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出门远行》结构分析
解读《十八岁出门远行》
![解读《十八岁出门远行》](https://img.taocdn.com/s3/m/4645c624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da.png)
解读《十八岁出门远行》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新时期小说创作在经历了伤痕、反思、改革和寻根思潮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马原、苏童、格非、叶兆言、孙甘露、余华、北村等为代表的小说创作,以完全不同于传统小说的面貌出现,给文坛一个全新的气象。
他们不再重视在小说中“写什么”,而是着力探索“怎么写”,于是我们看到这些作家五彩缤纷的叙述风格,令人耳目一新的语言表达。
现在一般把这股小说潮流称为先锋实验小说。
余华就是先锋实验小说创作队伍中的领军人物。
《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于1987年,它标志着余华作为一个作家而且是当代先锋作家正式登上了文坛,并初步确立了不可替代的余华风格和他在当代文坛的地位。
小说叙述的是十八岁的“我”第一次出门远行的经历。
小说的开头是这样写的: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
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
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
我在这条路上走了整整一天,已经看了很多山和很多云。
所有的山和所有的云,都让我联想起了熟悉的人。
我就朝着它们呼唤他们的绰号。
短短几行文字,表现出余华非凡的叙述才能,这样的叙述,读者应该很少见过。
作者在这个短篇中,讲述了“我”所经历的不可思议的怪事:搭车,满车苹果被抢,“我”保护苹果却挨打,司机不以为然反而哈哈大笑,“我”黑夜里独自躺在劫后的冰凉的汽车里……但作者可能并不很看重故事本身,而主要是想通过它来表达对世界的一种感觉,一种看法。
所以,这里的故事本身仅成了一种媒介,或一种象征。
余华不止一次说过,生活是不真实的,在本质上它“是真假杂乱和鱼目混珠……对于任何个体来说,真实的存在只能是他的精神”,所以他的小说中所讲述的故事,往往不能用现实生活的逻辑来衡量,而总是变形、怪诞、夸张的,但表达的又绝对是一种主观的真实。
余华作品中的世界,是经过人过滤的表达主观真实的世界。
这篇《十八岁出门远行》即是强烈地表达了“我”对世界的真实印象。
《十八岁出门远行》解析
![《十八岁出门远行》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b7e842b67ec102de2bd8944.png)
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 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解读情节,分析意象的象征意义发 现小说的主题,荒诞背后的真实,初步感 受先锋派小说的特点。 2、培养探索阅读鉴赏陌生文本的能力。 3、结合生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师追问:此时的我,和初出家门时 的“我”不同了,我有了什么不同呢? (学生自主讨论)
深入思考,书写感悟
• (课堂3-5分钟左右的沉静思考,语文课堂 留下文字痕迹) • 用几句话去深刻感悟成长。可以结合成长 的经历。 • 课上展示交流感悟
教师课堂追问
• 提问:“我”经历了种种苦难,第二
次还要不要“远行”?(同学展开联 想,思维碰撞) • “我”的第二次远行会是什么情景 ? (解答整合问题:小说的倒叙式结尾)
三说教学设计与过程
• 1课前布置学生读作者有关作品 • 2课前预习小说相关情节 • 3标注难以读懂的文本句子
走进文本
• 导语设计:十八岁是寻找梦想的年 纪;十八岁是收获希望的年纪;十 八岁是告别童年的年纪;是离开父 母的年纪;是独自试飞的年纪;是 出门远行的年纪。十八岁,让我们 远行。
概括小说情节
荒诞背后的真实 • 情节荒诞 • 语言荒诞 • 真实丑陋的人性 • 真实冷酷的生活
挖掘小说的主题
• 小说中有几个主要人物?这些人物有什么 象征意义? • 我 司机 • 农民 • 小说中有那几个主要意象? • 旅店 背包 柏油路
深入解读文本
• 解答整合后问题: • 小说中的“我”被突如其来的残酷冲击得遍体鳞伤,躲在 一个四面透风的驾驶室里,周围漆黑一片狂风呼啸,我怎 么可能感到心窝是暖和的? • (重点分析旅店的象征意义,答案是多元的) • 学生可能会回答: • 1梦想 • 2精神的栖息地 • 3人在外界受到伤害时的避风港 • (背包 柏油路的象征意义学生可以课下自行解决)
