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耳贴加中药治疗面肌痉挛35例临床疗效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刺耳贴加中药治疗面肌痉挛35例临床疗效观察
面肌痉挛指面部肌肉不自主的阵发性抽搐,尤以眼周及口角为多。

此病好发于中年人,常因
精神紧张、过度疲劳而引发。

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是针灸科临床顽症之一。

多年来,笔
者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耳穴敷贴和中药内服,取得了较显著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为观察疗效,特设单纯针刺为对照组。

治疗组35例,男15例,女20例;年龄最大64岁,最小28岁,平均年龄51岁;病程最长
3年,最短4天。

2例男性患者头颅CT摄片为腔隙性脑梗塞。

对照组38例,男17例,女21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30岁,平均年龄49岁;病程最长
4年,最短6天。

1例女性患者头颅CT摄片为腔隙性脑梗塞。

2治疗方法
治疗期间瞩患者停服相关药物,如卡马西平、镇静剂等,保持心情舒畅,勿过度疲劳。

2.1治疗组
针刺治疗原则:镇静养心安神,熄风止痉。

取穴:百会、上星、印堂、瞳子髎、下关、地仓、颊车、合谷、神门、足三里、太冲。

平补平泻,每天一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一周。

耳穴敷贴取穴:神门、面颊区、肝、脾、心等。

以王不留行籽为刺激物,用小片胶布固定于耳穴上,隔日一次,两耳交替。

治疗期间瞩患者每日按压耳穴3-5次。

内服中药面肌痉挛病程缠绵,察其舌苔、脉象,心血不足者尤多,气血亏虚而致虚风上扰,治拟养血宁心,熄风安神。

处方:熟地15g,当归10g,朱茯苓10g,远志10g,麦冬10g,
五味子10g,灵磁石15g,夜交藤30g,明天麻5g,白芍20g,钩藤10g,炙草5g。

每日1剂,水煎2次口服
2.2对照组:治疗方法同治疗组针刺治疗。

3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痊愈:治疗1~3个疗程后,面肌抽搐消失;好转:治疗1~3个疗程后,面肌
抽搐次数减少,程度减轻;无效:治疗1~3个疗程后,病情无明显变化。

3.2 结果与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结果比较见表1;两组有效例数与疗程比较见表2。

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结果比较单位:例
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与对照组痊愈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疗程也有所缩短。

从临床资料来看,病程
越短,痉挛范围越小,则临床疗效越佳,反之较差。

4典型病例
陈某,女,39岁,公司财务,2010年5月23日初诊。

自述左口角部肌肉不自主抽动一月余,1日10余次,每次5~15分钟,无头痛、呕吐,时
有头晕,睡眠欠安,有类似病史近2年,时发时止,未予治疗。

此次因口角抽动甚,口服维
生素B1、地巴唑等药物未效而来求治。

追问病史,近期较疲劳,心情亦不舒畅。

察其面色萎黄少华,形体偏瘦,舌红、苔薄白,脉细弦。

BP95/60mmhg。

四诊合参,诊为面肌痉挛(气血亏虚型),治宜补气益血,熄风止痉。

故予针刺、耳贴加中药综合治疗。

1个疗程后症情有所缓解,面肌抽搐次数减少,2个疗程后症状基本控制。

随访半年,无复发。

5体会
面肌痉挛病因复杂,绝大部分存在着局部血管压迫因素。

一般认为其病理变化大都存在着面神经的脱髓鞘改变,导致面神经核内产生异常电兴奋灶,面肌、面神经营养发生了障碍。

本病属中医“内风”范畴。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又因面部主要为足阳明胃经所过之处,故本病与肝胃两经关系密切,治疗上以足阳明胃经及足厥阴肝经之穴为主。

百会位于头部正中归于督脉,入于脑,脑为元神之府,故针刺百会有开窍宁神之功。

上星、印堂作用与百会相似,均为醒脑开窍针刺法之主穴。

足三里是多气多血之腧穴,具有强壮全身的作用,合谷配太冲能通调二经气血,古称“四关”穴,具有较强的镇静解痉作用。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取下关,瞳子髎、地仓、颊车等穴能疏通局部气血,使经气通畅,筋肉协调而病愈。

面肌痉挛临床上多属气血亏虚、血不荣筋所致,是一种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之证、配合相关中药能养血宁心、熄风安神,与针刺、耳贴相辅相成,可缩短疗程,增强疗效。

CD10〗
作者单位:201400奉贤区中医医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