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512692fbd64783e09122bb3.png)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1、楚辞:“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2、汉乐府:两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
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3、史记:《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
《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古代文学的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5e447e3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0c.png)
古代文学的名词解释导语: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人们思想和情感的抒发方式,承载着历史、民俗、哲学等众多元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解释一些与古代文学密切相关的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内涵和价值。
1. 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由《周南》、《关雎》、《卫风》、《国风》等15篇组成,内容广泛涵盖了古代人们的宴饮、爱情、生活等方方面面。
诗经以其简洁、自然的表达方式,揭示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知和思考。
2. 辞章:辞章是古代文学中的一种形式,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以整齐、工整的辞藻和语言结构组成的文章,通常用于见礼、赠文、祭文等场合。
辞章在古代文学中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性和表达力,常常以富有感情、华丽多彩的语言,表达人们对友情、爱情、亲情等的思念和赞美。
3. 骈文: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文体,指使用平行的句子结构、重复的修辞手法、对仗的语言形式等特点构成的文学作品。
骈文在唐宋之间较为盛行,其形式多样,无论是骈体诗、骈话还是骈文诗,都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才华和美学追求。
4. 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是一种由四句组成、每句七个字的诗歌形式。
它在古代文学中被广泛使用,一方面因为其节奏感强、句子紧凑的特点,而且它的灵活性和表现力也值得赞扬。
七言绝句的优美旋律、准确表达和富有意象的描绘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
5. 韵文与散文:韵文和散文是古代文学中的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韵文是指有一定的韵律、音调的文学形式,例如诗歌和骈文。
散文是指不受音律约束、按照自由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组织的文学形式。
韵文通常具有较高的节奏感和音韵的美感,而散文则更注重细腻的抒发和真实的揭示。
结语: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其中一些名词的解释,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学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古代文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音韵之美、修辞之妙以及对社会、情感的深入剖析。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ed58ac2856a561253d36f18.png)
1、甲骨卜辞:甲骨卜辞即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在今天可识的汉字中,以甲骨文为最古。
殷商王室崇尚迷信,常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并将占卜时日、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和占卜结果等刻写在上面。
甲骨上的文字,大都是占卜之辞,间有少数记事文字也常与占卜有关,所以一般称为卜辞。
甲骨卜辞是一八九九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王朝都城遗址,也叫殷墟)发现的,从中可以看到殷代的生产状况和社会制度。
如从卜辞中有“禾”“黍”“稻”“麦”“稷”“粟”等字,可知殷代已有很多种类的农产品;从“牛”“羊”“犬”“豕”等字以及对这些牲畜大量宰杀的记载,可知当时的畜牧业已很发达;从“奴”“仆”“臣”“妾”等字,又可知当时的阶级关系已很分明。
总之,甲骨卜辞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化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2、铜器铭文:铜器铭文即金文,旧时又称“钟鼎文”,是铸或刻在古代青铜器上的铭文。
殷商时代的铜器已有简单的铭文,到了周代才日益发展。
这些铭文的内容很复杂,大抵不外记录有关贵族的事功、讼断和赏赐之类。
由于器物的限制,铭文一般不能过长,大都不过数十字,但个别也有三、五百字的,如《散氏盘铭》和《毛公鼎铭》。
铜器铭文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3、《周易》卦、爻辞:《周易》中的卦、爻辞是一种专为卜筮之用的辞。
说明《周易》六十四卦每卦要义的是“卦辞”,说明《周易》六十四卦中各爻要义的则是“爻辞”。
这些卦、爻辞的时代已难确指,其中有些片断反映了殷商时的史实,有重要史料价值。
在其叙述吉凶事象时,有不少生动形象的比喻,语言凝炼,又多用韵,有一定文学价值。
如“履霜,坚冰至”(《坤》“初六”)就形象地说明事物将变时,初见征象,变化随即到来,其中含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哲理。
4、诗三百:“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并无“经”字,只称“诗”或“诗三百”。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里的“诗三百”即指《诗经》。
《诗经》本为三百零五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全)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全)](https://img.taocdn.com/s3/m/82892e671ed9ad51f01df2c4.png)
一.先秦:1、神话: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语),是远古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它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人物。
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但保存下来的极少,主要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
