
然而,在我国古代,雕版印刷是主流的印刷术,它自隋唐始,有官刻、坊刻、私刻等形式,主要用于印刷佛经、儒家论著、历书、医书、文学作品等,并一直沿用至民国。
明清时期,产生了北京、湖北汉口、江西浒湾、福建四堡等多家印刷基地。
其中,四堡雕版基地保存着完整的书坊建筑、线装古书和雕版印刷工具,是目前世界上幸存的古代雕版印刷基地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一、四堡雕版印刷的源起四堡,位于福建西部连城县的最北端,地处连城、长汀、清流和宁化四县的交界(1951年2月由长汀划入连城),是一个偏僻的山区小镇,交通谈不上便利,经济也并不发达。
然而,就是在这里,曾经以其兴盛的雕版印刷业而远近闻名,成为明清时期重要的雕版印刷基地,其所印书籍“行销江南,远播海外”。
关于四堡刻书业的起源,至目前仍有不同说法。
有的学者认为起源于南宋末年;另有学者认为起源于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
根据是:四堡马屋村人马驯,明朝正统年间中进士,官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明朝成化年间将汉口等地的印刷术传回家乡,四堡坊刻业由此而发展起来;还有一说法认为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四堡雾阁村人邹学圣,时任浙江杭州仓大使,明朝万历八年(1580年)辞官归故里,将苏杭的元宵灯艺和印刷术带回四堡,创办坊刻印书。
从已知的文献资料记载看,万历起源说有较多的依据。
6、四堡雕版印刷
![6、四堡雕版印刷](https://img.taocdn.com/s3/m/cbe72887d0d233d4b14e6986.png)
展所必要的强大支持。”这是国际上一位伟人思想家对中国印刷术于世界文
明进步所作卓越贡献而发出的由衷赞叹。印刷术是中华文明的一颗璀璨之
星,而它的开先河者,则是雕版印刷。因此,世人的目光将不可回避地聚焦
在闽西一个古朴的小镇——连城四堡之上。是的,毫无疑问,连城四堡,是
人感叹四堡书人的超前意识。
世界文明因印刷术的问世而分外妖娆,中华文明因创造了印刷术而倍添
光彩,在这举世瞩目的精彩里,有四堡雕版光芒四射的炫华。四堡雕版印
刷,一部客家才情镌刻的人类文明史!
也络绎不绝前来批售,使四堡刊印的书籍“垄断江南、行销全国、远播海
外”,为中华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立了不朽功勋。
时至今日,四堡已经成为明清时期全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保存最完整
的一个,走进四堡,便可领略雕版印刷术古韵飘香的魅力。
按照传统工艺,雕版制作大致可以分为胚板制作、胚板书写、雕版制
手工操作完成,工艺十分考究。
四堡书坊曾以出版当时的禁书《金瓶梅》、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合刊本、全国明志《宁化县志》以及《西厢记》而闻名于世。据说,当时雕
敝《金瓶梅》售价极其昂贵,只要售出一套,就够寻常的家庭一年吃穿不
愁,实在令人咋舌。文人骚客曾把该书呼为“奇书”,由它的雕版刻本非同
中国明清两代著名的雕版印刷基地!