十八岁出门远行
![十八岁出门远行](https://img.taocdn.com/s3/m/5177c6ec5fbfc77da269b1c1.png)
《十八岁出门远行》屏南第二中学郑德雄一,教材内容分析《十八岁出门远行》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二课。
是当代作家余华的成名作,标志着余华作为一位先锋派作家正式登上文坛。
这是高中教材中唯一的一篇现代派小说,学生可从中窥见现代主义作品的一些艺术特点。
本篇小说篇幅不长,极富个性。
情节荒诞,荒诞中蕴含真实;人物没有鲜明的性格,是作者用来诠释主观感觉的符号;语言上独创、新鲜,叙述极其简单,趋近虚无,所有这些使得他的文字有了无限的可能,使得作品的寓意解读更加丰富多元。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识与技能了解余华及其先锋小说的特点,通过解读富有象征意味的小说情节,把握小说主旨。
感受、品味、鉴赏小说新奇独特的语言,结合练习题讨论“旅店”在文中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的亲身体验感悟,以我读“我”,与文本开放对话,多角度挖掘文章丰富而深刻内涵,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过程与方法(1)联系自己生活经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情感。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对比阅读,理解余华小说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扬学生青春的热情与梦想,培养学生正视挫折、独立要强、勇敢执著、正直善良的健全人格。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1)学生是屏南二中的学生,农村中学学生运用现代技术设备收集资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薄弱。
(2)学生活泼好动,喜欢交流,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比较适合。
(3)学生具有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经验和能力(4)学生在以前学过小说,掌握一些小说阅读技巧和方法,鉴赏小说也有一定基础。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情境激趣策略:联系学生自己生活经历感受课文内容,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策略:建立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的课堂氛围。
问题激发策略:给学生提供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1、高一语文第一册语文版教材。
《十八岁出门远行》课文分析
![《十八岁出门远行》课文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49665055901020207409c79.png)
《十八岁出门远行》课文分析
小说自始至终充满了种种不确定的、令人难以捉摸的情境。
开头的一段描写,表现迷蒙离奇、漂浮不定的感觉,令人宛若是在梦中。
而小说愈发展则梦的成分就愈强:汽车突然的出现,后来又突然的抛锚;老乡涌上来抢苹果,“我”为保护苹果被打得满脸是血,而司机不仅对发生的一切视若不见,还对着“我”快意地大笑不止。
整个过程犹如发生在梦境里一般,充满了怪诞和不可思议。
小说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所描述的一切都是逻辑的,但又准确无误。
它用多种可能性瓦解了故事本身的意义,让人感受到一种由悖廖的逻辑关系与清晰准确的动作构成的统一所产生的梦一样的美丽。
余华正是用一种极而言之的“仿梦”的方式,生动地揭示了世界的荒诞无常和青年人在这种荒谬人生面前的深刻
迷惘,而作品所剖示的“我”在青春初旅中的种种微妙的心情,则印证了存在主义大题海德格尔关于心情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人被抛入世界后首先产生的是种种心情的理论,艺术地完成了对人的存在命题的揭示。
(完整版)十八岁出门远行赏析一
![(完整版)十八岁出门远行赏析一](https://img.taocdn.com/s3/m/5e44cdeccaaedd3382c4d354.png)
3 十八岁出门远行【背景资料】一、作者简介《十八岁出门远行》作者余华,1960年生,浙江海盐人。