2、诗三百:《诗经》共有305篇,称为“诗三百”或“诗三百篇”,是举其成数作《诗经》的代称。
到西汉初年,诗三百篇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
3、四家诗:《诗经》虽遭秦火焚毁,但由于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得以保存。
至汉复得流传,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或取国名,或取姓氏,而简称齐、鲁、韩、毛四家。
齐鲁韩三家武帝时已立官学,毛诗晚出,未得之。
毛氏说诗,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称为古文,其余三家则称为今文。
自东汉末年,儒家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学习毛诗的人逐渐增多,其后三家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独行于世。
4、笙诗:又称“六笙诗”,指《诗经小雅》中的《南X》《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田仪》六篇,有声无辞,据《礼仪》记载,这六篇都以笙奏,故名笙诗。
5、六义《毛诗大序》总结了《诗经》的艺术经验,把《周礼春官大师》中的“六诗”说发展为“六义”说。
其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而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文大序》“诗有六义”句《疏》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焉,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446e08ddaef5ef7ba0d3cd6.png)
名词解释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3.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4.诗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的合称。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
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5.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人辕固、鲁人申培、燕人韩婴、赵人毛苌四家诗。
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
《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6.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c7d493a2cc58bd63086bd11.png)
名词解释6.婉约派:指有晚唐五代宋初一路继承,以吟风弄月,闲情逸致,男欢女爱为题材,风格委婉、轻柔、圆润的词派。
以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为代表。
婉约派:宋词一大流派。
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者,一般认为是明人张詅。
婉约,即婉转含蓄。
词本为合乐而歌,娱宾遣兴,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
五代即已形成以《花间集》和李煜词为代表的香软词风。
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各具风韵,自成一家,但仍未脱离宛转柔美之风。
故明人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
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但内容比较狭窄,人们形成了以婉约为正的观念。
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皆受影响。
7.兴四大诗人:是进入南宋以后,从江西诗派得氛围中冲决而起,取得重大创作成就得四大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以陆游为代表。
书上的解释:陈与义、吕本中去世以后,一批出生于靖康前后的诗人登上诗坛。
他们是在烽火连天的时代里成长起来的,山河破碎的动荡时势使他们具有完全不同于苏轼、黄庭坚的创作环境。
而且他们自少就感受到诗坛风气的转变,所以比陈、吕等前辈更富有独创精神,最终以全新的艺术风貌取代了江西诗派在诗坛上的主流地位。
这些诗人中以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四人最为著名,被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8.诚斋体: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其诗内师心源,外师造化,要求师法自然,感悟自然,想象新颖清新,语言活泼,风格诙谐幽默,自成一体,人称“诚斋体”。
由江西入,不由江西出,是“诚斋体”得以成立的前提。
“诚斋体”的特点,最突出的是善于敏锐地发现与迅速地把握自然万物和日常生活中常人难以发现的或容易忽视的富有情趣与美感的景象。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注意在景物的描写中融入自己的主观领悟与体验,使之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趣。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39dcbe99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54.png)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一、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充满了深厚的历史意义和艺术魅力。
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以下是一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帮助读者理解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概念和术语。
1. 诗经:又称《国风》,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收录了来自不同诸侯国家的诗歌,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宝贵资料。
2. 五言绝句:指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每首诗由四行组成,每行五个字,形式简洁,内容丰富,是唐诗最典型的表现形式之一。
3. 七言绝句:指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每首诗由四行组成,每行七个字,有比五言绝句更广阔的表现空间,是宋诗时期的主要诗体之一。
4. 神话:是古代人们创造的关于神灵和英雄的故事,用以解释自然现象和人类起源,是古代文学中富含幻想和神秘色彩的重要形式。
5. 历史剧: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以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戏剧形式展现出人物的形象和历史的进程,具有叙事和戏剧冲突的双重特点。
