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326测试标准中文版(高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elcordia TM Technologies
Performance from Experience
单模光接头和跳线的通用要求
Generic Requirements for Singlemode Optical Connector and Jumper Assemblies
(A Module of FR-FIBER-1)
Telcordia Technologies Generic Requirements GR-326-CORE
Issue 3
September 1999
Comments Requested (See Preface)
An SAIC Company
1、介绍
1.1目的和范围
此文档中的标准分成5个部分阐述:
z总要求:这部分中的要求涵盖文档、包装和某些设计要素。
z性能要求:这部分讲述连接器需要进行的测试以及这些测试适用的性能标准。
这部分的测试在使用寿命测试和长期可靠性测试中引用到了,这部分的任何测试也
可以根据要求各自单独进行。
z使用寿命测试:一组简明的测试序列,模拟连接器产品在实际通信环境使用中可能遭遇的各种情况,这类的这些测试是从性能要求测试中挑选出来的。
z可靠性测试:这些测试被认为可以恰当地建立光纤连接器的长期可靠性。
这类的这些测试是从性能要求测试中挑选出来的。
z可靠性保证程序:一部全面的程序以保证光纤连接器在通信环境中能满足长期的运作。
这一类包括选自可靠性测试当中的一些测试,以及与可靠性相关的制造过
程中的要求和成品的性能。
1.2目标适用者
此文档适用于用户或采购人员、制造商、供应商或单模连接器和跳线购买者。
1.3结构与文档的使用
此文档包含的信息分成了10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范围、文档的组织、关键词的定义和相对GR-326-CORE第二版(1996年12月)的主要变动。
第二部分提供了描述产品、应用方向和运作环境的总信息。
第三部分描述了总的产品标准,如文档、标识、包装和运输要求。
第四部分建立了测试以及进行测试须遵循的性能标准。
第五部分描述要求达到产品满足节4所述标准的程度的测试程序和设施。
第六部分提供了使用寿命测试和可靠性测试的列表,以方便本文档的用户,也保持和GR-326-CORE第二版的延续性。
第七部分讲述可靠性测试。
第八部分包含可靠性保障程序的要求。
ROL列表所有要求目标(要求R和目标O的标准)的列表L。
参考提供对Telcordia和外部文档资源的引用。
术语表包含光纤条目的术语表
ROI索引索引给出所有要求和目标标准的页码。
1.4相对GR-326-CORE第二版的变动
略。
1.5要求术语
以下要求术语在本文档中通篇使用。
z要求R-Requirement
z有条件要求CR-Conditional Requirement
z目标O-Objective
z有条件目标CO-Conditional Objective
z条件Cn-Condition
1.6要求标记惯例
2、总体信息
2.1说明
光纤连接器用于对接光纤,同时要求具备连接和脱开的功能。
本文档范围内所说的连接器是指包含一条单模光纤的光纤跳线。
单光纤可以排在一起成为多纤连接器。
多光纤的标准见GR-1435-CORE,Generic Requirements for Multi-Fiber Optical Connectors。
基本的连接器单元是连接器组合。
它包含一个适配器和两个连接器插头,如下图所示:
一个插头脱开的连接器组合的示样
2.2连接器的应用
光纤连接器应用于电话公司中心局,用户基础设施安装和现场、车间等的应用。
3、总要求
3.1文档
R3-1测试报告
R3-2产品文件
3.2包装与运输
R3-3包装包装必须充分保障产品在正常处置、运输和储存时不被损坏。
跳线应该分立包装。
3.3设计要素
