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物理新高考素养突破大一轮复习京津鲁琼版(课件+检测)第一章:实验一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
实验原理与操作 1.本实验操作顺序提示:木板—计时器—小车—通电—断电. 2.考查操作的热点问题:先通电再放小车,先断电再取纸带.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
【针对训练】 1.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 器在纸带上打的点记录了小车的运动情况.某同学做此实验时 的步骤如下: A.拉住纸带,将小车移至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放开纸带,再 接通电源; B.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并接好电路; C.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面挂上适当 的钩码;
2.研究小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装置如图(a)所示其中斜面 倾角 θ 可调,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为 50 Hz.纸带上计数点的 间距如图(b)所示,其中每相邻两点之间还有 4 个记录点未画出.
(1)部分实验步骤如下: A.测量完毕,关闭电源,取出纸带 B.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放开小车 C.将小车依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小车尾部与纸带相连 D.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让纸带穿过限位孔
1.作用:计时仪器,接频率为 50 Hz 交变电流,每隔 0.02 s 打一次点. 2.工作条件 电磁打点计时器:4~6 V交流电源 电火花计时器:220 V交流电源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
四、区别“两种点” 1.计时点和计数点 计时点是打点计时器打在纸带上的实际点,两相邻点间的时间 间隔为 0.02 s;计数点是人们根据需要选择一定数目的点,两 个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由选择点的个数而定. 2.纸带上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均相同,速度越大,纸带上的 计数点越稀疏.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
五、注意事项 1.平行:纸带和细绳要和木板平行. 2.两先两后:实验中应先接通电源,后让小车运动;实验完 毕应先断开电源,后取下纸带. 3.防止碰撞:在到达长木板末端前应让小车停止运动,要防 止钩码落地和小车与滑轮相撞. 4.纸带选取:选择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舍弃点密集部分, 适当选取计数点.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
解析:实验过程中应先接通电源,再放开纸带;取纸带前应先 断开电源,所以错误的步骤是 A、D.该实验步骤中合理的顺序 为 BECADF. 答案:(1)①A 中应先接通电源,再放开纸带 ②D 中取纸带前应先断开电源 (2)BECADF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
第一章 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
实验一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一、基本原理与操作
第一章 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 1.分析物体的运动性质 测量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计算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之差,看 其是否为常数,从而确定物体的运动性质. 2.计算速度: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 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 vn=xn+2Txn+1.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
上述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 (用字母填写). (2)图(b)中标出的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 T=________ s. (3)计数点 5 对应的瞬时速度大小计算式为 v5=______. (4)为了充分利用记录数据,减小误差,小车加速度大小的计算 式应为 a=________________.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
D.小车停止运动后,直接取下纸带; E.将纸带固定在小车尾部,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 F.换上新纸带,再重复操作两次,然后从各纸带中选取一条 点迹清晰的进行数据处理. (1)实验中错误或遗漏的步骤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以上步骤完善后,其合理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
答案:(1)DCBA (2)0.1 (3)s42+Ts5 (4)(s4+s5+s6)9-T2(s1+s2+s3)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1.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 (1)时间间隔: “相邻两个计数点间有 4 个点”或“每 5 个点取 1 个计数点” 的含义: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 0.1 s. (2)单位换算:本实验长度测量数据一般是“厘米”,要换算成 “米”. (3)有效数字:按有效数字的要求取计算结果.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机械运动物理模型
3.计算加速度的两种方法 (1)逐差法:根据 x4-x1=x5-x2=x6-x3=3aT2(T 为相邻两计数 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求出 a1=x43-T2x1,a2=x53-T2x2,a3=x63-T2x3, 再算出 a1、a2、a3 的平均值 a=a1+a32+a3=13×(x43-T2x1+x53-T2x2 +x63-T2x3) =(x4+x5+x6)9-T2(x1+x2+x3),即为物体的加速度.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
(2)图象法:如图所示,以打某计数点时为计时起点,利用 vn =xn+2Txn+1求出打各点时的瞬时速度,描点得 v-t 图象,图象 的斜率即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栏目 导引
三、认识“两种仪器”
第一章 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
解析:(1)实验步骤应是先安装仪器,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开始实验,然后处理数据,因此实验步骤为 DCBA. (2)打点的时间间隔为 0.02 s,但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 4 个 点未画出,因此两点间的时间间隔为 0.02×5 s=0.1 s. (3)计数点 5 恰好处于点 4 和点 6 的中间时刻,因此点 5 的瞬时 速度等于 4~6 段的平均速度,即 v5=s42+Ts5. (4)若想使误差减小,尽可能多的用到数据,因此采用逐差法, 然后求出平均加速度即可,即 a= (s4+s5+s6)9-T2(s1+s2+s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