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整严密 拙朴雄浑——试论《张迁碑》“文质具兼”的艺术特点
学习《张迁碑》应该把握其艺术风格特点
![学习《张迁碑》应该把握其艺术风格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7ea984d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1e.png)
学习《张迁碑》应该把握其艺术风格特点〈张迁碑》为东汉名碑。
东汉中平三年立,明初出土。
此碑和《曹全碑》、《礼器碑》、《史晨碑》、《西狭颂》一起为隶书发展史上的耀眼明珠,为广大书法爱好者们争相临摹学习。
张迁碑笔力雄强、方朴古拙、峻实稳重,有别于曹全碑的典雅秀丽。
《张迁碑》书法雄厚朴茂,历代评价甚高。
清孙承泽云:“书法方正尔雅,汉石中不多见者。
”郭尚先则称:“汉碑严重平硬,是碑为冠。
”此碑方朴古拙,峻实稳重,通篇拥有勃勃浑雄气概,字里行间充满着端整雅练、不假修饰的天然神采。
张迁碑的艺术特色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用笔方峻,拙朴醇厚。
此碑用笔为典型的方笔,取势平直,运笔劲折,起落笔恰似昆刀切玉,方折凝重。
如横画,其写法是上下取势,正锋直入,笔壮墨饱,行笔锋势沉着,收笔迅速上提,故使笔画挺直凝重而有力。
又如其转折的写法,横画到转折处,方将笔锋上提,换向后又在原处入纸再写竖,故转折处显得十分方整。
再如波画的写法逆向落笔,头部呈方中带圆,行笔竖锋入纸,出锋铺毫顿挫提笔,使波画方劲挺健。
用笔方整,这是秦汉以来隶书发展的总趋势。
而张迁碑恰恰是在这发展过程中,占据着极其显著的地位。
它在极意波发的同时,也使笔画的形态、笔致的力度和字意的渲发,同方整的用笔更为妥贴、协调地联系在一起,使此碑更显得方峻高古、拙朴醇厚的艺术魅力。
2、结构多变、险中求平。
通常隶书以左右波发取势,故字型多呈扁平状,而此碑结字却方正峻古,点画的组合穷尽变化,拙中藏巧,险中求平。
这种结体特征主要由三大因素构成:一是倚正反差。
偏旁的“弓”的倚侧与“长”的方正相结合,使结体有险峻奇绝之感。
二是大小对比。
如“慕”字,上部的笔画极力舒展,写得十分疏朗宽松,约占了五分之四比例,下面的笔画只能竭力收缩,写得密而紧,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字粗粗看起来有失重感觉,但细看,点画却在大小对比中更显示出了其平稳的奇趣。
三是曲直相间。
如九字,为了突出“乙”的弯曲,故意把左撇写成直竖。
浑厚古拙——浅谈《张迁碑》的书法风格
![浑厚古拙——浅谈《张迁碑》的书法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b4ae3f34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14.png)
浑厚古拙——浅谈《张迁碑》的书法风格:汉代盛行树碑立传之风与当时的以品行取仕制度有关。
汉代碑刻艺术也取得较大的发展。
汉代书法呈现出风格多样的艺术特色。
《张迁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之一。
它上承篆法下开魏晋之风,它处于书法艺术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关键词】:张迁碑;浑厚;古拙《张迁碑》碑额全称为《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
东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立。
碑体通高2. 67米,宽1. 07米,厚0. 20米。
碑文隶书,15行,每行42字,共计567个字。
碑阴刻捐资者姓名与所捐钱数,计41人,323字。
为汉碑额中字数较多的一品。
现陈列于山东泰山岱庙碑廊。
《张迁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之一。
它上承篆法,下开魏晋风气的作品,它处于书法艺术的进化完善的过程中。
《张迁碑》笔短意长,常常意到笔不到,行笔有节奏和韵律感,章法上一波三折,曲径通幽,使许多字看似不衫不履,用笔粗细不均,或左右错位,轻重失调,方圆相斥,然而得一种天真烂漫的憨情稚态,也正是这种不完善给人以无限想象与再创造的空间。
(一)《张迁碑》浑厚的书法风格在隶书的发展过程中,《张迁碑》以其古拙朴厚、结体严整端正、运笔朴拙刚劲、方笔为主著称于世。
《张迁碑》的浑厚主要体现在用笔和结体上,表现出骨力雄健之特点。
《张迁碑》用笔多方起方收,线条粗短,很少有夸张的蚕头雁尾和明显的一波三折,显得“浑厚”。
起笔常有“皮包骨”之感,浑厚高古,中段行笔提按起伏,有节奏和微妙的一波三折感,笔画不长但尽势,显得“笔短意长”。
线与线之间强调粗细、长短、虚实、方圆、张弛等对比关系,如“宇”字宝盖头方笔劲挺而收笔圆转,“公” 字上面两点粗短下部则盘成三角形的铁线钗,强烈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张力。
《张迁碑》字形方正,重心下移,也不似标准隶书那样规矩。
通过夸张局部造成字体的一种浑厚视觉效果。
如“君”字,夸张上部,缩紧下部的“口”,上部空间大,整个字的中心下移,拙趣就跃然纸上,“幕”字一反上中下结构状态,杨守敬《评碑记》云:“书法端直朴茂” ,“字体朴厚中见劲媚,方整中多变化”。
张迁碑评述与风格分析
![张迁碑评述与风格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ffb57ca581b6bd97f19ead0.png)
张迁碑评述与风格分析《张迁碑》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书法造诣极高,多为后人效仿。
在众多的汉代碑刻中,此碑风貌极为强烈,格调方朴古拙,峻实稳重,堪称神品。
《张迁碑》虽然不以秀逸取胜,而率真质朴之气更具风采。
落笔稳健,似昆刀切玉;运笔劲折,斩钉截铁。
与东汉其它碑刻相比另具一番气象。
在隶书的形成过程中,笔法由圆变方,此碑是汉隶方笔系统的代表作,起笔方折宽厚,转角方圆兼备。
行笔阔笔直书,笔势直拓奔放,力量感表现极为强烈,使得线条极具抒情性。
其线条质感老辣坚实,蕴藏丰富,一点一划都是情感表现的载体。
此碑在线条的构成上强调积点成线,使每个点步步为营,都注入了一定的力量。
其线条的组合规律别具特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其一、粗细相间,变化微妙在《张迁碑》中,线条的粗细对比非常地醒目强烈;且随结构的变化而变化。
粗线条显得粗犷有力,厚实奔放;细线条显得含蓄深沉,内敛雄浑。
在整体上一般以较长的粗线条为主,较短的细线条为辅;然两者相辅相成,极为自然。
其二、直曲结合,方劲沉着:张迁碑》的线条多平直朴实,沉着痛快,方折意味浓厚。
不过,在平直的线条为主的情况下,也结合一些圆转的笔调。
如作品中的“一波三折”以及转折处的一笔带过就很明显。
但两者相互并存,变化也就显得非常细微。
《张迁碑》的结构布局也颇有特色,可概括为以下几点:其一,扁平匀称,端庄大方此碑在体态上多取横势,字形以扁平为主,同时以长、方为辅,风貌古朴。
在横向上比较开张,纵向上则较为收敛,而长和方的体态则是根据笔划的繁简而产生的,在整体布局上,起着协调变化的作用。
其二、错综揖让,生动丰富:每个字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之间形成的关系非常谐和,讲究相互交错穿插,使每个部分都成为具有生命力的个体,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变化极为丰富。