四堡雕版印刷业“起源于宋,发展于明,鼎盛于清”,经历数百年演
化,在乾隆、嘉庆、道光三代进入全盛时期。所印书籍种类繁多,达九大
类,近千种。其时四堡书楼林立,世代相传的大书屋至少百家,中小书坊星
罗棋布。当地书商达数百之多,有定点经销的,也有流动贩卖的。外地书商
《四堡雕版》《牛铃叮当》教案(1)-河北省新乐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
![《四堡雕版》《牛铃叮当》教案(1)-河北省新乐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ba27cc8beefdc8d376ee32c5.png)
阅读散文三步骤:一读抓要点(关注题目、抒情议论句等)二读理思路(关注线索、每段描写对象、每段中心句、提示语等)三读探主旨(从不同的描写对象中找相似点、找到贯穿其中的“神”)《四堡雕版》140页一、读抓要点(基本确定文体类型)(一)阅读方法指导1、阅读范围题目、首尾段(或者稍做拓展,拓至开头一、二段,结尾一二段),尤其是首尾段的抒情议论句。
2、阅读方法:以段落为单位跳读3、阅读任务基本明确写作对象、作者的情感态度倾向(二)完成阅读任务(写到作业本上)本文写作对象应该是“四堡雕版”表明作者态度倾向的句子: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谁救四堡呢?作者的态度倾向:对四堡现状的惋惜、担忧基本确定文体特征:本文应该是抒情性文二读理思路(梳理散乱的形,找到贯穿之线,一线串珠)(一)阅读方法指导1、阅读范围:全文2、阅读方法以句为单位通读全文,边读边圈点勾画,重点勾画每一段的中心句、抒情句、议论句、提示语等。
3、阅读任务①.明确每一段的写作对象②画出每一段的关键词句③分层概括内容④明确线索(二)完成阅读任务(写到书上)通读全文,分层概括内容,勾画每一段的关键句第一层(①)写作者的失望之情。
第二层(②)写建安版的特质关键句:我喜欢建安图书的民间感。
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
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第三层(③——⑥)写四堡的现状。
关键句:③段: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④段:这种地方正是历史的藏身之处我也无法生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来⑤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
第四层(⑦——11)写四堡雕版的窘境。
闽西汀州四堡传统雕版印刷工艺调查研究
![闽西汀州四堡传统雕版印刷工艺调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4eff1425f0e7cd185253656.png)
闽西汀州四堡传统雕版印刷工艺调查研究作者:蓝泰华来源:《艺苑》2014年第02期【摘要】中国雕版印刷技术,是在社会文化背景、技术基础和物质条件相互作用配合之下,经过长期演变发展而成的产物。
闽西汀州四堡,是唯一活着的传统雕版印刷的见证者。
四堡印刷业“起源于宋,发展于明,鼎盛于清”。
它的崛起和发展,有其特殊的地理和人文历史因素。
它不仅以种类繁多、规模宏大而引人注目,其在印刷设计装帧工艺上的一些独特之处也为中国印刷史留下了重要的研究价值。
四堡雕版属于“坊刻”,它的古书坊印刷建筑群“民居+作坊”的艺术特色独具一格。
四堡印刷业在中国考古史、印刷史、传播史、文明发展史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帮助人们从繁重的著作手工抄写中解放出来,它与同时代的汀州客家手工造纸业一起孕育了客家文化,堪称闽西客家民间工艺的一朵奇葩。
【关键词】汀州四堡;雕版印刷;工艺调查[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以其积累和传承人类知识的特殊功能,直接推动着人类事业进步的发展进程。
中国发明的印刷术,主要是指雕版印刷,其用途主要用于图书印制。
雕版就是用雕刻方法制作印刷版的工作,它是最早的一种印刷工艺。
从中国远古的树皮布印花饰,直至明清时期的图文印刷,皆相习沿用,均属于雕版印刷类。
古代雕版印刷术是在文化背景、技术基础、物质条件相互配合作用,经过长期演进发展而成的产物。
人类文化的历史是先有图画然后才有文字。
先后经历了由新石器时代的刻甲、骨、金、石到秦汉时期的雕刻木版,雕版印刷工艺逐渐发展演变成熟。
一、闽西汀州四堡传统雕版印刷工艺的渊源与发展汀州四堡,位于闽西长汀、连城、清流、宁化四个纯客家县的交界处,因和四县相邻,故得名“四堡”。
这里曾经成为明清时期全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北京、武汉、江西许湾、连城四堡)之一,为闽西文化乃至福建文化发展史写下了厚重的一笔。
汀州四堡雕版印刷业“起源于宋,发展于明,鼎盛于清”,有“垄断江南,行销全国,远播海外”之说。
基于旧志的福建四堡雕版印刷医学文献研究
![基于旧志的福建四堡雕版印刷医学文献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42355c519e8b8f67c1cb9d1.png)
基于旧志的福建四堡雕版印刷医学文献研究地方志、史料文献等都是中医药文献传承与发展的宝贵资源。
