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与情人》并非是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继承【文献综述】.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英语
《儿子与情人》并非是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继承
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
《儿子与情人》被认为是D. H.劳伦斯的成名佳作,甚至被一些学者视为是他一生唯一一部重要的小说。
一些评论家认为《儿子与情人》生动完整的体现了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
但是在当时劳伦斯承认对弗洛伊德的作品并不/解,而且在他的《精神分析与潜意识》中提出来与弗洛伊德背道而驰的看法。
事实上,劳伦斯想要表达的是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抑制并且探索一种两性和谐的男女关系。
所以说运用俄狄浦斯情结来分析这部小说是站不住脚的。
在本文中《儿子与情人》是否诠释了俄狄浦斯情结是贯穿始终的焦点。
要想弄清楚《儿子与情人》是否诠释Y俄狄浦斯情结我们首先应该对‚俄狄浦斯情结‛的有个基本的了解。
根据维基百科(2009)的解释:‚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 也译作‚俄狄浦斯情结‛或‚伊底帕斯情结‛),是指儿子亲母反父的复合情结。
它是弗洛伊徳主张的一种观点。
这一名称来自希腊神话王子俄狄浦斯(Oedipus)的故事。
俄狄浦斯违反意愿,无意中杀父娶了母亲。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在人类发展的早期,父亲拥有对其姐妹和女儿独占的性权利。
于是儿子进行反抗,杀掉父亲并吃掉。
由于感到罪孽深重,儿子压抑了对母亲、姐妹和他的女儿的性欲。
乱伦禁忌和族外婚就是这样产生的。
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普遍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中:‚我们早就注定第一个性冲动的对象是母亲,而第一个仇恨暴力的对象却是父亲。
‛这一概念经常被用来解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用于探讨人物行为的动机。
而劳伦斯的成名作《儿子与情人》则常被用作分析的典型例子。
1916年,阿•布•库特纳(Alfred Booth Kuttner) 在《精神分析学评论》(The Psychoanalytic Review)中发表文章《〈儿子与情人〉:弗洛伊德派的鉴赏》。
他认为这部作品把弗洛伊德理论形象化了,并欣喜若狂的对这部作品的问世额首称庆。
这是《儿子与情人》与精神分析理论的第一次合作;此后,这篇文章被书本劳伦斯评论集收录,精神分析成为这部作品研允的视角。
然而劳伦斯在看到这篇评论后很恼火,1916年9月16 口,他在致巴巴拉•洛的一封信屮这样写到:‚我讨厌《精神分析学评论》登的那篇评论《儿子与情人》的文章。
你知道,我认为弗洛伊德学派的情结之说是错误的‘半陈述’,那是一种见树不见林的观念。
‛1
虽然弗洛伊德和劳伦斯在精神分析上奋很多不同,可是在俄狄浦斯情结上的表现上可谓不谋而合。
许多人认为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中保罗具有俄狄浦斯情结,但是仔细研读文章后,我们会发现,小说并非像一些评论家说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体现了俄狄浦斯情结。
正如英国劳伦斯研宂专家默克尔所言:‚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在相当程度上符合弗洛伊德关于俄狄浦斯情结的解释,这无疑是对弗洛伊德主义概括的绝好说明,但却并不能证明劳伦斯对弗洛伊德理论奋任何借鉴。
‛2
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
20世纪初,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派。
该学说对西方社会、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20世纪英国文坛最受争议的劳伦斯(D +1 Lawrence, 1885-1930) 被应该《现代简明西科全书》评价为‚第一个赋予心理分析以血肉之躯的英国小说家。
‛ 人们之所以认为《儿子与情人》包含有强烈的恋母情结,是因为他们相信在劳伦斯创作小说之间,即1910年至1913年之间,受到了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的影响。
《儿子与情人》一出版,西方的学者就敏感的意识到小说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相似之处。
他们认为保罗的情感和精神闲境证实俄狄浦斯情结的典型表现。
‚主要是因为《儿子与情人》具有‚俄狄浦斯情结‛ 一儿子与母亲联合起来反对父亲,儿子被母亲的占有欲弄得残缺无能一劳伦斯方常常被描述为弗洛伊徳主义者。
‛31916年,阿•布•库特纳(Alfred Booth Kuttner)在《精神分析学评论》(The Psychoanalytic Review)屮发表文章《〈儿子与情人〉:弗洛伊德派的鉴赏》。
他认为这部作品把弗洛伊德理论形象化了,并欣喜若狂的对这部作品的问世额首称庆。
这是《儿子与情人》与精神分析理论的第一次合作;此后,这篇文章被书木劳伦斯评论集收录,精神分析成为这部作品研究的视角。
而这种影响来自于劳伦斯的夫人弗里达。