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写下了《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世事如烟》、《河边的错误》、《鲜血梅花》等几十个短中篇小说,出版小说集《偶然事件》和长篇小说《在烟雨中呼喊》、《活着》等,为近年十分活跃的新潮小说代表作家之一。
余华的小说从其叙述风格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以传统的写实手法为主,但又不同于传统故事小说。
另一类则借鉴各种现代主义表现手法,搅乱时空界限,制造神秘氛围,还原欲望骚动,表现心理变态以及意识混乱的种种奇异感觉。
但无论注重写实还是侧重还原感觉,余华都对人性中黑暗、丑恶、残忍的一面进行无情的暴露。
他写不可知的预感,写令人不寒而栗的死亡场面,写扭曲、乖戾、怪诞的人性……这一切再加上那无动于衷的冷漠的叙事态度,可以说,余华把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掀起的冷漠之潮推到了冷酷的深处。
莫言曾把余华称作是“当代文坛上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认为《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一篇“条理清楚的仿梦小说”。
的确,小说自始至终充满了种种不确定的、令人难以捉摸的情境。
开头的一段描写,表现迷蒙离奇、漂浮不定的感觉,令人宛若是在梦中。
而小说愈发展则梦的成分就愈强:汽车突然的出现,后来又突然的抛锚;老乡涌上来抢苹果,“我”为保护苹果被打得满脸是血,而司机不仅对发生的一切视若不见,还对着“我”快意地大笑不止。
整个过程犹如发生在梦境里一般,充满了怪诞和不可思议。
小说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所描述的一切都是逻辑的,但又准确无误。
它用多种可能性瓦解了故事本身的意义,让人感受到一种由悖廖的逻辑关系与清晰准确的动作构成的统一所产生的梦一样的美丽。
余华曾说:“人类自身的肤浅来自经验的局限和对精神本质的疏远,只有脱离常识,背弃现状世界提供的秩序和逻辑,才能自由地接近真实。
”这段阐述无疑可以作为对《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恰切注释,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到西方现代文学和哲学思潮对作品的影响。
《十八岁出门远行》实用课件分析
![《十八岁出门远行》实用课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e38b617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64.png)
社会是复杂的,人生是曲折的,一个人的成长过 程中,一定会经历艰难与挫折。但尽管如此,我 们不应灰心丧气,而应在心底保存自信与希望, 明白只有自己才能让自己重新振作起来。
郑智化《水手》部分歌词
苦涩的沙 吹痛脸庞的感觉 像父亲的责骂 母亲的哭泣 永远难忘记 年少的我 喜欢一个人在海边 卷起裤管光着脚丫踩在沙滩上
1、为什么“汽车将要朝我走来的方向开去,但我已经不在乎方 向”?
2、为什么司机上车前后态度不同? 3、为什么村民要抢”苹果“? 4、为什么”孩子“也会跟着抢? 5、为什么没有一个人阻止,全都在抢苹果? 6、为什么苹果被抢司机去无动于衷? 7、为什么司机与劫匪同流合污抢了“我的包裹”? 8、为什么小说里全是坏人,没有好人?
3:我看到那个司机高高翘起的屁股,屁股上有晚霞。司机 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那车头的盖子斜 斜翘起,像是翻起的嘴唇。
明确:这句话有两个地方显得新奇可笑。 ①.司机“屁股上有晚霞”,把一俗一雅结合在一起,让
人发笑。 ②.车头的盖子“像是翻起的嘴唇”,也很新鲜,会让人
有一点担心,就是司机会被“嘴唇”吞进去。这种感受也充 分表达了少年初次出门远行对外部世界的好奇。
情节
1、主人公是谁?他想干什么? 2、他遇到了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 3、结果如何? 4、小说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苦涩” “怪异”
一个青年离家远行,想找到可以休息的旅馆。遇 到了司机、农民、孩子,先是苹果被抢,接着人 被打,后来车被毁,最后包被抢。结果是他遍体 鳞伤,悲惨凄凉。
课文的情节结构
长大以后 为了理想而努力 渐渐的忽略了 父亲母亲和 故乡的消息 如今的我 生活就像在演戏 说着言不由衷的话戴着伪善的面具
(人教版)《十八岁出门远行》赏析
