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高等教育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渠道,重视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工作,可以从制度、管理方式等多个方面入手,改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我国高素质人才的供应。
本文探讨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发展现状,针对高等教育管理中出现的教育公益性与私益性、学校组织的管理以及管理人员的自我管理等多个方面展开阐述,并提出实用性意见。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质量;意见;
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一直发展缓慢,受如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影响较大。
并且,高校内缺乏专业的教育管理人员,没有完备的管理体系,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
高等教育管理是政府、社会、高校三方都应重视并积极参与的工作,笔者通过调研,就高校管理难题和未来发展方向展开探讨,并提供了几项打破高等教育管理困境的对策。
一、高等教育管理现状
(一)受市场经济冲击的高等教育管理
1.私立高校的异军突起
市场经济的主题就是竞争,这对我国的公立高等院校发展带来很大冲击。
目前,市场因素开始介入高校发展,大量私立高校纷纷涌现,给公立高校的招生带来一定压力,学校之间竞争加剧。
私立高校的出现打破了公立高校垄断高等教育的局面,丰富了学生的就学选择,为社会闲置资金提供了应用渠道。
更重要的是,它迫使公立高校实现教育转型,创新教育管理体制,提高学校竞争力。
2.信息化下的高等教育管理
互联网的发展与计算机设备的普及,改变了高校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信息化管理逐渐渗透高等教育的每个角落。
信息时代,人们更加注重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和便捷性,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教育改革的重点项目。
目前,我国高校都已建立本校的网站,用于向社会传达高校信息。
此外高校内的教学、实验、生活都已信息设备为依托。
例如多媒体课堂、学生的设计课题、就餐时用的餐卡等都是高校管理信息化的表现。
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人事信息管理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
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有助于提高高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提供公众监督高校动态的渠道,督促高校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质量。
3.高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
为了适应高校规模扩大后的工作人员紧缺状况,社会服务开始参与高校后勤,高校后勤质量得以保证。
随着大量社会人员流入高校,高校后勤管理更加注重安全性,以学生学习生活安全为重。
4.企业参与高等教育管理
目前,我国高校不再“闭关锁国”独自发展,开始与企业合作进行科研、教育等多项活动,这一措施加快了高校的发展进程,但是他们在管理方式方面仍存有很多分歧。
二、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中的权利多元化
伴随着我国经济、科技、法律的发展,原有的社会一体化格局被打破,社会多元化格局开始建立,国家部分权利被下放到高校。
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正面临这样的困境,权利虽被下放到学校,但学校并没有处理好教育的公益性与私益性关系,向学生收取的费用明显过高,降低了贫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几率。
(二)高校与相关社会组织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除民办、公办高校外,另外一种办学模式——中外合作办学也逐渐在中国兴起。
三种办学模式虽然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但是也导致了很多管理问题。
比如如今高校间为了获得更多生源,开始诋毁其他学校或者过分夸大办学规模,进行教育行业的恶性竞争。
民办、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在收费方面受多方因素影响,他们的教育管理理念与现有的教育法规定有一定出入。
(三)缺乏专业性的教育管理人才
高等教育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渊博知识和创新精神的准也人才为目的,但是,目前,我国明显缺乏具有大局观的专业性高等教育管理人才,部分高校存在教育管理人员利用学校名誉在外办辅导班的恶劣现象。
此外,教育管理部门缺乏合理的人员选拔机制,高校的教育管理人员多为学校干部,他们并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教育管理指导。
而且这部分人员年龄偏高,对新管理理念的接受度不如年轻人,在管理中可能缺乏创新意识。
三、解决措施
(一)政府加强对教育行业的“净化”工作
政府对教育行业可以放权,但也必须设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政府要严格审核高校的创办申请,规范民办高校和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限制他们的不合理盈利性行为。
(二)强化高校管理机制
高校要规范自己的管理制度,确定政令通达,不能朝令夕改。
加强对学校管理人员的监管,提高管理人员敬岗爱业的意识。
(三)完善管理部门人员选拔机制
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人员选拔机制,选拔一批年轻、具有专业管理技能的人员,建立优质高校教育管理队伍,提高高校的管理质量。
(四)欢迎社会各界对高校的监督
高校应该接受社会非机关、媒体、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确保高校以服务学生服务教育为目的,杜绝以权谋私行为。
关注社会舆情舆论,对于外界提出的教育管理方面的建议,高校应虚心请教改正不足。
(五)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学校形象的代言人,是教学管理的参与者,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有利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
(六)正确引导高校间的竞争机制
适当的竞争,有助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对普及高等教育工作带来便利;但恶性竞争,却损害学校声誉,影响学生合理择校,甚至导致社会风气整体变差。
政府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制定合理的高校竞争机制,为高校创造科学健康的竞争平台。
同时还要促进高校间的合作,鼓励规模大、影响力大的高校帮扶周边发展缓慢的高校,促进地区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
(七)做好高校与企业的协商工作
针对于企业有密切联系的高校,管理人员应注重跟企业高层的沟通,共同探讨合理的管理方式,企业插手高校管理工作,必须以不干扰高校正常运转为前提,必须保障学生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