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历书(2)全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历书(2)全文
后来诸侯三苗随九黎一起作乱,所以重、黎二官都不修所职,润余的排列失了次序,正月的设置也与正岁不合,摄提所指失了规律,历法与天运的次第不符。
尧时重新任命重黎二氏的后人,不忘旧功,使他们恢复了原来的职务,还设立了羲和的官职。
时刻明,度数正,就阴阳调和,风雨有节,有了兴旺景象,百姓没有夭殇疾疫。
尧年老以后禅位给舜,在文祖庙中告诚舜说为天造历的重任在尔一身。
舜也用同样的话告诫禹。
由此看来,造历法是帝王很为重视的事。
夏朝以正月为历正,殷朝以十二月为历正,周朝以十一月为历正。
大凡三王的历正如同循环,周而复始。
天下治理得好,就不会乱了次第;治理不好,连诸侯也不会执行王者的历法。
幽王、厉王以后,周朝衰微,列国大夫执国政,史官不记时日,为君者不行告朔礼,所以历算世家的子弟纷纷出走。
有的分散在中原诸国,有的流入夷狄,所以祝祷祭祀的制度荒废而不能统一。
周襄王二十六年有闰三月,《春秋》书中非难它置闰月不当。
先王制定历法的规则是,先定历元和年、月、日等开始的时刻,再由中气纠正十二月的位置,有日月余分则归于年末。
开始的时刻既定,接续下来的四时等也无错误;以中气纠正月位,百姓才不致迷惑;余分归入年末,诸事才不悖乱。
此后是战国纷争的时期,各国的目的都只在于强国胜敌,挽救
危机,解决纠纷而已,那有机会顾及编制历法的事!那时候只有邹衍懂得五德终始相传,而且散布阴阳消长的分限等理论,因此而显名于诸侯。
同时也由于秦灭六国,战争频繁,后来虽然做了皇帝,时日太短,也顾不上历法的事。
但是秦时颇为注重推求五行胜克,自以为是得了五行中水德的祥瑞,把河改名为德水,岁正取为十月,五色中崇尚黑色。
然而历法星度闰月余分等,未能做到更为准确一些。
汉朝兴起后,高祖说北畤祀黑帝的事待我开始办起,也是自认为得了水德的祥瑞。
纵然是一些明习历法的人以及丞相张苍等,也都以为如此。
当时天下刚刚平定,正着力在大的方面建纲设纪,此后高后以女子主政,都顾不及此,所以沿袭了秦朝的历法和服色。
到孝文帝时,鲁人公孙臣以五德终始的理论上书,说汉朝所得是土德,应该改变历元,更改历法,变易衣服崇尚的颜色。
这样天就会降下祥瑞,有黄龙出现。
文帝将此事交给张苍处理,张苍也是习学律历的人,认为他说得不对,把事情搁了起来。
此后果然有黄龙出现于成纪地区,张苍引咎降职,他打算做的制定汉历的有关论述也就不了了之。
又有新垣平以善于望云气的伎艺得见天子,也对天子说了些改正历法和服色的事,很得天子信任,后来竟然作乱,所以汉文帝再也不谈改历的事。
直到今皇帝即位,招致方士唐都,测量周天各部的星宿度数;而由巴郡的落下闳运算制历,然后日辰星度得与夏历相同。
于是改定年号,更改官名,封祭泰山。
因而下诏书对御史说道:过去,主管官员说星度没有测定,于是朕广泛征求、询问臣下意见,该怎样测定
星度,未能得到满意的答复。
听说古时黄帝圣德与神灵相合,固得不死,乘龙仙去。
他曾经察星名,验度数,判定五音清浊高低,确立起四时与五行的关系,建立了节气的日分余数。
然而年代太远了。
如今典籍缺少,礼乐废弛,朕深觉遗憾。
只是朕又无力把它们补修完备。
今造历者运算日分,全都与能克制水德的土德相合,如今已临近夏至,以黄钟为宫声,林钟为徵声,太蔟为商声,南吕为羽声,姑洗为角声。
从此之后,节气重新得正,羽声重新成为最清音,律名等复又得到纠正,以子日作为冬至日,此后的阴阳离自合可循道而行了。
已经算得十一月甲子日夜半时为月朔冬至,更定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
年名是焉逢摄提格,月名是毕聚,日名已算得为甲子,又算得月朔夜半时为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