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江西全部城市中考专题历史中考真卷试卷及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江西全部城市中考专题历史中考真卷
1.选择题
第1题.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 夏朝
B: 商朝
C: 周朝
D: 尧舜禹时期
【答案】B
【解答】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因为这个时候有了甲骨文,这是我国发现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他是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故选B。

第2题.
史书记载,秦朝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

秦朝此举()A: 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B: 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 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D: 直接有效地控制了地方
【答案】D
【解答】题干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表明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

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故D项正确。

ABC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故选D。

第3题.
下列古代的历史人物,在中外交流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是()
A:
王羲之
B:
文成公主
C:
鉴真
D:
屈原
【答案】C
【解答】依据题干中的关键词中外交流中做出突出贡献可知是鉴真。

鉴真是唐朝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六次东渡日本,在754年抵达日本。

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所
以C项符合题意。

而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屈原是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第4题.
在北宋和辽、西夏的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 北宋与辽、西夏长期进行战争
B: 北宋与辽、西夏在边界进行贸易
C: 北宋给辽、西夏岁币
D: 北宋向元昊称臣
【答案】D
【解答】据所学知,宋夏和议的内容包括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D项违背史实,ABC三项表述正确。

第5题.
观察下图,图片反映的机构设置的历史意义在于()
A: 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B: 是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C: 新疆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D: 是中央王朝首次在东北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答案】A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将西藏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管辖,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A选项符合
题意。

BCD选项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

故选A。

第6题.
中国的国粹很多,其中誉满中外的中国京剧、中国画、中国医学被世人称为中国的三大国粹。

京剧这一文化艺术形成于何时()
A: 唐朝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答案】D
【解答】19世纪中期,以徽剧、汉调为基础,初步形成的新剧种是京剧,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有国剧之称。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是中国戏曲的繁荣的代表。

清乾隆末期
(1790年),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形成京剧。

京剧这一文化艺术形成于清朝。

故选D。

第7题.
下列活动不属于洋务派的是()
A: 创办近代军用、民用企业
B: 兴办新式学堂,排遣留学生
C: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D: 编练新式海军和陆军
【答案】C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90年代中期,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前期他们以自强为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

洋务派还兴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追留学生出国深造;建立新式海陆军。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内容,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第8题.
20世纪前期,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相继成立,在历史上,两党既有合作又有对抗,其中第一次合作共同进行了()
A: 北伐战争
B: 南昌起义
C: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D: 抗日战争
【答案】A
【解答】A北伐战争是在1926~1927年;
B南昌起义发生在1927年8月1日;
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在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
D抗日战争是在1937年~1945年。

故选A。

第9题.
1930年,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道: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的头脑和心腹。

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置他的最后死命。

这一斩断统治阶级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的残酷争斗,主要是靠工人阶级的最后激烈斗争——武装暴动。

这表明()
A: 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 他正确认识了当时国情
C: 他强调城市与农村革命的均衡发展
D: 他实际否定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答案】D
【解答】依据材料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的头脑和心腹这一斩断统治阶级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的残酷争斗,主要是靠工人阶级的最后激烈斗争可知,李立
三坚持城市中心论,即否定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D正确,排除B;
1927年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写文章论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结合中国的实际,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材料已经是1930年,故A错误;
材料只是强调工人阶级的城市斗争,并没有强调城市与农村革命均衡发展,故排除C。

故选D。

第10题.
1935年,华北局势危机四伏。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为此学生掀起了抗日救亡的一二·九运动。

关于这场运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 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
C: 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政策
D: 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答案】A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1935年,日本不断制造一系列分离华北的活动,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
(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这就是一二·九运动。

选项A是错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是五四运动。

故选A。

第11题.
三大战役中最早发动的是()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答案】A
【解答】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
国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故选A。

第12题.
20世纪50年代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是()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
B: 与17个国家建交
C: 重返联合国
D: 中日正式建交
【答案】A
【解答】
1953年12月,我国政府在同印度政府代表谈判中,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

故选A。

第13题.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指城市的经济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的自我完善的过程。

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这次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 兴办农村乡镇企业
B: 增强企业活力
C: 改革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B
【解答】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措施包括把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B 符合题意。

为了解决历法应用过程中的严重误差,公元前46年,罗马统治者恺撒进行历法改革,制定了套新的历法,从而奠定了今天广泛采用的历法的基础。

这部历法是()
A: 夏历
B: 儒略历
C: 印度历
D: 伊斯兰历
【答案】B
【解答】
第15题.
12世纪,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的是()
A: 城市的兴起
B: 庄园的出现
C: 大学的兴起
D: 行会的出现
【答案】C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故C符合题意;
ABD与题干信息不符。