6. 传记: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以实事为基础,以记载人物生平和事迹为主要内容,对于了解历史人物和社会背景具有重要价值。
7. 讽刺:是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夸张、讽刺、嘲笑等方式,以幽默的方式批评或揭露社会中的不良现象或个人的缺点。
8. 对联:是古代文学中传统的艺术形式,由上下两行对称、相对呼应的诗句组成,形式简练、意境丰富,是中国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9. 古文:指古代的文学作品,包括古代诗词、散文和史书等文体,是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10. 辞章:是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文体,多用于讴歌、赞美英雄、宣扬美德,形式短小精悍,寓意深远。
11. 饮食文化:反映古代饮食习俗和文化传统的文学表达形式,通过描述食物、菜肴和饮品等来表达人们对美食的欣赏和追求。
12. 戏剧: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舞台表演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寓教于乐,使观众在欣赏中获得知识和快乐。
13. 叙事:古代文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详细的描写和情节的展开,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和转折点表现出来,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8c1ea72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9d.png)
1、西昆体:西昆体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以杨亿编辑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代表作家是杨亿、刘筠、钱惟演。
此派诗作的内容大多是馆阁生涯的吟咏,以咏物、咏史、拟古为主要题材,是当时盛世雍容堂皇气象的点缀,虽也有托古讽今之作,但多数作品贫弱苍白,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生活。
在艺术上,此派诗人师承李商隐,却缺乏李诗的深思挚情,追求用典精巧,属对精工,词采藻丽,音节谐婉。
西昆体以华丽典雅的作风取代了白体、晚唐体的冲淡和瘦硬,使宋初以来的诗风发生了显著变化而风靡一时,同时它的雕琢浮艳与模仿痕迹过重,也受到一些抨击。
2、晚唐体: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效法贾岛、姚合诗风的诗人,由于宋人常把二人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称为“晚唐体”。
此派诗人喜作五律,崇尚白描,少用典故,好以自然意向入诗,并以此抒发清苦幽僻的情怀,境界偏于纤小、狭窄,缺乏深刻的现实性。
晚唐体诗人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专学贾、姚苦吟一路的九僧,喜好锤炼字句,大多以精炼的五律写幽情僻景,无论题材、风格皆狭小细碎;一类是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诗人,在苦吟中加入了闲吟,潘诗清丽孤峭,魏诗清淡野逸,都有独到之处;比较特殊的是寇准,他是晚唐体中唯一位至宰辅的达官,也是此派的盟主,诗作意境清寒,含思凄婉。
3、王荆公体:王安石后期的诗作以写景抒情的近体诗为主,这些诗巧于构图,善用色彩,体物细腻,兴象玲珑,同时又重视技巧、法度,讲究才学、用典,注意造语用字,这些诗作往往是通过人工的巧妙安排而达到唐诗浑然天成之境界的,因而一方面深得唐人风味,一方面又带有宋人习气,其审美价值取向影响了后来的江西诗派。
人们通常把这些精工巧丽,圆融华妙的小诗称为“王荆公体”(因他曾被封荆国公),亦称“半山体”(因他自号半山)。
代表作品有《明妃曲二首》、《书湖阴先生壁》、《泊船瓜洲》。
4、江西诗派:由宋人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
此派诗人并非都是江西人,只是他们都师法江西黄庭坚,故以江西称派。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04bd30fbed5b9f3f90f1c65.png)
名词解释风雅颂: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分大雅小雅。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赋比兴:“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是以此物言彼物;“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尚书》: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
“香草美人”: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香草除了丰富美人形象的同时,也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楚辞: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是指具有出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
抒发了屈原爱国与忠君的思想,表达了明君贤臣共兴楚国的美政理想。
《九歌》:九歌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屈原加以改定而保留下来。
从现存九歌看来,它的民间文化色彩十分浓郁,而屈原的个人身世、思想痕迹倒并不重,《九歌》主要是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
九章: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等9篇作品。
九章之名大约是西汉末年刘向便定去原作品时所加上的。
九章的内容与离骚基本接近,主要是叙述身世和遭遇。
天问:天问是楚辞中一首奇特的诗歌。
所谓天问,就是列举出历史和自然界一系列不可理解的现象,对天发问,探讨宇宙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道理。
诗中一共提出了172个问题,大致次序是先问天地之形成,次问人事之兴衰,最后归结到楚国的现实政治,线索基本清楚。
天问虽然叙事庞杂,思想倾向却很明显,尤其是在涉及天命和历史盛衰时,很能显示屈原的现实政治态度。
招魂:招魂是在怀王死后,屈原为招怀王之魂而作。
全诗由引言、正文、乱次三部分组成,内容主要是以宏美的屋宇、奢华的服饰、艳丽的姬妾、精致的饮食以及繁盛的舞乐,以招徕楚怀王的亡魂。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36ebe0271fe910ef12df882.png)
敦煌曲子词:二十世纪初,大量五代写本被发现于甘肃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
随之而重新问世的唐五代民间词曲,或称为敦煌曲子词,或称为敦煌歌辞。
它们是千年词史的椎轮大辂,内容广泛,形式活泼,风格繁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了词兴起于民间时的原始形态。
敦煌词的辑本,有王重民的《敦煌曲子词集》,饶宗颐的《敦煌曲》,任二北的《敦煌歌辞总集》等。
花间集:后蜀赵崇祚编成《花间集》十卷,选录18位“诗客曲子词”共500首。
代表作者有温庭筠、韦庄。
内容主要写男女情爱,文采繁华,轻柔艳丽。
