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1单元素质升级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才之路】2014-2015高中语文第1单元素质升级检测新人
教版必修3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从历史上就有中秋“赏月”、吃“月饼”的习俗,距今已有两千多年。

中秋最早只是“祭月”节令,“赏月”大约是从东汉开始形成。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我国古代在每年庄稼收割的八月,人们都要举行祭月的仪式,以祈祷丰收。

东汉《礼记》言:“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即指当时帝王“秋天祭月”的一种特殊礼制。

据史书记载,在秦汉之前,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魏、晋至唐代,皇亲国戚和达官显贵们将祭月礼制进一步深化,把“祭月”与“赏月”逐渐融为一体,每年月到中秋,帝王“对酒当歌”,骚人“吟诗作画”。

安史之乱以后,祭月和赏月之风迅速从官宦之家进入民间。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已经流行,到北宋初年,朝廷正式设立中秋节。

《宋史·太宗记》中“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和“中秋节食玩月羹”、“民间争占酒楼玩月”等记载,已经描绘出中秋节的赏月情景。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对此记述颇详:“八月十五是中秋,王孙公子、富豪巨室莫不登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延罗列,琴瑟铿锵。

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

至如铺席之家,亦登上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

虽陋巷贫民,也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此夜天街买卖,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

”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赏月之余,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

宋朝《新编醉翁谈录》还记述了拜月之俗:“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明清两朝赏月,“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

苏堤之上,联袂踏歌。

无异白日。

”形象地写出了当时的盛况。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明《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

……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月圆时,平民百姓都常用自己精制的圆形夹馅的甜饼来祭祀月神,借以表示对月亮神的尊敬:祭祀之后,全家老少分吃,如有家人未归也要留下一角,以示全家团圆。

后来这种圆形甜饼即演变为“月饼”。

关于“吃月饼”,历来说法不一。

有一说法是为纪念元代末期高邮人张士诚在圆饼中夹小纸条串联民众在中秋之夜起义抗金,才开始吃月饼。

实际上唐代以来随着中国的统一和疆域的扩大,人们慢慢摆脱了以前的封闭状况,人口流动性增大,“居家团圆”已不是任何时候都可能享受到的。

李白《静夜思》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表达了他远在异地的思乡之情。

“团圆”对人们来说日显珍贵。

赏月、吃月饼也更多
地融入了感情色彩。

1.下列关于“中秋赏月”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历史上看,中秋“祭月”早于“赏月”,秦汉之前就有“祭月”的礼制,而“赏月”大约从东汉才开始形成。

B.随着祭月礼制的进一步深化,魏、晋至唐代,皇亲国戚和达官显贵们将“祭月”与“赏月”逐渐融为一体。

C.文人士大夫在中秋赏月之余,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苏轼《水调歌头》、李白《静夜思》等。

D.唐代已经流行中秋赏月的风俗,北宋时朝廷正式设立中秋节,中秋赏月之风日盛;明清时赏月活动仍盛行不衰
【答案】C(李白《静夜思》并非中秋赏月之余的作品。

)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东汉《礼记》中记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是指当时帝王祭日祭月的一种特殊礼制,既表达对日月的尊敬,也含有美好的期盼。

B.中秋“祭月”与“赏月”起初只是社会上层的事情,每年月到“中秋”,帝王“对酒当歌”,骚人“吟诗作画”。

C.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对当时人们中秋节的赏月情景做了详细描述,无论穷富,普天同庆,有的甚至通宵达旦。

D.明代开始把中秋节称作团圆节,并把月饼象征团圆之意,据《帝京景物略》记载,这种团圆多指夫妻之间的团圆。

【答案】D(并不是到明代才“把月饼象征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的记载,与“这种团圆多指夫妻之间的团圆”的意义也不相符。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祭月”发展到“赏月”,是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们将祭月礼制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也是从社会礼制走向民间习俗的过程。

B.通过史料记载可以看出,从宋至明清,在赏月的同时,人们还都有拜月的习俗,这使中秋节增加了文化的气息。

C.月饼起初是一种精制的圆形夹馅的甜饼,在中秋月圆的时候,平民百姓常用它来祭祀月神,借以表示大家对月亮神的尊敬。

D.唐代以来,随着中国的统一和疆域的扩大,人口流动性增大了,亲人之间分离的几率也增加了,“团圆”对人们来说就日显珍贵。

【答案】B(拜月的习俗与“使中秋节增加了文化的气息”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

王怒,欲杀之。

剑有雌雄。

其妻重身当产。

夫语
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

王怒,往必杀我。

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

’”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

王大怒,使相.之。

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

王怒,即杀之。

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

王怒。

杀之。

去时嘱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

’”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底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

