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昌乐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昌乐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电影《白鹿原》是影视与文学的又一次联姻,小说再次支撑起电影之魂。
陈忠实在小说的扉页写到,“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那么当它被改编成电影之后还能保留原作的神韵吗?日前,记者采访了陈忠实,说起小说以外的话题,他说得最多的是——我是个外行!
记者:关于电影对小说的改编,您认为哪些部分比较满意,哪些觉得还有遗憾?
陈忠实:我最满意的是电影呈现给观众的历史氛围是基本真实的,人的生存形态也是真实的。
因为历史氛围的真实决定了人物命运和人物情感的真实。
电影必须保证历史的真实。
乡村的伦理道德、沿袭已久的民间文化习俗等影响着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旦这些习俗、规则遭到破坏就会产生矛盾,进而影响人物情感的真实性。
无论小说还是电影都要反映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的真实情感,人物与时代都是血肉相连的。
浙白说到遗憾,我总希望电影能更充分、更准确地通过直接的视觉画面把小说的全部传达给观众,总希望小说里的人物更充分、更集中地与观众交流,但受到不同艺术形式的时空限制,留下了遗憾。
记者:电影《白鹿原》具有浓郁的地城特色,当初你觉得其中大量使用地方戏和方言是一种冒险吗?
陈忠实:贯穿电影始终的唱腔是在陕北地区一种几乎失传的民间艺术——“老腔”,演唱者都是地道的农民,平时就靠在红白事上唱戏谋生。
我想大家会喜欢这种原汁原味的音乐。
方言是生活和时代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中方言许多都是咱们民族的原始语言,古语中的很多词句用法都在其中保留了下来。
我在写小说时对使用方言有自己的把握尺度。
电影在方言的使用上走得更远。
记者:把地方文化植入影视作品似乎已经司空见惯,“地域元素”成了影视剧创作的一个法宝,你觉得这部电影在这方面处理得怎样?
陈忠实:这部电影的确有浓郁、鲜明的陕北特色,但它没有简单地为影片贴标签,没有刻意离开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单纯表现文化符号,这样看上去比较融洽。
这些人物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他们的矛盾、纠葛都与这块土地有关,所以不可能脱离这里的语言和风俗。
记者:除电影以外,《白鹿原》还被改编成话剧、秦腔、舞剧、广播剧等,能否简单评价一下它们?陈忠实:可以说各有千秋。
秦腔基本是单线条化,唱腔、唱词、舞美比较有吸引力。
话剧基本上全面展示了小说的故事,但在两个多小时里只能通过人物对话,交代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
舞剧就更简单、纯粹了,主要表现黑娃和田小娥的爱情,用舞蹈展现出当时的社会对他们爱情的扼杀,反而不受小说情节的限
制,优美的舞姿也能吸引观众。
记者:现在大家都说缺少好剧本,您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为“剧本荒”提供什么?
陈忠实:不是所有好小说都适合改编成其他艺术形式。
文学和影视最大的差异是,小说通过文字和读者交流,它的优势在于可以充分描写,充分展示作家对人物的把握;影视是以直观的形象与观众交流,它的优势是能把文学形象具体化、生动化。
读者普遍认可的好小说都能成为好剧本的脚本,比如《红岩》《林海雪原》等,但也有些好小说是改不成电影的,那些有完整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和强烈的冲突的小说更容易改编。
编剧、导演、演员对原著的理解是否准确、到位,是影响他们能否创作出优秀作品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无论小说还是电影,人物与时代都是血肉相连的——陈忠实访谈》,《文艺报》2012年04月
20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于电影的真实性问题,陈忠实表示,电影必须保证历史的真实,一旦沿袭已久的习俗、规则遭到破坏就会产生矛盾,进而影响人物情感的真实性。
B. 对电影《白鹿原》中大量使用地方戏的问题,陈忠实希望观众能够喜欢这种原汁原味的,在陕北地区几乎失传的民间艺术。
C. 回答影视剧中“地域元素”使用问题时,陈忠实肯定了电影《白鹿原》“地域元素”的使用贴合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并非单纯地表现文化符号。
D. 小说《白鹿原》被改编为多种艺术形式,陈忠实认为电影与话剧基本全面地展示了小说的故事,而秦腔、舞剧则不受小说情节的限制。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电影作为一种更直观的艺术形式,其优势是能把文学形象具体化、生动化,但要注意呈现真实的历史氛围,反映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的真实情感。
B. 陈忠实作为原著作者,认为电影《白鹿原》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原始的民族语言,呈现了基本真实的历史氛围。
C. 记者作为对谈的一方,关心小说改编成多类艺术形式后的呈现,表达了对当前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剧本荒”和地方文化植入影视作品现象的担忧。
D. 小说改编难度大,虽然读者普遍认可的好小说都能成为好剧本的脚本,但是由于人物、情节和矛盾冲突等问题,不是所有好小说都适合改编成电影。