3.3.1材料
R3-4 [4]金属元件
金属元件应是防腐蚀的,不同的金属元件使用中不可相互接触,除非它们经过了适
当的表面处理以防止电解腐蚀。
R3-5 [5]折射率匹配液或油膏
连接器产品不可以并用一种设计用于防止玻璃到空气接触或玻璃到玻璃接触的折
射率匹配液或油膏,使用上也不要求应用这样的物料。
R3-6 [6]防菌
根据ASTM-G21-70,所用的聚合材料不应该可支持霉菌的生长,要求等级为0级。
R3-7 [7]可燃性
所用的聚合材料应该具有如UL-94标准所约定的V-1或更高的等级,具有如ASTM D-2863-87所约定的28% 或更好的示氧值。
R3-8 [8]光缆媒介类型
安装到连接器接头上的媒介既要满足GR-409-CORE 的标准也要满足GR-20-CORE 的标准。
光缆媒介类型定义如下:
类型I :用作跳线的任何外径的加强护套的光缆。
(包括单芯、双芯或4芯光缆产品) 类型II :可能有或可能没有加强的900um 的缓冲涂敷的光缆。
类型III :安装在250um 涂敷光纤上的连接头。
3.3.2可清洁性
O3-9 连接器的结构应让与套管配合的那部分插芯的区域可以被清洁得到。
3.4互换性
CR3-10 产品(连接器。
适配器)互换性需满足TIA 发布的系列FOCIS 文件要求。
CR3-11 [11]插芯伸长接触力
插芯伸长距离和弹簧加载力应满足TIA/EIAFOCIS 文件中指定的条件限制。
图3-1 SC 连接器插头
A 是机械基准面到插芯端面的距离。
当F=0(及插芯不受力),A ≥7.15mm 。
当A 在
6.9~
7.1mm ,F 应该在7.8~11.8N 的范围内。
图3-1 FC 连接器插头
A 是机械基准面到插芯端面的距离。
当F=0(及插芯不受力),A ≥3.8mm 。
当A 在3.6~3.7mm ,F 应该在7.8~11.8N 的范围内。
CR3-12 [212]适配器的机械和光学基准面之间距离的要求
适配器基准面之间的距离要求应在TIA/EIA FOCIS 文件规定的限制之内。
F
F
适配器闭锁卡
图3-3 SC 连接器基准面
3.4.1插拔式连接头的插销互换性要求
在一块适配器面板上安装12x12 pcs 个适配器(间距水平1.156 in ,垂直0.5 in ),先在背面插上连接头,配对的这些连接头以2.2~2.7kgf (5~6磅)的力随机插入适配器中直至插满,插入时只能用尾套完成插入。
拔出时使用尾套后段的光缆,测试过程中操作者的手指不可接触到散件。
如果一个连接头的拔出力小于2.2kgf ,那么这个连接头就不能通过测试(4个操作员每人测36个)。
3.5产品标记与包装
表3-1 反射颜色代码 颜色
典型最大反射
红色 <-30dB 白色 <-40dB 深蓝 <-55dB 绿色 APC
3.5.1键位 3.5.2特种光纤 3.6安全 R3-22辐射危险 R3-23清洁材料
4、 连接器测试与标准 表4-1连接器测试列表 TESTS CRITERIA SECTION
New Product R4-2[19] – CO4-8[25] 4.4.1 Environmental Tests
1.Thermal Age Test 4.4.
2.1 2.Thermal Cycle 4.4.2.2
3.Humidity Age
4.4.2.3 4.Humidity / Condensation Cycle 4.4.2.4
5.Dry-out Step 4.4.2.5
6.Post-Condensation Thermal Cycle 4.4.2.6
7.Dust R4-9[26] – O4-10[27] R4-11[28] – O4-12[29] R4-13[30] – O4-14[31] R4-15[32] – O4-16[33]
none
R4-17[34] – O4-18[35]
R4-49[62] – O4-53[66] 4.4.4.1
Mechanical Tests 1.Flex Test Test
R4-21[38] – CO4-23[218]
4.4.3.2
2.Twist Test Test 4.4.