其三、复杂的空间对比由于线条之间的穿插组合,使得《张迁碑》中的空间分割关系变得错综复杂,对比也就异常地强烈;它有多种形式存在;如“兴”字的左右对称;“为”字的上紧下松,“善”字的上松下紧,“铭”字的左疏右密,“勋”字的左密右疏等等,真正做到密不容针、疏可走马的矛盾调和,可见其空间对比是较为丰富多彩的。
雄厚朴拙 烂漫天然——《张迁碑》书法艺术赏析
![雄厚朴拙 烂漫天然——《张迁碑》书法艺术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cc83a9c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98.png)
雄厚朴拙烂漫天然——《张迁碑》书法艺术赏析
何岩
【期刊名称】《美术教育研究》
【年(卷),期】2012(000)017
【摘要】《张迁碑》是东汉晚期成熟的碑刻隶书,上承篆法,下开魏晋书风,对于书法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张迁碑》的艺术价值被肯定,足以证明人们审美眼力的不凡。
其线条的坚实沉着、结体的古拙生动、章法的烂漫天然,充分证明了其独特的魅力是一般汉隶所难以企及的。
《张迁碑》包含了汉隶中众多美的因素,是汉隶中的精品,为雄浑、古朴书风的圭臬。
【总页数】2页(P37-38)
【作者】何岩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美术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
【相关文献】
1.高古沉厚朴拙内美——杜建民书法艺术简评 [J], 程大利
2.《张迁碑》及其书法艺术 [J], 柯遇霖
3.方劲朴茂沉着雄厚——论《张迁碑》的艺术特点 [J], 陈翔
4.《张迁碑》历史与书法艺术价值浅析 [J], 米运昌;吴绪伦
5.对汉碑书法艺术文献的浅析与梳理——以《张迁碑》书法文献研究为例 [J], 宋丽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张迁碑》的历史流传及其艺术特色
![浅析《张迁碑》的历史流传及其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83985e7f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ad.png)
浅析《张迁碑》的历史流传及其艺术特色文 / 王海凤(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张迁碑》, 刻于东汉晚期, 是著名的碑刻之一。
在中国古代石刻史和书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其字体渗有篆体结构, 方整挺劲, 笔法凝练, 历来为临摹书法及研究书法史者所珍视。
从明朝出土至清代以来, 研究者甚多, 其学术成果也颇为丰厚, 本文只在阅读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和归纳总结, 对《张迁碑》的历史流传及其艺术特色进行简要分析。
汉隶《张迁碑》碑额局部一、《张迁碑》的发现及出土年代《张迁碑》全称《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 亦称《张迁颂》《张公方碑》等。
东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 刻, 立于东郡毂城县(今山东平阴县西南东阿镇) 。
碑体通高2.92米, 宽1.07米, 厚0.2米。
碑文隶书, 碑阳15行, 行42字, 共计567字, 宣扬张迁和祖先同执毂城时的政绩;碑阴共3列, 上二列19行, 下列3行, 共41行323字, 刻立碑官吏捐资者41人, 及所捐资钱数。
碑额篆书题“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12字, 意在篆隶之间, 似如缪篆。
《张迁碑》自出土以来, 受到了金石学家的广泛重视, 历代研究者在其发现及出土年代上颇有争疑, 说法各有不一。
有疑为宋时出土者, 如翁方纲云:“郑耘门太史所藏王百谷本, '焕’字具全, 有金孝章题签、顾云美书释文者, 已是明朝拓本, 则此似是宋拓矣。
《金石文字记》引《山东通志》云:'近掘地得之’。
然地志所载金石, 其系述久近, 亦不尽可凭, 安知非宋时已出, 而洪、娄未之见耶?”同时代的桂馥在《宋拓汉荡阴令张迁表颂》一跋中亦云:“然字画丰腴, 笔势浑穆端严, 与复所得新出土之明整本者霄壤之殊。
此有宋人马和之'和之’二字印, 元人欧阳元印、铁笛道人印, 糜不精妙, 定为汉刻宋拓无疑矣。
” 清代金石学家张廷济亦云:“《汉荡阴临张公方碑》, 惟'东里润色’四字残阙, 若'东里’二字全者, 则明以前拓也。
从结体方面看《张迁碑》的风格特色
![从结体方面看《张迁碑》的风格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7a8c2fe70975f46527d3e120.png)
从结体方面看《张迁碑》的风格特色摘要:张迁碑用笔以方为主,棱角分明,笔画坚实硬朗,力气雄健,点画间距紧凑而不局促,字体严密方整而变化多端,于朴厚中见灵巧,外形方整,为方笔一路之极品。
书风的主要特色是:坚实、朴茂,古拙。
关键词:张迁碑结体风格《张迁碑》是中国东汉时期最重要的碑刻之一,知名度非常高,不但是方整劲古一类隶书中的翘楚之作,而且也是整个汉隶书中的代表之作,对后世影响巨大。
《张迁碑》的美除了人们能够欣赏到笔画厚重质朴,方劲高古,骨力劲健,结体于平稳中见奇崛、静中有动、富于其丰富变化等因素外,其真正的也是最大的艺术魅力来自于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此碑古朴自然,结字用笔不失支离荒率,隐隐约约,自有规范,笔短而意长。
这个“尺度”的把握正好,弥补了常人对成熟完美的汉隶的厌倦以及过于荒率“草根”化的汉隶的“怀疑”。
其次,此碑在古朴劲健中有一股清气溢出。
如同童稚的天真,纯为自然而然的生拙之气。
这种清气如清水芙蓉式的美,是文人雅士梦寐以求不可得的。
这种气质来自于天然,规模其行迹孜孜而不可得,故愈益让人羡慕。
从结体方面来看,每字都写成长方形或扁方形,在外框大小一致定下来后,字内点画可以有些小的变化。
这种结构也被称为外紧内松,为典型的拙中含巧,收放关系处理独具匠心。
《张迁碑》在字内偏旁的收放关系上处理方法多样,有左收右放的,也有左放右收的,还有上收下放的。
正是这些多样化的收放关系处理,使各字外形大致相同的《张迁碑》显得灵活多变,尤其是上放下收的“大头小身”式处理,拙朴憨厚,天真自然,生气十足。
1.独体字独体字的笔画往往较少,但长短、方圆、粗细、斜正等变化丰富,有活泼之气,是《张迁碑》的特点。
例如“云”字,主横粗重,“蚕头雁尾”十足,三角的形状,稳固且有势;“少”字,中间短竖直而富于变化,两侧点相呼应;“月”字两竖均有向内之势,然中横平直,左竖撇低些,使字余斗中寓正,颇具匠心;又如“人”字撇短粗而稍直,以长捺有力向右下出之,一收一放,很有动感;“八”字撇捺浑穆,起笔稍轻,稳重中透出一股活泼之气;“上”字虽下横出锋较重,但上短横不短,使字既平稳又得体;“王”字中竖稍呈右弧,而三横之势各有变化,特别是第三横,左缩而右伸,整个字古雅之中透出一股灵动的意味。
张迁碑评述与风格分析
![张迁碑评述与风格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d57ad01cfc789eb172dc887.png)
