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古城:千年大墙的最后使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海古城:千年大墙的最后使命
临海古城:千年大墙的最后使命
夕阳笼罩临海古城,千佛塔上密密麻麻的小佛像,正渐渐褪去光环,以千年不变的姿态默默注视着我:塔上的1003或者1036尊面砖佛像——这些沧桑的老家伙们历经千年岁月风霜,仍不减最初的栩栩如生,岁月留下的只是几分神秘和灵气。

据史书记载,这个千佛塔,始建于唐天宝三年,后毁于兵火。

元大德三年(1299),杭州灵隐寺僧人淳具重建,至今基本完好。

塔六面七级,内空,原来是可以从里面爬到塔顶的,现在不行了。

爬不上去也好,在这个钢筋水泥丛林统治所有大小城镇的时代,千佛塔已经显得很矮了。

爬到顶,又能看到什么呢?
残破的古塔旁,是新整修的龙兴寺,规模不很大,在东瀛名气却很响,原因更多在一个古人:唐朝的时候,日本和尚最澄大师曾在此受戒修炼,回国后创立日本天台宗。

据说,近年日本人曾要为之捐资大修,被临海人拒绝了。

千佛塔和寺庙紧挨着一个小山包,叫巾山,也不很高,100多米的样子吧,因而形似古人巾帻而得名。

要看出这山势的巾帽形状,是需要在特殊的地点和一定想象力的,此行我无缘得观,也不是很感兴趣,但使我感到神奇的是,巾山上除了着千佛塔,还有东西两塔和南山殿塔。

当地人说,这四塔算是分别建于宋、元、明、清。

一座山上能有四朝的四塔相望,前后呼应,也真还不多见。

当地人称,在千佛塔以西还有一口“千佛井”,塔为阳,井为阴。

时间关系,我们没有找到这口井。

清同治《临海县志》载:“千佛井,在炭行街,上二石栏,下砖有阴文佛像,与天宁寺东佛塔相对”。

查资料应在原炭行街,也就是解放路90-91号之间。

说到井,据1953年的官方调查,临海可饮用的古井尚有875口。

龙兴寺旁不远处就是一条古街,很长,街边是一些土木建筑的老房子,都很苍老的样子。

与别处不同的是,隔一段,街道顶上就有一个牌坊,牌坊上书本街区的名称“永靖坊”、“迎仙坊”、“悟真
坊”、“清河坊”、“广文坊”之类,都是有些年头的古物。

这条街以前是临海的主要商业区,现在还有很多很老的老店,但街道在现今商业时代已经显得很窄,不合时宜,不能走汽车,变得寂寞寥落。

老店看来都残破不堪,没有多少生意,街上行人也不是很多。

同新城区比,这里的一切都显得苍老而破败,在这个百万人口的城市,已经象个异类。

走到古街和现在跑汽车的水泥马路交汇处的一个路口,有一个照壁,上有四个大字——“紫阳故里”。

这里的街,现在还叫紫阳街。

大名鼎鼎的紫阳真人老家,原来就在这里啊!鄙人在此大发慨叹是因为就在来临海前不久,我们一帮人刚漂流了遥远的陕西汉江,汉江边有个陕西紫阳县,县名就是因此人而来。

张伯端,北宋人,被认为是道教南宗的鼻祖。

生于983年,长寿99岁。

当地的资料显示,紫阳真人故居在临海城关樱珠巷,现市教委大院内。

离开古街,顺着车水马龙的现代大道走不远,还有太平天国的台门,四处胡乱转,不小心就能走到因明朝抗倭将领戚继光而来的“继光街”。

临海是一个可以在新旧之间随意摇荡的地方,走出古街,新城区的五星级酒店都马上就要建起来了,人们想要的,应有尽有,算是很发达的城市。

徜徉在这古街老巷,一个小店,一座老屋,又都有自己的一段历史,城老了,故事就多:幼年就写出“鹅鹅鹅,曲颈向天歌”晚年写了著名的讨伐武则天的檄文的那个唐朝天才骆宾王,城里的东湖,有他的祠堂;唐代学者郑虔,是台州教育启蒙人,城边有郑广文纪念馆;龙顾山还有“天坛”,元朝未年浙江台州人方国珍称帝时所留……诸如此类的旧东西,有心者,在临海可谓挖之不尽。