3.3 3.Proof Test Test
4.4.3.4 4.Transimission With Applied Tensile Load 4.4.3.5
5.Impact Test Test 4.4.3.7
6.Durability Test 4.4.3.8
7.Vibration Test R4-24[40] – O4-25[41] R4-26[42] – CO4-28[219] R4-29[44] – CO4-36 [221]
R4-37[50] – O4-38[51] R4-39[52] – O4-44[57] R4-19[36] – O4-20[37] 4.4.3.1
Materials Tests
1.Adhesive Testing 4.4.4.2
2.Airbone Contaminants test 4.4.4.3
3.Salt Spray Test
4.4.4.4
4.Immersion/Corrosion 4.4.4.5
5.Groundwater immersion Test R4-54[67] R4-55[68] – R4-58[71] R4-59[72] – R4-62[75]
R4-63[76] – O4-64[77] CR4-65[78] – CR4-66[79] 4.4.4.6
Geometry Requirements
1.Ferrule Endface Geometry for Non-Angled Physical Contact Connectors
R4-67[80] – R4-69[82] 4.4.5.1
2.Endface Geometry Requirements for Angled Physical Contact(APC) Connectors R4-70[222] 4.4.5.2
3.Endface Geometry measurement Areas
R4-71[223] 4.4.5.3
Application Requirement
1.Connector Installation Test R4-72[224] – O4-75[226] 4.4.6
4.1测试样本 4.4.1定义 两种测试样品:
z 尾纤组:带线头的两个连接头通过一个适配器配对,如图4-1。
每条尾纤的长度应为3.0±
0.5米。
图4-1 尾纤组
z 跳线组:一条跳线和两条尾纤用两个适配器配对,如图4-2。
跳线和尾纤的长度都应为3.0
±0.5米。
图4-1 跳线组
z Pre-Screening (预先筛分):新产品测试前的初始测量,不符合的产品须更换成合格的产品
才能开始测试。
一旦测试开始,对依次出现的不合格品的处理按4.2.2.5条处理。
z SFF 连接头:插芯外径小于2.0mm 的连接头,如MU 、LC 、LX.5具有相比传统连接头(SC 、
FC、D4和ST)一半的截面积。
z高密度环境:如高密度ODF。
参见GR-449-CORE,Generic Requirements for Fiber Distributing Frames中相关定义。
7英尺高ODF单元中终端648(54x12)芯的称为低密度;
同样空间,高密度的终端可达1440(120x12)芯。
4.1.2样本群(Population):20条样本,15条尾纤和5条跳线组成为一个总体。
跳线样本的弯曲直径不得小于0.4米,用1550nm波长监控即可,因为TICL(温度引发线缆损耗)在长波长上更明显。
4.2标准
4.2.1光特性标准总览
单节点的连接头的光测量用1310nm和1550nm两个波长,其损耗与波长轻微相关。
多节点的相关标准参见GR-1209-CORE,因为光可能在节点之间形成振荡,能导致零点几个dB的变化。
表4-2和4-3概括了光学的标准。
这些标准同时适用于1310nm和1550nm波长。
这些标称的数字化的标准在4.4.3节作了说明,参考那些表。
表4-2 光特性标准概要:损耗
最大损耗最小损耗损耗增加值
测试
(R)(O)(R)(O)(R)(O)新产品0.40 0.20 0.20 0.15 ————
