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七)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历史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检测(七)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
”这一措施实行于( )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解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实施于1918年到1921年,这个时期正是苏俄在十月革命后的内战时期,所以B项正确。
A项时,革命的国家政权尚未建立。
C项在时间与材料内容上不符合。
D项也是在时间与材料内容上不符合。
答案 B
2.(2018·某某某某高一下学期期中)列宁说:“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迫使我们实行的……。
符合这一思想的具体做法是( )
A.允许本国、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B.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C.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实行“人道的某某的社会主义”
解析A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不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项错误;战争特殊情况下,有限的资源优先满足前线的需要,因此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故B项正确;C 项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故C项错误;D项是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 B
3.(2017·某某省普通高中基础会考)苏俄曾流行这样一首歌谣:“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针对广大人民对当时政策的不满,1921年春,苏俄政府实施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全盘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了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决议,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4.(2018·西城区高一下学期期中)下图反映了1913~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经济发展的状况(以1913年为100)。
结合所学判断,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
A.十月革命的胜利结束了经济持续下滑的局面
B.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C.电煤钢产量大幅增长缘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D.农业集体化的实行提高了谷物和家畜的产量
解析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故B项正确。
答案 B
5.苏联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时指出:“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
”材料中描述的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A.以工业化为主导
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解析由材料可知,苏联的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反映出苏联优先发
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显著特点。
材料描述的是工业经济结构,没有与农业进行对比,不能体现A、C两项的内容;材料也没有涉及工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故D项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
答案 B
6.(2018·某某某某高一下学期期中)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
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
对斯大林时期农业集体化政策的评价,正确的是( )
A.造成苏联农业长期落后
B.苏联农业获得了快速增长
C.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D.促进了轻工业的长足发展
解析斯大林模式下的农业集体化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没有带来农业的快速增长,农民没有经营分配自主权,没有带来农民收入增加,苏联农业发展落后,阻碍了轻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答案 A
7.(2018·某某某某高一下学期期中)赫鲁晓夫认为,苏联农业发展不足的原因,首先是“在农业中违反了使工作人员从利益上关心生产发展、关心增加生产收入的原则,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的根本原则之一”。
为此,他推行( )
A.新的经济体制
B.物质利益原则
C.种植玉米运动
D.加速发展战略
解析材料中赫鲁晓夫认为苏联农业发展不足的原因是,工作人员生产积极性不高,不能“从利益上关心生产发展、关心增加生产收入”,赫鲁晓夫农业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未推行新的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实行物质利益原则,刺激农民提高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确;C项收效甚微,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无关,故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实行加速发展战略,与赫鲁晓夫改革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B
8.“赫鲁晓夫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摒弃历史遗产的人物”,李鸿章曾自嘲为“大
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
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共同的失败原因是( ) A.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 B.国家面临灭亡的危机
C.缺乏勇于变革的精神
D.改革没有任何的效果
解析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中国的洋务运动也没有突破原有的旧体制,因此选A项。
答案 A
9.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
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
这一措施( )
A.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旧格局
B.企业职工可以自由择业
C.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
D.国家与企业经济关系得到根本调整
解析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材料中的措施就是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C项正确;A项没有实现;B项与材料无关;D项关系没有得到根本调整,只是一定程度上放松管理。
答案 C
10.(2018·某某某某高一下学期期中)1965年苏联新一轮改革开始实施,国家给企业下达的指标,由原来的八类二十多项减为六类九项,强调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与企业经营活动结果之间要挂钩,相当一部分利润应留给企业。
这些措施体现了( )
A.赫鲁晓夫时期积极改革和应对计划经济体制
B.企业自主权问题得到实质性解决
C.指令性计划的做法得到改变
D.勃列日涅夫改革具有合理性与必要性
解析由材料中时间可知此时为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由材料中内容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减少了国家下达给企业的指标,强调一部分利润留给企业,这会增强企业的生产自主性与积极性,因而勃列日涅夫改革具有合理性与必要性,故D项正确。
答案 D