![(人教版)《十八岁出门远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564fed5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9b.png)
(人教版)《十八岁出门远行》赏析
人类就像一朵盛开的花,只有展翅拥有自由才不会荒废。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一本描写主人公离别父母,自找路途启程人生旅程的故事,看似没有意义令无数人迷惑,而仔细品味其中,我们发现它传递着强烈的正能量。
主人公大量志于自修,不停名正言顺之下接受父母的安排,超越现实下厮守立场,十八岁的他在叔叔的帮助下作出惊人的抉择,拒绝安逸,果断远行。
费尔南德斯按艺术特质对主人公的思路和心境给予立体的发挥,特别是他的父亲的追求,带出主人公孩子16岁的纯真,又触及父母痛苦,把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
书中启发了开放的眼睛,从葛莱法里斯一家众人视野狭窄,被冰封于现实着色之下,到终有人抬头看向远方,周旋于艺术之上,领悟真正的爱与理解。
作家特别突出文物重要性,让我们明白故事的发生后果并不一定坏,更突出通过艺术,我们可以更深层次地聆听生活的萧邦,领会历史真意,塑造独立活泼的人生历程。
尾声彰显出叔叔两家相继旅行后,回到故乡温馨情怀,把旅程徒步与自信手拉着手在这片离别之地,找到属于自己力量,聆听人生耳边律动,有理解他人,有吸取教训,有收获未来,更有做出走出舒适圈,勇敢体验远行经历的应有尊严。
总之,《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一部给予人鼓励的文学作品,提醒我们不要把人生安排死死步在现实之中,积极向上开拓个人的潜力和眼界,去远行,去探索,去收获,让自己的心,一片空灵;去传承,去拥抱,去发现,让自己的世界充满热情和生机,令自己青春永驻。
象征与存在——《十八岁出门远行》的修辞与意蕴
![象征与存在——《十八岁出门远行》的修辞与意蕴](https://img.taocdn.com/s3/m/e07de317a8114431b90dd87a.png)
一
、
整体 象 征 : 远 行与 寻找 的命运 主 题
一
个人 , 无论 是“ 我” 想搭车 被他 粗暴 地推 开 , 还 是 “ 我” 因为保护苹果挨打他哈哈大笑 , 以及背包被他抢
生命价值与命运走向是余华极 为关注的主题 , 他
说: “ 小 说 传达 给 我 们 的 , 不 只是 栩栩 如 生 或者 激 动人
为 了装 饰 ” ¨ , 孩童 的世界观将在 步入成 人世界 的那
一
里” 。如 此一来 , “ 旅店 ” 内涵 的多义性就 带来了小说 主题 的多义性 。 “ 旅店 ” 可 以是精神 的归 属 , 也可 以是
暂留的港湾 , 还可 以是伤 口的复原处。 最后 , “ 我一直在寻找旅店 , 没想 到旅店你竟在这 里” , 这 里又出现 了一个 同样重要的意象 , 跟 自己一样 被 人抛弃 的 、 遍体 鳞伤 的“ 汽车 ” 。我与汽 车 同病相 怜, 人 生如此不切实际 , 也许无可奈何 的叹息才是对
以无声的反抗表示对这种生存境遇 的无奈。而“ 鼻子 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 上了 , 鲜血像是伤心 的 眼泪一样流” , 一场凶狠 的狂打和抢劫之后 , “ 我” 和汽
象征 , 我们 理解 世界并且 与世界打交道 的方 式 的象
征 ” [
V 、 ^ f e n 1 } On s r 1 日
找到阿里阿德涅之线 , 解 开 它 的存 在
真 实之 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群农民哄 抢车上的苹果 , 少年上前制
止却 引来群殴 , 司机 也趁 机抢走主人 公 的行李 ; 黑夜 , 少年只能独 自寄宿在
破 损 的车 上 。
胡 古 珀
远行 的过程 中 , 少年 目睹了人性
《十八岁出门远行》的作品解读
![《十八岁出门远行》的作品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7020f6d5770bf78a65295436.png)
《十八岁出门远行》的作品解读作者:王东来源:《理论与创新》2017年第16期《十八岁出门远行》是青年余华先生的早期代表作品,小说从“我一点也不觉得累”的青春之旅开始,在远行的路途中,却遭遇了乘坐汽车所载的苹果被一截而空,同时“我”因为保护而遭受毒打的故事,最后“司机”还抢走了“我“红背包和抢劫者一起离开,剩下我一人孤独的呆在驾驶室里,回忆起出门前与父亲的对话。
下面,将就我的阅读体验对《远行》在情节、语言与主题三方面进行解读。
1真实的梦境——情节解读根据《远行》小说的情节线索,小说可以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1远行初期我像船一样在如同海浪的马路上走了一整天,一点也没觉得累,一开始并不担心旅店,黄昏来临之际,我开始真想搭车了,甚至“我会躺倒公路中央去”。
