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精品ppt课件统编版历史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反对佛教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高祖武德八年下诏
2010年入选《时代周刊》世界岌岌可危十大建筑。
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隋文帝杨坚(小字那罗延)
“唐代的禅师才是真正 继承了庄子思想影响的 人。”——Thomas Merton
——《汉法本内传》
白马寺
文化积淀、外来影响 经济发展、南北平衡 儒学始终占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继承发展、吸收融合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唐代的禅师才是真正继承了庄子思想影响的人。 四、三国至隋唐五代文化的特点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二、走向高峰的文学艺术 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国内现存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白马寺,汉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国之始。 隋文帝杨坚(小字那罗延) 道教“贵儒”、“尊道” 《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庾信《哀江南赋序》
二、走向高峰的文学艺术
2.书法 “书圣”、“颜筋柳骨”
“唐代的禅师才是真正继承了庄子思想影响的人。 原因:经济发达、国力强盛 时白马负经而来,因以为名。 文化开明、民族融合 原因:分裂割据、民族融合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治宋学当何自始?曰:毕始于唐,而已昌黎韩氏为之率。 天宝十二年,竟至日,翌年与奈良东建戒台,授戒法。 经济发展、南北平衡 背景:道教传播、佛教盛行 反对佛教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 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二、走向高峰的文学艺术 2010年入选《时代周刊》世界岌岌可危十大建筑。 三、走在世界前列的科技 儒释道三教和谐地处于一殿之中, 遣使向西域求之,乃得经像焉。
董仲舒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发展历程: (2)魏晋南北朝 相互吸收、玄学产生
多元、融合
背景:道教传播、佛教盛行
表现:儒学吸收佛道精神 道教“贵儒”、“尊道” 佛教本土化 玄学产生
“白马寺,汉明帝所立也,佛入中 国之始。寺在西阳门外三里御道南。 帝梦金神,长丈六,项背日月光明。 金神号曰佛。遣使向西域求之,乃得 经像焉。时白马负经而来,因以为 名。”
融合,为中华民族注入新性格
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背景:道教传播、佛教盛行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唐代的禅师才是真正继承了庄子思想影响的人。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老教孔教此土元基,释教后兴宜崇客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礼,今可老先次孔,末后释宗。”
“玄”取于中国传统宗教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来改名为“悬空寺”,因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之上,“悬”与“玄”同音,因此得名。 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四、三国至隋唐五代文化的特点 其时僧目盲,唯志不渝。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佛教传播与中外文化交流 中国汉传佛教禅宗祖庭(少林寺) 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思想:促进融合,强化统治。 佛教本土化 天宝十二年,竟至日,翌年与奈良东建戒台,授戒法。 思想:促进融合,强化统治。 2010年入选《时代周刊》世界岌岌可危十大建筑。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国内现存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然东海风骤浪高,或船覆,或粮匮,或失向,历十二载,五渡未成。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道教“贵儒”、“尊道”
“三教殿”位于悬空寺的最 高处,殿内正中供奉的是如来 佛祖,佛祖右手边(南侧)为 老子,左手边(北侧)为孔子。 儒释道三教和谐地处于一殿之 中,
山西大同恒山悬空寺(三教殿)
Hale Waihona Puke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发展历程: (1)汉武帝时期 罢黜百家、儒学独尊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 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中外文化交流
唐朝鉴 真
伊斯兰教
国际大都 会长安
遣唐使、 留学生
鉴真
唐天宝元年,应日僧普 照辈延,东渡日本。然东 海风骤浪高,或船覆,或 粮匮,或失向,历十二载, 五渡未成。其时僧目盲, 唯志不渝。天宝十二年, 竟至日,翌年与奈良东建 戒台,授戒法。
——《鉴真东渡日本》
鉴真东渡路线图
四、三国至隋唐五代文化的特点
(清代)竹林七贤图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发展历程: (3)隋朝时期 儒家主张“三教合一”
思想:促进融合,强化统治。
然东海风骤浪高,或船覆,或粮匮,或失向,历十二载,五渡未成。
四、三国至隋唐五代文化的特点 遣使向西域求之,乃得经像焉。
(4)唐朝时期 三教并行、佛道发展
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国内现存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山西大同恒山悬空寺
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 491年),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 史,是国内现存唯一的佛、道、儒" 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2010年入 选《时代周刊》世界岌岌可危十大 建筑。
原名“玄空寺” “玄”取于中国传统宗教道教教理, “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来 改名为“悬空寺”,因整座寺院就 像悬挂在悬崖之上,“悬”与“玄” 同音,因此得名。
王羲之《姨母贴》
王羲之《兰亭集序》
二、走向高峰的文学艺术
3.绘画
• 顾恺之(《女史
箴图》、《洛神
代表人物 • 赋宗图教》画)、人物画、 体裁分类 • 吴山道水子花(鸟画“画圣”)
顾恺之《女史箴图》
二、走向高峰的文学艺术
4.石窟艺术
敦煌莫高窟
龙门石窟
三、走在世界前列的科技
领域
代表人物
成就
数学
南朝祖冲之
魏晋南北朝:承上启下、风格各异。
原因:分裂割据、民族融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齐民要术》是现存最完整的农书。
三、走在世界前列的科技

朝:文学高峰、黄金时代。
道教“贵儒”、“尊道”
四、中外文化交流
西亚商人
唐朝玄 奘
佛教传播与中外文化 交流
东晋法 显
日本空 海
佛教
三国两晋南北朝 思想活跃、宗教多元 承上启下、成果突出
隋 唐 时 期 全面繁荣、兼收并蓄 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原因:分裂割据、民族融合 经济发展、南北平衡 文化积淀、外来影响
原因:经济发达、国力强盛 文化开明、民族融合 继承发展、吸收融合
凉州词(其一)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禅师的最明显的特质是在于强调内心的自证。
隋 唐 时期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二、走向高峰的文学艺术
《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国内现存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融合中的冲突与碰撞 反对佛教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 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 影响到政府利益。 佛教:宠辱一身 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字陀罗尼) 北齐废帝高殷(小字道人) 隋文帝杨坚(小字那罗延)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 则神灭也。”——范缜
“三武一宗灭佛”
融合中的冲突与碰撞
中国汉传佛教禅宗祖庭(少林寺)
“禅师的最明显的特质 是在于强调内心的自证。 这种自证,和庄子的坐 忘,心斋和朝彻是如出 一辙的。”
——铃木大拙
多元、融合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发展历程:(5)唐中后期 复兴儒学、巩固地位
“治宋学当何自始?曰:毕始于唐, 而已昌黎韩氏为之率。”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精确计算圆周率的范围
农学
北朝贾思勰
《齐民要术》是现存最完整的农书。
地理
西晋裴秀
《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印刷 火药
雕版印刷术 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天文学
僧一行
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医学
《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四、中外文化交流
二、走向高峰的文学艺术
(2). 经济:促进稳定,服务农业。 (3). 思想:促进融合,强化统治。
二、走向高峰的文学艺术
1.文学
魏晋南北朝:承上启下、风格各异。

朝:文学高峰、黄金时代。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 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 横阶,捧珠盘而不定,钟仪君子, 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 西河之馆。
道教:民间到官方 魏晋南北朝 唐朝
民间广为传播 奉老子为祖先,最受尊崇
葛洪炼丹图
全真道祖师吕洞宾 中国道教协会会址——北京白云观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2.特点: 儒学始终占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冲突与交融并存 宗教呈现多元化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3.影响: (1). 政治:治理范本,维护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