临海在古代的南中国,很早就是一个重要的高级行政单位。

远在西汉,这一带就有回浦县。

三国时,孙吴政权在此设立有临海郡,大将卫温曾率甲士万人从此启程远征台湾,当地人说,后来,台湾曾归临海管辖过。

中华五千年文明,在地球上算是很老的了。

新的考古发现还使这个时限正在往上延伸,到更老更早。

在华夏大地,随便到一个地方,对地方史感兴趣的人,都会眼花缭乱。

但同时,能眼见为实的东西确
实越来越少。

——整个中国都正在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飞快变迁着,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贴满厕所瓷砖千篇一律的钢筋玻璃小楼正在吞噬一座座吊角楼,大小城镇正在不知不觉长成一个个怪摸怪样的方盒子,程度不同地仿纽约仿上海仿武汉……我不想评论也作不出什么评论,我在这里能够说的只是个人感觉……面对临海这样得古城,我感觉到一种坚强与失落,有一种进入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迷宫的感觉。

白天的古街看起来有些凄凉,晚上看起来要温馨很多,白天还是多看看临海的古城墙吧:紫阳古街、龙兴寺、千佛塔,整个临海主城区都曾被古城墙所包围,重要的是,这古城墙至今尚大部分保存较好。

事实上,临海古城在现在的整个中国南方,也堪称绝无仅有。

临海也因之在1994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临海古城墙沿着灵江护卫熙熙攘攘的城内芸芸众生,一直爬到城北的龙顾山(大固山)。

古城墙“周围一十八里”,现存的还有6公里多。

修葺后的城墙高5到7米,墙顶宽35至45米。

古城原有7门,尚存靖越门、兴善门、镇宁门、朝天门4处。

门上皆有楼。

城内原有子城,是州、路、府衙署所在,唐、宋、元、明、清历代均多次修缮和增高加固。

临海古城相传系东晋辛景为抵御孙恩农民军始建,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

古城能在人烟稠密处保存的这么完好到当代,几乎是个奇迹。

明代人文地理学家临海人王士性说:“两浙十一郡城池,唯吾台最据险”。

临海城能保存至今却并不是因为险峻高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水,为了防洪。

古城现在保存最完好的正是靠江的这一面,从东晋开始始建的临海古城,最初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防洪。

这个功能使得古城至今尚存大半,即使被视为浩劫的文化大革命这座古城也没有受到多少损失。

就是在元代统一中国以后,蒙古族统治者担心各地割据抵抗,下令拆毁所有城墙,临海古城恰恰例外的原因也在于此。

元周润祖在《重修捍城江岸记》中载:“皇元大一统,尽堕天下城郭,以示无外,独台城不堕,备水患也。


具有防御和防洪的双重功能的临海古城,有这样几个特色:一是各城门的楼与下面通道顶有一呈长形的“天井”,城门除采用大木门启闭外,在木门外侧做好防洪闸槽,每逢大水,便用槽木叠闭。

另一方面因为大门的高度均明显高于城门洞的拱券,为便于操作,在门洞的中间部位均有一横长方形的“天窗”,成为又一道防卫措施;二是沿江城墙的“马面”,其凸出面不是一般城墙的方形,而是一面方一面弧,即靠江上流方向的都是无棱角的,样可以减少江水的阻力;三是西南两面城墙墙体外侧固以捍城,内侧加筑护城,以增强其防洪能力。

现城东面已无存,西南二面基本为宋至明清的旧物,北面大固山上则系九十年代在原墙基上重修。

同时还保留着四个城门与瓮城,是江南保存最为完好的府城城墙。

临海古城当然不仅仅是为了防洪,城墙上现在还有古代的大炮,城墙外现在还有好几个保存完好的瓮城,都是冷兵器时代的战争遗物。

黄昏时分的瓮城,这时成为孩子们的足球场。

球儿撞向对面城墙,又弹回来,最凶猛的孩子飞身抢到脚下,众孩子们欢叫着,追逐着……瓮城在现在看来并不大,正好成为孩子们最好的足球场。

这些临海里的小市民很是让我羡慕,他们可能根本就还没有概念,依旧很热闹,一只足球正飞来飞去。

孩子们可能根本还不在意,刚才撞到的城砖,有可能就是宋朝的古董。

——1984年,临海人建造望江门大桥,在城墙上曾开一洞,城墙的断面外露,历代修筑的层面十分清楚,人们在里面发现宋代“元符通宝”、“绍熙通宝”铜钱,在地表2.5米以下,还发现古石门槛。

——这在我看来,生活在这个背景的孩子,比其他地方要幸福很多。

在这个自身文脉越来越细弱的时代,生活在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临海的孩子童年记忆还能有这些东西,是一件很罕有的事情了。

保留并传达这些历史信息,可能就是临海古城墙的最后使命吧。

•分享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