1.2远行中期我看到了汽车,我想以一根烟换取搭载,结果司机却粗暴的对我说:“滚开”。
我生气的对他发怒火,他却有好的问我“你上哪?”还让我在汽车飞速驾驶的途中爬出驾驶室拿苹果吃。
渐渐地我感觉这司机如同我兄弟一般,根本不在乎什么旅店了。
汽车车抛锚后,司机竟然下车做起了广播体操,任由人们抢争车上的苹果,我的阻拦还使我遭遇暴打,司机最后居然还抢走了我的红背包。
1.3远行后期伤痕累累我钻进同样伤痕累累的汽车中,座椅让我感到宽慰和暖和,我终于发现“我一直在寻找的旅店,没想到你竟在这里”。
这是,我又回忆起出行前的一个下午,父亲说:“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而我,背起漂亮的红背包,欢快的冲出了家门。
莫言曾说:余华是当代文坛上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
纵观《远行》整个小说,既不知道“我”从哪里来,也不知道“我”将到哪里去,而路途中遇到的司机、人群纷纷抢夺苹果的行为更是不具备任何原因,也没有叙述结果,这样的片段性的叙事就如同我们一夜之间偶然得来的梦境一般,而不说一人姓氏的人物塑造,不取一地名字的环境交代的形式更是使“我”的远行如同梦境初醒,记不清人与物,是与非,一切只是的恍惚可见。
《十八岁出门远行》解读word精品文档9页
![《十八岁出门远行》解读word精品文档9页](https://img.taocdn.com/s3/m/0e6806e331b765ce04081416.png)
《十八岁出门远行》解读这篇小说最早发表于《北京文学》1987年第1期,是余华的成名作。
其情节极其荒诞,人物行事的原则显然违反常识,不合情理。
这样怪诞的人物和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但这篇小说却成了当代小说的经典。
从艺术上来说,其探索性非常明显。
它肯定不是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可以把它归入现代派之列。
在现代派小说家看来,小说并不是人生的真实反映,而是作家对人生的自由想象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探索不仅仅是在内涵方面,而且是在形式方面。
现实主义小说的现实性的描写,并不是所有小说必须遵循的神圣规范,相反,任何规范都是艺术形式发展的桎梏,对人生的探索必须打破传统的观念,对艺术形式的探索也必须冲破经典的形式规范。
按经典的形式,情节的发展要合情合理,有着鲜明的逻辑因果性。
但探索性的小说,则有可能打破这种因果性,代之以反因果性。
例如在这篇小说中,“我”以敬烟来对司机表示善意,司机接受了“我”的善意,结果却是粗暴地拒绝“我”乘车。
“我”凶狠地呵斥他,他却十分友好起来。
半路上,车子发动不起来,他本来应该焦虑苦恼,但实际上他却无所谓。
车上的苹果让人家给抢了,他本该愤怒、反抗,但他却无动于衷。
“我”本能地去和抢夺者搏斗,被打得头破血流,本该是非常痛苦的,但一点痛苦的感觉也没有。
一车苹果被抢光了,司机却“越来越高兴”。
抢劫又一次发生,“我”奋不顾身地反抗,被打得“跌坐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司机不但不同情和帮助我,相反却“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笑”。
整个小说的情节的原因和结果都是颠倒的,无理到了荒谬的程度。
可是作者似乎觉得这样的荒诞还不够过瘾,对荒诞性再度加码。
抢劫者开来了拖拉机,把汽车上的零件等物品,能拿走的都拿走了。
司机有什么反应呢?作者这样写道:这时我看到那个司机也跳到拖拉机上去了,他在车斗里坐下来后还在朝我哈哈大笑。
我看到他手里抱着的是我那个红色的背包。
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
背包里有我的衣服和我的钱,还有食品和书。
《十八岁出门远行》文本解读
![《十八岁出门远行》文本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7bbb281d0975f46526d3e125.png)
《十八岁出门远行》主题解读摘要:《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代表作品。
整部小说以荒诞的笔法描述了一个十八岁的青年在旅行路上所经历迷惘、痛苦后的醒悟.研究者对本文本的解读各抒己见,本文从分析文本中的一些重要线索来解读文本,发掘作家的写作意图.关键词:《十八岁出门远行》;主题;象征;余华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打破了传统现代主义文学在形式上追求的“似真性”效果,从作品内容上来看,犹如是在对一场梦境的描述,而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研究者也是众说纷纭,莫言说这是“仿梦”小说,余华是“残酷”的天才清醒的说梦者;王蒙认为这是“成长”小说,余华通过十八岁出门远行象征人的成长轨迹,从单纯、困惑、挫折、尴尬到随遇而安;更有学者认为,“小说的范式是沿用了‘寻找与漂泊/流浪’的母题.”①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余华这篇代表作品的主题。