有资料显示,约在1907 年,在认识劳伦斯之前,弗里达曾是两名弗洛伊德弟子的情人。
但我们应该注意到,在那时让弗洛伊德‚臭名昭著‛的是他宣扬的性&由,而不是他的精祌分析学说。
因此,即使弗里达在她的情人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听到的也只不过是关于性自由的只言片语罢了。
而且,到目前为止,谁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劳伦斯在创作《儿子与情人》时,是否真的听说过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
所有的讨论都只是猜测而已。
国内的劳伦斯研宄界,也要为数不少的学者应用‚俄狄浦斯情结‛阐释和评论这本小说。
‚保罗沉浸在母亲的感情之中。
与母亲在一起,他的爱会像泉水一样喷涌,他的灵魂会像火焰一样闪光。
这种恋母情结使得保罗失去了情感和理智上的和谐,使他的感
情遭到扭曲。
‛4有人撰文指出:《儿子与情人》中能看到一种畸形的爱,即弗洛伊
德的‚俄狄浦斯情结‛。
小说描写了儿子与母亲之间爱恨缠绵,欲罢不能的情感体验,正所谓‚爱之深,使之切‛。
5‚《儿子与情人》是一部揭示主人公心理发展过程的现代意义小说。
这部作品的主要意义不仅在于生动的描述了主人公保罗的生活经历,而且还在于成功的将弗洛伊德主义小说化和艺术化,并使这位心理学家的理论首次从教科书走向文艺小说,通过主人公的生活实践得到进一步的证明。
‛6‚小说本身就是一个‚俄狄浦斯情结‛故事,是对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探索,也是他早期生活的真实写照。
‛7随之研宄的层层深入,精神分析的局限旱已被突破。
人们开始从其他角度开始研宂。
一些学者把目光转为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探究保罗悲剧形成的社会原因,经济原因等。
这些学者认为: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特有的残酷的劳动环境和冷漠的生活状况扭曲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破坏了家庭的稳定与和谐,摧残了个体的身心健康。
莫瑞尔夫妇和保罗的不幸本质上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强烈批判,他们的悲剧是英国工业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有人从两性关系的和谐的角度解析D *H -Lawrence,指出只有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 灵与肉的统一才是真正的爱情。
其他角度如:被轻视的父亲角色、母亲原型、二元性、爱情观、吋代变迁、女性功能等等,不一而论。
三、总结部分(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本文通过对弗洛伊德理论存在的缺点及比较《儿子与情人》和‚俄狄浦斯情结‛的区别,说明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并不是‚俄狄浦斯情结‛验证,并列出了一些造成保尔悲剧的真正原因:第一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压榨和剥削。
正如克默德所说:‚人们的精神和肉体在资木主义机械生产的压榨下受到了巨大的摧残,削弱了他们的个性,缩小了他们的视野,每个社会成员身上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难以洗涮。
第二是家庭环境因素造成了保罗情感上和理智上的分离。
一方而保罗从小得不到父亲的爱,另一方而却被母亲的爱紧紧的包围,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得保罗渐渐的变得心理扭曲,无法形成完整的恋爱观。
第三是因为保罗自身的性格。
保罗从小就是个敏感的孩子,特别在乎身边的人怎么对待他。
由于母亲对自己格外照顾有加,保罗决定一生只要跟母亲在一起就好了。
离开了母亲,他就无法生存,甚至连叫马车这样的小事也耍母亲代劳。
保罗不但在生活上依赖着母亲,在精神上更是依恋着母亲。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从‚俄狄浦斯情结‛的角度來阐释《儿子与情人》颇为牵强。
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分析文本时,不能直接简单地套用某一种理论,否则就会穿凿附会,对文本产生偏颇的理解。
四、(根据文中参阅和引用的先后次序按序编排)
1劳伦斯,劳伦斯书信集[M].刘宪之,乔长森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
2克默德,劳伦斯[M].胡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3Brenda Maddox, D • H • Lawrence[M]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Inc, 1994
4侯维,《英国文学通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郑际根,爱之深使之切一解读《儿子与情人》中畸形表态的母爱[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6侯维瑞,李维屏:英国小说发展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7蒋承勇,《英国小说发展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