王即购.之千金。

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

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

楚王杀吾父。

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

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

”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

客曰:“不负.子也。

”于是尸乃仆。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

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

”王如其言。

煮头三日三夕不烂。

头踔出汤中,瞋目大怒。

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

”王即临之。

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

三首俱烂,不可识别。

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县界。

(选自《搜神记》)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大怒,使相.之相:审看
B.王即购.之千金购:悬赏征求,重金收买
C.客曰:“不负.子也。

”负:辜负
D.愿王自往临.视之临:面临
【答案】D(临:从高处往低处看。

这里可译为“接近”。

)
5.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以弱抗暴精神的一组是(3分)( )
①日夜思欲报楚王
②眉间广尺,言欲报仇
③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
④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
⑤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


⑥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
A.②③⑤B.②④⑤
C.①④⑥D.①③⑥
【答案】C(②⑤间接表现以弱抗暴;③侠客不知赤比甚悲的原因。

)
6.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剑,铸了三年才铸成。

楚王对此大怒,杀了干将。

B.莫邪的儿子长大后,母亲以实情告之。

赤比遵父嘱得剑,日夜思报父仇。

C.为躲避追捕,赤比逃入山中,遇见一位愿为其报仇的人,便决然舍命相托。

D.侠客诱使楚王来到煮赤比头的汤镬前并将其杀死,自己也献出了生命。

【答案】A(本题考查文言文综合分析能力,涉及三个层面的内容: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A.楚王不是怪干将铸剑时间久了,而是发现干将铸了雌雄双剑,却只给他雌剑而不见雄剑,这才杀掉了干将。

) 7.把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之。

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君入此瓮。

”兴惶恐叩头伏罪。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俊臣就寻取了一口大瓮来,按照周兴的办法用炭火把瓮围起来。