首先,关于文本中的“旅店"。
余华曾说“一部真正的小说应该无处不洋溢着象征,即我们寄居世界方式的象征,我们理解世界并且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的象征。
”②在《十八岁出门远行》文本中,关于“旅店"反复出现了二十来次.在文本中反复出现的“旅店”,本文认为象征的是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精神归宿.文本中经过一路的波折“我”从强调“不操心”“旅店";到在黄昏时分想要迫切的寻找“旅店”;而后遇到一辆“汽车”后,于是“根本不在乎什么旅店”;而“汽车”抛锚后,面对即将来临的黑夜,“旅店”又再一次的来到了“我”的脑中,但是“我”在经历了“抢苹果"事件后,才发现“我”所找寻的“旅店"却是和“我”一样遍体鳞伤的“汽车”。
余华曾说:“一部真正的小说应该无处不洋溢着象征,即我们寓居世界方式的象征,我们理解世界并且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的象征。
”③所以,在越似看起来荒诞的文本内容中,越应该接近最真实的生活.旅店不可能是每一个旅行者要追求的归宿,反复出现的“旅店”,本文认为象征着个体在现实生活总所追寻的精神世界。
《十八岁出门远行》的象征与叙事
![《十八岁出门远行》的象征与叙事](https://img.taocdn.com/s3/m/b4b22b26376baf1ffc4fad98.png)
《十八岁出门远行》的象征与叙事读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感觉始终朦胧模糊。
在路上,不可名状的种种情形围绕着“我”。
在天行将暗下来的时候,茫然的恐惧缠绕着“我”。
这种氛围的形成得益于小说中“旅店”的反复强化和小说单一的叙述视角。
一、小说开头将“我”置于一条马路上,没有告诉读者“我”从哪里来,也没有告诉读者“我”将到哪里去?只有一句话——“我在这条路上走了整整一天”——很强烈地触动着读者的心弦:“整整一天”给“我”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为什么要走“整整一天”?这是怎么样的环境?处在荒原吗?这是读者在最初接触文本以后,急于想知道的结果。
但是作者并没有解答疑问的打算。
接着,事件的模糊性被一步步地强化,作品中出现的所有的人“都不知道前面是何处,前面是否有旅馆”。
他们所知道的都是“你走过去看吧”。
试问我们生活中的人能不问结果而走过去吗,这可不是我们应该有的生活态度。
天都快黑了,可“我”还是处在对前途的一片茫然当中。
而后,“我觉得自己应该为旅店操心”了。
从第一次出现“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到操心“旅店”,“旅店”在我行程中的重要性被越来越突出出来。
它作为一个兴奋点从头至尾诱惑着读者:“旅店”在哪里?“旅店”仅仅是“旅店”吗?从头到尾读下来,“旅店”应该是小说得以存在、得以吸引读者的一个理由。
我就在汽车后面拼命地追了一阵,我这样做只是为了高兴,因为那时我还没有为旅店操心。
但那时仅仅只是想搭车,那时我还没为旅店操心。
现在我真想搭车,因为黄昏就要来了,可旅店还在它妈肚子里。
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可每次都只看到另一个高处。
这一次我看到了,看到的不是旅店而是汽车。
我现在需要旅店,旅店没有就需要汽车,汽车就在眼前。
眼下我又想起什么旅店来了。
……旅店就这样重又来到了我脑中,并且逐渐膨胀,不一会儿便把我的脑袋塞满了。
那时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
我在想着旅店和旅店。
我很高兴地迎了上去,问:“附近有旅店吗?”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
《十八岁出门远行》解读
![《十八岁出门远行》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7be18d23eefdc8d376ee32de.png)
3一、作品及人物简析二、写作手法三、语言特色【参考文献】【作者简介】1、作品简析《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处女作,它讲述了一个刚满十八年的青年,也就是小说中的“我”离家远行的故事。