张迁碑评述与风格分析《张迁碑》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书法造诣极高,多为后人效仿。
在众多的汉代碑刻中,此碑风貌极为强烈,格调方朴古拙,峻实稳重,堪称神品。
《张迁碑》虽然不以秀逸取胜,而率真质朴之气更具风采。
落笔稳健,似昆刀切玉;运笔劲折,斩钉截铁。
与东汉其它碑刻相比另具一番气象。
在隶书的形成过程中,笔法由圆变方,此碑是汉隶方笔系统的代表作,起笔方折宽厚,转角方圆兼备。
行笔阔笔直书,笔势直拓奔放,力量感表现极为强烈,使得线条极具抒情性。
其线条质感老辣坚实,蕴藏丰富,一点一划都是情感表现的载体。
此碑在线条的构成上强调积点成线,使每个点步步为营,都注入了一定的力量。
其线条的组合规律别具特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其一、粗细相间,变化微妙在《张迁碑》中,线条的粗细对比非常地醒目强烈;且随结构的变化而变化。
粗线条显得粗犷有力,厚实奔放;细线条显得含蓄深沉,内敛雄浑。
在整体上一般以较长的粗线条为主,较短的细线条为辅;然两者相辅相成,极为自然。
其二、直曲结合,方劲沉着:张迁碑》的线条多平直朴实,沉着痛快,方折意味浓厚。
不过,在平直的线条为主的情况下,也结合一些圆转的笔调。
如作品中的“一波三折”以及转折处的一笔带过就很明显。
但两者相互并存,变化也就显得非常细微。
《张迁碑》的结构布局也颇有特色,可概括为以下几点:其一,扁平匀称,端庄大方此碑在体态上多取横势,字形以扁平为主,同时以长、方为辅,风貌古朴。
在横向上比较开张,纵向上则较为收敛,而长和方的体态则是根据笔划的繁简而产生的,在整体布局上,起着协调变化的作用。
其二、错综揖让,生动丰富:每个字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之间形成的关系非常谐和,讲究相互交错穿插,使每个部分都成为具有生命力的个体,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变化极为丰富。
其三、复杂的空间对比由于线条之间的穿插组合,使得《张迁碑》中的空间分割关系变得错综复杂,对比也就异常地强烈;它有多种形式存在;如“兴”字的左右对称;“为”字的上紧下松,“善”字的上松下紧,“铭”字的左疏右密,“勋”字的左密右疏等等,真正做到密不容针、疏可走马的矛盾调和,可见其空间对比是较为丰富多彩的。
《张迁碑》的艺术特征探析-书法篆刻论文-艺术论文
![《张迁碑》的艺术特征探析-书法篆刻论文-艺术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9d2f1c7192e45361166f5de.png)
《张迁碑》的艺术特征探析-书法篆刻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张迁碑》全称为《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东汉灵帝中平三年(186)立。
碑阳隶书镌刻的是宣扬张迁和祖先同执谷城时的政绩,碑阴刻捐资者姓名与所捐钱数。
一1979年东平县文化馆长吴澄航先生在《张迁碑简介》一文中介绍《张迁碑》原埋没在山东省旧东阿城南旧县村后的淤土中,于明代出土。
当时东阿县属东平州管辖,故将此碑运往东平州学内,即今东平县(指今东平县州城镇)东北隅文庙旧址。
1956 年移到东平县人民政府礼堂后,定为省级重点文物。
1965 年,泰山管理处把石碑运到泰安岱庙,立于炳灵门内左侧面北。
1982 年冬,泰安市博物馆将其移至岱庙修复的东廊房内,后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收藏。
《张迁碑》出土以后受到金石学家的重视,最早着录见于明代都穆《金薤琳琅》,称其字特别,完好可读,其后不少金石着录中都有《张迁碑》的身影。
由于《张迁碑》产生于隶变的中间状态,所以其风格也颇具特色。
杨守敬《评碑记》云:篆书体多长,此额独扁,亦一格也。
碑阴尤明晰,而其用笔已开魏晋风气,此源始于《西狭颂》,流为黄初三碑(《上尊号碑》《受禅碑》《孔羡碑》)之折刀头,再变为北魏真书《始平公》等碑。
刘咸忻评《张迁碑》曰:体势则如北朝碑之《张猛龙》。
可见《张迁碑》的书法风格是上承篆隶下启魏碑,既有篆隶笔意,又有楷书的意味,康有为云:《张迁表颂》亦可取其笔画,置于真书,并将其归为隶中之楷.但可惜的是这样一块碑却只出现在金石学家的视野中,鲜有书家向其取法的记载,直到清代碑学兴起后才有了大规模临习《张迁碑》的记录。
二人们对于刻石书法的取法,普遍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刻石书法大多粗陋,没有明显的笔法,没有墨迹那样笔墨酣畅。
另一种认为石刻雄厚古朴、巧拙相生,而这正是墨迹书法所不及的,故要写得深沉大气,非学碑刻不可,正如江南足拓,不如河北断碑.《张迁碑》也不例外,清代万经曾评价说:其字颇佳,惜摹手不工,全无笔法,阴尤不堪。
浅谈《张迁碑》碑额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浅谈《张迁碑》碑额的艺术特点和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b60e86c2d15abe23482f4dad.png)
(二)《张迁碑额》与印章艺术的关系
篆刻的发展史也告诉我们,缪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极高的艺术欣赏力,因此我们在篆刻艺术创作上,缪篆仍是取之不尽的源泉。
《张迁碑额》不但有印章可取的章法,而且也有印章可取的篆体。在印章中,我们借鉴其碑额的疏密有致、雍容大方的空间结构。又由于,篆刻必须做到“以书入印,印从书出”,因此我们要把篆书写好方能上手刻印,而缪篆相对小篆、大篆较为简单易学。《张迁碑额》更是容易上手,因为其笔画主要以方为主,方圆兼用,延伸盘曲,转折多为方拙,用笔多带隶意。所以篆刻者,学习近似缪篆的《张迁碑额》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选择,特别是对有汉隶基础的书法作者,以其创作更是捷径。特别地,我们可以借鉴碑额中笔画有意而奇趣的挪移穿插、增减、笔意简化等等办法使得结体趋于方整,让字法更容易融入印章,使印章变得更加饱满有至和雍容大方。
关键词:《张迁碑》;碑额;特点;价值
中图分类号:J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7-0142-01一、《张迁碑额》概述
《张迁碑》(图一)全称为《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立碑于山东东平县,为汉碑额中字数较多的一品。现陈列于山东泰山岱庙碑廊。碑高2.92米,宽1.07米。碑阳透雕龙首下的碑额为“汉故榖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12字,分为两行,每行6个字,字径9.5厘米。书体意在篆隶之间又能有意曲屈,似汉印之缪篆。12字分两行而无列,布局紧密大小错落,浑然一体,或挪让、或盘曲、或长短、刚健有力,实为额中之妙品。
《张迁碑额》从其结字上近于缪篆,但也不同于缪篆那种牵强附会的盘曲,而显得很自然。其用笔以方为主,方圆兼用,延伸盘曲,隶化痕迹较明显。有时为了方整的结体,其中有些字的笔画故意变形扭曲,切割空间,或者弥补空间,从而使得这个字变得方扁有序;例如“谷”字右下部的捺画,“城”字左边的撇画(图二)等就是因为考虑到方整的字形布局而蜿蜒扭曲。碑额的横画较为突出,方起方收,方折增多,意趣在篆隶之间。
雄厚朴拙 烂漫天然——《张迁碑》书法艺术赏析
