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内部审计的不同理论依据并进行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内部审计的不同理论依据并进行比较
简述内部审计的不同理论依据并进行比较——即内部审计产生与发展动因的不同学术观点分析。

内部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动因有受托责任观和授权管理观两种不同的学术观点。

受托责任观认为,受托责任关系是资源占有人实现对资源有效管理与使用的必要手段和保证机制。

当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确立后,客观上就存在于委托者对受托者实行经济监督的需要。

而审计恰好独立于受托责任关系双方的当事人,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于是审计便成为受托责任关系能够实现的必要手段和保护机制,从而得出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和根本动因的结论。

审计产生的前提是受托责任关系的确立,受托责任关系的确立是基于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而产生的。

有受托责任关系便会有监督的客观需要,审计就是基于这种监督的需要而产生的。

审计与受托责任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受托责任,就没有外部监督的需要,就不会出现审计。

同样,没有审计,委托者无法考察受托者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受托者的责任就无法落实,受托责任关系就难以维系。

授权管理观认为审计是因授权管理经济活动的需要而产生。

对授权管理体系主要架构及流程进行分析: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法人治理结构:股东会→董事会→总经理。

——企业行政授权管理体系:总经理→副总经理→分管的二级机构主管。

——经济运行授权管理流程:
专业机构:申报人→项目组→二级专业机构主管→分管副总经理→总经理。

职能机构:申报人→二级职能机构主管→分管副总经理→总经理。

(3)据其特征作出评价。

——以现代企业制度、技术经济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基本形成,但带有体制、机制转换过渡期的明显特征。

——内部控制系统日趋完善,管理运行中关键控制点的设置及其有效贯彻得到了重点关注和强化。

——随着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经济实力的发展与壮大,有公司特色的授权管理体系的构建、健全与完善工作已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并已进入到全面清理和制定计划阶段,预计将有重要建树等。

内向型管理审计是对组织内部的各种管理活动进行独立的、客观的、综合的、建设性的、面向未来的检查和评价,以帮助管理当局这一资金受托人改进决策,提高获利能力和经营能力,更好地完成受托管理责任。

授权管理既要讲究原则,又要讲究艺术。

或者说就是权力运用的艺术。

而凡是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的东西,都是超难的。

授权更是如此,如果授权不充分,下属无法很好的行使权力处理事情,很可能误事,反过来连累授权者。

而如果授权不恰当,把过大的权力授予了不合适的对象,导致滥用权力,很可能会坏事,招致授权者威望受损。

以上是授权管理者首先要避免的两种情况。

授权要考虑的首要原则就是人事适当。

就是什么事委派什么人去办,需要授予多大的权限一定要心里有谱。

这是授权管理者的基本思维。

通常,常态化,模式化的事应该优先授权,例外事项以及没有先例的事项不宜授权,也就是所谓的例外管理原则。

由此,派生出两种授权方式,一种针对常态化模式化的事项,宜制定规章制度处理,即制度化授权,或形成惯例,按先例处理,也叫惯例化授权(通常小的组织或非正式组织较多采用)。

另一种,针对特殊事项,授权特定对象,也就是特别授权,也就是因人因事授权。

古代皇帝派钦差大臣去调查处理特别事件还给尚方宝剑,可以先斩后奏,就是特别授权的做法。

特别授权多在特别情势下用,一般要慎用。

分别比较2003年与2013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布的内部审计准则的基本准则的异同和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异同,并将2013年颁布的中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和道德规范与国际内
部审计协会的IPPF中的相关内容和要求进行比较,总结得出自己的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