远行到哪里,为了什么?“我”好像并不清楚,“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一表明“我”正在为自身的长大成熟骄傲,表明“我”对出门远行感到非常高兴。
在看了很多的山很多的云以后,虽然“我”一点都不累,但黄昏的来临,使“我”必须找一家旅店,“我”问了许多人,他们都说,“你走过去看吧”。
“我”觉得他们说的太好了,因为“我”确实是在走过去看。
小说就这样开始,似乎充满了兴奋与喜悦,叙述上强烈地突出“我”的个人意识,使遥远陌生的前方在读者眼中充满了变幻莫测的同时,又使人感到“我”的远行,可能是去娱乐的,可能是要学到本领受到教育的,还可能只是跋涉后的幸福,当然也有可能是一无所获。
小说的主题和线索也已经出现,主题是远行,线索是“我”必须走过去看的旅店。
2、主人公形象分析童真的“我”。
在文章开头写到,我看到了天看到了云,所以就想起来别人的绰号,这里“绰号”这个词语是很重要的,这里暗示了作者的年龄。
什么样的人会对别人的绰号念念不忘呢,很显然是小孩子,小孩子之间是经常以绰号作为彼此的称呼,比如“胖胖、鼻涕虫”之类的。
互相用绰号来打趣是小孩子的专利。
作品中的主人公虽然已经十八岁了,但还是饱含了童趣的经常想到别人的绰号。
随着故事的展开,当我遇到汽车的时候,我猜想车上可能有香蕉,所以我就可以拿来吃了,这个也是小孩子的一种逻辑。
小孩子是很少会考虑礼貌之类的东西的,有好吃的尽管拿来。
童真的再一次的表露在与我给了司机一支烟以后,我就想心安理得的坐进司机的驾驶室。
我把人际关系想象为了一种简单的交换关系,就像小孩子过家家,你吃了我的糖糖,就要让我玩你的玩具。
他是这样的一种推理逻辑,很可爱。
但是作者在表现出来的童趣的同时,更多的是表现出了一种小无赖的形象。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的语言艺术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的语言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0e7e5632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3d.png)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的语言艺术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的语言艺术余华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选入中学、中专教材,应该是对他的现代派小说(也称先锋实验小说)语言的关注与研究。
指导学生品味现代派文学的语言,辨析与把握现代派文学语言的内质、特点和风格。
一、亦真亦幻――现代派文学语言的表现手法余华是以非写实的笔力,从意识“感觉”出现,也有直觉的表现,“我”行在路上,由观感“起伏不起”,自然地联想到“海浪”和“船”。
写男子汉十八岁的特征,是“珍重”前来“定居”的“胡须”,对“胡须”加之“飘飘”动感夸饰,“珍重”大词小用,写“我”即为成年人的独特心理。
他写到“我”对时空的感受,仍然是“心理时间”,“下午的尾声”,时态“通感”成音乐,“黄昏的头发”,创意拟人,最后强调:“我还没有走进一家旅店”,直抒心中的焦虑与不安。
他说:“在我想象力和情绪力日益枯竭的时候,卡夫卡解放了我,使我三年多的时间建立起来的一套写作法则在一夜之间成了一堆破烂。
不久以后我注意到了一种虚伪的形式。
”这里“虚伪”和“写实”相对而言,突破日常生活和传统写作经验的局限,创造“有意味的形式”。
他凭借艺术的联想、想象,勾勒的“海浪”“船”“红色背包”“兴高采烈的马”和“汽车”“旅店”等等,形成现代审美艺术的语境,爆发出生机勃勃的言语生命力。
二、深刻复杂―――现代派文学语言的内在意向余华在《十八岁出门远行》小说中,对生活进行过滤、提炼,以主观心灵的介入,运用“荒诞”特有的形式,描述一个十八岁的“我”初涉社会的不可思议的经历。
重点着笔于搭车途中,满车苹果遭到抢劫,“我”制止挨打,而运苹果的那个司机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笑”,最后他意然抢走我的红背包,坐上那抢劫东西的拖拉机,“还朝我哈哈大笑”。
余华通过变形、夸张的手法,强烈地表达了“我”对世界的真实印象。
余华并不注重故事本身,而注重通过它表达对世界的一种感觉,一种看法,对社会和人生的一种思考。
三、创新求异――现代派文学语言的审美要求余华对传统的“所指”内容的反叛,以创新求异的艺术自觉,追求独特的叙述和精明的语言表达。
解读《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叙事艺术
![解读《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叙事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50134629aeaad1f347933f82.png)