![雄厚朴拙 烂漫天然——《张迁碑》书法艺术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9089866b84ae45c3b358c2d.png)
厚、 质朴 , 但过于呆板 , 张迁碑》 而《 在朴茂 方劲的基础上又经 过
长 时 间 的风 化 而 变 得 苍 茫 迟 涩 , 成 生拙 的笔 画和 古 朴 的气 息 , 形
人 物之手 , 和孔 庙 中高大雄伟的《 礼器碑》 乙瑛碑》 史晨碑》 熹 《 《 《 平 石经碑》 等碑书上工整华丽 的隶书相 比, 了几分质朴、 重, 多 厚 产 生 逆反 的新 鲜感 , 更 显《 这 张迁 碑》 书法 “ 稚气 满纸 , 趣 横 逸 生” 有极强 的生命力。关于《 , 张迁碑》 的评价 也有明显的两极分
美术 时空
A R T D U CA T 1 N E S E A R C H E 0 R
雄厚 朴拙 烂 漫天 然
— —
《 张迁碑》 书法 艺术 赏析
口何 岩
摘
要 : 张迁碑》 东汉晚期成熟的碑刻隶书 , 《 是 上承篆法 , 下开魏晋
羡碑》 之折刀头 , ) 再变为北 魏真书《 平公》 始 等碑。 该碑不少 的 ” 字却 带有真书笔 意, 这对 汉隶而言不 能不说是 一种创新。 清代 书 法大家伊 秉绶 、 绍基独具 慧眼 , 何 发现 《 张迁碑》 书法水平之
《 张迁 碑》 书风 的主要特点是朴茂 、 稚拙 、 倔强。此碑以方笔 为主 , 于方直 中寓圆巧。隶书脱胎 于篆 , 故有“ 隶带篆意” 之说 , 该碑既有篆书的 圆转 , 多隶书 的方折 , 又 方折意味浓厚。大多数
线条粗 短 , 很少有 夸张 的蚕头 燕尾 , 显得平 直朴实 、 沉着痛快 。
化 。 清代 万经 评 : 其 字颇佳 , “ 惜摹 手 不工 , 全无 笔 法 , 阴尤 不
解析《张迁碑》的艺术风格
![解析《张迁碑》的艺术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65f3fa52852458fb770b5646.png)
解析《张迁碑》的艺术风格作者:高远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8期摘要:通过对《张迁碑》的结字风格特点、结构布局风格特点的归纳分析,叙述了《张迁碑》的艺术风格及其特征表现,在此基础上浅谈实践中《张迁碑》艺术风格的体现。
关键词:隶书;张迁碑;艺术风格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3-0129-01《张迁碑》全称《汉故毂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刻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无盐(治今山东省东平)境内,于明代出土,《张迁碑》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
碑阳隶书镌刻的是宣扬张迁和祖先同执毂城时的政绩,碑阴刻捐资者姓名与所捐钱数。
张迁碑高九尺五寸,宽三尺二寸,共十六行,满行四十二字。
碑阴三列,上二列十九行,下列三行。
书法朴厚劲秀,方整多变,碑阴尤为酣畅。
一、《张迁碑》结字风格特点1.纵而不肆,遒丽骏发以波、磔取势,左右开张。
这在以圆笔为主的汉隶结字中体现十分突出,但《张迁碑》的波、磔故意用“敛笔”,使字体纵而不肆。
尽管有波势,但没有夸张的向左右伸延,而是欲放纵却又故意将笔敛回,碑中的“君”字,上面横画,只造成方形磔尾,也不放纵夸张,下面的“口”字较小,这种纵而不肆又不呼应,体现了遒丽骏发之气。
《张迁碑》历来被誉为汉碑中稚拙古朴、风格雄强的典型。
此碑用笔,入以方笔,出以铺毫,以方为主,方圆兼备,被尊为方笔典范。
2.疏密得当,敧正相生。
《张迁碑》或上密重而下疏轻,似重心不稳而以雄强之笔力、巧妙之笔画化险为夷;或左右敛放自如、高低错落有致;或斜正相生,稳中求变,险象环生,例如:“性”字,左旁的竖心旁结体紧密,右旁的“生”,却结体疏阔,而且相当歪斜,一般认为是主画的最后一长横,却在竖画的左边长,行笔到竖画之右,竟没有取放纵之势而是用了敛笔,写得与上面两横等齐。
然而,就在这紧密、疏阔的矛盾中,体现了敧正相生之妙。
二、《张迁碑》结构布局风格特点1.扁平匀称,端庄大方。
张迁碑笔法特点
![张迁碑笔法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fd5d5852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f2.png)
张迁碑笔法特点张迁碑是中国古代碑刻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笔法特点。
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对张迁碑的笔法特点进行解释,并进行中心扩展描述。
张迁碑的笔法特点之一是刚劲有力。
张迁碑的书法风格以刚劲有力、气势磅礴而著称。
他的字体笔画骨骼结实,线条流畅有力,给人一种沉稳、坚定的感觉。
他运用刚劲有力的笔法,将自己对于人生、社会的思考与感悟融入碑文之中,表现出豪情万丈的气魄。
张迁碑的笔法特点是韵味悠长。
他的书法作品中,每一个字的笔画都经过精心的构思和演练,每一笔的起承转合都极为严谨,以至于每一个字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
他善于运用变化多样的笔法和结构,使得他的作品既有着宏大的气势,又有着细腻的情感,给人以饱满、丰富的艺术享受。
张迁碑的笔法特点还包括变化丰富。
他在碑刻中常常采用多种不同的笔法,如隶书、楷书、行书等,使得整个碑文充满了变化和活力。
他善于运用不同的笔画技巧和结构,使得每一个字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魅力,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和感染力。
张迁碑的笔法特点还体现在他对于字形的创新和突破上。
他不拘泥于传统的字形,善于创新,开创出一种独特的字体风格。
他的字形刚健有力,线条流畅,结构严谨,给人以新颖、独特的感觉。
他的创新和突破不仅在于形态上的变化,更在于他对于字意和内涵的深入思考和表达。
张迁碑的笔法特点还表现在他对于笔画的运用上。
他善于运用粗细变化、轻重对比、虚实变化等手法,使得每一笔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韵味。
他的笔画刚柔相济,刚中带柔,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和美感。
张迁碑的笔法特点主要表现在刚劲有力、韵味悠长、变化丰富、对字形的创新和突破以及对笔画的运用上。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上的美感和魅力,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义。
他的笔法特点不仅对后世的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中国古代碑刻艺术的宝贵遗产。
张迁碑书写技巧
![张迁碑书写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cfd81254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52.png)
《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是东汉晚期隶书碑刻,其书法艺术价值非常高,风格方整朴拙,笔法方圆并用,书写时需要注意以下技巧:
1. 笔画特点:《张迁碑》的笔画粗细变化较大,书写时要注意掌握笔画的轻重变化,以表现出其雄浑、古朴的特点。
2. 字形结构:该碑的字形结构较为严谨,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尤其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字形,要仔细分析其结构,避免出现偏差。
3. 用笔技巧:此碑用笔以方为主,方圆兼施。
起笔、收笔多为方笔,转折处方圆并用。
行笔沉着稳健,笔画饱满,力透纸背。
4. 布局谋篇:《张迁碑》的布局较为紧凑,书写时要注意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和行气的连贯性,使整篇作品显得紧凑而有节奏感。
5. 临摹与创作:学习《张迁碑》时,要注重临摹。
通过临摹,深入了解其笔法、结构和神韵。
在掌握一定技巧后,可以尝试进行创作,将所学融入个人的风格中。
总之,学习《张迁碑》需要耐心和恒心,不断地练习和揣摩,才能逐渐
掌握其书写技巧和艺术特色。
简述《张迁碑》中字体特点
![简述《张迁碑》中字体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227233f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71.png)
简述《张迁碑》中字体特点
《张迁碑》是一块古代石碑,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南横
碾胡同,为唐代玄宗朝年间建筑师张迁的纪念碑,也是中国历史上著
名的碑刻之一,因其良好的保存状态和出色的书法被誉为“书法圣品”。
在《张迁碑》中,从整体上看,字体规整、工整、端正,每个字
都分外挺拔;刀笔凝练,书写流畅,字形章法严谨,富有力度感和节
奏感;字形疏密有致,审美效果出众,令人过目难忘。
尤其值得一提
的是,《张迁碑》的每个字都带有独特的韵味和气息,凝聚着刻石匠
人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墨者的文化追求,极具美丽与艺术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张迁碑》年代悠久,但其优美的字体和书
写方式仍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如米芾、董其昌等都曾赞誉过此碑,称其为古代碑刻中的佼佼者,对后世
书法界影响深远。
总之,《张迁碑》的字体特点是工整、秀美、端庄、规整,字形
疏密有致,极具韵味和气息。
其为后世传承了丰富的思想和精神遗产,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不断研究和鉴赏,从
中汲取营养,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粹。
试论《张迁碑》的风格特征
![试论《张迁碑》的风格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8928ff01763231126edb11f5.png)
《 迁 碑 》 朴 拙 主 要 体 现 在 用 笔 和 结 体 上 。《 迁 张 的 张
碑 》 笔 多 方起 方收 , 条粗 短 , 少有 夸张 的 蚕头 雁 用 线 很 尾和 明显 的一 波三折 , 得 “ 硬 厚重 ” 在结体 上 又往 显 平 。 往 上 疏 下 密 、 大下 小 、 松 下 紧 , 成 一 种 看 似 头重 上 上 造
骏利 豪 爽奇 骨雄 强的趣 味和 效果 。
四 、 漫 浪
两 汉 的书 法 不 像 唐代 法度 森 严 , 别 像 《 迁 碑 》 特 张 这 样 上 承 篆 法 , 开 魏 晋 风 气 的作 品 , 处 于 书 法 艺 术 下 它 的进 化完 善 的过程 中 , 许 它本 身并 不 是尽 善尽 美的 , 也 但 使 我 t] 以窥 视 隶 书 在 演 变过 程 中 的风 貌 。而 且 《 f ̄- 张
念 , 然 显 得 “ 古 ” 自 高 。
二 、 拙 朴
个 大 团块 , 部 的 “ ” 小 团 块 , 口 ” 最 后 一 横 起 下 口 是 “ 部
笔 的 右 斜 ,又 暗 示 了 大 小 两 个 团块 之 间 构 成 的 负 形 的 游 走 方 向 , 以说 是 整体 感 和 强 对 比构 成 了《 迁 碑 》 可 张
● 田 燕
产 元 1 6年 , 东 汉 灵 帝 中 平 三 年 二 月 立 的 < 阴 令 8 即 荡
三 、 强 雄
一 张 迁 碑 > 亦 称 < 迁 表 》 发 现 于 明 万 历 年 间 , 宇 , 张 , 碑
《张迁碑》的艺术特色及学习
![《张迁碑》的艺术特色及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70f0ecda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6a.png)
《张迁碑》的艺术特色及学习《张迁碑》,东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刻石,明代出土。
现存山东泰安岱庙。
《张迁碑》是汉隶中典型的方笔代表作品。
虽此碑文多别体字,仍瑕不掩瑜。
清方朔评为“雄厚朴茂。
”孙退谷评为书法方整尔雅,汉石中不多见者。
此碑上含秦诏版及汉篆之意,中得汉隶质朴之情,下开北魏方峻之风。
笔画雄厚质朴,方劲沉着,并能于方直中寓圆巧,其结构也以方齐端正为宗,但往往错纵揖让,曲直相济,表现出一种天然率真的风格。
线条轻重变化,自然多姿,用笔以方为主,方中寓圆、波磔含蓄。
《张迁碑》的雄厚质朴能锻炼学生的胆量和不人流俗,天然率直能启发学生的艺术灵气,故此碑是少儿学习隶书的很好范字。
一、笔画特点横:主横为蚕头雁尾横,劲健灵活取动态,写法是向左上逆锋落低,转笔略顿,挫笔向右偏上渐提行笔,至横的中部向右偏下渐按行笔,在雁尾处略顿,然后提笔向右上出锋,雁尾随势而定,多变化,时大时小,时平时陡,而雁尾的下缘较平,上缘向上翘起,这种雁尾在汉简中也时常出现,古拙而不落俗套,是此碑的特色之一。
副横平静取静势则要注意收笔处有一向上再向上的挫笔回锋的动作,使横画末端出现方意。
竖:竖一般短而粗,如石柱力,顶天立地,顶天的竖(位字上部)上宽而下窄,立地的竖(位字的下部)上窄而下宽,既富于变化,又给人以力和稳重的感觉。
点:点多呈正三角形或长三角形,点虽小,但力度大,写时仍应注意逆锋入纸,折锋走三角形,勿轻率。
《张迁碑》的点棱角分明,如高山之坠石,点的俯仰纵横,随字而异,百态千姿,各得其妙。
撇捺:似乎没有重按,起笔收笔粗细变化不大,特别是长撇,稍带率意,但骨力内含,细而不弱。
捺则与撇神韵不同,一般隶书,捺笔长扬而出,而此碑的捺却显得短而厚重,有内合之势。
折:变化有别,有时有斩截意,转折处圆转而过,富有韵趣,有时方劲利落。
钩:富有多种变化,如“孔”字左边竖钩,逆锋向上,锋向下运行,至下部向左上折,转提笔出锋。
“字”下部的竖钩有一种潇西飘逸的动势,既呈飞动又显稳重。
从用笔方法看《张迁碑》的艺术特色
![从用笔方法看《张迁碑》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895272274693daef5ff73dc9.png)
从用笔方法看《张迁碑》的艺术特色《张迁碑》是汉隶横平竖直的典型代表。
这种横平竖直的选择使拙味更加突出。
起笔收笔以方笔为主,即使是“蚕头雁尾”的笔画,起笔也多为方头,而“雁尾”则于重顿之后轻轻收笔。
折笔以硬折为主,往往为横画与竖画的紧密搭接,折角呈方整形态。
点都比较小,多成三角形或短小的竖画。
