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发展格局探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发展格局探索
陈景衡;雷振东
【摘要】The four act representing city scenes draw the outline of urban high buildings history,it also revealed urban design thinking trend which were implied by the discussions about the high-rise buildings urban attribute.In the light of the unique Xi'an city historical framework,by using the GIS data processing method,we tried to explore the graphic possibility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Xi'an city in an integration approach from "urban architecture" theory.%该文通过四幕场景简要回顾城市建筑高层化的发展历程,概要性梳理了现有高层建筑城市性话题背后城市设计思想的变迁,提示了城市层面高层建筑的空间构架潜力,并试图通过建筑城市一体化的“城市建筑学”方法,立足西安城市历史构架的独特性,利用GIS的数据处理的图示化方法,直观探索构建西安高层建筑城市发展的可能性.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17(000)002
【总页数】6页(P93-98)
【关键词】城市建筑高层化;城市高层综合体;城市建筑学;GIS;西安
【作者】陈景衡;雷振东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
虽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似纽约曼哈顿那样以高楼林立为特征,但是建筑高层化现象是中国大中城市发展都需迫切面对的重要问题。

1.1 光辉城市——勒·柯布西耶绘制的现代主义高层城市原型
1925年现代主义领军人物勒·柯布西耶着手的巴黎伏瓦生规划,以现代高层建筑为核心构建理想城市,平面图显示了这种“新”模式与传统城市肌理之间图底逆转的巨大反差。

这组新城市发展蓝图,清晰显示出建造技术突破传统高度限制对城市空间结构组织关系的冲击。

预言了覆盖全球,蔓延至今的新城市形态原型。

1.2 帝国盛筵——美国纽约曼哈顿的现代高层化建筑城市
纽约曼哈顿林立的摩天楼所构成的现实版“现代”城市标志性图景从20世纪30年代起,被各种城市学者与建筑思想家解读为一种城市新文本:在建筑评论家雷姆·库哈斯书中,纽约高层建筑们是城市剧本中非常戏剧化的角色;纽约帝国大厦常以一种标志性方式出现在经典影视文学场景片段中(图2)。

在资本趋动下,摩天楼的高度竞赛仍然在不同的经济热点地域继续。

作为新兴经济实体,新世纪的中国成为超高层建筑角逐的舞台之一。

1.3 新城市丰碑——库里蒂巴的TOD高密度开发城市廊道
巴西的库里蒂巴市,从1974年开始由市长杰姆·莱尔纳推动城市发展变革,首创BRT公共交通体系,是世界上首先实现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设想的城市典范。

在库里蒂巴市公共交通廊道的两侧,发展出平均容积率超过6的城市“主脊”——被称为“CORRIDOR”(走廊)的“线型主干”。

高层建筑聚集廊道与低密度居住区的空间构架成为库里蒂巴独特的城市形象(图3)。

南北贯通的城市轴线叠合了库里蒂巴市的BRT交通线、主要城市公共空间、密集的现代城市设施,被看作是现代生态城市发展模式综合象征,其意义已经超越了TOD模式理念的成功,作为城市公共活动的汇集地带,也是库里蒂巴市极具特色的现代“城市纪念碑”,
在整体层面发展出了极具个性特色的城市风貌。

1.4 绿色城市理想——新的高效低耗紧缩城市发展模型
适度紧缩城市用地,有利于提升城市空间资源及公共设施的配给效益与质量,也符合绿色、生态的城市发展趋势。

因而,城市建筑高层化是支撑高城市密度的基础形态之一。

由英国建筑师Richard Rogers在1995年BBC(英国广播公司)所发布的著名“蕾斯讲座”中,描绘了未来高密度、公交先导的低碳城市新蓝图,并在其主导的上海陆家嘴新区国际投标提案中呈现了前述规划理念(图4)。

2007年芝加哥市中心区完成的“脱碳”规划,通过改造、连接Pedway地下系统,充分挖掘地下联运线复合利用的潜力、可能性与机动性,连接延展芝加哥现有的河畔步行道和自行车道。

实现区域方便居民、通勤者和游客的全天候步行系统与流动性的废物处理系统。

这两个实例展现了未来低碳高层城市的新可能,都是以规划引导,发挥城市高密度的聚合优势,以新一代城市基础交通设施替代个人汽车交通下的城市空间组织逻辑,在总体层面很好的平抑了高层建筑个体高耗能的“生态”困境。

总体上,以上这四幕典型的城市高层建筑发展勾画出未来城市集约发展的蓝图与趋势。

建筑高层化是现代城市中一种不能忽视的发展现象。

高层建筑的出现与普及是现代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特征事件,它重构了城市空间环境的组织方式——通过将
密集活动垂直叠加,高层建筑改变了城市中空间场所分布的传统逻辑,突破了传统城市中二维平面组织逻辑中基底与空间形态间的规律,从而颠覆了以街道、广场等室外空间类型为核心环节的传统建筑城市空间秩序,也逐渐成为现代与传统城市区别的标志与符号。

