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袭性肺曲霉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侵袭性肺曲霉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任园园;许爱国
【摘要】目的分析侵袭性肺曲霉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鉴别侵袭性肺曲霉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8月30日至2017年12月30日收治的100例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按1∶1配对原则,选取100例同病区且表现为发热或呼吸道症状的非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合并疾病、实验室检查,分析侵袭性肺曲霉病的危险因素.结果血沉、C-反应蛋白(CRP)、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长期使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粒细胞缺乏症是侵袭性肺曲霉病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CRP(OR:2.212,95% CI:1.251 ~6.314)、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OR:1.126,95%CI:1.014~2.861)、粒细胞缺乏症(OR:2.101,95%CI:1.251 ~5.714)、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OR:3.614,95%CI:1.871~6.987)是侵袭性肺曲霉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CRP、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粒细胞缺乏症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易发生侵袭性肺曲霉病,应引起临床重视.
【期刊名称】《河南医学研究》
【年(卷),期】2018(027)023
【总页数】3页(P4240-4242)
【关键词】侵袭性肺曲霉病;危险因素;粒细胞缺乏症
【作者】任园园;许爱国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5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63
近年来,由于移植手术、癌症化疗和免疫治疗的迅速发展以及皮质类固醇的广泛使用,免疫功能受损的住院患者数量急剧增加[1]。
研究显示,肺部真菌感染是重症
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入住重症监护室最常见的原因,与30%~90%的死亡率相关[2]。
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是一种肺侵袭性真菌感染,表现为呼吸功能障碍和影像学浸润,病情凶险,死亡率高(74%~92%),发病率高(2%~26%)[3]。
早期诊断和有效的
抗真菌治疗对降低与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相关的死亡率非常重要。
但由于患者多合并其他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效果差,难以获取感染组织样本。
因此,本研究分析侵袭性肺曲霉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鉴别侵袭性肺曲霉病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8月30日至2017年12月30日收治的100例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按1∶1配对原则,选取100例同病区且表现为发热或呼吸道症状的非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作为对照组。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肺曲霉病组患者符合侵袭性肺曲霉病诊断标准:取患者痰液标本进行曲霉培养,结果提示阳性(≥2次),或者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
肺内检出曲霉菌丝,或肺穿刺活组织培养出曲霉菌;②年龄≥18岁;③肺曲霉病
组初次被诊断为侵袭性肺曲霉病;④既往未接受其他抗真菌治疗;⑤依从性可,交流无障碍;⑥对研究内容和过程知晓,并签署了书面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疾病,如严重心脏疾病、恶性肿瘤等;②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出其他菌;③痰液标本曲霉培养仅1次阳性,不能确定曲霉菌定植;④呼吸衰竭患者;⑤合并严重
肝肾、心功能异常者。
1.3 研究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①基础资料(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②合并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③治疗方法(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
抑制剂);④是否合并低蛋白血症、粒细胞缺乏症;⑤实验室指标: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沉、白细胞计数。
低蛋白血症定义为血浆白蛋白<30 g/L;粒细胞缺乏症定义为中性粒细胞低于0.5×109/L。
采用CRP快速检测仪(基
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检测血液中CRP水平。
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有限公司生产的贝克曼库尔特IMMAGE 800特定蛋白分析仪检测白蛋白水平。
1.4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合并疾病和实验室指标等,分析侵袭性肺
曲霉病的危险因素。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定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定
性资料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侵袭性肺曲霉病的危险因素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吸烟史、饮酒史、低蛋白
血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沉、CRP、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长期使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粒细胞缺乏症是侵袭性肺曲霉病的危险因素(P<0.05)。
见表1。
表1 侵袭性肺曲霉病的危险因素分析资料肺曲霉病组(n=100)对照组
(n=100)χ2/tP性别男55(55.0)58(58.0) 女45(45.0)42(42.0)1.1830.669年龄50.39±5.9749.37±5.841.2210.223血沉
/(mm/h)45.14±5.1922.17±3.2737.4460.000CRP/(mg/dl)69.54±8.6143.58±6. 6723.8540.000白细胞计数/(×109/L)10.35±1.949.97±1.891.4030.162吸烟史
有16(16.0)18(18.0) 无84(84.0)82(82.0)0.1420.707饮酒史有26(26.0)19(19.0)
无74(74.0)81(81.0)1.4050.236慢性阻塞性肺病有35(35.0)11(11.0) 无
65(65.0)89(89.0)16.2620.000长期使用抗生素有44(44.0)19(19.0) 无
56(56.0)81(81.0)14.4830.000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有17(17.0)6(6.0) 无
83(83.0)94(94.0)5.9440.029粒细胞缺乏症有29(29.0)9(9.0) 无
71(71.0)91(91.0)12.9950.000低蛋白血症有20(20.0)12(12.0) 无
80(80.0)88(88.0)2.3810.123