11.1990年10月,戈尔巴乔夫指出:“只有市场与全社会的人道主义方向相结合,才能保证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财富的公正分配、公民的社会权利和社会保障、自由和某某的扩大。
”对其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
A.旨在为“人道的、某某的社会主义”改革造势
B.主X市场经济发展和民众利益相结合
C.这一改革思路将会加速苏联的解体
D.说明苏联已确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戈尔巴乔夫已认识到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并切实采取一些措施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他认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民众的利益紧密相连,主X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维护民众的利益,故选B项。
答案 B
12.1992年9月,莫斯科的学生觉得历史课有点奇怪。
老师对他们说不用课本,因为历史课本是两年前修订的。
老师还说:“我不知道问什么问题,更不知道判断什么答案是正确的。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俄罗斯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B.苏联时期虚构捏造历史
C.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发生剧变
D.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1992年9月”与“历史课本是两年前修订的”等信息可以分析得出,由于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制度、意识形态随之发生了剧变,对于历史人物、事件的观点发生了变化,故C项正确。
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B项说法较片面,不够准确;D项与题干无关。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8分,14题24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85年8月28日,在会见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主席、政府总理穆加贝时,对列
宁的新经济政策曾有过一次评价。
他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
——高长武《试解对列宁的新经济
政策的一次评价》材料二如图漫画为《剪刀差》(一边为很多农民,一边为机器和炮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
材料三斯大林去世后,历史再次为苏联提供了改弦更X的机遇。
赫鲁晓夫等新一代苏联领导人试图抓住这次机遇,实现对苏联现代化道路的改革。
但是,在苏联党内固有的保守势力和外部(主要是中国)强大的反对力量的合击下,赫鲁晓夫的改革归于失败。
此后,以勃列日涅夫为代表的传统势力把斯大林模式推向极端,终于导致苏联这条社会主义航船驶入了死胡同。
当苏联满身创伤的社会主义肌体已经病入膏肓的时候,戈尔巴乔夫试图下重药开刀治疗,结果病人就死在了手术台上。
——摘编自左凤荣、沈志华《不改革就没有出路》(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12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的特点及成因。
(8分)
(3)材料三中“结果病人就死在了手术台上”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三指出“病人”的“死因”有哪些?(8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第二小问,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从借鉴角度去分析。
第(2)问,从一边的很多农民还不如另一边的机器和炮弹重可知,漫画主要是说明斯大林牺牲了农民的利益,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这说明在斯大
林模式之下,重工业比较发达,农业比较薄弱,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其成因结合苏联的国情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回答。
第(3)问,从病人的死亡是由于“戈尔巴乔夫试图下重药开刀治疗”可知这是指苏联解体;“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回答即可。
答案(1)内容: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由取消自由贸易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思路好”的原因: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变的前提下,运用各种形式发展经济;从基本国情出发,借助商品市场手段,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等。
(2)特点:经济结构严重失衡,重工业比较突出,轻工业和农业相对落后。
成因:苏联原有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斯大林上台后,取消了新经济政策,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苏联解体。
“死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保守势力和外部反对力量反对改革;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等。
14.由于时代和国情的不同,各国走上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创造了不同的发展模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
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
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
材料二他是一个精明的统治者,在驾驭政府与时代方面有无与伦比的胆略和才能,又由于他在内政方面的巨大建树和在与法西斯斗争中的不朽功绩,而被世人公认为同华盛顿、林肯相比肩的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
是他,把美国人民从苦难和经济大萧条中拯救出来,扩大了中央政府的权力,首创干预经济生活的先例。
材料三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中国1977年全年的农业成就是不能满足本国需要的,其失误……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
毛及其同僚依靠组
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某某国史》(1)材料一中的“退却年代”是指什么?你如何理解罗曼·罗兰所说苏联30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8分)
(2)材料二中的“他”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突出贡献是什么?请用全球史观评价“他”的贡献。
(8分)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中前一种“组织方式”弊端的主要表现。
以后一种“组织方式”为开端,我国的经济体制做出了怎样的政策调整?(8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指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恢复发展资本主义;第二小问,即回答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第(2)问,第一小问,材料中“他”是指罗斯福,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第二小问,从全球史观角度看,罗斯福新政对当时欧洲其他国家以及二战后欧洲国家经济的恢复都发挥重要作用。
第(3)问,第一小问,分析计划经济模式在所有制、管理体制、分配制度方面的弊端;第二小问,1992年确立改革目标,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1)“退却年代”:新经济政策。
理解:在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的利益太多。
(2)贡献: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评价: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表现:“一大二公”,生产资料高度公有化;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高度集中。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调整: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