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南丰曾氏家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志《南丰曾氏家族》
临川文化区域的才子群落——南丰曾氏家族中国抚州网南丰县的曾氏家族指的是北宋时期的曾巩家族,根据抚州师专周世泉老师的考证,将其家族情况介绍如下。
从太平兴国八年至宝祐元年(983-1253)271年,曾氏祖孙登进士第者共55人,解试41人,荐辟19人,在朝为官过百人,他在各自的领域都有建树,功名显赫,而曾致尧、曾易占、曾巩、曾布、曾肇,则是这个家族的佼佼者。
曾致尧(950-1012),曾巩祖父字正臣,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是北宋开国后南丰第一个进士及第者,他历官著作佐郎、秘书丞、转运使、尚书户部郎中,后赠右谏议大夫、密国公,一生耿介刚直,不畏权势,勇言时政,为官清廉,一无私心。
任两浙转运使时,他敢弹劾权奸、苏州知府魏庠和贪官、越州知府王柄,太宗为其胆识、品节所惊骇。
寿州(今安徽寿县)向来视为难治之州郡,致尧到任后只用了一年多点的时间,就使诸豪敛手,莫敢犯纪。
他还于此任上尽力减轻人民负担,奏请朝延,罢免苛捐杂税130余条,百姓甚感其恩,在其离任调往他地时,全城的百姓都出来拦道挽留。
欧阳修、王安石为其所作的神道碑、墓志铭均述其事。
《同治南丰县志》载,一次太宗宴请群臣,言谈中颇得意府库财物之充实。
时值天下大旱,致尧避席对曰:“未及江南一夜
秋雨之为富也。
”太宗听后,“为之动容”。
抚、建属地,曾氏素有“秋雨名家”之称。
致尧为宦一生,循母教,甚清贫。
他迁光禄寺丞,监越州酒税后,告归省亲,母亲周氏置酒园中,与会族亲均议其衣冠破旧,仆马瘦弱。
其母曰:“贫而见我,是我荣也。
若黩货而归,贻吾忧矣。
”致尧善文,《南丰县志》存其诗数首,《题东林寺壁》向称名篇,载于《江西通志·文艺》中的《云庄记》为饮誉全国的散文佳作。
著有《仙凫羽翼》30卷,《西垂要纪》10卷,《清边前要》50卷,《广中台志》80卷,《为臣要纪》3卷,《四声韵》5卷,总178卷,皆刊行于世。
)
曾易占(989-1047),曾巩父,字不疑,天圣二年(1024)进士。
少荫补太庙斋郎,为抚州之宜黄、临川二县尉。
中进士后,改任镇东节度推官,又改武胜节度掌书记崇州军事判官,均未赴命。
天圣六年(1028),被荐为监真州(今江苏仪征)装御米仓,不久迁太子中允太常丞博士,于天圣十年(1032)出任泰州如皋县知县(治所今江苏泰州如皋县),仁宗景祐元年调任信州玉山知县(治所今江西上饶地区玉山县)。
易占少聪敏、好学、有文才、入仕前以文章闻名乡里,立家、入仕后,极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出知如皋县令,曾带曾巩随任就读,以使儿子转益多师,广涉世事,增长见识。
易占宦位不显,却是位颇有政治眼光、耿介风骨和管理才能的人。
王安石在《太常博士曾公墓志铭》中,称其“临川之治,能
不以威,而使恶人之豪帅其党数百人皆不复为恶”。
在州县任上,他惩恶扬善,救灾赈饥,兴办学校,教化乡民,颇多政绩。
他曾上书仁宗,批评朝廷对外妥协苟安的政策,主张治天下必先之以名教,“治道之本先定,其末亦从而举矣”。
曾巩(1019-1083),为易占次子,字子固,自号“南丰先生”,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曾巩进士及第,调任太平州司法参军。
翌年,召回京师,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
熙宁二年(1069)任越州通判(治所今浙江绍兴市)。
熙宁五年(1072)至元丰二年(1079)先后在齐(治所今山东济南市)、襄(治所今湖北囊樊市)、洪(治所今江西南昌市)、福(治所今福州市)、明(治所今宁波市)、毫(治所今安徽毫县)等州任知州。
其间,守正不阿,勤政为民,兴利除弊,颇有政声。
元丰三年(1080),徒知沧州,过京勤政为民,兴利除弊,颇有政声。
元丰三年(1080),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的论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
元丰四年(1081),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
元丰五年(1082),拜中书舍人。
次年卒于江宁府。
理宗时追谥文定。
著有《元丰类稿》50卷,《续元丰类稿》40卷,《隆平集》30卷。