现代大型高层公共建筑集群,功能日渐立体综合,空间形态更为多样与开放。

特别是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筑个体流线同城市流线融合,日本东京、
香港等亚洲高密度大城市在20世纪都市再开发中都不同程度经历了“站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还发展出了城市开放度极高的环节建筑。

在空间形态上,虽然这些建筑群大多还未发展出独立的内在系统,以整体形象标志出现代大都市形态上的“节”点,但是由错综复杂的“充满魅力的文化设施”构成的综合高层群们的确形成了现代城市中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公共中心,成为现代大都市场所的“质”点与“量”点。

罗西在《城市建筑学》中曾用的“首要元素”来解释参与城市整体构架的建筑类型。

纽约中央公园,环绕的高层建筑与城市方正街区格网中绿意盎然的公园一起已经构成了纽约的典型地标——“城市纪念碑”。

面对加厚了的城市,“高层城市综合体”显示出参与整体城市空间架构的潜力与想象空间。

因此在城市再开发背景下,在城市高度发育中,应更重视“高层城市综合体”城市性内涵的挖掘与表达,并将其影响力与能动性延伸至城市整体架构的层面。

在今天的城市发展语境下可以这样理解:城市高层综合体是城市形态空间特色中的首要要素,而零散的普通高层建筑则是一般要素——城市高层综合体是高层建筑
的再次凝聚,是应该由城市架构理想推动的,需要精细的辨别与创制,而建筑“高度/开发强度”则是人群与空间资源的分布,以土地使用为导向。

两者“城市响应”级别不同,方法自然分化——高层建筑主要适用于限建、管控思路,而城市高层
综合体则更应以聚合、引导为重。

西安正处于轨道交通的建设成型期,面对都市新一轮的历史发展机遇,可以尝试用城市高层综合体这一建筑类型的城市性研究思路面对城市高度发育中的一体化整合问题,以沿承、增益西安城市宏大的传统城市构架特色。

根据西安城市高度发育所面对的“大尺度、大规模、历史丰厚的城市构架”特点,我们提出了以形态链接整合增强空间体系的操作技术路线(图5),并尝试将城市综合体与其他历史性“首要元素”整合,嵌入西安城市空间构架的西安高层综合体研究框架(图6)。

4.1 西安城市背景格网尺度选择
城市空间的尺度直接影响城市空间的感受。

针对西安发展历史格局,最终150m
与500m两种构架尺度并行。

西安市的历史规划建造源自汉唐理想城市空间模式,尺度宏大,在明清两代有新的发展,相比自然商业交换活动中心形成的城市具有完全不同的格网尺度结构。

90~300m是自明清以来,现代西安城市街区的主要尺
度区间(表1),在研究中取150m代表现代西安城市规划的主要单元尺度;
500m则接近历史盛期唐代长安城“坊”的尺度(表2)。

4.2 城市性指标及影响因子选择
因子模型与权重是基于GIS研究城市影响分布和计算的国内通行研究思路。

通过
将抽象的影响因素转化为有形赋值的决策影响因子来评价空间要素的分布情况。

与既有城市高度布局以风貌导控的GIS研究不同,城市高层综合体的布局依托在
城市整体空间资源配给的基础格局上,而优化的目标则因循城市整体设计的目标导向,力图增益城市整体性、连续性与空间特色。

城市高层综合体布局分析体现了城市开发及再开发的需求与可能——城市开发的热点与潜力增长区域将会是城市高
层综合体发育的首要区域。

具体因子选择最终更强调城市基础设施格局的支撑性以及与公共空间整体结构的协同与明晰性。

在具体选择支撑性布局要素时,主要借用轨道交通规划、规划人口密度、规划道路密度、规划城市公共设施条件构成支撑要素。

城市原有的空间格局基础及公共活动密集度是影响的重要因素——商业吸引力及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构成影响要素;助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文化特色与旅游开发构成潜力要素;以新兴产业凝聚及城市发展重大事件等构成增益要素。

城市构架性特色要素——针对西安城市空间独特性选择了由大遗址及其直接保护
范围等历史空间形态构架构成控制要素来增强西安城市未来构架的特色引导。

最终确定五大类城市高层综合体布局影响要素因子:基础支撑性要素构成的支撑因
子、城市空间架构影响要素构成的影响因子、产业潜力带动发展要素构成的潜力因子、其他促进的积聚要素构成的增益因子和特色空间保护影响构成的消控因子(表3)。

4.3 因子权重
城市高层综合体的城市布局研究目标,重在对高密度开发客观需求强与客观限制大的矛盾点的暴露与揭示。

因此,分析客观描述的因素相互关联度模型并不要求完全闭合,对于因子相互比较权重要求也并不严格。

最突出的城市高层综合体分布因素来自城市基本需求,基于轨道交通规划描述的支撑因子权重60%,城市原有的空间格局基础是决策的重要因素,影响因子与潜力
因子权重相当,各占15%。