《花间集》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
它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奠定了以后词体发展的基础。
花间词:中国晚唐五代词派。
代表人物: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牛峤等。
他们的词风大体相近。
后世因而称之为花间派。
温庭筠、韦庄是其代表作家,二人虽都侧重写艳情离愁,但风格不同,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秀。
其余词人,多蹈温、韦余风,内容不外歌咏旅愁闺怨、合欢离恨,多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格调不高。
但鹿虔扆、欧阳炯、孙光宪也有一些较有现实意义的作品。
花间词在思想上无甚可取,但其文字富艳精工,艺术成就较高,对后世词作影响较大。
他们的作品合编为《花间集》。
西昆诗派:是北宋初年一个影响极大的诗歌流派。
当时一批文人奉命编撰《册府元龟》,他们在秘阁里吟诗唱和,切磋诗艺。
后由杨亿将这些诗作编为《西昆酬唱集》一书,共收杨亿、钱惟演、刘筠等十七人的诗作二百五十首,全为近体律诗。
他们以李商隐为宗,讲究声律文采、藻饰、用典,人们称这个诗歌流派为西昆诗派。
江西诗派:黄庭坚在世时,已有不少诗人追随其后,学其诗法,但此时尚无“江西诗派”一说。
黄庭坚去世不久,吕本中编列了《江西诗社宗派图》,把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
列黄庭坚为“宗派之祖”,下列陈师道等二十五人。
“江西”即宋代的江南西路,黄庭坚及实拍中的二谢等11人是江西人;所谓“宗派”,可能是因为当时禅宗盛行,黄、陈等人都习禅甚深,所以借用这个名字来称呼诗派。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eafde40f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7e.png)
名词解释: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建安诗坛,指汉末魏初时期诗歌。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4、正始文学: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
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
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
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5、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6、太康体:晋武帝太康时期的诗体。
以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等为代表。
其诗讲究雕章琢句,追求词藻,流于轻靡,诗风繁缛华丽,代表着当时诗坛的主流。
7、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主要活动于西晋太康、元康年间的八位诗人的并称。
他们是:张载、张协、张亢兄弟,陆机、陆云兄弟,潘岳及其侄潘尼,还有左思。
8、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
语出钟嵘《诗品》。
左思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作《咏史诗》八首,风格刚健,感情深沉,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
他的诗承建安风骨,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音。
气势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左思风力”。
9、玄言诗:指东晋时期在玄学思想影响下,诗坛上流行的“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的作品。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4416176580216fc710afd08.png)
词牌名解析汉赋:产生较早的一种文体,始于周末,于汉代特别发达。
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看上去非诗非文,而其内涵有诗有文,是一种半诗半文的混合体。
前人多用经代流传下来的毛诗序加以解说。
汉赋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形成新的体制。
在荀子赋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诗经,楚辞,以及先秦散文的一些文体特点和创作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文体。
是一种综合型的文学样式。
史记: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散文家司马迁所著,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散文巨著。
最初被称为太史公书,东汉末年成为史记。
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
上至黄帝和汉武帝,总结了上下三千年的历史。
全书130篇。
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被称为是实录精神。
很多方面突破儒家正统思想的束缚,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人民性。
古诗十九首:汉代到魏晋没有古诗,南北朝文心雕龙,诗品才开始见到古诗的称谓。
诗品记载,尚存66首。
梁代萧统文选第一次在杂言类中引出古诗十九首的篇目,于是被后人沿用至今。
作者内容风格大体相同,应为同一时代。
是一批有相当文学修养的中下层地主知识分子。
内容抒发了游子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所围绕的是一个共同的时代主题,是生活上的牢骚和不平,时代的哀怨和苦闷。
表现出浓厚的感伤情绪,是感伤主义文学最早最集中的表现。
是我国早期五言抒情诗的典范作品,艺术上取得高度成就使它成为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代表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永明体新体诗:齐武帝永明年间,沈约,谢朓,王融等人所创建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齐梁陈三代是南朝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主要特点是讲究声律和对偶。
永明体以五言诗的韵作为一个基本单位,一句之内平仄交错,两句之间平仄相对。
沈约的声律论和魏晋以来对偶形式相结合就形成了永明体新体诗。
是我国格律诗的开端和雏形,反映了诗歌中比较自由到讲究格律的要求。
骈文:中国特有的一种文体,与散文相对而言。
骈的本义,两马并驾一车,引申为并列,对偶,也称骈俪文、四六文、骈四俪六。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1633651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12.png)
1、世情小说是指以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为题材,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中长篇小说。