②现在有宫里的诉状追究老兄,就请老兄钻进这瓮里吧。

参考译文:
楚国干将、莫邪(夫妇二人)替楚王铸剑,(花了)三年(工夫)才完成。

楚王发怒了,想要杀掉他们。

铸有雌雄两把剑。

干将的妻子怀身孕要生产了。

丈夫对她说:“我给楚王铸剑,三年才成功。

楚王发火了,我去,(楚王)一定杀掉(我)。

你生下的孩子如果是男孩,(孩子)长大后,(就)告诉他:‘出门看南山,松树长在石头上,剑就在松树背面。

’”于是就拿着雌剑去见楚王。

楚王十分气愤,就派人审看。

(原来)剑本有两把,一雄一雌。

雌剑带来了,雄剑却没带来,楚王大怒,就把干将杀掉了。

莫邪生下的儿子名叫赤比,赤比长大成人,就问自己的母亲说:“我的父亲在哪里?”母亲说:“你父亲给楚王铸剑,三年才成功,楚王发怒,把他杀了。

(他)离家时嘱咐我:‘告诉你的儿子,(让儿子)出门望着南山,松树长在石头上,剑就在松树背面。

’”于是儿子出屋门往南看,不见有山,只看见堂前有一根松木檐柱立在石础上面,就用斧劈开柱子的背面,(果然)得到了一把剑,(于是他)日思夜想为父报仇。

楚王梦见一个青年男子,两条眉之间宽一尺,说要报仇。

楚王就重赏千金捉拿他。

赤比听了,(赶紧)逃走,逃进山里边走边悲歌。

碰到一位侠客,侠客说:“你年纪轻轻的,怎么哭得这么伤心?”(赤比)说:“我是干将、莫邪的儿子,楚王杀死了我的父亲。

我想报仇!”侠客说:“听说楚王用千金购买你的脑袋。

请把你的脑袋和剑都交给我,(我)替你报仇。

”赤比说:“太好了!”于是他就割下自己的头,双手捧着脑袋和剑一并奉上。

尸体僵硬地站立。

侠客说:“(我决)不辜负你。

”于是赤比的尸身才倒下。

侠客提着赤比的脑袋去见楚王,楚王大喜。

侠客说:“这是勇士的头,应当用开水大锅煮。

”楚王就按着侠客的话办了。

(赤比的头)煮了三天三夜也煮不烂。

头在滚热的水里跳出水面,瞪着眼睛十分愤怒。

侠客说:“这男子头煮不烂,希望大王亲自到锅边察看,这样一定能煮烂了。

”楚王就上前往锅里看。

侠客用剑向楚王的头砍去,楚王的脑袋随着剑势掉进开水里。

侠客也砍掉自己的头,头也掉进开水里。

三个脑袋一起煮烂了,不能识别。

于是(只好)把锅里的汤分成三份埋葬,所以通称“三王墓”。

如今(这墓)就在汝南北宜春县境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8~9题。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①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得乐天书
元稹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②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注】①乐天:指唐代诗人白居易。

元稹与白居易并称为“元白”。

唐宪宗元和十年,三月元稹被贬为通州司马,八月白居易贬江州司马。

②省,记得。

8.从诗歌体裁上看,这两首诗都是近体诗中的________。

两首诗都表现出元稹与白居易之间深厚的友情,请结合具体诗句,分别加以赏析。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七言绝句
(1)第一首“惊”写出了诗人当时震惊的感情,“惊坐起”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听说白居易遭贬时的震惊情态,从而表现出元、白二人友谊之深。

(意对即可)
(2)第二首诗的第一句写自己收到白乐天的江州来信,读完后泪流满面。

第二句从妻女的反应上着笔:妻女由于困惑,发而为“惊”、为“哭”、为“问”。

可他们问来问去,并没有问出个究竟。

因为,诗人这时已经伤心得不能说话了。

从而表现出元、白二人友谊之深。

(意对即可)
9.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同:两首诗都借助生活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两人的友谊之深。

异:第一首既有生活细节,又运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第二首,除了诗人自己的生活细节,重点写到了妻女的表现,从侧面烘托出诗人接到信之后的异常表现,表达深厚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

(6分)
10.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

(任选3题)(6分)
(1)三岁为妇,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

(《诗经·氓》)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贾谊《过秦论》)
(3)策扶老以流憩,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
【答案】(1)靡室劳矣夙兴夜寐(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3)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4)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九公
凡夫
你要是到村子里去打听九公,无论大人小孩几乎没有不知道的。

九公是全村年龄最长、辈分最高的老人,是远近有名的有趣人,他的趣事就如同他的胡须,多得数也数不清。

九公九岁的时候,被送去读私塾。

九公对那些摇头晃脑的“之乎者也”十分反感。

先生也不喜欢这个调皮的学生,时不时出一些难题难为他。

一天在讲曹植七岁成诗时,九公却和周公秘密会谈去了。

先生十分生气,就让九公当场作诗一首,不然就挨板子,九公望着窗外的瓢泼大雨,歪着头,略作思索,遂以《雨》成诗。

盆泼也
瓢倒也
一滴雨
一个大豆也
全班同学笑成一团,先生气得差点背过气去。

九公的学业也就到此结束了。

“扫盲”的那几年,九公也和大伙一起去村小学学习。

那节语文课,老师教学“人”字,九公再次拜会周公,呼呼大睡。

老师辈分低,既要严肃课堂纪律,又要给爷爷辈的九公脸面,便耐心地开导他。

“其实汉字很容易学,一人为“人”,二人为“从”,是说两人在一起,三人为“众”,是说很多人的意思——多形象!多生动!”
九公走上讲台,边说边在黑板上写。

“如果人上边有人,人下边也有人,人左边也有人,人右边也有人,人加人,人叠人,人连人,念什么字?”九公在黑板上写了密密麻麻、歪歪扭扭七八个“人”字。

老师有点生气。

“这不是字!”
“不是字?”九公面向大伙,手一挥,如同一位镇定自若的将军。

“这个字念——一堆人!”
从去年入冬以来,天气持续干旱,许多地方遭遇五十年一遇的干旱袭击,大片大片的庄稼开始枯黄。

我们这里也不例外,大伙开始忙着抗旱保收。

但是由于基础设施匮乏,加之抗旱又是个费时费力的活儿,所以效果不明显。

人人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这时,九公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那天,九公带领四个六七十岁的老伙计来到河边求雨。

九公说,河中心有个千年鳖精,
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他年轻时曾见过有人在这里求雨,当天就电闪雷鸣,大雨倾盆。