作为我国古代刻书中心之一的福建,所辖的四堡地区在乾嘉时期刻书业发展进入高潮,书坊林立,刊刻书籍数量繁多,种类多样,涉及中医中药、经史典籍、启蒙读物、课业应试、术数占卜、诗词文集、小说戏剧等,广泛流通至省内外各地。
其中不乏有上乘之品,很多古籍仍旧是今天校订校勘的底本,四堡坊刻业为书籍流通以及文化传播作出了贡献。
但由于史料记载的有限性,今人针对四堡版刻的研究较为局限,未见对现存四堡雕版印刷医籍在国家各大图书馆收藏情况做深入研究的文献,未见探讨其对中医药文化传播与影响的研究。
因此,本文以福建旧志和文史资料为基础,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其对医学文献和雕版印刷有关信息的记载情况,探索旧志记载的医学文献信息的特征及研究利用方法;综合今人研究文献,实地考察当地族谱、分关文书、账簿,并走访四堡定敷公祠展览馆,形成四堡中医药雕版印刷医籍书目,揭示四堡古医籍刊刻、分布与流向对福建医学传播及发展的影响和意义,并为后人进行医籍的获取和研究提供渠道。
本研究对于弘扬四堡坊刻文化与中医药文化,丰富闽版中医药文献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文前言部分阐述福建四堡雕版印刷医学书目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一章通过史料记载从四堡地区政治、地理、经济、文化、自然资源几个方面分析四堡雕版印刷业的兴盛原因,从四堡坊刻业市场竞争力、经营模式、外部因素冲击等几个方面分析四堡刻书业的衰败原因;第二章通过实地调查与文献研究结合的方法,收集可获取的福建旧志及四堡文史资料,整理其中四堡雕版印刷及医学文献的相关信息,形成四堡雕版印刷医学书目,揭示四堡现有古医籍馆藏情况:最后一章讨论旧志信息特征以及研究利用的方法,重点分析四堡雕版印刷医籍及其刊刻、分布、流向情况,旨在为后人研究提供途径,并揭示四堡刊刻的医籍对普及中医药知识和促进福建医学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四堡雕版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四堡雕版文化旅游开发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0d7b84ff7c1cfad6195fa799.png)
宜春学院学报
Jun l0 Yih n C l g o r a f e u o ee l
Vo. 4,No 6 13 .
21 0 2年 6月
Jn. 02 u e2 1
四堡雕 版 文 化旅 游 开发 探 析
傅 生生
(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 系,福建 龙岩 342 ) 60 1
印刷 ,在世界文 明的进程 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 用 ,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为开创人类文明作 出了重大的贡献 ,雕版 印刷则 为世 界印刷术之开 端。20 0 9年 9月 ,以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为 申报 主体 ,代表中国申报的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一次申报 成功 ,正式入选 “ 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作 目录”l 【 ,雕版印刷一时之 间名扬海 内外 。四堡 J
力建设具有原 生性的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关 键词 :四堡雕版 ;旅 游 ;文化
中 图分 类 号 :F9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7 —30 (0 2 6— 07一 4 5 6 1 8X 2 1 )O 09 o
Ana y i i m l ssO lTo v l p e to De e o m n fEng a d i i g Culur n S ba r ve Prntn t ei i o
h n k a a c i cu a u t r , t e tu s r s u c s i i a a e t e a s l tl d a t g o i o . we e , i g Ha k r ht t r lc l e h o r m e o r e n S b o t k b o u ey a v a e p st n Ho v r e u i h n i
被遗忘的雕版印刷
![被遗忘的雕版印刷](https://img.taocdn.com/s3/m/76997fe2ba0d4a7302763a8e.png)
地” , 造 就T中 最 著 、 最 最要 的印刷 l 坫地之 一—— 繁荣 ¨ ,
两个半世纪 的四堡。
商人竞 争, 他们从 当地 新兴宗族 和新建书院 埘敦 科 1 5 1 1 1 益增 长的需求 巾, 扶得 丰厚 利润 从一 开始 , 四 书 商几乎鄙遵 守这样 一套 f ; 易模式— — 学 习
的兴起有 明确 记载。
马屋印刷业 的起 源同样模 糊小清。 马氏 、 人 为,
四堡 出版的家庭 生意
四堡 罔 f ; 贸 易成功 的火 键 , 就 存于投 入科 考教
育。 不论 卒 f 会如何发展 , 只要还 有科考, 四催的『 划书贸 易就有 I j 大市场 。 而要 做科 学的 意 , f 5 I { ; 『 仃 】 必 须熟