2、徐渭是明杂剧创作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家。
他的代表作《四声猿》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3、台阁体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在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
以其主要代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而得名。
“三杨”在明初均以大学士辅政,其诗文多应制、题赠、颂圣内容,貌似雍容典雅,安闲和易,实则陈陈相因,空虚浮泛,在诗坛影响极坏。
4、茶陵派指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湖广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等人。
他们做诗强调宗唐法杜,着眼于音调、法度,具有从“台阁体”向“前后七子”转化时期的过渡特点。
5、前七子:也叫弘正七子。
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6、后七子也叫嘉靖七子,是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继前七子之后重新倡导复古的文学流派。
成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其中谢榛被开除,梁有誉早死,余曰德、张佳胤后来加盟)8、唐宋派是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
他们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提法不满,极力推崇唐宋文风,强调自然流畅、直抒胸臆、反对艰深为文、模拟剽窃,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对晚明“公安派”、清中叶“桐城派”都有重大启迪和影响。
9、公安派是晚明时期受李贽影响而出现的一个反复古的文学流派,因其代表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
公安派不满前后七子的拟古之风,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艰深古奥,诘屈聱牙。
表现了一定的变古创新精神。
艺术上多能流露个性,清新洒脱,意达词畅。
但也有境界狭窄、俚俗空疏的流弊。
10、竟陵派是继公安派之后,以湖北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的一个文学流派。
他们在反复古、重性灵上与公安派一致,但他们不满公安派鄙俚、轻率、浅露的流弊,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诗归序》),即通过乞灵于古人,达到一种“灵”而“厚”的创作境界。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8024a1ba76e58fafab003fa.png)
1.风、雅、颂——《诗经》六义之三,《诗经》也就由风、雅、颂三部分组。
成。
其本质上一种音乐的分类,由音乐而得名。
“风”的意思是“乐调”,《诗经》中“风”包括十五“国风”。
即: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这十五个地方音乐演奏乐歌。
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就是表现王朝正统内容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
大雅多颂美,小雅多怨刺。
有诗一百零五首;“颂”是用于宗庙祭祀得舞曲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
风雅颂:“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2.《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作者不详,司马迁认为是鲁人左丘明。
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记载了255年的历史。
此外还附录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左传》详细记载了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诸方面的活动,真实描写了当时从天子衰微、诸侯争霸到诸侯衰落、大夫专权的重大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历史事件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成为春秋三传。
是秦叙事之最,标志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叙事特征:(1)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最突出的叙事是描写战争。
(2)事件叙述颇具戏剧性。
(3)对事件因果叙述具有道德化,神秘化。
(4)很少对一个人进行集中描写,描绘的人物个性鲜明。
语言上简练含蕴,词约义丰,委曲达意,婉而有致。
8、《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ef0d705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43.png)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是指在历史较为久远的时代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和相关的文学理论。
古代文学涵盖了中国和世界各个地区的不同文化和时期,有着丰富多样的种类和风格。
以下是对古代文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1. 诗歌:古代文学中最早的一种文学形式,以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为主要目的。
古代诗歌分为各种体裁,如唐诗、宋词、汉乐府等。
其中,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杰出的诗歌形式,具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2. 散文:与诗歌相对应的一种文学形式,主要用来叙述、议论和表达思想。
古代散文以《左传》、《史记》等为代表,形式自由多样,内容广泛涉及社会、人生、道德、政治等方面。
3. 小说:古代文学中的另一种重要文学形式,以虚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展现社会和人性。
古代小说不同于现代小说,不具有成熟的长篇结构,而是以短篇或对话和描写为主。
4. 赋:古代文学的一种韵文体裁,以华丽的辞藻和形象的表达为特点。
赋是中国文学中的独有形式,起源于先秦时期,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
5. 辞章: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韵文形式,其内容通常为赞美或祈请神灵保佑,也可表达对祖先、君王或朋友的敬意。
辞章在古代文学中具有颂扬风范和美化寓意的作用。
6. 典籍:指在古代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经典著作。
典籍有《诗经》、《书经》、《礼记》、《易经》等,这些书籍被视为古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文言文:古代文学的一种书面语言,以古代汉字和语法为基础,具有修饰华丽、构思周密的特点。