方圆几里、四面八方的人都赶来看热闹。

九公在河边支起一个供案,上面摆着供品,然后点燃三柱香,双手捧着擎过头顶,对着上天三叩九拜,口中还念念有词,不知说些什么。

之后,真正的求雨过程开始了。

九公身背一个簸箕——此时他就是千年鳖精的化身。

四个帮手分列东南西北,围成一个圈,每人手中还提着一壶水。

九公就在中间爬来爬去。

爬到东面,就抬头问:“东海龙王下不下雨?”帮手忙说:“有雨!”提起壶在九公身上浇一阵。

爬到西面,九公又问:“西海龙王下不下雨?”西面的帮手忙说:“有雨!”提起壶在九公身上又浇了一阵子。

“南海龙王”“北海龙王”也都声称:有雨!九公就这样爬来爬去,衣服渐渐湿透了。

说来也怪,天真是渐渐地阴沉下来,起风了。

甚至还滴下几滴雨来。

轰隆隆,轰隆隆!
一阵响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的巨响在天空回荡。

“打雷了!要下雨了!老天爷显灵啦!”九公激动地老泪纵横。

“都别傻站了,快跪下来求老天爷吧!”九公向周围的人群喊去。

有两个老太太当即就跪下了。

就在众人不知所措的时候,村支书刘义气喘吁吁地跑过来。

“别瞎闹啦!部队趁着今天的有利天气正在人工降雨呢。

炮弹已经打过了,马上就要下雨。

谁要是不想饿肚子,就赶快去地里挖沟引水,我只通知这一次啊!”刘义说完又转头跑掉了。

人群一哄而散。

九公慌忙喊:“哎!别走!哎!”九公的四个帮手最后也随着人流不见了。

九公一下子瘫坐地上。

雨足足下了一天一夜。

雨过天晴,天空升起一道美丽的彩虹。

从此,九公就常常坐在村头的那棵大柳树下,对着那些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学生,不厌其烦地说:“娃呀,好好读书。

将来有知识才能长本事!”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九公不识字,从小对“之乎者也”之类的私塾教育就非常反感,这说明九公的性格中具有一定的叛逆性和反封建性。

B.参加扫盲学习时,九公不但再次拜会“周公”,而且还倚仗辈分当堂捣乱,这样描写既照应了上文,也突出了九公不尊重知识的思想根深蒂固。

C.这篇小说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语言生动诙谐,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D.九公求雨之后,天色的确变得阴沉,继而雷声轰隆,说明九公求雨还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最后一天一夜的透雨靠的还是部队利用天气条件进行的人工降雨技术。

E.接到村支书通知后,人们一哄而散纷纷回地里挖沟引水,连九公的四个帮手也随着人流不见了,小说这样描写隐含着对人们势利自私的委婉批评。

【答案】(1)答B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D、E不给分。

(A项说九公的性格具有“反封建性”拔得过高;D项“说明九公求雨还是有一定效果”错,E项对小说这样描写的意图理解错误)
(2)小说中的九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不爱读书,不尊重知识;②愚昧迷信,顽固自大;③天真率直,知错能改;
④热心公益。

(6分;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①②③点只要答出任意一个方面即可)
(3)小说详细描写了九公“求雨”的过程,请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九公煞有介事地求雨充分表现了他的愚昧迷信、荒唐可笑,含有讽刺效果。

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人物的思想转变更合情合理。

③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求雨失败、人工降雨成功使九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突出了小说批判迷信、倡导科学知识的主题。

(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最后一段画蛇添足,有人却认为此结尾画龙点睛,你怎么看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点一:我认为是画蛇添足。

理由:①该结尾使人物形象前后反差太大,不够真实。

九公是一个思想顽固、没有知识的老人,即使因为求雨事件思想有所转变,也很难做出这样的行动,说出这样的话。

②使主题显得过于直白,没有韵味。

如果去掉这一段,以“雨过天晴,天空升起一道美丽的彩虹”这一句环境描写结尾,反而能收一箭双雕言有尽而意无穷、引起人们深思的艺术效果。

③从情节上来说,写到求雨失败、人工降雨成功,已经足以说明科学知识战胜愚昧迷信这一主题,故事在这里结束,戛然而止,结构完整,添上这一段反给人画蛇添足、节外生枝之感。

观点二:我认为是画龙点睛。

理由:①该结尾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九公的思想经历了从顽固不化到悔悟改过的巨大转变,前后的思想行为形成鲜明对照使九公的形象变得可亲可爱、立体饱满。