故选C。

下图反映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程,从图中得出最恰当的结论是()
A: 资本主义的形成过程是劳动人民的血泪史
B: 议会斗争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形式
C: 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必然经过一个长期、曲折和复杂的斗争过程D: 英国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
【答案】C
【解答】
题目给出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历史图中上下起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的反复,这表明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必然要经过一个长期、曲折、复杂的斗争过程。

1640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召集议会开会,希望能够筹集军费,镇压苏格兰发生的人民起义,而新议会却要求限制国王权利,揭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查理一世挑起内战,经过几年反复斗争,克伦威尔率领的议会军队打败了国王军队,取得了最后胜利。

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英国成立了共和国。

共和国时期,克伦威尔担任护国主,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策。

但在克伦威尔去世后,查理二世复辟,他与其继承者进行了疯狂的反攻倒算。

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了专制统治,另立新的国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

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利,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起来。

故选C。

他是印度的国父,也是提倡非暴力抵抗的现代政治学说的创始人。

他的非暴力的哲学思想,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争取能以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

他是谁()A: 章西女王
B: 扎格鲁尔
C: 甘地
D: 卡德纳斯
【答案】C
【解答】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民众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由甘地领导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运动。

内容包括: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以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等。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创立并宣传的甘地主义思想指导了民族解放运动,打击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甘地是印度的国父。

C符合题意。

第18题.
如图为《1913年和1937年各国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产值中的比例图》,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产量快速增长的原因是()
A: 俄国农奴制废除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新经济政策
D: 苏联模式推动
【答案】D
【解答】
第19题.
小亮同学查阅二战后欧洲国家联合的相关资料后,制作了如图的大事年表。

年表中欧洲国家联合的过程反映出()
A: 经济合作是欧盟唯一方式
B: 欧洲各国的经济实力增强
C: 欧盟推动了世界格局演变
D: 欧洲一体化程度逐步加深
【答案】D
【解答】题干给出的大事年表中涉及1951年至2013年欧洲联合的史实,年表中欧洲国家联合的过程反映出欧洲一体化程度逐步加深。

1951年德法等六国签署《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2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7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将三个组织合并,成立欧洲共同体。

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故D正确。

故选D。

2.材料分析题
第20题.
从古至今,中国的对外交往经历了从主动外交到屈辱外交再到积极融合的发展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其实是张骞通西域起到的效果……张骞出使西域扩大了中国丝绸在中亚的影响,引起了更远地方人们的兴趣。

罗马帝国实力强大,对丝绸有强劲需求,罗马帝国贵族都以穿上丝绸为贵,随后丝绸价格甚至高过黄金,而汉朝是丝绸唯一来源。

——葛剑雄《历史上中国没有动力进行丝绸贸易》
材料二明初,由于明成祖朱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
(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摘自王介南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洪武元年
(为应对明初的海上敌对势力)颁布了第一个禁止民间海外贸易的法令……清朝在顺治十三年
(1656年)为镇压抗清力量,首颁禁海令……蓝鼎元在《南洋事宜论》里说: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凋敏。

——马话《浅论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哪里?丝绸之路的开通在中外交流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至少写出两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航海活动最远到达的地区。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严禁海外贸易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实行海禁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怎样的不良后果?最终打破这种闭关自守状态的历史事件是什么?(4)结合上述材料,从中国历史上对外的交往过程中,你有何感悟?
【答案】
(1)张骞。

西安。

沟通了中外交通的路上通道,便利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2)持续时间长;规模庞大。

红海、非洲东海岸。

(3)原因:应对海上敌对势力镇压抗清力量。

不良后果:使中国与世界隔离,脱离了世界发展大势,逐渐落伍。

事件:中英鸦片战争。

(4)要坚持包容、开放,积极融入世界。

闭关锁国下的中国愚昧落后、腐朽没落,这给中国带来的惨痛教训,使我们意识到要积极融入世界,与世界文明接轨,使中国的发展得益于世界的发展,造福于世界的进步,才能不至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解答】
(1)本题主要考察基础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政府动用举国力量派遣郑和率船队大规模下西洋,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均前所未有。

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第一问根据材料总结中国政府实行海禁原因为应对海上敌对势力镇压抗清力量。

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答出闭关锁国政策的不利影响。

第三问,答出打破中国与世界隔绝状态的事件为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融入世界市场。

(4)本题具有开放性,只要围绕闭关锁国的弊端及向世界开放的必要性组织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第21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河姆渡村落以水稻农业为主,兼营渔猎、采集、家畜饲养的经济特点极大地丰富了当时人们的食物来源。

山地林间的禽兽、饲养的牧畜、大量的水产,还有野生的瓜果,遍地的野菜,以及蘑菇、鸟蛋等,都被一一搬上餐桌,成为河姆渡先民的美味佳肴。

难怪有些人戏言,河姆渡人的生活比我们现代过得还好,天天吃的是山珍海味。

材料二春秋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生铁的先进技术。

铁器的使用使大规模开垦荒地成为可能,这促进了私田的发展,牛耕渐趋普遍。

牛耕技术的发展,与铁器的使用相互配合,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材料三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大多在北方,长江以南的地区还非常落后……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迅速发展。