测试中,无负载0.50 0.30 0.30 0.20 0.30 0.20
测试中,负载———————— 0.50 0.30
测试结束0.50 0.30 0.30 0.20 ————
表4-3 光特性标准概要:反射
测试
反射反射的增加值
(R)(CR)(CO)(R)(O)新产品-40 -55 -60 ————
测试中,无负载-40 -55 -60 5 2
测试中,负载-40 -55 -60 5 2
测试结束-40 -55 -60 5 2
注:在此贯穿此文件的标准中,任何时间参照到表4-3的标准,反射标准的有条件要求和有条件目标都应当在被测试产品上适当的采用。
4.2.2调整与条件
4.2.2.1测量误差:如果标准为0.20dB,某个测量值为0.23dB,如果测试设备的精度为0.05dB,则该测量值视为合格。
此调整不适用于平均值。
4.2.2.2跳线组的的测量
损耗,损耗增加-测量值除以2再应用表4-2的标准;
反射-每个测量值-3.0dB(相当于反射损耗加3.0dB)再应用表4-3的标准。
对于新产品,两个接点应先给予独立的测量。
以上调整不适用于机械测试过程中的单光纤跳线后段的那个接点。
4.2.2.3反射增加标准的适用性
表4-3中的反射增加标准不适用于反射小于-64dB时,因为低反射功率水平时的测量不确定度。
4.2.2.4反射标准的适用性
用于数字系统的连接头应该满足(R)级标准,其反射不大于-40dB;
用于AM-VSB(模拟视频)系统的连接头应该满足(CR)级标准,其反射不大于-55dB;
用于AM-VSB(模拟视频)系统的连接头希望满足(CO)级标准,其反射不大于-60dB。
4.2.2.5不符合的处理
在测试过程中出现连接头不符合,首先认为不满足该项测试的标准。
但是不应考虑为此样本不符合所有后续的测试。
因此允许用同一批次规格的产品替换失效的样本以补充测试总体。
但是该替换品应该经历过先前的测试条件。
允许替换的样本应不多于10个。
不符合的信息应予以记录。
4.2.3损坏的标准
每次测试完毕都应检查连接头和适配器看是否有可能消弱连接头性能的损伤。
检查包括:
z散件的扭曲变形,表现为插入困难,不合理的别、卡等;
z插芯和套管的扭曲变形,表现为插拔力的变化,端面形状的变化等;
z裂纹;
z出现碎片、碎屑;
z侵蚀或渣滓;
z其它潜在的影响使用的损伤;
z相比新产品损耗超过0.5dB的明显变化;
z相比新产品反射超过5dB的明显变化。
检查还应包括在100倍显微镜下观察端面裂纹、划痕等。
4.3清洁程序
4.3.1清洁程序A
1.如果两个连接头都从适配器中拔出了,则用压缩空气吹通适配器;如果不是,则从打开段往适配器内吹气。
2.用沾了酒精的无绒擦拭物围绕插芯完整擦拭两次,接着擦过插芯端面。
3.用干点擦拭物再重复步骤2。
4.用压缩空气吹插芯端面。
这是插入前的最后一个步骤,插入套管之前不要再让其它任何东西接触到插芯。
5.将连接头插入适配器。
6.如果两个连接头都脱开了,则另一个连接头重复2~5步骤。
所需材料:无绒和颗粒的试验擦拭物;乙醇酒精,USP>99%;清洁干燥物油污的压缩空气。
4.3.2清洁程序B
为供方推荐的程序,适用于安装和使用连接头的专业人员。
清洁程序满足于所有应用的安全要
求。
4.4 标准综述
4.4.1 新产品的特性
见表4-2和4-3。
4.4.2 温度/湿度/凝结测试
在温度/湿度测试中工作条件的误差为: 温度+/-2; 湿度+/-2%RH(温湿度循环测试除外)
4.4.2.1温度老化测试
温度老化测试是环境测试中严格性最低的,其目的是模拟和加速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些过程。
该测试在条件上近似于胶粘测试(4.4.4.2节)中产品上施加的条件,因此如果胶粘测试已做过,这个步骤可以省略以节省时间和测试费用。
表4-4. 温度老化测试的测试条件
温度:85℃ (185℉)
湿度:不控制
持续时间: 168小时(7天)
损耗和反射的测量:在应用85℃前和后需做