2.2 侵袭性肺曲霉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CRP、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粒细胞缺乏症、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是侵袭性肺曲霉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见表2。
表2 侵袭性肺曲霉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临床病理特征βOR95%
CIPCRP1.1202.2121.251~6.3140.000慢性阻塞性肺病1.0341.1261.014~
2.8610.016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1.1022.1011.251~5.7140.001粒细胞缺乏症
2.014
3.6141.871~6.9870.000
3 讨论
肺是曲霉菌的主要感染部位,目前全球慢性肺曲霉病发病人数高达300万人,已
经成为全球公认的健康问题。
该病预后差,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由于疾病形式多样,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高,治疗选择有限且治疗时间延长,对于患者和医务人员,该病均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疾病。
随着移植手术的发展、癌症化疗和免疫治疗的普及、皮质类固醇的广泛使用,免疫功能受损患者数量增加,侵袭性肺曲霉病发病率也随之增加[4]。
早期诊断和有效的抗真菌治疗对降低与侵袭性肺曲霉
病相关的死亡率非常重要。
但由于该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常与危重疾病叠加出现,难以获取感染组织样本,使侵袭性肺曲霉病诊断、治疗相对困难[5]。
寻找侵袭性
肺曲霉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对于早期鉴别、及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选择100例对照组患者与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血沉、CRP、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长期使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粒细胞缺乏症是侵袭
性肺曲霉病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CRP、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粒细胞缺乏症、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是侵袭性肺曲霉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这提示高CRP、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粒细胞缺乏症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易发生侵袭性肺曲霉病。
研究显示,曲霉菌相关疾病的发生与患者免疫紊乱有关,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可导致宿主免疫力下降,使其易于感染与免疫功能低下相关的特定病原体[6]。
Cui等[7]研究显示,重症免疫缺陷患者是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高危人群,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患者CD8+和CD28+ CD8+ T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患者。
Delsuc等[8]研究显示,侵袭性肺曲霉病是危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强烈死亡预测因子,且入院前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侵袭性肺曲霉病的危险因素,与本研究结果相符。
金文芳[9]研究中,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慢性阻塞性肺病、粒细胞缺乏症是侵袭性肺曲霉病的危险因素,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高CRP、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粒细胞缺乏症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易发生侵袭性肺曲霉病,应引起临床重视。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Patterson T F,Thompson G R,Denning D W,et al.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spergillosis:2016 update by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J].Clin Infect Dis,2016,63(4):e1-e60.
[2] Hayes G E,Novak-Frazer L.Chronic pulmonary aspergillosis-where are we and where are we going?[J].J Fungi (Basel),2016,2(2):211-254.
[3] Sun K S,Tsai C F,Chen S C,et al.Galactomannan testing and the incidence of 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a 10-year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Taiwan[J]. PLoS One,2016,11(2):e149964.
[4] Han S B,Kim S K,Lee J W,et al.Serum galactomannan index for early prediction of mortality in immunocompromised children with 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J].BMC Infect Dis,2015,15(3):271.
[5] Qin J,Fang Y,Dong Y,et al.Radiological and clinical findings of 25 patients with 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2150 liver transplantation cases[J].Br J Radiol,2012,85(1016):e429-e435.
[6] Cui N,Wang H,Long Y,et al.Altered CD8(+) T-cell counts as an early predictor of prognosis in critically ill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 with 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J].Chin Med J (Engl),2014,127(1):36-42.
[7] Cui N,Wang H,Long Y,et al.CD8(+) T-cell counts:an early predictor of risk and mortality in critically ill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 with 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J].Crit Care,2013,17(4):R157.
[8] Delsuc C,Cottereau A,Frealle E,et al.Putative 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 matched cohort
study[J].Crit Care,2015,19:421.
[9] 金文芳.侵袭性肺曲霉病的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8,23(6):1043-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