曾巩一生以文学成就为最高。
在政治上坎坷失意的同时,文学却给了他一块驰聘才华的天地。
他和其他古文大家一
起,顺应时代的要求,积极参与和领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他以司马迁、韩愈、欧阳修为宗,主张“文以明道”,把欧阳修的“事信、言文”的观点扩展到史传文学和碑铭文学上。
他在《南齐书目录序》中说:“古之所谓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显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
”他的散文创作大体以庆历元年为界。
前期之作高论宏裁,放任不羁,气格刚健,但有布局欠严谨、格式欠活脱、气势外露而内蕴不足之憾。
后期文章经欧阳修的疏导、点拨和十年躬耕陇亩、苦读南轩,“广其学而坚其守”的生活磨炼,一变而为雍容典雅、古奥精密、平正冲和。
《宋史》本传说他“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
”他的议论性散文,剖析微言,简明疑义,卓然自立,分析辨难,不露锋芒。
他的记叙性散文,记事翔实而有情致,论理切题而表述生动。
他的书、序和铭等体无不叙事委婉深沉,语言简洁凝炼,结构谨严密致。
《唐论》、《墨池记》、《越州赵公救灾记》和《寄欧阳舍人书》等,均是以上体式的代表性作品。
曾巩亦工诗,有四百余首诗作传世。
其诗或雄浑瑰伟,或委婉超逸,无不内蕴深厚,韵味横生。
其五古《追租》,描绘了“今岁九夏旱,赤日万里灼”,“计虽卖弱壮,势不存尪弱”的惨状,发出“暴吏体宜除,浮费义可削”的呼声,与王安石的《兼并》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的《西楼》等绝
句,清新隽永,颇具荆公晚年诗作的风致。
他的咏物诗多有新意。
如《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全诗以柳隐喻奸臣和邪恶势力,意象逼真,内蕴深刻,别开生面。
曾巩诗多清新飘逸,但有些也存在以理为诗,形象较弱等宋诗的通病,又为其文名所掩,故不大为人们所注意。
后人有曾巩能文不能诗之论,并不符合事实。
统观曾巩的诗文创作,特别是散文达到了很高的成离,无愧于古文大家的光荣称号。
曾巩年青时,王安石曾预言他“后日犹为班与扬”,把他比作西汉的文学家班固和儒家大师扬雄。
他去世后,苏辙的“挽词”也评价他是“儒术远追齐稷下,文辞近比汉京西。
”朱熹称曾巩的散文“词严而理正”,“峻洁”而“平和”,十分感慨地说:“予读曾氏书,未尝不掩卷废书而叹,何世之知公浅也!盖公之文高矣,自孟、韩以来,作者之盛,未有至于斯。
其所以重于世者,岂苟云哉!”(见《曾南丰年谱序》)元、明朝的刘壎、虞集和唐宋派诸家,均对曾巩散文有很高的评价,茅坤辑《唐宋八大家文钞》,把曾巩推上“大家”的位置。
整个清代,把欧、曾的散文奉为楷模。
曾巩还在整理和保存古籍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他苦心孤诣地校勘《陈书》、《说苑》、《战国策》、《列女传》、《李太白集》,其中《战国策》和《说苑》二书,多亏曾巩访求
采录,才免于散失。
他每校一书,还必撰序文,借以“辩章学术,镜考源流。
”曾巩好藏书,珍藏古籍达两万余册,收集篆刻五百卷,名为《金石录》。
曾巩还培养了一批名儒。
陈师道、王无咎、李撰、曾肇、曾布都曾从学于他。
刘弇、张来、范梦得和知临江的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等都深受其教诲和影响。
黄宗羲《宋元学案》卷四于“庐陵学案“条下将李撰与陈师道并列为南丰门人,并说”陈无已(师道)好学苦志,以文谒曾子固,子固为点去百十字,文约而义意加备,无已大服。
”曾布(1035-1107)曾巩异母三弟,字子宣,少时从二兄曾巩力学,嘉祐二年(1057)与曾巩同登进士第。
熙宁二年(1069)任开封府知府。
经韩维、王安石推荐,上书言事:“为政之本有二,曰:厉风俗,择人材。
其要有八,曰:劝农桑,理财赋,兴学校,审选举,责吏课、叙宗室,修武备,制远人。
”论建甚合圣意,受神宗召见,三日中五迁官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集贤校理、判司农寺、检正中书五房。
他积极支持和参与王安石领导的变法运动,与吕惠卿等共同制定和推行青苗、免役、农田水利和保甲等新法,受到守旧派的种种阻挠。
曾布为此上疏说:“陛下诚推赤心以待遇君子而厉其气,奋威断以屏斥小人而消其萌。