对所对应标准的测量:损耗和反射-经过85℃老化之后所做的测量
损耗和反射的变化-应用85℃老化前和后所做的测量值之间的变化
参照:EIA/TIA-455-4A
R4-9 [26]温度老化测试要求
产品必须满足表4-2和4-3中“测试中,无负载”行里列出的损耗和反射要求。
O4-10 [27]温度老化测试的目标
产品必须满足表4-2和4-3中“测试中,无负载”行里列出的损耗和反射目标标准。
4.4.2.2温度循环测试
温度循环测试的测试条件见表4-5。
图4-3是此测试的温度曲线图。
表4-4. 温度循环测试的测试条件
温度:图4-3中循环(-40℃ ~ +75℃)
注:如果对完成测量有需要时,此循环可以通过减少交替次数和增加保持时间来
做修改。
湿度:不控制
持续时间:21个循环,168小时(7天)
损耗和反射的测量:在每一个温度平台,在23℃处,在测试的结束时。
温度平台处的测量应在平台间隔起始30分钟之后进行。
对所对应标准的测量:损耗和反射-所有的测量
损耗和反射的变化-标准应用之处的任何测量值和温度循环测试
起始(在23℃)处所测量值的变化。
参照:EIA/TIA-455-3A
R4-11 [28]温度循环测试要求
产品必须满足表4-2和4-3中“测试中,无负载”行里列出的损耗和反射要求。
O4-12 [29]温度循环测试的目标
产品必须满足表4-2和4-3中“测试中,无负载”行里列出的损耗和反射目标标准。
温度
C F
75 167
23 73
1 2 3 4 5 6 7 8
时间(小时)
-40 -40
图4-3 温度循环曲线图
4.4.2.3湿度老化测试
表4-6列明了湿度老化测试的测试条件
表4-6. 湿度老化测试的测试条件
温度:75℃ (167℉)
湿度:95%RH
持续时间: 168小时(7天)
损耗和反射的测量:测试过程中至少每6个小时测一次以及在起始和结束时(在23℃)测一次。
对所对应标准的测量:损耗和反射-除测试起始时的测量外所有的测量。
损耗和反射的变化-湿度测试过程中的所有测量和在湿度测试起始之时测量之间的变化。
参照:EIA/TIA-455-5A
R4-13 [30]湿度老化测试要求
产品必须满足表4-2和4-3中“测试中,无负载”行里列出的损耗和反射要求。
O4-14 [31]湿度老化测试的目标
产品必须满足表4-2和4-3中“测试中,无负载”行里列出的损耗和反射目标标准。
4.4.2.4湿度/凝结循环测试
表4-7列明了湿度/凝结循环测试的测试条件。
图4-4是此测试的温度曲线图。
图4-4后的备注是测试的细节和基本原理。
表4-7. 湿度/凝结循环测试的测试条件
温度:图4-4中循环(-10℃~+65℃)
湿度:在所示点处90%~100%RH
持续时间: 14个循环,168小时(7天)
损耗和反射的测量:在每一个温度平台,在23℃处,在测试的结束时。
温度平台处的测量应在平台间隔起始30分钟之后进行。
对所对应标准的测量:损耗和反射-所有的测量。
损耗和反射的变化-标准应用之处的任何测量值和温度循环测试起始(在23℃)处所测量值的变化。
参照:EIA/TIA-455-3A
温度
70
60
50
40
30
20
10
-10
-20
时间(小时)
湿度控制 湿度控制
图4-4 湿度/凝结测试的温度/湿度曲线图
注:图4-4中除了循环在起始进入循环3小时的第一个上升斜线外,上升斜线和下降斜线的间隔都是1个小时。
循环中在3小时处的上升斜线需要尽快完成以达到在测试样品上形成重度凝结。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模拟凝结条件下户外应用中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如接头盒。
为了达到最大化的凝结,必须使试验箱比测试样品更先热起来,这样样品在试验箱内仍保持低于大气的滴露点。
要达到这样的条件,经验表明有必要在最多15~20分钟内使试验箱的温度从-10℃上升到+65℃,可以看到这样能够产生持续的重度凝结。
快速的温度上升要求使用先进的环境试验箱。