这种用笔方法所形成坚实、朴茂、古拙等特质令人回味无穷。
标签:张迁碑;用笔;坚实;朴茂;古拙一、《张迁碑》的几种主要用笔方法(1)点,在《张迁碑》点的笔法运用中,顶点各有不同。
例如,“帝”字的顶点为突出其横式,皆以小横写出,笔法精炼,而“京”字顶点凌空;而诸如“高”字则顶点牢搭于横上,凸显字的整体融合性,又如笔画简单的“文”等字则点大而侧,有很强的美感。
(2)横,此碑帖中对于横的写法,也有着丰富的变化,方圆兼有、轻重多变、行笔平稳、平斜得当,如“ 寜”字,该字横笔较多,但变化极为丰富,又如“君”字,长横方势逆起,转锋后向右瑟行,横势虽平,但亦厚重古朴,出锋潇洒。
(3)竖,竖的起笔也是方圆多变,且方多圆少,提按灵动,例如“九”的竖,(《张迁碑》中“九”字,笔势渐重。
而”上”字的竖则逆锋圆起笔,向下涩行。
此外,短竖的不同变化,也更加丰富了《张迁碑》的运笔内涵,展现出独特地艺术魅力。
(4)撇,《张迁碑》中的撇亦是长、短、曲、直、平、斜的变化丰富。
如“令”字的撇,起笔逆锋圆势,笔长而孤,又向左下涩行,收笔回锋。
(5)捺,《张迁碑》中的捺有大小、平斜、曲直、方圆之分,起笔多逆锋蓄势、有方有圆、行笔涩进、收笔用力、出锋劲逸,有时含蓄厚重。
其写法是逆锋方起笔,调锋后向右下涩进。
(6)折,《张迁碑》中的折画,多数为方势直转,用笔斩钉截铁、雄强有力。
二、《张迁碑》的主要特色《张迁碑》书风的主要特色是:坚实、朴茂、古拙。
碑额篆书有汉金文韵味,是汉碑额中十分鲜见的佳品。
1.坚实“坚实”表现在笔画以方笔为主,笔力雄奇,方劲沉着,厚劲古拙,苍魂朴茂。
何绍基临《张迁碑》赏析
![何绍基临《张迁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05abe06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f2.png)
何绍基临《张迁碑》赏析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蝯叟,别号东洲居士。
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十六年进士。
晚清诗人、书画家,通经史,精小学、金石碑版,以书法著称于世。
何氏是一位十分勤奋的书法家,凡其所见汉碑,皆用心临写若干通,不求形似,全出己意,至今存临本仍然不少。
其学书早年由颜真卿、欧阳通入手,上追秦汉篆隶;中年潜心北碑。
何绍基描述其学书历程说,“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
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进而“草、篆、分、行熔为一炉,神龙变化,不可测已”。
其用异于常人的回腕法写出了自家风貌,尤善草书。
《张迁碑》为汉末名碑,篆额题《汉故穀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
东汉灵帝中平三年(186年)二月立于今山东东平,于明代出土,现存山东泰安岱庙。
碑高270厘米,宽115厘米。
碑阳15行,满行42字;碑阴三列,刻立碑官吏41人衔名及出资钱数,上二列19行,下列3行,总计323字。
最早记载该碑的是明代都穆的《金薤琳琅》。
清初顾炎武《金石文字记》曾疑其为后人摹刻。
《张迁碑》的最早拓本是明拓本,8行“东里润色”四字完好,现藏故宫博物院。
清初拓本,首行“焕”字不损。
此外,还有影印本(图1)和翻刻本。
《张迁碑》自出土以来,为历代金石、书法家所推崇。
明代王世贞认为《张迁碑》“其书不能工,而典雅饶古趣,终非永嘉以后可及也”(《艺苑卮言》)。
清代孙承泽认为《张迁碑》书法“方整古雅,汉室中不多见者”(《庚子消夏记》)。
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曾用心临习《张迁碑》一百多遍,形成了自家风貌(图2)。
《张迁碑》书风朴茂,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形外方内圆、基本呈扁方形,字体重心降低,方整中多变化、朴厚中见媚劲,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似汉印之缪篆。
何绍基晚年涉猎临习隶书,采用苏东坡的“八面受敌”读书方法去临写《张迁碑》等汉碑,将数年的书写功力、书写经验贯注其中,“每一临碑,多至若干通,或取其神,或取其韵,或取其度,或取用势,或取行气,或取其结构布局,当其有所取,则临写之,精神专注于某一端”(马宗霍《书林藻鉴》),致使其所临书无一通与原碑全似,名曰临习,实为创作。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结合艺术概论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结合艺术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e5c3b32c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c7.png)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结合艺术概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质具兼”是文艺创作中较为理想的一种状态。
就《张迁碑》书法艺术而言,“文”即较为外露的方整严密的基本形式,“质”则是通过用笔,再借助线条质感表现出来的自然天真、质朴雄浑的精神风貌。
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张迁碑“方整严密、拙朴雄浑”的艺术特点。
张迁碑》全称《汉故穀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是东汉时期极具盛名的隶书碑碣。
其碑阳正面碑文15行,每行42字,共计567个字,所书刻的内容是对张迁及其祖先同执穀城的政绩进行颂扬。
碑阴则为捐资者姓名及所捐款项,共323字。
此碑书体具有极强的风格,方中寓圆,圆中有方,方整严密,拙朴雄浑。
自明代出土以来,受到众多金石学者和书家的青睐,并被当作经典名碑,对隶书艺术的发展和当代隶书的创作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文章试从其方整严密的“外文”与拙朴雄浑的“内质”两方面展开论述,探讨其独特的艺术特点。
一、方整严密《张迁碑》的外形方整严密,这已是一种共识。
在众多“蚕头燕尾”、强调波磔的汉碑中,可谓独具一格。
清孙承泽评《张迁碑》有云:“书法方整尔稚,汉石中不多见者。
”刘熙载也有“汉碑严密如《衡方》《张迁》,皆隶之盛也”一说。
可以说,“方整严密”贯穿于整个碑文,是《张迁碑》的重要艺术特征。
具体从单个字来看,严密的特点主要是通过“横平竖直”的线条排列表现出来的。
其中,大多数的笔画都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
即便是“蚕头燕尾”的波磔笔画,如“言”“高”“啬”“更”“帝”“幕”等字,在起笔和收笔处也较为平正内敛,没有一波三磔的动荡之势。
笔画均粗壮厚重,笔画与笔画之间排列绵密厚实,笔画以外的空间也密实紧凑。
诚如清人翁方纲所言:“书体宽绰而阔,密处不甚留隙地,似开后来颜鲁公正书之渐矣。
”正是“不留隙地”的线条排列,使字形字态的绵密厚重之感更为凸显。
而在字形的整体造型上,方整的字形特点也是随处可见,如“留”“帷”“君”“龙”“国”等字。
其字形上都有共同的特点,即字的整体外形呈“方形”。
《张迁碑》的点画笔法层面探讨其“拙意”书风,供大家学习参考!