中被持续 使用。 从l 8 世 上 纪到 I 9 世 纪 早期 , 四催 建 A 4 6 家新书 坊。 作 为建阳 ( 明代 最大 出版中 心之一) 地最 多产 的
在清 代及 更早 , 就在 偏僻 且贫 穷的闽 西巾, 卜 h
七十 多个小 村庄 组成 的四堡, 集叶 l 于一 个狭小 的盆 地, 远离府城 及闽 西主要乡镇。 即便对 地处边 缘 的
个片【 ) l = = I l 迄 今最 少 为人研究 的地 疗 然而, 正址这 片 “ 贫嵴之
பைடு நூலகம்
的 占镇 四 , 就 是现在 唯一活着 的 ℃ 雕 版印刷 的见 汪者 但很 少有 人知 道 , 在那 个福建 省文化 最落后 的堂 荒之 地 , 曾 现 过 盛了两 个半 【 I t 纪的 四儇 印刷业 , 并成 为帝 同晚年
的雕版印刷 , 更 是开世 界印刷 术之 先河 I m 一 个名 见经t 簟
四堡雕版
![四堡雕版](https://img.taocdn.com/s3/m/3a2ac5f7172ded630a1cb60f.png)
14. 请根据本文概括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6分)
(1)人们对现代化的渴望,企图抛弃传统文化; (2)四堡人穷,拿文明来换钱,轻视自己的传统 文化; (3)西方石印与铅印技术的相继传入,对四堡雕 版的冲击; (4)受制于经费的拮据,很少有专家来研究继 承; (5)四堡的书房没落,使民间的古版无处寄存。
13.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1)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2 分) 运用比喻手法。作者原本认为四堡雕版印刷传统文化 本应该被继承和弘扬,但在现实中理想破灭了,表达了 作者对文明消逝的失望。
(2)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都看不到。(2分)
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了传统文化消逝的无影无 踪的情形,表达了作者对文化消逝的惋惜。
现 代 文 阅 读 讲 评
《四堡雕版》文本导读
1、作者在本文中写了什么,请同学们进行概括。
写了四堡雕版在现代化的发展下已经走 向没落甚至消逝,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明消 逝的惋惜和忧患之情。
2、作者是怎么来写的?
文中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当年承 担文明传播的建阳和如今凋敝的四堡进行对 比。
《四堡雕版》思路梳理
《四堡雕版》问题
1、简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2、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1)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2 分) (2)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都看不到。(2分) 3、请根据本文概括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 6 分) 4、文中五个问句,意蕴丰富,设置巧妙。请结合全文烟灭:对文明消失的失望之情 2、总体概括了建安印刷的民间感和平民性的 特点,突出了它独特的纯朴审美品格。 3、四堡,雕版活化石 4、四堡,受到现代化的影响 5、现代文明对传统雕版文化的冲击 6-11、四堡雕版衰落的原因 12、呼吁拯救四堡雕版,拯救传统文化,
连城四堡雕版的赏析与保护
![连城四堡雕版的赏析与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97ca4777a26925c52cc5bf85.png)
之 地 , 四 堡 雕 版 所 用 的 材 料 大 多 就 近 取 材 , 由于 樟 木 有 着 特 殊 的 芳 香 气 味 ,有 防 虫 防 蛀 作用 , 因
此 四堡 雕 版 以 樟 木 居 多 。 从 连 城 县博物馆征集 的四堡雕版来看 ,
清 代 四堡 雕 版 印刷 工 艺 非 常
簟 1 物 宅 挚费I 支 垂 双轨鉴析
连城 四堡雕版 的 赏析 与保护
口 杨 芳
种 艺 术 品 ,不 仅 对 繁 荣 文 化 起 到
一
1 3 , 其 中 范 阳 邹 氏3 家 , 闽 2个 2
、
雕版赏析
了 重 要 的 创 造 性 作 用 , 而 且 它 本 身 也 极 具 欣 赏 价 值 和 收藏 价 值 。 本 文 以连 城 县 博 物 馆 馆 藏 的 雕 版 ( 家 三 级 文 物 ) 为例 , 为 读 者 国 如 何 赏 析 雕 版 起 个 抛 砖 引 玉 的 作
福 建 省 连 城 县 的 四堡 雕 版 印 刷 工 艺 是福 建 省 乃 至 中 国文 化 史
上 的 一 朵 奇 葩 , 连 城 四 堡 与 北
京 、武 汉 、江 西 许 湾 并 称 为 中 国
古 代 四大 雕 版 印刷 基 地 。连 城 四 堡 是 目前 中 国 唯 一 的 雕 版 印刷 基 地 幸 存 地 , 留存 下 来 的 雕 版 是 我 国古 代 四大 发 明之 印 刷 术 的一 个 有 力 物 证 ,它 凝 聚 了 造 纸 术 、制
用 ,不 足 之 处 ,还 请 方 家 雅 正 。