R4-15 [32]湿度/凝结循环测试要求
产品必须满足表4-2和4-3中“测试中,无负载”行里列出的损耗和反射要求。
O4-16 [33]湿度/凝结循环测试的目标
产品必须满足表4-2和4-3中“测试中,无负载”行里列出的损耗和反射目标标准。
注:湿度/凝结测试取代了GR-326-CORE第一次发行时的温度湿度循环测试。
4.4.2.5干燥步骤
产品需要在环境测试的最后阶段开始之前进行一次75℃ 24小时的干燥步骤。
基本原理-工业交流过程的结果习惯于开发出这样的文件,并一致期望推荐此步骤。
4.4.2.6凝结后温度循环测试
继干燥步骤之后,执行第二轮的温度循环,同4.4.2.2节的温度循环测试是一样的。
基本原理—湿度/凝结循环过程中发生的某些变化造成的影响,在凝结失去之后经常会变得更明显。
例如,潮湿将会填进在凝结循环中形成的空气间隙里,在热、湿凝结的间隔中在连接器之间形成一条光路的通道。
当凝结解除后,此间隙可能仍然存在,大的反射和/或损耗可能由此产生。
R4-17 [34]凝结后温度循环测试要求
产品必须满足表4-2和4-3中“测试中,无负载”行里列出的损耗和反射要求。
O4-18 [35]凝结后温度循环测试的目标
产品必须满足表4-2和4-3中“测试中,无负载”行里列出的损耗和反射目标标准。
4.4.3机械测试
经过温度、湿度、凝结测试的这些测试样本还要经过严格性更高的各种机械的条件考验。
不合格的产品可以予以替换以保证15件的总样品数。
见4.2.2.5节关于不合格品处理的相关信息。
每一种测试后对损耗和反射的标准都有描述。
5.3.3节中有对适用于执行弯曲、扭转、抗拉和负载测试下传输性能测试的设备的描述。
4.4.3.1振动测试
此测试按以下步骤进行:
a、在振动器上安装连接器,使振动的轴线沿着所有连接器中的一条轴线,连接器可以单个
安装或者成批来安装。
b、测量损耗和反射。
c、在振动频率为每分钟45赫兹,持续的扫动频率为10~55赫兹,振幅为1.5mm(峰到峰)
条件下振动连接器2个小时。
d、测量损耗和反射。
e、以振动的方向沿着连接器的第二条主轴重新安装固定,重复步骤“c”和“d”。
f、对第三条主轴重复步骤“c”和“d”。
R4-19 [36]振动测试要求
产品必须满足表4-2和4-3中“测试中,无负载”行里列出的损耗和反射要求。
O4-20 [37]振动测试的目标
产品必须满足表4-2和4-3中“测试中,无负载”行里列出的损耗和反射目标标准。
4.4.3.2弯曲测试-Flex
此测试只用于媒介类型I(2.0mm外径以上光缆)的样品。
参见3.3.1节要求[8]之定义。
A、(在测试设备上安装测试样品,见图5-6)测量损耗和反射。
B、加上0.9公斤(2.0磅)负载,对小型(SFF)连接器,负载可减至0.6公斤(1.3磅),
见4.1.1节中定义。
C、测试固定臂的角度按如下循环(见图5-6):0º,90º,0º,-90º,0º,重复100个循环。
D、解除负载。
E、测量损耗和反射
是否符合损耗和反射的标准取决于以上程序中步骤e的测量值减去步骤a的测量值的结果。
R4-21 [38]弯曲测试要求
产品必须满足表4-2和4-3中“测试中,无负载”行里列出的损耗和反射要求。
O4-22 [39]弯曲测试的目标
产品必须满足表4-2和4-3中“测试中,无负载”行里列出的损耗和反射目标标准。
CO4-23 [218]SFF型连接头的弯曲测试目标
当在SFF型连接头上加载0.9公斤(2.0磅)负载时,在此负载下产品不能脱开,并
且产品必须满足表4-2和4-3中“测试中,无负载”行里列出的损耗和反射要求。
基本原理—这是Telcordia技术论坛的多数意见,SFF连接器必须能够在边载为大的传统的连接器的三分之二的负载水平下满足损耗和反射的要求,因为他们的尺寸更小。
但是。
论坛也认为SFF小型连接器应该以满足和传统连接器同样边载条件下达到同样要求为目的。
4.4.3.3扭转测试-Twist
此测试按以下步骤进行:
a、在测试设备上安装测试样品,见图5-6。
b、量损耗和反射。
