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的智慧属性及其实现路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德育的智慧属性及其实现路径
摘要:在当前高校德育面临困境的大背景下,提出了“智慧德育”的概念。

其核心是以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发展为目标,以“技术”为手段,通过教育
主体智慧化、教育方式智能化和教育环境智慧化的策略,实现智慧德育。

基于此,简单讨论高校德育的智慧属性,深入探讨高校德育的智慧属性实现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智慧属性;智能化;教育环境
前言:“智慧属性”的本质就在于把人与自然界加以区别开来,强调了道德
主体具有自主选择价值行为取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现代西方哲学传统中,
“智慧”一词也有“智力”之意,被认为是一个人通过思维而达到自我完善状态
的一种能力,从这一角度看,“智慧属性”实际上就是指教育者基于理性思维和
意志行为方式来培养大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内在要求。

1.高校德育的智慧属性
高校德育的“智慧属性”主要是指以德育为载体,以实现道德发展的“人的
主体性”为价值目标。

其根本就在于,教育者将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结合起来,
通过实践活动对理想道德进行验证和修正,实现对人的理性思维、意志行为方式
的培养,从而达到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促进其人格完善之目的。


我国,高校德育的“智慧属性”是指高校德育活动中教育者基于理性思维和意志
行为方式所建构的价值目标,其根本在于运用理论和实践教育手段来培养大学生
的“人之主体性”,即通过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来培养大学生形成良
好的道德品质和完善其人格。

我国传统高校德育所注重的是道德主体在社会生活
中实现人之主体性的培育,但却忽视了人之主体性本身作为存在方式所具有的特
殊性,即道德主体对自身主体性在社会中如何被评价、如何被引导、被规范等问题。

当代德育在理论上所关注和强调的是道德主体对自身的自我评价以及实现自
我价值所采取的理性态度和行为方式。

但实际上,这并不能完全实现高校德育目
标中“以学生为本”这一根本要求。

“智慧属性”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英国哲学
家休谟的《人性论》中,他认为人们之所以能够产生不同程度的道德差异,是因
为“他们能够凭借理性与意志做出选择和判断,从而使自己的生活最大程度呈现
出美的样子”。

1.高校德育的智慧属性实现路径
2.1教育主体智慧化
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技术的作用不可小觑,而高校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
环节,也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保障。

“如果一个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得不
到满足,那么这个社会就会陷入一种‘无价值’状态。

”为满足人类生存和可持
续发展所需,进行智慧化建设成为高校德育智慧化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高校
德育是育人主体,高校德育不需要一个人“垄断”所有的资源和权力,只需要将
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经验、能力等资源转化为学生自身所需的智慧资源就可以。

教育主体在进行知识传授时,要让受教育者“想学”并“学有所得”。

2.2教育方式智能化
教育方式智能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对学习者的行为分析,及时发现学
习者的行为倾向和潜在习惯,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对
其进行识别和筛选,进而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

高校德育中运用智能技术,是
指通过网络、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进行实时监控。

在高校德育中应用深度学习技术,则是指采用AI智能分析系统或数据模型
算法来识别学生的思想行为。

基于智慧化的理念和手段建设“教育平台”是高校
德育智能化实现方式之一。

一方面,可以建立具有智能化特点的“学习共同
体”“教育平台”。

通过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来实现教育主体之
间的交互沟通与交流,通过搭建线上线下相互补充、相互提升的学习平台,不断
完善高校德育体系。

另一方面,可以依托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技术等新一代信息
技术手段构建线上德育生态系统,实现对学生思想行为的有效引导。

同时将线上、线下两种方式有机结合并形成合力,使其能够发挥各自优势与特点,共同为高校
德育提供优质高效和个性化智能服务。

2.3教育环境智慧化
“网络德育环境”是指以网络为载体,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校园的育人生态
进行智慧化构建,从而为高校学生提供一种新型的育人方式。

首先,高校要树立
智慧德育观念,重视发挥信息技术在校园环境构建中的作用。

第一,利用网络环
境搭建立体化育人平台,增强学生对德育信息的感知和认知能力。

第二,利用
“互联网+”理念建设智慧校园系统,实现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和运行的目的。

第三,利用互联网提供个性化选择服务,实现多样化、个性化教育服务供给。

其次,高校要营造积极育人氛围,构建校园网络环境。

建设学校智慧门户网站等信息载体,搭建以德育信息为主题的网站,依托校园网络平台开展网络德育活动。

例如
可以利用QQ、微信等工具开展网上德育活动。

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报纸等媒介开
展德育宣传和教育活动;第四,建立网上德育QQ群、微信群等沟通平台。

再次,打造智慧学习空间,促进德育环境智慧化。

要加强对学生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的
监督与引导作用,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注重加强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素
质的培养,提升教育成效,充分发挥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新媒体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4大数据精准化
大数据时代,数据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和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高
校德育工作也不例外。

目前学校正在建设一套完整的教育大数据平台,通过分析
学生的基本情况、行为习惯、价值观、学习情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与
指导。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实现对个体的精准化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撑。

大数据
评价不是简单地看学生是否完成了某项学习任务,而是要看他是否能准确地理解
并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以及能否通过这一学习过程达到个人和社会发展目标。

对高校德育工作者来说,评价学生能力和行为习惯尤为重要。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者应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从多个维度
构建起大数据评价体系。

教师可以运用大数据对自己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管理
者可以运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各方面表现情况并为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同时还能
够利用大数据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监控、分析与指导等[1]。

2.5实现多元化与信息化的结合
网络信息技术是高校德育智慧化的物质基础,它以互联网为载体,通过多种
途径和手段,把人、社会和自我三者联系起来。

互联网是信息时代的媒介,互联
网以其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媒介活动中,大学生利用网
络学习的过程和形式也越来越多受到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可以说我
们的高校德育教育离不开信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智能手机技术以及其他
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多,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便利是显而易见的。

高校德育要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化建设、多元化教育,互联网时代给高校德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信息技术和手
段将学校德育内容融入到多元化生活中去并形成网络化格局、智能化发展,可以
使高校德育活动形式多样化发展,使大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2]。

结束语: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高校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当中,要充分重视
智慧属性,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通过教育主体智慧化、教育方式智能化、教育
环境智慧化等一系列措施,提高高校德育教育水平,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兆俊.新时代下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共融性的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
学院学报,2022,41(09):122-124.
[2]张玉荣.新时代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面临的挑战及反思[J].高教学
刊,2022,8(25):69-72.
作者简介:刘舒静(1998.3),女,浙江省温州人,英国约克大学文学硕士,浙江师范大
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科研助理。

研究方向:道德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