汀 龙 足 乡邹 氏世 系 4 家 ,长 汀 四 2 堡 里 马 氏世 系3 家 , 不 时 业 主 姓 8 氏 1家 。 这 其 中 比 较 著 名 的 有 1 3 多 家 ,如 碧 清 堂 、 文 海 楼 、文 0
鼎盛数百年的雕版印刷基地
![鼎盛数百年的雕版印刷基地](https://img.taocdn.com/s3/m/8eb85a132f60ddccdb38a01c.png)
- 62 -2018.5知识天地西连城县四堡乡曾是闻名全国的“出书的地方”,其雕版印刷业始于南宋,发展于明代,鼎盛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当年最多时共有书坊一百多家,乡村中72%的乡民从事雕版印刷,编印出来的书籍远销江南13个省150个县及泰国、越南、印尼等南洋诸国,被誉为“东方雕版古镇”,与北京、汉口和江西浒湾并列为中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
一、雕刻雕版是最为繁杂精细的工艺四堡乡坐落在闽西北部巍峨的鳌峰山下,位于连城、长汀、清流、宁化四县的交界处,1999年被省政府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乡”,2001年四堡古书坊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四堡雕版印刷展览馆被列为“中国印刷博物馆福建(连城)分馆”,“中国印刷博物馆福建(连城)印刷文化保护基地”。
展览馆设在雾阁村邹氏古祖祠“定敷公祠”内,该祠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迄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
展览馆由门楼、上厅、下厅和左右四间厢房及一个天井组成。
门楼属阁楼式建筑,四角高翘,雄伟典雅。
1930年1月,朱德率领红四军由古田转战江西时曾途经四堡,在祠内处理军机,指挥作战。
展览馆内展示有古雕版、古书藉、石制墨缸、研墨臼、切书刀、切书架、雕版架、刷墨把等众多的印刷工具和印刷操作台、微型古书房模型景观、印刷人物蜡像、视频介绍等,保存着目前国内最完整的古线装书和雕版印刷工具。
雕版印刷操作大致可分为6道工序,即伐木制版、编辑写样、雕刻雕版、调墨备纸、印刷分页、装订裁边等。
有文化者从事编辑写样,刻工从事雕刻,普通男工从事调墨裁纸搬运等,妇女负责印刷、切边、装订、包装等。
其中,雕刻雕版是最繁杂、精细、艰难和耗时的工艺,胚版必须选用没有节疤的梨木或枣木等硬变革,就在于降低了图书成本,使知识普及范围空前拓展;其次,是图书体积缩小,版面趋于简化,之后又采用洋纸两面印刷,图书从此由线装改为平装或精装,直立插架代替了平面存放,书脊朝外并印上书名作者。
《铸以代刻》一书还原了近代“西学东渐”时代的印刷变局,也力图将近代传教士建立印刷机构的过程、运行方式、经费来源、人员纷争、印刷品内容和传播范围等内容进行考证分析。
连城四堡雕版的赏析与保护
![连城四堡雕版的赏析与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c89de4dd5ef7ba0d4a733b45.png)
连城四堡雕版的赏析与保护一、雕版赏析福建省连城县的四堡雕版印刷工艺是福建省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连城四堡与北京、武汉、江西许湾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
连城四堡是目前中国唯一的雕版印刷基地幸存地,留存下来的雕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印刷术的一个有力物证,它凝聚了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等几种优秀的传统工艺,最终形成独特的文化工艺,为后来的活字印刷术开了技术上的先河,对人类的文明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
雕版印刷不仅是中国历史进程的见证,文化交流的源泉,各民族和地区的文化维系方式的纽带,而且在历史上发挥过很大的作用,即使在当代,它仍有延续传统技艺、标志文化特征、展示人类文化智慧的独特作用。
雕版作为一种艺术品,不仅对繁荣文化起到了重要的创造性作用,而且它本身也极具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本文以连城县博物馆馆藏的雕版(国家三级文物)为例,为读者如何赏析雕版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不足之处,还请方家雅正。
四堡雕版的开创人为明代杭州太守邹学圣,他于万历八年(1580年)辞去官职回到家乡雾阁,带回了苏杭的雕版印刷术,开始建立书坊,至清康熙近百年的草创和发展,到了乾隆、嘉庆、道光时期,四堡雕版印刷工艺进入辉煌鼎盛时期。
据《范阳邹氏族谱》称:“吾乡在乾嘉时,书业甚盛,至富者累相望。
咸同以后,乃不振,间有起家者,多以节啬积赢,然亦不及前人也。
”在这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四堡雕版印刷工艺创造了我国雕版印刷史上的辉煌。
据《四堡乡志》记载:四堡在清代先后共创立堂博(印书房)123个,其中范阳邹氏32家,闽汀龙足乡邹氏世系42家,长汀四堡里马氏世系38家,不时业主姓氏11家。