c、加负载:媒介类型I的加1.35公斤(3.0磅);媒介类型II的加0.75公斤(1.65磅);媒
介类型III的加0.5公斤(1.1磅)。
d、以光纤为轴线转动绞盘(见图5-6)X圈数。
(见表4-8)
e、反转方向转动Y圈(相当于正反各转X圈数)。
再反方向转动Y圈数。
(见表4-8)
f、重复步骤“c”(d~e)9次。
g、解除负载,测量损耗和反射。
是否符合损耗和反射的标准取决于以上程序中步骤g的测量值减去步骤b的测量值的结果。
表4-8扭转测试中的转动圈数
Y
媒介类型 X
5
类型I 2.5
3
类型II和III 1.5
R4-24 [40]扭转测试要求
产品无部件散开并且必须满足表4-2和4-3中“测试中,无负载”行里列出的损耗和
反射要求。
O4-25 [41]扭转测试的目标
产品无部件散开并且必须满足表4-2和4-3中“测试中,无负载”行里列出的损耗和
反射目标标准。
4.4.3.4抗拉测试-Proof
此测试应用于媒介类型I的样品。
参见3.3.1节,材料、要求[8]之定义。
测试步骤如下:
a、在测试设备上安装测试样品,见图5-6。
b、测量损耗和反射。
直拉:
c、0º角加4.5公斤(10磅)负载至少5秒钟。
d、解除负载,至少10秒以后,测量损耗和反射。
转到步骤e,见以下备注。
e、0º角加6.8公斤(15磅)负载至少5秒钟。
f、解除负载,至少10秒以后,测量损耗和反射。
90º边拉:
g、90º方向加2.3公斤(5磅)负载至少5秒钟。
对SFF型连接器负载水平可降至1.5公斤
(3.3磅),如4.1.1节所述。
h、解除负载,至少20秒以后,测量损耗和反射。
转到步骤i,见以下备注。
i、90º加3.4公斤(7.5磅)负载至少5秒钟。
对SFF型连接器负载水平可降至2.3公斤(5
磅),如4.1.1节所述。
j、解除负载,至少20秒以后,测量损耗和反射。
注:如果样品的提供者觉得其连接器产品经过尝试没有脱开或者被损坏,也不能够承受较高(目标)的负载水平,那么此产品只能在较低(要求R)水平下被测试,并且对于目标(O)其将被评定为“不满足”。
R4-26 [42]抗拉测试要求
当在步骤c和g较低负载水平下时,产品无部件散开并且必须满足表4-2和4-3中“测
试中,无负载”行里列出的损耗和反射要求标准。
O4-27 [43]抗拉测试的目标
当在步骤e和i较高负载水平下时,产品无部件散开并且必须满足表4-2和4-3中“测
试中,无负载”行里列出的损耗和反射目标标准。
CO4-28 [219] SFF连接器90º边拉抗拉测试的目标
当在步骤g较高负载水平下时SFF连接器产品无部件散开并且必须满足表4-2和4-3
中“测试中,无负载”行里列出的损耗和反射要求标准。
注:此测试中的测量在负载解除后进行,而不是有负载时进行,因此适用于“测试中,无负载”的标准。
在两个方面目标标准比要求标准更难,第一是负载水平更高,第二特性标准更严格。
这方法和GR-326-CORE的第二发行版相一致。
4.4.3.5张力负载下的传输特性
在张力测试设备上安放测试样品(见图5-6),按表4-9要求在一系列角度上加上负载。
首先加在媒介类型I上的负载为0º角0.25公斤,角度再增加到90º。
对将使用于高密度配线架(定义见4.1.1节)中的跳线,最后的测量在角度增加到135º时进行。
第二负载为0.7公斤,首先加在0º方向,接着在90º方向。
对表4-9中的每种条件这是连续的进行的。
表4-9 加载下传输特性的张力负载
媒介类型I
负载0º 90º 135º
0.25公斤(0.55磅) X X X
0.7公斤(1.54磅) X X
1.5公斤(3.3磅) X X
2.0公斤(4.4磅) X X
媒介类型II
负载0º 90º 135º
0.25公斤(0.55磅) X X X
0.7公斤(1.54磅) X X
媒介类型III
负载0º 90º 135º
0.25公斤(0.55磅) X X
0.5公斤(1.1磅) X X
负载近似地用于类型II和类型III媒介上。
见3.3.1节材料、要求[8]之媒介类型定义。
在加载之前先用1310nm和1550nm两个波长测量损耗和反射,后面每个负载和角度的结合点上再测一次。