3. 访谈第一段中提到“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请结合文本,谈谈将小说改编为电影时要如何保留原作的神韵。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要说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在阐述教育和教学问题方面有何特点,那就是重学甚于重教甚至“以学论教”,即借助学习概念,通过论述学习来论述教育、教学问题。
可以说,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是一套有关“学”的话语体系。
中国最早的教育专论《学记》即以论学起首:“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这里所说的“学”“教学”,意谓学校、学习,教与学,但实际上是说的教育、教化。
而且,《学记》的主旨分明是讨论教育问题的,却名之曰“学”记,实际上表现了当时教育家的思维习惯。
这在古代教育文献中寻常可见。
如《论语》第一篇《学而》,是讲学的问题的,表明在孔子那里学的问题十分重要。
又如,《荀子》第一篇是《劝学》,可见劝“学”在其整个教育思想乃至整个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尤其是,其所谓“劝学”无非是在论述教育问题。
这是通过论学来论教育的典型一例。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们已经大量引进了西方教育理念、理论和思想,甚至现代汉语的“教育”一词也已经出现,人们依旧习惯于传统的教育概念表述方式。
如,维新变法期间,张之洞进呈慈禧太后专门论述其“中体西用”思想的《劝学篇》,实际上是一份阐述其国家教育改革主张的报告,并非是狭义地在劝人向学;清末正式成立的中央教育主管机构,称为“学部”,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称为“劝学所”,都仍旧是在用“学”表达教育概念。
语词是表达概念的,概念是反映实际的。
重学的话语体系实际上反映的是中国传统重学的教育认识和教育实践状况。
以先秦儒家为例,从孔子到孟子、荀子再到《礼记》,几乎都将教育作为实现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的起点,又将个人的学习作为教育的“细胞”。
他们认为,学习是由诸多阶段连接而成的过程,是由学—思—行,或者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或者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所组成。
这些阶段依序而行,实现着“君子”的智慧和人格。
而学习过程又成为一个更大过程的组成部分,这个过程即是学习—教育—政治。
这样的教育观念就体现出强烈的实践精神、人文取向和社会整体意识。
正因为学习是进一步的道德践履、人伦践行,尤其是教化社会和从政理民的基础,所以,从纵向看,学习是人生活动的重要起点并伴随人生命的始终;从横向看,学习又成为形成社会善序良俗的重要起点。
这是从教育的社会意义上考察。
从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考察,重学特征表现得尤其明显。
宋代理学家讨论教育作用问题,谈到人在教育的影响下如何发生变化,提出了“变化气质”的学说。
张载、二程到朱熹,都认为是“学以变化气质”,即通过个体的学习改变气质之性。
如朱熹说:“人之为学,却是要变化气禀。
”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他在教育问题上更多地讨论的是为学问题,尤其是如何读书。
成为历代人们读书学习的通用法则的“朱子读书法”,突出的特点是强调学习者的学习,他说:“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探究,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
”十分肯定地讲明教学过程是学生动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去自行探究未知世界和道理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只是引导者,而作为教师,他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对话、示喻、感化,这些教学方法显然
都不是“灌”的方法,而是以学生的自觉学习为前提的。
(选自杜成宪《中华民族有哪些教育传统可以传承?》,略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借助学习概念,通过论述学习来论述教育教学。
B.《学记》里讨论教育问题却名之为“学”,表现了当时教育家的思维习惯。
C.先秦儒家认为,学习—教育—政治这个过程比依序而行的学习过程更为重要。
D.在讨论教育的作用时,历代学者都认为通过个体的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先亮观点:中国传统教育重学,再多角度分析,最后总结。
B.文章以历史和现实为依据,具体而全面地论证了中华民族可以传承的教育传统。
C.文章以《学而》《劝学》为例说明人们习惯于用传统的教育概念做为表述方式。
D.文章综合运用了例证、引证等多种论述方法,论述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特点。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第一篇《学而》是讲学的问题的,《荀子》第一篇是《劝学》,中国传统教育思想重学甚于重教由此可见一斑。
B.张之洞的《劝学篇》名为“劝学”,实际上阐述的是他对国家教育改革的主张,表明他仍是在用“学”来表达教育概念。
C.先秦儒家认为学习是由诸多阶段连接而成的过程,从学习开始,依序而行,最终实现君子的智慧和人格,这就是学习的社会意义。