这其中比较著名的有30多家,如碧清堂、文海楼、文香楼、翰宝楼、五经堂、林兰堂和翼经堂等。
从现有的雕版印刷实物和文献记载来看,四堡雕版印刷书籍种类共489种,其中有《四库全书》、《四书集注》等儒家经典105种;有《千金翼方》等医药类58种;有《人家日用》、《弟子规》等日常实用65种;有《文心雕龙》、《楚辞》等文学类80种;有历代文人诗文、宋词、元曲、小说等51种;有地理堪测占卜星算等42种;有启蒙读物41种。
四堡雕版探究——以清《金刚宝忏》双面木雕版为例
![四堡雕版探究——以清《金刚宝忏》双面木雕版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1935d1e3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fe.png)
【亮鉴】Refreshing Appreciation作为全馆的核心职能部门,连城县博物馆文物科承担着馆内可移动文物的征集、收藏、管理和研究的全部工作。
自2018年10月连城县博物馆获评国家综合类三级博物馆以来,文物科在原有基础上更加重视可移动文物的管理和研究工作,定期开展馆藏文物特别是珍贵文物的研究,并对相关的研究信息综合分类,以文物藏品档案的形式汇总存档。
按文物藏品档案的要求,立足于每一件(套)文物的信息客观、准确、完整和规范,整理形成电子版和纸质版的文物藏品档案,从而建立馆藏文物与文物藏品档案一一对应的配套管理机制。
国家文物局监制的文物藏品档案为文物工作者确定了馆藏文物管理和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努力方向,大大提高了馆藏文物管理和研究的系统性、规范性、安全性和科学性。
文物藏品档案所记录的文物信息主要归纳为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
静态信息是固定不变的,主要涉及范围是文物定级后的名称、类别和登记号,年代和入藏时间,文物质地、尺寸和质量,文物征集来源情况,文物照片和相关电子影像资料,文物的故事提炼,文物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研究等。
动态信息则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完善的信息,主要涉及范围是文物借展和出入库情况记录,文物级别变更、提升情况记录等。
不管是静态信息还是动态信息,尚有空缺和不确定的信息都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清晰、确定和完善。
做好馆藏文物研究及相关信息存储,正是我们文物工作者从事文物研究的努力方向,也是馆藏文物研究的终极目标。
目前我馆已经完成358件(套)珍贵文物的基础研究工作,并对其基础信息整理形成358件(套)文物藏品档案,确立了本馆珍贵文物的系统化、规范化管理制度。
文物的故事提炼,文物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研究,是馆藏文物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目前我馆的突出现状是:文物工作者因为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缺乏馆际之间文物研究工作的经验交流,缺乏相关文物素材的搜集和积累,所以造成文物研究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难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堡雕版
作者:冯骥才贺克春
来源:《中学语文(学生版)》2016年第04期
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
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等,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唯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从中古一直走到近代。
我喜欢建安图书的民间感。
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观念融入坊间。
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
大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
今天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然而,建安图书真正的福气,是它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雕版印刷之乡——四堡。
中国古代雕版基地大都空无一物,只剩下建安的这个“活化石”。
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
四堡身在闽西,肩倚武夷山脉,地远天偏,这种地方正是历史的藏身之处。
但现代化法力无边,近几年古镇也热闹起来了。
不过令我吃惊的是,这里居然还完整地保留着二百年来声震闽西的印书世家邹氏的坊间与宅第。
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间房子,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九厅十八井”。