加载后要等到稳定和平衡后才能测量。
测试结束不可立即进行测量,要等负载解除后至少20秒,以使材料内部的应力得以释放。
对SFF连接器(见4.1.1节之定义)的负载水平见表4-9,对90º和135º可以减少到所列值的三分之二。
对SFF连接器调整后的负载见表4-10。
表4-10 SFF连接器负载下传输特性测试的张力负载
媒介类型I
负载0º 90º 135º
0.25公斤(0.55磅)R a O b O
0.17公斤(0.37磅)R R
0.7公斤(1.54磅) R O
0.47公斤(1.0磅)R
1.5公斤(3.3磅) R O
1.0公斤(
2.2磅)R
2.0公斤(4.4磅) R O
1.3公斤(
2.9磅)R
媒介类型II
负载0º 90º 135º
0.25公斤(0.55磅) R O O
0.17公斤(0.37磅)R R
0.7公斤(1.54磅) R O
0.47公斤(1.00磅)R
媒介类型III
负载0º 90º 135º
0.25公斤(0.55磅)
0.17公斤(0.37磅)
0.5公斤(1.1磅)
0.33公斤(0.73磅)
a.“R”代表要求
b.“O”代表目标
R4-29 [44] 0º下加载传输测试的要求
0º角度时经受表4-9中全部负载水平,对SFF连接器按表4-10负载后产品无部件散开并且必须满足表4-2和4-3中“测试中,无负载”行里列出的损耗和反射要求标准。
如果产品未能达到此要求,则其承受的最高负载应予以记录。
O4-30 [45] 90º下加载传输测试的要求
90º角度时经受表4-9中全部负载水平,对SFF连接器按表4-10负载后产品无部件散开并且必须满足表4-2和4-3中“测试中,无负载”行里列出的损耗和反射要求标准。
如果产品未能达到此要求,则其承受的最高负载应予以记录。
O4-31 [46] 0º下加载传输测试的目标
0º角度时经受表4-9中全部负载水平,对SFF连接器按表4-10负载后产品无部件散开并且必须满足表4-2和4-3中“测试中,无负载”行里列出的损耗和反射目标标准。
如果产品未能达到此要求,则其承受的最高负载应予以记录。
O4-32 [47] 90º下加载传输测试的目标
90º角度时经受表4-9中全部负载水平,对SFF连接器按表4-10负载后产品无部件散开并且必须满足表4-2和4-3中“测试中,无负载”行里列出的损耗和反射目标标准。
如果产品未能达到此要求,则其承受的最高负载应予以记录。
CO4-33 [220] SFF连接器90º下加载传输测试的目标
SFF连接器90º角度时经受表4-9中全部负载水平后产品无部件散开并且必须满足表4-2和4-3中“测试中,无负载”行里列出的损耗和反射要求标准。
如果产品未能达到此要求,则其承受的最高负载应予以记录。
R4-34 [48]用于高密度环境
如果连接器或跳线产品将应用于“高密度”环境中,则此产品的提供方应予以申明。
CR4-35 [49] 135º下加载传输
如果产品将应用于“高密度”环境中,则135º角度时经受表4-9中全部负载水平,对SFF连接器按表4-10负载后产品无部件散开并且必须满足表4-2和4-3中“测试中,无负载”行里列出的损耗和反射要求标准。
如果产品未能达到此要求,则其承受的最高负载应予以记录。
CO4-36 [221] SFF连接器135º下加载传输
如果SFF连接器产品将应用于“高密度”环境中,则135º角度时经受表4-9中全部负载水平后产品无部件散开并且必须满足表4-2和4-3中“测试中,无负载”行里列出的损耗和反射要求标准。
如果产品未能达到此要求,则其承受的最高负载应予以记录。
基本原理-
4.4.3.6均衡张力负载
此节在GR-326-CORE第一次发行中发行过,由于和4.4.3.5节相重复,所以在第二次发行时删除了,作为一个在本文档各发行版之间使章节数保持连贯的部分在本文档中被保留下来。
4.4.3.7冲击测试
冲击测试按如下步骤执行:
a、测量插入和反射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