②使主题思想更加鲜明突出。

愚昧顽固的九公最终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并教导孩子从小就要好好读书,结尾突出了知识的强大作用,突出了小说的主旨。

③使情节结构更加完整,小说围绕九公这一人物展开,情节始于九公自己从小不肯读书,终于他热心督促小学生读书。

这样写小说的情节结构比较完整,更好地表现了人物和主题。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画有风骨人有风趣
——漫记“漫画大师”华君武
余玮
华君武,江苏无锡人,著名漫画家,有“漫画大师”与“漫画中的齐白石”之称。

在当代中国漫画界,华君武是最具艺术魅力、吸引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漫画家之一。

华君武的漫画既是含蓄隽永的,又是“火辣辣”的。

“难得幽默”是华君武的一方图章。

他既善于在无情的嘲笑中揭露某些人和事的可鄙、可恶与可笑之处,又善于在善意的幽默中,在诙谐、戏谑、嘲讽、滑稽中展现深刻的思想,阐释人生的哲理,让人莞尔,令人解颐。

幽默有一种美感,是机智、聪慧的化身。

没有幽默,就没有漫画。

只有熟悉生活,在生活中不断体验、领悟,才能捕捉到社会生活中的那些乖张可笑、荒诞不经甚至不合情理的现象。

开会时,他揣摩与会者不同的神态;在火车上,他从旅客的服装、谈吐中去猜度他们的职业、性格;去医院,牙科医生脸上的口罩、耳鼻喉科医生头上的反光镜,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他总是随身带着一个记事本,不论走到哪里,想到什么,哪怕一句话,他都会马上把它记录下来。

这个记事本,是他漫画素材的小仓库,一有空,他就把它拿出来细细揣摩。

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有的仅有两个字,有的只有一句话,有的则是一段有趣的对话,此外,还有一些未成形的草图。

等到有朝一日用得着的时候,他就会移花接木,把幽默和讽刺结合起来,画出一幅幅很有意思、令人回味无穷的漫画。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华君武创作的取之不尽的源泉,他说:“我这个人年纪大了,记性不好,容易忘事,所以只能靠用小本本来记的‘笨方法’。


华君武总给人一种亲切感,我们能感到他离我们的生活很近,近到可以走进我们的心里。

华君武的漫画真可谓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

看他的漫画常常有一种自己的心思被他幽默地一语道破的欣喜之感。

有一次,他在上海开会,在旅馆里听到一个人打长途电话,在电话里,那人讲了一些日常琐事,大多是无足轻重的话语,还讲了许多废话。

华君武当即画了一幅《公费出钱的长途电话》:一个穿着背心、裤衩的人,一边悠然自得地在沙发上抠着脚丫子,一边打着长途电话,真是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妙趣横生。

华君武说:“这件事本身就十分典型,我只是稍微作了些艺术的夸张。

”华君武不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创造并丰富了幽默美学,发展了幽默文化,而且以幽默艺术家应有的历史使命感,赋予幽默艺术以社会人生的深度,提高了幽默艺术的品位。

讽刺与幽默是漫画的灵魂。

为了寻找漫画的灵魂,华君武煞费苦心。

为创作漫画《自动楼梯》,他曾几易其稿。

起先,他画了一把扶梯,一个人正在拼命地向上爬。

可他对此并不满意,觉得干部向上爬的现象,岂不只是个别人的思想品德问题?不行,得改。

于是,他又画了一群人在争先恐后地抢攀一把梯子,这样的改动比原来更有说服力,但又不符合他想讽刺的干部队伍中的主要精神状态。

难啊!画不下去,他就只得搁下画笔。

一次,他在北京车站看到了只能上不能下的自动电梯,心里豁然开朗了,心想:这样画,立意不就更含蓄、更深刻了吗?于是,一幅深刻揭露干部队伍中只会上、不会下的现象的作品很快就出来了。

终于找到了漫画的灵魂,他乐不可支。

其实,华君武在艺术上有一种特有的幽默感,在生活上他同样有一种天生的幽默感,那种幽默感弥漫在他生活的每个角落。

到了耄耋之年,他仍不失风趣,甚至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也可由此得到缓和、化解,有时也给自己开几句玩笑。

有一次,他在院中散步,不小心跌进了没盖盖子的沙井,伤了腿。

友人打电话慰问他时说:“听说你掉井里了?”华君武马上回了一句:“你不落井下石就好。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