使四方晓然,皆知主不可抗,法不可侮,则何为而不可,何欲不成哉?”深得神宗赏识,擢升为翰林学士兼三司使。
后因论商贾之法,与王安石等不合,被贬官
之外,历任饶州(治所今江西波阳)、潭州(治所今湖南长沙)、广州、桂州(治所今广西桂林)等地方官。
元丰末年,迁翰林学士,转户部尚书,绍圣初(1094)任承旨兼待读,拜同知枢密院、进知院事。
徽宗朝,以定策功出任宰相,打出“绍述”的旗号,主张调和新旧两派,恢复新法,因与左丞相蔡京不合,又多次受贬外任,大观元年(1107)卒于润州(治所今江苏镇江市),追赠观文殿大学士、鲁国公、谥文肃。
有《曾公遗录》残卷传世。
《宋史》将曾布列入奸臣传,近代大学者梁启超则称赞曾布为“千古骨鲠之士”,认为“其才其学,皆足以辅之,南丰可云有弟,而荆公之得士,亦一夔而足者也。
”并为其辩白,说,“荆公之冤,数百年来为他昭雪者还有几十人,子宣的冤案却如漫漫长夜,我怎么能不站出来表明我的意见呢?”梁氏的话很值得我们注意。
曾布承家风,有文才,不仅是北宋政坛大臣,且是一个载于史册的文学家。
《全宋词》存曾布词8首,《宋诗纪事》录曾布诗3首。
词《江南好》,历称其妙。
其妻魏玩(人称魏夫人),为襄阳名士魏泰之娣,宋代著名女诗人,有“金马并游三学士,朱蟠相对两诸候”之句。
曾肇(1047—1107),字子开,曾巩异母季弟,号曲阜先生。
少从兄曾巩攻读,聪敏勤奋,苦志好学,富文才。
治平四年(1067)及进士第,调任黄岩(治所今浙江黄岩县)主簿。
后由王安石推荐,任崇文殿校书,馆阁校勘兼国子监直讲,删定《九域志》。
以文得神宗赏识,擢升为国史编修官,进吏部郎中,为《神宗实录》检讨官。
哲宗元祐年间,历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并以宝文阁侍制知颖(治所今安徽省阜阳县)、邓(治所今河南邓县)、齐(治所今山东济南市)、陈(治所今河南淮阳县)等州和应天府(治所今河南商丘县),旋入为吏部侍郎。
哲宗亲政,追用旧臣,尽复熙宁年间新法,诏肇便殿以对。
因触犯权贵和《实录》讥讪罪,复徙知州事。
元符三年(1100)诏入朝,再任中书舍人。
帝求直言,令肇拟诏,每日递谏者近千,得以尽闻天下事。
肇虽遭宦官排斥,仍得哲宗信用,擢翰林学士。
建中靖国元年(1101)肇兄布在相位,避亲嫌,拜龙图阁学士,修撰《英宗实录》、《神宗宝训》和《国朝会要》。
后又出知地方州郡凡五,历太原、应天两府,崇宁间贬为濮州(治今山东鄄城县北旧城集)团练副使。
崇宁五年(1106)任朝散郎,寓居润州。
大观元年(1107)卒于镇江。
曾肇事英、神、哲、徽四朝,历40余年,践14州。
任吏、户、礼、刑四部侍郎,两为中书舍人。
建中靖国元年(1101)被封为曲阜县开国候。
赠少师。
绍兴初,谥文昭。
曾肇为家学所灌,尊崇儒家学说,恪守儒家伦理道德和君臣之序。
他为政清明,主张广开言路。
也敢于直言进谏,任地方官时能广施仁政,体恤百姓,爱惜民力,赏善罚恶,公
正无私。
曾肇为北宋政治家、诗人。
他能词。
《全宋词》存其词作《好事近》。
善诗。
《宋诗纪要》和其他古籍均散录有他的诗作,如七律《题多景楼》、《京口甘露寺》、《武夷山天柱峰》等,均写得感情真挚,形象生动,想象丰富。
曾肇散文亦佳,师承其兄曾巩风骨,重儒道好议论,倾向婉约典雅。
《曾文昭公集·序》说他“言直而温,曲而赡”,其文一出,天下争相抄阅。
曾肇著述宏富,计有《曲阜集》40卷,《西掖集》12卷,《内制》50卷,《外制》30卷,《宸章》25卷,《奏议》10卷,多不传。
今存《曲阜集》4卷,收入《四库全书》。
赵宋一朝,南丰曾氏之所以人才彬彬,科场显赫,功名盛炽,与这个家族尊师重教,巩而后,其族人仍立学不辍。
最著名的,有曾巩侄曾纵(肇二子,元丰七年(1087)解试,官至浙东转运使)、侄孙曾悟父子二人创立溪山精舍。
精舍建有崇文阁,广储经史子集、百家之言及先世文集、石刻,又礼聘良师,集诸子弟及有游学者,“游艺于其间”。
悟自为记。
悟字蒙伯,苏辙外孙,杨时门人,宣和三年(1121)进士,靖康间为毫州(治所今安徽毫县)士曹。
金兵南侵,被俘,不屈而死,妻孥亦同日被害。
精舍遂改为忠节祠,与堂兄怘同祀。
曾怘,字仲常,曾巩孙,荫补太学内舍生,宣和元年(1119)解试,累官司农丞,通判温州,旋即通判越州。
建炎三年(1125)
金人陷越,不屈遇难,其家属40余口,同日被杀,越人挖大坑掩埋。
此外,为绵绵家学所灌,曾阜之子曾纮之孙曾思,曾布之子曾纡、之孙曾淳,曾宰之曾孙曾季狸,曾肇之孙曾协等,均能诗善文,多有著述,名重其时,曾宰七世孙曾渊子,字留远,与兄鸿子同为淳祐十年(1250)进士,官至参知政事,广西宣谕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