古代文学作品大多是以文言文写成的,这种语言形式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8. 词牌:指古代诗歌中的一种固定的曲调、节奏和韵律形式。
具有不同特点和情感倾向的词牌有很多,如江西、满江红、西江月等。
词牌在古代文学中被广泛运用,并且成为后世文人和民间艺人创作诗词的重要依据。
以上是对古代文学中一些重要名词的基本解释。
古代文学是人类文化的宝库,通过研究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和人类的智慧。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4cb0ec0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28.png)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1、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建安文学,实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而创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间,是汉末建安时期兴起的文学。
代表作家主要有曹氏父子、建安七子和蔡琰,代表作品有曹植《白马篇》、蔡琰《悲愤诗》等。
其风格特点为慷慨尚气,除此之外建安文学还有个性化创作,文坛百花齐放和文学的艺术化倾向,在骈偶对仗、用典、辞藻等方面都有所发展这两个特点。
建安作家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是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建安风骨是建安文学的标志。
2、正始文学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正始文学”时期是文学史上前继建安文学,后接太康文学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即曹魏后期的文人作家由于司马氏掌权,周围环境危机四伏,动辄得咎,心中有着挥之不去的阴霾,一种难以克服的幻灭感和失落感,再也没有了慷慨激昂的英风壮怀,其表达也渐渐无关现实、走向隐晦,士人大畅玄风,这就使得正始文学呈现出师心独见、使气任情和俊逸清远的意境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文人作家有“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其中文学成就最高的当属阮籍和嵇康,代表作品有阮籍《咏怀诗》和嵇康《幽愤诗》。
3、玄言诗玄言诗是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玄言诗是东晋的诗歌流派之一,约起于西晋之末而盛行于东晋。
所谓玄言诗,就是用诗歌的形式阐释玄学,语言枯燥,缺乏形象性,诗歌主题相对单一。
特点是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玄言诗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孙绰《答许询诗》和许询《竹扇诗》。
玄言诗的出现不仅对山水诗的形成至关重要,而且还以其不尚辞藻,追求诗句的言外之意,追求清新、自然、淡远的风格奠定了后世山水诗歌的一种审美基调。
同时也是说理诗写作的尝试,开拓了古代诗歌的表现领域。
4、山水诗最早写山水诗的是东晋文人,到东晋南朝,谢灵运是第一个大规模写出山水诗的诗人。
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
由谢灵运开创,脱胎于玄言诗。
代表作家和作品有谢灵运《登池上楼》,其诗风呈现出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特点。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归纳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6d0fe3ff770bf78a65295435.png)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归纳1、白体——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群体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王禹偁等人。
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近清雅,也与五代诗风一脉相承。
王禹偁则更注重白居易的讽喻诗,学习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创作精神,写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
他的诗平易流畅、简雅古淡,在宋初白体诗中独树一帜。
2、晚唐体——指宋初模仿晚唐贾岛、姚合诗风的一个诗人群体。
其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以惠崇为代表的“九僧”。
九僧作诗,继承了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孤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特别重视五律。
但内容贫乏,全篇的意境往往不够完整。
晚唐体的另一个诗人群体是潘阆、林逋等隐逸之士。
他们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颇有白体诗平易流畅的倾向,而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也比九僧诗稍为充实。
寇准是晚唐体的盟主,喜写山林之思,含思凄婉。
3、西昆体——北宋初期以杨亿﹑刘筠看来这种类型的人是你喜欢的对象钱惟演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诗歌,其重要标志是《西昆酬唱集》,他们主要学习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近体律诗,夸大了李诗的形式美,注重对偶,喜欢用典,堆砌辞藻,崇尚纤巧,追求华艳,在内容上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总体来说,西昆体形式精美,内容空洞。
4、宋代诗文革新运动——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唐代古文运动以后的又一次文风改革,主要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
同时对诗、文进行革新。
宋代立国,一些文人,满怀国忧,要求改革政治,倡导写作“传道明心”的古文,强调韩愈的“文从字顺”,推崇李白、杜甫、白居易反映现实的诗歌。
后来以范仲淹等人为代表,认为写作诗文的根本目的在于“警时鼓众”、“补世救失”,使运动形成高潮。
最后王安石等人又把诗文革新作为推行“新法”的一个重要部分。
又一次把古代文学,特别是诗、文的发展推进了一大步。
欧阳修是这场革新运动的领袖。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70933d8d5bbfd0a795673ee.png)
24、散体大赋:以状物为主,铺排摹绘,夸饰文采,如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这类作品是一般所说的“大赋”或“汉赋”的典型。
25骚体赋: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吊屈原赋》、严忌《哀时命》、淮南小山《招隐士》等。