![《张迁碑》的点画笔法层面探讨其“拙意”书风,供大家学习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79edd442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1c.png)
《张迁碑》的点画笔法层面探讨其“拙意”书风,供大家学习参考!黄庭坚《论书》谓:“凡书要拙多于巧。
”《张迁碑》拙近天真,追求姿态的变化美。
在点画质感上,主要表现为“方笔”点画显“拙意”;“率真用笔”显“拙意”;金石味的点画显“拙意”。
《张迁碑》的“拙”,不是笨拙,是反对人工的做作和伪饰。
“拙”,就是“质”,就是“朴”。
本文从《张迁碑》的点画笔法层面探讨其“拙意”书风,供大家学习参考。
#1方笔显拙意《张迁碑》“方笔”点画主要表现为横、竖和点的“方用笔”。
方笔的基本形态是笔画的起笔、收笔处呈方形,折笔处有棱角,其美学特征表现为笔画厚实、稳健,块面感强。
书法方笔的运用,可表现笔画的平硬“厚拙”感。
康有为有言:“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血峻宕,厚拙中皆有异态。
”《说文》这样解释“厚”:“厚,山陵之厚也。
”《玉篇》:“不薄,重也。
”而康有为在谈到魏碑、南碑“十美”时,认为“点画峻厚”,是相对于“纤弱、靡弱”而言,“厚”具有阳刚之气的壮美,包含了力量、精神。
“穷乡儿女造像”体现的是复归“拙朴”的自然状态,而“雄厚拙朴”正是汉碑方笔赋予的美学内涵。
对方笔的书写,刘纲纪认为“要能显示出运动的力量和气势” 。
《张迁碑》横、竖及点画的书写,表现出镌刻感和阻力感,体现“朴拙”的特征。
宋代郑樵谓:“篆通隶僻,篆巧隶拙。
”郑樵认为这种镌刻感、阻力感主要表现在“僻”,相对于隶书来说,书写有了阻力,显得不那么流畅,所以“拙”。
蔡琰谓:“臣父造八分时,神授笔法曰: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
”这里的“涩”,讲的就是逆锋用笔,苏东坡谓“逆水撑船”,指用笔的逆势涩进和纸发生摩擦,形成阻力。
有了阻力,线质才“厚”“涩”,才能产生“浑”意,通过逆锋用笔的阻力,边缘溢出的墨气与自然风化效果而产生“浑拙”的线质。
《张迁碑》方笔用笔方法表现为起笔时增加一个与笔画运动方向垂直的切入动作,即横画直入笔锋,竖画横入笔锋,好像要截切点画一样,由此造成方折的起笔形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迁碑》全称《汉故穀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是东汉时期极具盛名的隶书碑碣。
其碑阳正面碑文15行,每行42字,共计567个字,所书刻的内容是对张迁及其祖先同执穀城的政绩进行颂扬。
碑阴则为捐资者姓名及所捐款项,共323字。
此碑书体具有极强的风格,方中寓圆,圆中有方,方整严密,拙朴雄浑。
自明代出土以来,受到众多金石学者和书家的青睐,并被当作经典名碑,对隶书艺术的发展和当代隶书的创作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文章试从其方整严密的“外文”与拙朴雄浑的“内质”两方面展开论述,探讨其独特的艺术特点。
一、方整严密《张迁碑》的外形方整严密,这已是一种共识。
在众多“蚕头燕尾”、强调波磔的汉碑中,可谓独具一格。
清孙承泽评《张迁碑》有云:“书法方整尔稚,汉石中不多见者。
”①刘熙载也有“汉碑严密如《衡方》《张迁》,皆隶之盛也”一说。
可以说,“方整严密”贯穿于整个碑文,是《张迁碑》的重要艺术特征。
具体从单个字来看,严密的特点主要是通过“横平竖直”的线条排列表现出来的。
其中,大多数的笔画都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
即便是“蚕头燕尾”的波磔笔画,如“言”“高”“啬”“更”“帝”“幕”等字,在起笔和收笔处也较为平正内敛,没有一波三磔的动荡之势。
笔画均粗壮厚重,笔画与笔画之间排列绵密厚实,笔画以外的空间也密实紧凑。
诚如清人翁方纲所言:“书体宽绰而阔,密处不甚留隙地,似开后来颜鲁公正书之渐矣。
”正是“不留隙地”的线条排列,使字形字态的绵密厚重之感更为凸显。
而在字形的整体造型上,方整的字形特点也是随处可见,如“留”“帷”“君”“龙”“国”等字。
其字形上都有共同的特点,即字的整体外形呈“方形”。
而方形给人一种方正平直、稳定规范、沉着质朴之感,这也是《张迁碑》之所以具有方整正大之气象的重要原因。
所以,就其方整严密的特点而言,它主要是通过厚重严密的线条排列、方整沉着的外形布局表现出来的。
清人如邓石如、伊秉绶等隶书大家,正是因其方整正大的气象、厚重绵密的空间布局而自成一体。
然而,如果只强调方整严密之感,则难免会呆滞板刻。
《张迁碑》的妙处正是在于既有方整严密的特质,又有欹侧纵逸之机趣。
傅山有云:“汉隶之不可思议处,只在硬拙。
初无布置等当之意,凡偏旁左右,宽窄疏密,信手行去,一派天机。
”②在《张迁碑》中,随处可见“偏旁左右,宽窄疏密”的字形。
通过笔画偏旁的左右穿插挪让,空间宽窄疏密的变化,让字形生动有趣,使其在方整严密的同时尽显天机逸趣。
如“帷”字,左部“巾”的三个竖画与右部“隹”的单人旁的竖画,形成一个整体,使四个竖画排列布局,而每个竖画又有角度和大小的微妙变化,整体向左下角呈倾斜之势。
“隹”部右侧的四横,则呈右上角倾斜之态,与左侧的四竖欹侧呼应,机趣天成。
再如“閒(闲)”字,“门”的两竖由上至下,向左下角倾斜;而“门”下之“月”恰好相反,呈右下角倾斜之姿,使字的内外形成强烈的欹侧顾盼,匠心独具。
在《张迁碑》中,具有空间变化和欹侧呼应关系的字不在少数。
清人何绍基在《张迁碑》的临习上尤为用功,他将空间变化、欹侧呼应关系表现得极为到位。
吴云曾言:“今观吾兄所临间架略仿张迁,而根柢岐阳石鼓,复参以娄寿笔意,遂觉雄浑古厚。
伊墨卿一生学张迁碑,但求形似,惜未见兄尊书也。
”认为何绍基所临《张迁碑》,取其间架,再参以《石鼓文》和《娄寿碑》笔意,求得新面貌。
而伊秉绶一生学《张迁碑》,只求形似,故被吴云认为未能达到何绍基的高度。
何绍基在写《张迁碑》的时候,关注到了“形似”以外的更多的内容。
我们看何绍基所临《张迁碑》,既方整严密又纵逸机趣,在间架结构、空间错落、欹侧呼应上,都有极为明显的表现。
二、拙朴雄浑如果说方整严密是《张迁碑》“外文”的外在形态的重要表现,那拙朴雄浑则是其“内质”的重要特质。
“拙近天真,朴近自然,其不以华丽的外表为尚,不拘于小处的微妙处理而立足于大气氛的把握,立意深入内在,着重于本质的、内在美的追求。
”③可见,《张迁碑》拙朴雄浑的特质,主要是通过天真自然的内在美的方整严密拙朴雄浑——试论《张迁碑》“文质具兼”的艺术特点□梁勇第摘要:“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质具兼”是文艺创作中较为理想的一种状态。