因此,这些影响的权重计算方式为:(60%支撑因子
+15%影响因子+15%潜力因子+10%增益因子)x消控因子。

其中消控因子对城
市高层布局具有一票否决的决策影响力,但其边界及周边地段则会表现出更强烈的需求压力,因而在权重赋值时将其定为负值相乘,意在计算中表现出需求的落差与矛盾(表3)。

4.4 GIS分析及布局导向
图7是根据前述内容西安城市综合体布局五类因子的分布形态,及经过权重叠加
计算后的西安整体城市密集度分布结果。

图8是将Z轴夸张(垂直方向赋值放大100倍)后得到整体城市密集度模型。

这些分析直接将城市构架形态关系呈现出来。

在上述计算基础上,针对主城区内、外围城市简化三个级别赋值因子权重,呈现出西安现有城市空间骨架中密集发育集中点的分布格局趋势,反映了在城市建设区域内城市高层综合体优先发展点的分布格局。

这个分析结果是进行管制与引导城市高层综合体布局的主要依据,遵循以点聚集主导的发展规律,经过人工甄别,通过图形叠加极化密集点,明晰范围,分别得到城市高层综合体的空间布局中“带动鼓励”
与“限制发展”的地段范围;将文物古迹等为核心的消控地段列为限制发展地段(禁建区)得到分析结果(图9)。

图9a布局中反映出的需求矛盾点是城市高层综合体发展的集聚引导地段。

这些地段建设需求大,却不适宜大面积松散布局,应适当控制强度与密度,并鼓励城市进一步的集约。

图9b显示的是与规划布局结构、城市架构相匹配;符合建设需求的中心点区域,被称为带动地段。

这些区域的凝聚与带动可以形成区域的吸引中心。

分为两种情况:①在城市现有骨架内分布的地段:这些地段形成的城市高层综合体有利于平衡用地不断增大的空间需求,平衡城市用地与环境发展的矛盾,而这些地段城市更新置换的成本很高,容易为市场资本左右,因而应制定相应的开发措施。

②在城市外围分布的地段:这些地段的城市高层综合体建设则有利于发挥其带动、辐射、凝聚效应。

高效集约的利用土地,发展较好的空间构架。

这些地段开发的土地压力不大,也需要外力的推介才能在较高的层次上发展。

图9c在西安城市众多大遗址范围、绿地、水域、特色景观区(曲江新区)、视觉通廊等空间构架的开放要素地段,应严限控制城市高层综合体的发展。

图9d白色地段:不限制类型,应注重空间形态创新特色,重点研究示范区域。

城市空间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虽然在同一空间范围内共同作用,但是可能在不同的时间与条件下渐次显现和转化,并非一成不变的。

因此围绕限制发展地段与鼓励发展地段的周边地段,应确定其性质为白色地段,作为城市灵活发展地段,这些地段的城市高层综合体布局与设计应根据项目做具体的专项研究。

作为中国二线城市的典型代表,西安处在城市化发展转折临界点,面临引领西部城市经济带发展的再次跨越性发展挑战,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引发的空间形态转型压力巨大。

城市空间构架的扩张不可避免,西安城市空间格局由此面临结构性调整。

西安具有无可比拟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城市体构架内涵丰富饱满,极具特色与潜
力。

城市高层综合体是轨道交通成型期内控制引导城市空间发展变化的“关节”建筑。

发挥其重要的协同作用与城市构型效应是对其布局趋势研究的核心。

利用GIS 计算与分析工具,客观表达、直观呈现布局影响要素的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合理干预西安的城市高层综合体布局,增益城市空间的整体历史构架的特征,能够优化提升城市空间的整体性、连续性与地域特色;指导微观层面上的空间特色塑造、合理调整资源配给,整合实施项目,通过具体建筑设计执行与实施实现城市设计总体目标。

资料来源:
表1:作者整理;
表2:刘继.里坊制度下的中国古代城市形态解析——以唐长安为例[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33(6):172;
表3,图5-6:作者自绘;
图1:转引自柯林·罗.拼贴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图2:根据资料整理;
图3:华南工理大学王世福教授拍摄;
图4:理查德·罗杰斯.小小地球上的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图7~9:课题组提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预接轨道交通的城市高层综合体公共空间双适应性设计方法研究”资助项目(编号:51408467)
【相关文献】
1 陈景衡. 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发展研究[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2 阿尔多·罗西.城市建筑学[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1.
3 理查德·罗杰斯. 小小地球上的城市[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42.
5 柯林·罗. 拼贴城市[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57.
6 刘继. 里坊制度下的中国古代城市形态解析——以唐长安为例 [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 33(6):172.
7 梁江,孙晖. 城市中心区的街廓初划尺度的研究[C]. 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城市空间研究. 2006.
8 Rem Koolhass. Delirious New York: A Retroactive Manifesto for Manhattan[M]. New York:the Monacelli, 1997.
作者信息:
陈景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雷振东,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通讯作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