在四堡,这种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活,一半用于印书。
可是,无论陪同我的主人怎样指指点点地讲述,我也无法想象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来。
倘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砖雕,带着画痕的粉墙,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
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对此早已视而不见。
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
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表面剥落,砖块粉化;地面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门窗支离破碎,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杂物堆满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
唯一可以见证这里曾是印坊的,是一些院子中央摆着的一种沉重的石缸。
它是由整块青石雕出,岁月把它磨光。
当年的印房用它来贮墨,如今里边堆着煤块或菜,上边盖着木板;有的弃而不用,积着半缸发黑和泛臭的雨水。
生活在这拥挤的黏湿的腐朽的空间里,是一种煎熬。
特别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人们会巴望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掉。
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活化石”必然的命运么?
应该说当地还是有些有心人的。
他们将邹氏家族的祠堂改造为一座小型博物馆,展示着从四堡收集来的古版古书,以及裁纸、印书、切书、装订等种种工具。
还将此地雕版的源起、沿革、历代作坊与相关人物,都做了调查和梳理,并在这小展馆中略述大概。
可是当我问及现存
书版的状况时,回答竟使我十分震惊——只有一套完整的书版!难道这块生育出千千万万图书的沃土已然资源耗尽,贫瘠得连几套书版也找不出来?
其实并非如此。
直到今天,无孔不入的古董贩子还在闽北和闽西各地进村入乡、走街串巷去搜罗古书古版。
四堡人穷,自然就拿它们换钱。
文化受到自己主人的轻视才是真正的悲哀。
四堡的雕版印刷肇始何时,仍是一个谜。
但它作为建安版的一个产地,自然属于中华雕版印刷史源头的范畴。
特别是宋代汴京沦落,国都南迁,文化中心随之南移,印刷业便在福建西北这一片南国纸张的产地如鱼得水地遍地开花。
明清两代,建安图书覆盖江南大地,这也正是四堡的极盛时代。
可是到了十九世纪,西方的石印与铅印技术相继传入,四堡的雕版便走向衰落。
从大文明的系统上说,中华文明传承未断;但在许许多多具体的文化脉络上,我们却常常感受到一种失落!
在连城、龙岩、泉州和厦门,我都刻意去古董店来考查建安书版的流散状况。
很不幸,在四堡见不到的书版,在这些商店里很容易见到。
不过一位贩子对我说:“你出大价钱也买不到明代的版子了。
”我相信他的话。
受制于经费的拮据。
在这些文化沃土上,到处是古董贩子,反倒很少看到专家的身影。
四堡现有的书坊不会坚持太久,残剩在民间的古版又会很快地灭绝。
照此说来,最终的结果是,我们这个曾经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就不再有“活态的见证”可言了?
那么,谁救四堡呢?
(节选自《葵未手记》,有删改)
[解读]这是一篇关于现代文明之下传统文化生存状态的文章。
在法力无边的现代化大潮淘洗之下,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不再,代之的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屋、豪宅和无孔不入的古董贩子。
在当下,类似四堡雕版命运的传统文化绝不是个例。
四堡雕版及其他一些正在或即将走向衰亡的传统文化,之所以有今天的命运,我想其根本原因还是思想问题,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变得越来越浮躁了,我们太在意眼前的物质利益,而无法抵挡金钱的诱惑。
今天,如果我们还不能够提高思想觉悟,再没人去调查、收集与保护那些濒危的民间传统文化,我断定类似四堡雕版的民间文化很快就会消失,相关的种种遗存也会消亡殆尽;我们这个曾经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就不再有“活态的见证”了。
本文反映的所谓本色,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当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抵牾的时候,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姿态应是保护、传承,而不是被金钱蒙住了双眼。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