26" 乐府”:西汉乐官分为太乐令、乐府令两个官职;太乐令掌管雅乐,乐府令掌管民间俗乐。东汉掌管音乐的机构,也分为两个衙署,一是太子乐署,二是黄门鼓吹署;前者相当于西汉的太乐机关,后者相当于西汉的乐府衙署。魏晋之后,人们把乐府演唱的诗歌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又成为诗体的名称。
6采诗说:班固《汉书﹒食货志》:"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
7献诗说《国语﹒周语上》:"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成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8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始于衽席,„„(成)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和韶、武、雅、颂之音。" 后世被许多人继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章隋及初唐诗歌一、名词解释1、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2、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3、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
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
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4、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
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5、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
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
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论述题1、为什么诗歌在唐代取得了高度的成就?参考答案:第一,一批庶族寒士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政治生活中最活跃的新生力量。
使文学风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二,“以诗赋取士”,有力地刺激了地主阶级的文化教育,使整个社会的文化得到普及;第三,科举制度造成的漫游之风,开阔了文人的视野,也有利于文学修养和文学技巧的提高;第四,唐代儒、释、道三教并重与合流,使文人的思想大为活跃,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和审美情趣;第五,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对外来文化精华的广泛吸收,各种艺术门类的互相渗透,促进了各种艺术门类的发展。
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大大提高了唐代文人的文学修养。
2、初唐诗歌革新经历了几个阶段?参考答案:初唐诗歌革新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唐太宗君臣为代表,鉴于南朝历代统治者败亡的教训,从巩固基业的需要出发,重视思想文化的统治作用,提倡中和雅正的文学主张,在诗风转变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第二阶段以“初唐四杰”为代表,他们力图改变齐梁余风,扩大诗歌题材,不仅推动了律诗的发展,并对唐代文风的转变起到重要作用。
第三阶段以陈子昂为代表,标举“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开拓了唐诗正确发展的道路。
3、《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点是什么?参考答案:《春江花月夜》是著名的七言歌行,被闻一多赞美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有如下特点:第一,诗采用的是乐府旧题,诗中表现的也是游子思妇的传统主题,但赋予了全新的内容。
第二,全诗以浩瀚幽远、静谧瑰丽的春江花月之夜为背景,将传统诗歌中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升华为极优美动人的艺术境界。
第三,表现了对年华、青春的珍惜,对生命的热爱。
全篇熔诗情、画意、哲理于一炉,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
第四,韵律和谐婉转,富有音乐美。
4、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理论的要点是什么?参考答案:陈子昂在著名的《修竹篇序》里表达了他的诗歌革新主张。
首先,他用“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概括了前代文学的弊病和不足;其次,他明确标举“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寄的作品;第三,他提出了“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之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
这就指出了文学发展的新方向。
第十七章盛唐诗歌一、名词解释1、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
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
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
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2、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
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
故后人也称“高岑诗派”。
3、七绝圣手:指盛唐诗人王昌龄,他大力用七绝写作,留存下来有七十馀首绝句,约为存诗的五分之二。
他的七绝不仅数量多,质量也高,在唐人七绝诗的发展过程中据有重要地位,前人往往将他与李白并称,故有“七绝圣手”之称。
二、论述题1、如何理解“盛唐气象”?参考答案:盛唐诗歌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体制大备,艺术精湛,思想和艺术都超越前代而臻于唐五代诗的顶峰。
欣欣向荣的时代造就了一代人胸襟开阔、抱负远大、热情开朗、乐观自信的精神风貌,也激起了他们入世与出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从而在内容方面形成盛唐诗歌所特有的理想主义、英雄性格和浪漫色彩,在艺术上则表现出清新自然、雄健高华、兴象超妙、声律圆融的鲜明特色。
2、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参考答案:一、善于发掘与自己主观情感相契合的客观景物,抓住其特征,在写景的同时传达出微妙的心理感受,使诗情与画意达到高度的统一;二、对自然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用清新的笔调、匀润的色彩、恰当的构图在诗里表现出来;三、以禅入诗,即以独特的禅宗的审美眼光观照自然,从而特别善于发现和捕捉大自然中极细微的声响和动态,生动表现自然界的变化和内在的律动,进入常人不能达到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境界,创造出独特的优美静谧的意境。
