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复习与测试题+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复习与测试
一、基础复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褶.( )皱 劫难.( ) 追溯.( ) 两栖.
( ) 趋.( )势 膨胀..( ) 二氧化硅.( ) 地壳.
( )
2.找出并改正下列各组词语中的错别字。
(1)骨骼 漂移 紧密相联 (2)构造 聚合 衔射
(3)抗拒 喷发 殒石 (4)彗星 尘埃 灭决
3.解释下列词语并造句。
(1)褶皱: 造句:
(2)追溯: 造句:
4.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 (加快/减慢)。
增温可以 (增加/减少)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 (分离/融合),返回到原始状态。
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
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5.将“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还原到下面语段中,正确的一处是( )。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_A_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B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_C_“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D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
B.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
C.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
D.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
7.读《恐龙无处不有》第3自然段,为什么说“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8.读《恐龙无处不有》第5~9自然段,说说这部分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9.《被压扁的沙子》一文所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从中我们能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10.《被压扁的沙子》一文中,作者认为哪一种学说正确呢?理由是什么?
二、提高测试
(一)
①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
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
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
因此可以得出结
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②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
当时的土壤中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③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
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壁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
随着全球的植物空前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使植物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动物却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
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
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④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
在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
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
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
含有的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⑤过去约4000万年,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
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⑥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地球上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
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⑦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
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
⑧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参与其中了。
1.根据选文内容,简要概括气候与生命的关系。
2.选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生命与气候的关系的?它与说明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3.通读全文,请分别列举植物吸收或保存二氧化碳的方式。
4.联系选文内容,请你谈谈若干年后,地球的气候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并简述理由。
(二)
①当你在路边草地或自家庭院里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时,你肯定不会感到惊讶。
但在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们看来,这或许不是件寻常小事。
专家们把它们形象地比喻为“生物入侵者”——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②在人类早期社会,陆路交通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
在自然条件下,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可能随风飘荡几十千米后才会落地,如果各种条件适合,它会在那里生根、发芽、成长;山间溪水中的鱼虾可能随着水流游到大江大河中安家落户⋯⋯凡此种种,都是在没有人干预的条件下缓慢进行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非常有限,因
此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
③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
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
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的软体动物)被一艘货船带到北美大陆。
当时,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
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竞成了斑贝的“天堂”。
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输
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
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
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
④“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
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
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
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吞食鸟蛋。
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
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
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
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⑤许多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将“生物入侵者”的增多归咎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事实上许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目的的。
以目前全球新鲜水果和蔬菜贸易为例,许多昆虫和昆虫的卵附着在这些货物上,其中包括危害性极大的害虫,如地中海果蝇等。
尽管各国海关动植物检疫中心对这些害虫严加防范,但由于进出口货物的数量较大,很难保证没有漏网之“虫”……
⑥一些生物学家们指出,一旦某种“生物入侵者”在新的环境中站稳脚跟并大规模繁衍,其数量将很难控制。
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那些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极强的动植物,人们仍将束手无策。
⑦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相应措施。
1.读第②段,说说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为什么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
2.读第③~④段,简要概括“生物入侵者”带来的不良后果有哪些。
3.第③段画线句子“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中的加点字能否去掉?请说明理由。
4.根据选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请给“生物入侵者”下个定义。
答案
一、基础复习
1. zhěnàn sù qī qūpéng zhàng guīqiào
2.(1)联→连 (2)衔→衍 (3)殒→陨 (4)决→绝
3.(1)指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2)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造句略)
4.加快增加分离
5. A
6. B(逗号改为顿号)
7.因为在靠近南极的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恐龙化石,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8.大陆漂移造成了恐龙遍布全世界。
9.(1)地质学(板块理论):生物学(恐龙)。
(2)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10.(1)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是撞击。
(2)理由:①在一些地方发现了斯石英。
②科学家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
二、提高测试
(一)
1.生命与气候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2.(1)时间顺序。
(2)说明内容(生命和气候)就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时间验证着生命和气候的关系:生命和气候的斗争推动着时间向前推进。
3.(1)通过光合作用从空气中吸收。
(2)通过草地形成软土来保存。
4.[示例]如果人类都能像中国一样承担责任,保护生态,若干年后,地球
气候可能会比现在更好;如果都像美国那样退出世界气候协定,不愿为保护世界生态出力献力,若干年后,地球可能会风暴肆虐,海平面上升,很多低海拔国家消失……
(二)
1.因为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时间和空间跨度都非常有限,人为干预很少,大规模的物种迁移难以形成,因此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
2.(1)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
(2)“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
3.不能删掉。
“到目前为止”强调人们至今还在遭受入侵物种的危害,以后可能还会投入更多的资金,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4.“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来生活在某地区的,通过非自然途径转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生物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