D.朱熹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的过程,这说明“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是与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相违背的。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天,人们对疫病的认识更为明晰,但几千年积攒下来的中医经验仍是抗疫“利器”。
中医专家认为,新冠肺炎病性上属于阴病,是以伤阳为主线。
中医治疗针对寒和湿,注重调节机体平衡,提高自身免疫力,对抗“疫”之气。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针对临床治疗期确诊患者推出了中医治疗通用方“清肺排毒汤”。
“清肺排毒汤”用于改善患者发热、乏力、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使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阻断病情进展,大大降低了重症转化率、病亡率。
对于重症患者,西医呼吸支持、循环吏持等技术对抢救生命来说必不可少,中西医深度结合,携手开展临床治疗,大批患者因此受益,推动
患者救治形势积极向好。
医学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去照料和护理身体不适的人,让他们身心各方面与环境、社会相适应。
中医、西医采用的手段不同,但都是在“照顾”患者,目的一致。
在我国,将中医与现代西医结合,对症选用,优势互补,往往能产生“1+1>2”的效果。
由于我国医疗资源相较人口数量始终比较紧张,中西医结合将有利于缓解资源紧张局面,用较低的成本实现高效的“照顾”。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在医学上的重大优势,也是宝贵财富,不应有孰高孰低、孰优孰劣之分。
(摘编自李红梅《用好中医瑰宝》,《人民日报》2020年3月4日)材料二:
中医在治病和防病二者之间,重视以防病为主。
中医说:“养之不素则病生。
”这个“素”,是人生命的根本,也就是人生命的平衡态。
中医是奉行中道的医学,和谐是它防病治病所奉行的至高原则。
中医预防医学首先强调人体在能量摄入上的平衡。
没有能量,人的生命将无法维持。
但中医并不鼓励过分地摄取能量,中医提出“饮食有节”的思想,强调适度地获取能量,因为能量的过剩,不仅不能给身体带来好处,身体内还需要分解出另外一种力量来消化这些能量,过分的能量摄取成了身体的负担。
中医还强调能量消耗的适度。
中医提出“不妄作劳”的观点——不要过分劳累。
中医重视“固本培元”,注意身体内部根基的培植。
人生病往往与对自身能量无节制的消耗有关,入不敷出,最终破坏了身体的内在平衡,形成疾病。
中医认为,防病的关键还在于人与自然的平衡。
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人的生命来自自然界,自然界的变化对人的身体会产生影响。
中医主张人要注意契合自然的节奏,实现人与外在世界的和谐。
如春天气温上升,人的身体也渐渐形成外张的态势,气血由内部浮向体表,皮肤松弛,汗腺舒张,容易产生湿症,必须防湿;夏天天气燥热,此时人容易急躁不安,要有所抑制;秋天是收缩的季节,人的气血由外部而潜向内里,皮肤紧缩,汗腺收紧,这时要注意水的补充,食物要清淡;冬季多有寒症,如伤寒、关节疼痛,由于室外活动少,长期封闭,容易消沉,必须注意调节。
中医预防医学最重要的方面,还在于保持精神的平衡。
病从心起,养生重在养心。
人不是机器,也不是一般的动物,人是具有复杂情感和精神的动物。
人的精神性因素是内在平衡的根本。
精神平衡被打破,容易引起疾病。
如人遭受精神刺激,疾病往往也会跟着到来,人心胸狭窄,惠得患失,性情暴烈,盲目攀比,心情长期处于不平衡之中,或者是消极郁闷,或者是孤独无依,或者是偏执独断,等等,都是不良的心理状态,都容易带来疾病。
中国人有“仁者寿”的说法,长寿的人,往往是待人和善、精神平衡的人,也就是心理比较健康的人。
(摘编自叶朗、朱良志《寻求整体平衡的中医》,《中国文化读本》普及本)材料三:
中华医道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核心,形成了天人感应、顺应自然、整体关联、阴阳平衡、调和致中、五
行生克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肺经络学说相结合的整体医道观,构建起一整套“治未病”的养生之道和望、闻、问、切诊断,针灸、按摩推拿、经方等“治已病”的理论和方法。
在这种整体论的指导下,中国医学形成了“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
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的疾病生成观;形成了“医之上者,理于未然,患居虑后,防处事先”“水在火上,既济。
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冬不养藏,春必病温”“介疾有喜”的疫病防治观;形成了防微杜渐,治病求本,适时为度,辨证施治、扶正祛邪的医疗观;形成了“病从心起”,故“治心”“修养”的修心养性观和“饮食法地道,居处法天道”“制喜制怒”的养生观;形成了驱邪避毒、斋戒沐浴、打扫庭院、掸尘扫房,强身健体的卫生健康观;形成了“悬壶济世”“大医精诚,仁心仁术”“医者仁心,医德为先”“妙手回春,杏林春暖”的医德观。
“上医治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和医道观结合起来,发展创新,使其成为现代疫病防控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并为打赢疫情防控战贡献智慧和力量。
(摘编离李伟《天道、人道、医道与疫情防控》,《光明日报》2020年3月16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对新冠肺炎病性的认定基于传统中医经验;此次抗疫,中医阻断轻症患者向重症转化效果明强,西医在救治重症患者上功不可没。
B.我国开展临床治疗时,应酌情将中医与现代西医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主要是因为这种方式成本低,有利于缓解医疗资源紧张局面。