许多水利工程被修建,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

生产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材料四《齐民要术》全书10卷92篇,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

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摘编自百度百科《齐民要术》(1)材料一中河姆渡村落以哪种农作物为主?黄河流域的半坡村落以哪种农作物为主?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春秋时期农业生产水平大为提高的主要因素是什么?(3)材料三反映的是当时江南地区社会生产发生的什么变化?(用简练的语言概括)(4)材料四中《齐民要术》的作者是谁?根据材料指出《齐民要术》具有怎样的地
位?
【答案】水稻;粟。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迅速发展。

许多水利工程被修建。

生产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贾思勰;《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解答】
第22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朝廷在故都
(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
时间
地域
比例北方南方
742年3042万人2036万人3∶2
1080年956万人2368万人2∶5 吴越王募民能垦荒田者,勿收其税,由是境内无弃田。

……国人皆悦。

——《资治通鉴》
材料三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

……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1)材料一描述的这种现象出现在哪一时期?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什么特征?
(2)材料二中,两则材料呈现的内容分别说明了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描述的现象之间有何关系?
(3)据材料三概括宋代科技发展情况?列举两例史实来证明作者的观点。

【答案】
(1)时期:南宋。

特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说明:北方战乱导致北方人口急剧减少;南方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垦荒。

关系:材料二是形成材料一结果的原因。

(3)发展情况:宋代科技发达。

史实:北宋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等。

【解答】
(1)第一小问的时期,依据材料一中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可以得出产生于南宋时期,最早在高斯得《耻堂存稿·宁国府劝农文》一文中出现.
第二小问的特征,依据所学知识中国从唐后期开始经济重心不断南移,中原人的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劳动人手,南宋时期各代皇帝又大力开发,兴修水力,再加上江南地区本身优越的自然条件,因此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现象,标志着经济
重心南移的完成。

(2)第一小问说明,依据材料二表格可知,北方人口急剧减少,南方人口不断增加,最终超过北方,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北方多战乱;依据材料二吴越王募民能垦荒田者,勿收其税,由是境内无弃田。

….国人皆悦可以得出统治者实行鼓励垦荒的政策;因此,材料二的内容分别说明了:北方战乱导致北方人口急剧减少;南方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垦荒。

第二小问关系,依据材料一得出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依据材料二可以得出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因此可以得出材料二是形成材料一结果的原因。

(3)第一小问发展情况,依据材料三中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可以得出宋代科技发达。

第二小问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等,注意此题所举例子一定是宋朝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其它不给分。

3.论述题
第23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引发大航海的可能是对黄金的幻想,但维持这些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远洋航线的,却是陶瓷、茶叶、丝绸、还有糖。

制糖业的死结在于,甘蔗这种几乎是蔗糖唯一可靠来源的作物,非得在热带地区种植不可,而且在机械化发展水平不足的年代,只有残酷的奴隶制能满足甘蔗种植园的劳动强度。

……1747年,普鲁士化学家第一次从甜菜根中提炼出了与蔗糖成分相同的晶体。

1801年,西里西亚出现了第一间甜菜糖提炼厂。

此后,糖厂迅速在欧洲遍地开花。

平价丰富的卡路里,是工业革命时代的另一种燃料,试想寒冷阴湿的下午,矿工没有啜一口加了双倍糖的红茶,如何从筋松骨软中振作再工作7小时?
——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19世纪最后的甜头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文字中提取一个片段,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文字片段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
文字片段:只有残酷的奴隶制能满足甘蔗种植园的劳动强度。

历史现象:奴隶贸易。

概述和评价: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殖民者开展殖民扩张,在美洲武力抢占殖民地,屠杀印第安人,开办种植园,为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从非洲贩卖黑奴。

黑奴贸易成为
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强有力手段;给美洲带去了劳动力,促进了美洲地区的开发;给非洲人民带来极大灾难,造成了非洲的长期落后;在客观上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解答】依据材料而且在机械化发展水平不足的年代,只有残酷的奴隶制能满足甘蔗种植园的劳动强度″可提取如下文字片段:只有残酷的奴隶制能满足甘蔗种植园的劳动强度。

结合新航路开辟后黑人奴隶被大量贩卖到美洲的相关知识可知历史现象昰奴隶贸易。

结合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扩张和黑人奴隶贸易的相关知识概述和评价,示例如下: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殖民者开展殖民扩张,在美洲武力抢占殖民地,屠杀印第安人,开办种植园,为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从非洲贩卖黑奴。

黑奴贸易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强有力手段;给美洲带去了劳动力,促进了美洲地区的开发;给非洲人民带来极大灾难,造成了非洲的长期落后;在客观上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