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时寂寞壮心惊杜甫《岁暮》审美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时寂寞壮心惊杜甫《岁暮》审美赏析
济时寂寞壮心惊
杜甫《岁暮》审美赏析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又被奉为“诗圣”。
《岁暮》就是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客居阆州时所写。
从诗歌中可以看出诗人既反对非正义的对外战争,也坚决主张抵抗外来的侵略战争,其思想是积极的,情感是真挚的。
全诗如下: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首联写道:“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意思是说,(我)作客异乡,现在年关已经临近,而边防前线,战争还在进行。
诗歌起首就交待诗人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传来的外族入侵的消息。
我们从诗人叙述的语言中,感受到了诗人蕴含在其中的忧国忧民之情。
其中,首句“岁暮远为客”中。
“岁暮”和“客”字,不但给我们暗示了年关凄凉之氛围,也表现出诗人不能与家人团聚的漂泊他乡的伤感之情。
“还”字表现了战争不断继续,暗示了诗人忧心忡忡的心情,并为抒情铺垫。
颔联紧承首联中的“还用兵”写道:“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雪岭”即西山,在成都西面,因终年积雪得名。
“江城”指梓州城(今四川三台县),梓州滨临涪江。
“烟尘”和“鼓角”均借代战争。
这一联的意思是说,警报传来,敌人进犯雪岭,军鼓号角,响声振动江城。
这两句中,诗人分别用一个“犯”字和一个“动”两个动词描写,不但表现了敌人来犯的气势之大,而且也写出了自己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
当然,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诗人心中装着的是国家和人民。
国家不需要战争,内战已经导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
木深”(杜甫《春望》)了,人民已经是“积尸草木腥, 流血川原丹”(杜甫《垂老别》)了。
而今,外来入侵,更是雪上加霜。
所以,面对如此情景,诗人的颈联承上联而来,不再写战争而转入写朝廷,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诗人写道:“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请缨”指将士自告奋勇请命杀敌。
它出自《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意思是说,终军主动请求说,我希望得到一根长绳子,一定捆住南越王,把他弄到朝廷来。
)而杜甫这一联的意思是说,前方将士日夜流血牺牲,可是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上句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天天在流血,真是惨不忍睹,接着下句写诗人发出忧叹,反问朝廷为什么没有人出来“请缨”。
一个反问句加上用典,不但加强了诗人支持正义战争的思想,也反衬出如今国家一片混乱之时而又面临强敌入侵,却没有能奋不顾身以身殉国难的人。
在诗人看来,这是正义的战争,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战争,应该有人出来请战,而今却不是这样,伤感和愤懑之情蕴涵其中。
尾联写道:“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济时”即济世,救时。
《国语·周语中》中说:“宽,所以保本也;肃,所以济时也。
”“爱”即爱惜、吝惜。
意思是说,国难当头,岂敢吝惜性命,而(自己)报效无路,空有一片豪情。
这里,诗人先来用“济时敢爱死”这个反问句,强调了如果于国有济,(我)敢吝惜一死吗?这不但回答了“朝廷谁请缨”的含义,而且也表明身为国家公务员在国家民族、天下苍生受到危难时候,渴望能赴难报国的决心。
然而,如今的诗人却“寂寞壮心惊”。
这里,诗人正对上句的内容,直接点出了自己此时此刻的心境,暗示了诗人空有报国之志所产生的无奈和悲愤。
其中“寂寞”用得很妙,不但说明了自己此时独自客居阆州,而且自己即使有报国之心,却无从施展,只有“寂寞”独处在这偏远的地方。
特别是诗人通过“壮心”与“惊”结合,正好把报国的“壮心”与听到外敌入侵而心动(“惊”)的豪情表露无遗。
在艺术上,首先,借代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表意含蓄。
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争。
其次,前后照应,情感一脉相承。
就前面的“烟尘”
就与后文“鼓角”照应,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再次,典故的运用,提高表情达意的效果。
如“请缨”一词的运用。
这典故出《汉书·终军传》中,诗人借此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