C.中医预防医学强调人体在能量摄入上的平衡:摄入能量过多并不可怕,只要体内分解另外一种力量维持身体内在平衡,就能避免疾病。
D.三则材料都重点强调的中医注重调节机体平衡、以防病为主的理念,体现了中华医道中“治未病”的疫病防治观,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8.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养生讲究“起居有常”,就是提倡人作息中规,活动合节,与外在世界保持和谐。
B.中医养心与中国文化重视人的德行修养是一脉相承的,如“妙手回春,杏林春暖”。
C.“冬要养藏”是冬季养生秘诀,有些年轻人因为爱美,冬天穿着单薄,这不利于养生。
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提到中医“病从心起”的观点,说明中医早已关注人的心理健康。
9.下列中医谚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冬忌生鱼,夏忌狗肉。
”
B.“贪吃贪睡,添病减岁。
”
C.“吃药不忌嘴,跑断大夫腿。
”
D.“情急百病生,情舒百病除。
”
10.材料二在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11.当下,在应对疫情中应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医的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举正字伯仲,幼嗜学,厚重寡言。
以父荫补秘书省校书郎。
进士及第,知伊阙、任丘县。
三迁尚书度支员外郎、直集贤院,修《三朝宝训》,同修起居注,擢知制诰。
其妻父陈尧佐为相,改龙图阁待制。
尧佐罢,以兵部郎中复知制诰,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前一日,吏有驰报者,举正方燕居斋舍,徐谓吏曰:“安得漏禁中语?”既入谢,仁宗曰:“卿恬于进取,未尝干朝廷以私,故不次用卿。
”时陕西用兵,吕夷简以宰相判枢密院,举正日:“判名重,不可不避也。
”乃改兼枢密使。
迁给事中。
御史台举李徽之为御史,举正友婿也,格不行。
以资政殿学士尚书礼部侍郎知许州。
光化军叛卒转寇傍境,而州兵有谋起为应者,举正潜捕首恶者斩之。
皇估初,拜御史中丞,乃奏:“张尧佐庸人,缘妃家,一日领四使,使贤士大夫无所劝。
”不报,举正固留班廷诤,乃夺宣徽、景灵二使。
又曰:“先朝用人,虽守边累年者,官止遥郡刺史。
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前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
”居半岁,尧佐复为宣徽使,家居凡七上疏。
及狄青为枢密使,又言青出兵伍不可为执政,力争不能夺,因请解言职。
帝称其得风宪体,遣赐就第,赐白金三百两,除观文殿学士礼部尚书、知河南府,入兼翰林侍读学士。
每进读及前代治乱之际,必再三讽谕。
卒,赠太子太保,谥安简。
文章雅厚,如其为人,有《平山集》《中书制集》《内制集》五十卷。
(选自《宋史·王举正传》,有删改)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
B. 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
C. 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
D. 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文中指王举正凭借父辈功劳做官。
B. 起居注,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C. 知制诰,文中是指我国古代的官名。
一般负责起草诏令,不同的朝代其职权有所不同。
D. 礼部,我国古代官署名,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军需、俸禄等事务。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举正严守规则,批评属吏。
王举正再次担任知制诰,同时授予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有属吏提前一天骑快马来通报消息,王举正批评属吏泄露宫中消息。
B. 王举正不畏权贵,仗义执言。
王举正指责张尧佐才能平庸,攀附权贵,身居要职,使贤良土大夫无法得到激励;张尧佐复任宣徽使,王举正闲居在家七次上疏。
C. 王举正公正严明,一视同仁。
吕夷简以宰相身份兼管枢密院,王举正认为不合适,建议改任枢密使;御史台举荐李徽之,王举正没有因为他是友人的女婿而通过。
D. 王举正恪守职责,为文雅厚。
王举正力谏狄青不可担任执政而未果,请求免除自己谏官职务;人宫侍读时借前代治乱事例委婉劝读;文如其人典雅纯厚,著作颇丰。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恬于进取,未尝干朝廷以私,故不次用卿。
(2)光化军叛卒转寇傍境,而州兵有谋起为应者,举正潜捕首恶者斩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题扬州禅智寺
(唐)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唐文成开成二年,作者的弟弟杜凯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
当时,杜牧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得知消息,即携眼医石生前往扬州探视。
按唐制,作者因假逾百日而被迫离职。
16.诗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禅智寺的“静”,请就前三联作简要分析。
17.尾联使用了何种典型手法,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