就《张迁碑》书法艺术而言,“文”即较为外露的方整严密的基本形式,“质”则是通过用笔,再借助线条质感表现出来的自然天真、质朴雄浑的精神风貌。
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张迁碑“方整严密、拙朴雄浑”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张迁碑方整严密拙朴雄浑24人文研究ART EDUCATION RESEARCH(上接第23页)追求体现出来的。
而天真自然的内在美的表现,要通过书法线条的质感表达,而线条的问题,归根到底是用笔的问题。
因此,要研究《张迁碑》“拙朴雄浑”的内质美的特质,就要研究其基本的用笔关系。
《张迁碑》的用笔以方笔为主,方中寓圆,圆中有方,方圆并济。
我们在书写的时候,“方笔”“圆笔”或是“方圆结合”的用笔,主要是通过铺毫和裹锋的用笔表现出来的。
包世臣论书有云:“凡下笔须使笔毫平铺纸上,乃四周圆足,此少温篆法,书家真秘密语也。
”又云:“惟管定而锋转,则逆入平出,而画之八面无非毫力所达,乃后积画成字,聚字成篇。
”包世臣认为,用笔应“逆入平出”,将笔毫平铺纸上运笔行走,使“管定锋转”,万毫齐力,则线条自会“四周圆足”。
而逆入平出的铺毫运笔,会使线条两端方整平直,产生方折的效果,同时兼具“圆足”的篆书笔意,产生方圆并济的效果。
这种铺毫用笔也是隶书主要的“方笔”用笔方法。
“裹锋”是与铺毫相对的在篆隶书书写中常用的一种运笔方法。
铺毫运笔行进时,尤其在写圆转或者带弧线的笔画,笔毫难免会四处外散甚至分叉,出现“刷笔”的情况,这样线条会松散单薄,缺乏韧性。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效果,在铺毫运笔过程中,写到圆转或弧线处,抑或在笔锋分叉时,轻轻转动笔管,使笔锋呈裹绞状。
这种用笔方法,包世臣谓之“管随指转”。
这样在有效避免笔锋分叉的同时,又可使线条写得更凝练、厚重。
铺毫与裹锋这种相互作用的用笔方法,在篆、隶书的书写过程中尤为常见,《张迁碑》中也随处可见这种用笔。
何绍基对《张迁碑》颇有研究,如前文所述,他在临《张迁碑》的时候,参以《石鼓文》和《娄寿碑》的笔意,正是将铺毫的用笔用于表现张迁碑的方笔线条上,再将篆书的圆转与隶书的方折相结合,从而“遂觉雄浑古厚”,由是“拙朴雄浑”之貌油然而生。
结语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在文艺创作中,使“外文”与“内质”同时兼具是较为理想的一种效果。
就《张迁碑》书法艺术而言,“外文”即外在的形式语言,它通过方整的外形结构、绵密的线条布局、正大的章法形式进行表达;“内质”则是通过铺毫与裹锋相互结合的用笔方法,再借助线条表现出来的自然天真、拙朴雄浑的质感。
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张迁碑》文质兼具的方整严密、拙朴雄浑的艺术特点。
这种“文”与“质”有机统一的表现方法,在今天的隶书学习和创作中,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注释:①(清)孙承泽,(清)高士奇.庚子销夏记江村销夏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99.②(清)傅山.杂记//季伏昆.中国书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383.③沈洁清.朴拙美初探.书法研究,1992(2).(作者单位:重庆财经职业学院)编辑张泽念继续探索,将印象派发扬光大。
巴齐耶的代表作品有《全家团聚》《夏伊的风景》《粉色的裙子》等。
笔者认为巴齐耶是印象派中最有才华的艺术家,他的出众之处在于他在继承古典之后又探索对色彩与室外光的表现,他对多人物大场景的把握是印象派其他一些画家难以达到的。
他的作品中既有写实的人物,又有印象派的风景,所以他的作品虽留存较少,但独树一帜。
印象派是批判古典绘画的,但巴齐耶能客观地批判、继承,可见他是一个非常有艺术主见的人。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1839—1899),特别钟爱风景油画。
从他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其前期代表作《木料场》《枫丹白露河边》、《圣马丁运河》等,表明他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周围普普通通的景物在他眼里是那样与众不同,他独特的眼光成就了他高雅的风景油画作品。
他的风景画大多描绘身边的桥梁、树木、小河这些最普通的景物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下的瞬间景象。
西斯莱的风景油画作品有如下特点。
第一,西斯莱作品的构图深受柯罗的影响,工整有序,自由而不拘泥于形式。
天空往往占据画面中较大的空间,展示微妙的光影色彩变化。
作品中的人物比例较小,简练概括,透视性强,不追求过度夸张的形式。
第二,作品大多是使用小笔画的,画面色彩沉稳、丰富、有层次,画面感灵动、飘逸。
他以精细的手法呈现所感受到的光影色彩,空间感强。
第三,美丽的法国田园风景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他的画面色彩变化丰富、有层次。
印象派对油画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印象派的色彩可谓油画色彩的教科书,以室外自然光和变化的色彩取代古典主义的室内光和固有色,具有创新性,追求瞬间光影色彩变化的真实感,取代了古典油画追求永恒性的特点;印象派作品削弱了绘画的叙事性与主题性,强调创作者的瞬间感受;印象派作品大多采用小笔触,以点的形式表现丰富的色彩,对画面的破碎化处理和画面的肌理效果令油画在形式上进一步走向抽象化。
总之,印象派是油画史中不可或缺的辉煌一页,后人学习油画都要学习其色彩。
从古典主义到印象派,从室内到室外,从表现室内光到表现自然光,从表现物体的固有色到表现有强烈冷暖变化的色彩,从客观到主观,这是印象派所取得的最大成就。
印象派所取得的辉煌艺术成就,几乎了影响了后来的每一个画派。
到如今,每一名学习油画的学生,其色彩课程里绝对会提到印象派,提到莫奈。
参考文献:[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2]李倍雷.西方美术史.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编辑杨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