正是在诗情和画意的互相渗透和生发中,王维的诗创造出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
3、高适与岑参在边塞诗写作方面有何异同?参考答案:高适、岑参同以边塞诗擅名,同长于七言歌行,诗风同样豪放。
但也有不同:“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
”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高适诗超过岑参;在题材丰富新奇方面,岑参超过高适。
高适诗将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苦难与崇高相对照,表现出慷慨悲壮的美;岑参诗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具有浪漫色彩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奇伟壮丽之美。
艺术上高适诗以沉雄质气和浑厚骨力取胜,殷璠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岑参诗意奇、语奇、调奇,殷璠评其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第十八章李白一、名词解释李杜:特指李白和杜甫,二人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成就最高,且生当同时,交谊深笃,故唐人习惯将其并称。
二、论述题1、李白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参考答案:李白集入世、隐逸、求仙、任侠于一身,世界观比较复杂,但诗歌创作的主要倾向是积极入世,他是盛唐气象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既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国力,也反映了盛唐气象背后的危机及危机爆发后的悲剧。
主要内容为:(1)强烈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歌唱理想,同时也反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如《将进酒》、《行路难》。
(2)反权贵、反传统的傲岸精神。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
(3)描写并赞美祖国山川,大略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在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的壮美意境中抒发豪情壮志,另一类则着意追求光明澄澈之美,在秀丽的意境中表现天真的情怀。
2、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是什么?参考答案:李白的诗歌具有豪放飘逸的风格。
主要特点有:(1)强烈的主观色彩。
诗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诗歌的跳跃性也极强,因为他往往不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而是按照情感的踪迹来结构全诗,通过诗歌的开阖跌宕表现感情的变幻无常。
(2)充沛的气势。
李白诗的抒情往往是喷发式的,奔涌而出,其间裹挟着强大的力量,而且意象雄奇壮美。
(3)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
李白诗歌的想象天马行空,变幻莫测,奇之又奇。
(4)语言清新俊逸。
如他自己所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5)与风格相适应,在诗体的选择上,较少用律诗,而多用便于纵横驰骋、随意抒写的以乐府体为主的古诗,尤其是七言歌行。
第十九章杜甫一、名词解释1、“诗史”:“诗史”是后人对杜甫诗的评价。
杜甫用他的诗,反映了他所生活时代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所提供的史实,甚至可以补充历史记载的不足,具有史的认识价值。
不仅如此,他的诗还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2、“沉郁顿挫”:杜甫诗歌最具有特征性的艺术风格。
所谓“沉郁”,主要指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指表现手法的沉著蕴藉、曲折有力,而不是感情奔放,一泻无余。
二、论述题1、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参考答案:(1)叙事诗善于通过典型事件、人物,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从一个视角展现了广阔的历史画面。
同时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而不明白说出。
大力写作新题乐府,成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2)抒情诗寄情于景,融景入情,使情景交融。
对自己丰富复杂、曲折矛盾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的刻画和解剖。
(3)十分重视锤炼诗歌语言,语言苍劲凝练,往往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自称:“语不惊人死不休。
”把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表现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4)善于运用各种诗歌体式,并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为各种诗体树立了典范。
尤其是律诗,在他手中日臻于纯熟,极大地扩大了表现范围。
其中最为成功的是七律,不但在声律上把七律推向成熟,而且充分发展了这一诗歌形式所蕴涵的表现力。
代表了他对中国诗史的贡献。
2、杜甫对诗歌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参考答案:(1)用诗歌反映民生疾苦,直接开启了中唐的新乐府诗创作。
(2)用律诗反映时事政治,为律诗尤其是七律注入丰富深刻的政治内涵。
开辟了全新的题材领域,对晚唐李商隐,尤其是宋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用诗歌表现日常生活中的琐细内容,扩大了诗歌的功能和题材。
(4)将议论引入诗歌,影响到韩愈的“以文为诗”,宋诗的散文化。
第二十章中唐前期诗人一、名词解释1、大历十才子:指活跃于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不同史籍所载十人姓名略有出入。
主要有钱起、卢纶、李端、司空曙、韩翃等。
所作诗歌多应景献酬,流连光景,粉饰现实。
部分诗作抒写沉沦下僚,怀才不遇之感。
诗歌艺术造诣较高,多为近体,五律成就尤高。
2、“五言长城”:刘长卿擅长近体,尤工五律,风格含蓄温和,清雅洗炼,自称为“五言长城”。
二、论述题1、中唐前期诗歌有哪些特色?参考答案:中唐前期的代表人物刘长卿、韦应物、戴叔伦及“大历十才子”大多生于开元盛世,又都经历了“安史之乱”,一方面,受到盛唐精神的感染和盛唐艺术的熏陶,诗歌中也会表现出对盛唐气象的继承,如诗中表现出追求建功立业的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边塞诗中也流露出英雄豪情和爱国精神、表现出昂扬的感情基调和壮大的气概,仍然关注社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另一方面,时代的盛衰变化在他们心理上造成强烈的失落,热切的仕进欲望为消极避世的隐逸情怀所取代,回避现实、吟咏山水、称道隐逸,遂诗坛的主要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