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
方山子传(节选)
苏轼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

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

④宗:尊崇,敬仰。

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3分)
(1)遂至承天寺
(2)相与步于中庭
(3)余告之故
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1分)
A.过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D.问余所以至此者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断两处)(2分)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2分)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

②死敌:死于敌手。

③死法:死于军法。

④恁么:如此,这样。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
(1)怀民亦未寝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4)思欲就亭止息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8.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2分)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9.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
(1)晓雾将歇歇: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
(4)怀民亦未寝寝: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12.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4分)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4分)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13.解释句子中的黑体字(4分)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潭中鱼可百许头以其境过清
14.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5.甲乙两文所写景物各自有什么特点?两文分别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4分)
【乙】观月记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

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

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
(1)怀民亦未寝( ) (2)水中藻、荇交横( )
(3)尽却童隶而登焉( ) (4)临水之观( )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18.两文都写到了月亮,【甲】文写月的句子是“”,【乙】文写月的句子是“”,都突出了月光()的特点。

(3分)
19.在写景的同时,两文都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请仔细品味。

(4分)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20.下列划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时闻风铎隔篁竹,闻水声
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
21.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3.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2分)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24.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2分)
25.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26.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2分)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4分)
(1)树林阴翳( )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 )
(3)月色入户( ) (4)念无与为乐者( )
28.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水落而石出者而山不加增
B.禽鸟知山林之乐岂他人之过哉
C. 醒能述以文者以其境过清
D. 相与步于中庭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2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0.欧阳修与苏轼同是被贬之人,他们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细微差别,请说出他们的异同点。

(4分)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31—33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1、下列各组句子和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两组是:( ) ()(2分)
A、相与步于中庭/ 寸步不离
B、念无与为乐者/ 念念不忘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D、欣然起行/ 见机行事
3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3分)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理由:
1.(1)遂:于是,就
(2)相与:一同,共同 (3)故:缘故,原因
2.B
3.(1) (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

(2)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
4.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5.①苏轼:被贬官; 方山子:“不遇”
②苏轼:寻友、赏景:方山子:隐居
6.(1)睡觉 (2)只,只是 (3)曾经 (4)到,靠近
7.(1)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于是(或“因此”,“由于这”等)(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8 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

9.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
11.(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12.(1)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月色(月夜);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3.想于是、就大约因为
14.(1)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啊。

(2)溪岸的形状像犬牙一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15.甲文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16.(1)睡觉(2)交错纵横(3)使退下(4)靠近
17.(1)庭院里的月光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啊。

(2)赏月之至,中秋的月亮,靠近水观看,独自前往,距离人远,在这里全都完备了。

1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白如昼澄澈明净
19.(1)句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感受: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漫步的悠闲。

(2)句表达了作者对月下美景的赞叹之情。

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
20.D 21.A
22.怀民在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23.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24.用比喻来描写夜色。

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25.月色美好;幽静(意思对即可)
26、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7、①遮盖、遮蔽②以……为乐③门、门窗④想、想到
28、B
29、①要说那太阳一出来,林中的雾气立即消散净尽,等到烟云回聚,山岩洞穴显得昏暗阴沉。

②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30、共同点:都有旷达的胸襟,乐观的心态;不同点:欧阳修:抒发了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排遣忧愁的复杂情感。

苏轼: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有自嘲、自解的心态。

31.A,D
32.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33.示例:例句一: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例句二:怀民亦未寝。


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例句三: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例句四: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