解读《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叙事艺术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是现代先锋小说中独具代表性的一篇,它突破了传统小说的藩篱,有着“成长小说”的模式,又具有寓言的性质,在叙事技巧的运用上具有鲜明的特色。
《十八岁出门远行》讲述了“我”年满十八岁背着红色背包出门远行,在路上遇见的人,发生的事以及“我”内心世界的一系列变化。
小说兼具叙事性和虚构性,这两个方面的个性创造正是小说的精髓所在。
初读时,小说的构思让人捉摸不透,原因就是作者用独特的叙事技巧建构了整个事件,而淡化了事件的背景、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和细节的描绘,制造了一种荒诞离奇的虚构的意味。
小说诞生后作为高中课文选入了多版教材中,但是高中生对这篇先锋小说文本叙事艺术的解读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
(一)叙事结构的开放性传统小说一般注重过程的铺排和结局的渲染,从而弱化了开头的艺术魅力。
余华这篇小说则反其道而行之,开篇即是:柏油马路起伏不止 , 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
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
柏油路是飘忽起伏的,“我”成了一只独自乘风破浪的小船,“我”的心更是充满幻想与不安。
尚未铺陈的情节被抛入式开头抹上浓重的一笔,即让人感到主人公那种深陷未知的浮躁不安,“我”就这样毫无准备地被推入这漫漫人生之途。
虽然小说是虚构的,但是人物在极端环境下的内心感受却是真实的,似乎我们也能体会到在开端即是颠簸不安的状态下少年的心境。
从哲学角度来看,开篇是一个端倪,整篇小说都是主人公在发现内心,探索真实的存在。
对于作家余华来说,小说的意义正是对这种陷入陷阱般的人生真实的不断探索。
与开头相对应,小说的结尾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它不像传统小说在结尾处做一个收束,只留下一个仿佛已经煞尾的模糊感觉。
不禁让人生疑:“我”是否找到真正的心灵归宿?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这样就给读者留出了一个想象的空间,而在高中教学中,此处正是指导学生写作的一个契机。
有人说小说最后描写“我”回忆父亲为我整理背包时的情景即便不写也不会影响小说结构的完整性。
《十八岁出门远行》结构分析
![《十八岁出门远行》结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15773062af90242a895e580.png)
《十八岁出门远行》结构分析
【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开头至“这话不错,走过去看”):写“我”出门远行,在路上心情愉快,有些兴奋,但在黄昏找旅店时却不顺心。
第二部分(从“公路高低起伏”至“那就驰过去看吧”):写“我”搭上了一辆卡车,经过一番周折,“我”感觉与司机“更亲近了”,对找旅店也不很在意了。
第三部分(从“可是这汽车抛锚了”至“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写汽车遭抢劫时一系列“不合情理”的事情,“我”遍体鳞伤时感受到“旅店”其实就在自己心窝里。
第四部分(从“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至结束):这是一段倒叙,写“我”出门前与父亲的一段对话,照应开头。
十八岁出门远行派别
![十八岁出门远行派别](https://img.taocdn.com/s3/m/80675b70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65.png)
十八岁出门远行派别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篇幅虽短,但是意味悠长。
在此我仅对文章的人物方面略作分析,浅抒己见。
我们知道,一首好的诗,并不在于诗人的感情抒发有多么强烈,意境有多么唯美,而在于他能激发读者多深远的想象,我想在小说尤其是小小说中这一规则依然适用,篇幅有限,而联想无限,余华毫无疑问做到了这一点,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有一万种可能的情节:前后的呼应,预设的伏笔,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的推进。
这种充满可能性的情节塑造了不多但是经典的人物形象。
中间有一个小细节是“我”搭着司机的肩,司机搭着“我”的肩给我讲他的恋爱故事,两个人从一开始的剑拔弩张又变得勾肩搭背称兄道弟狠不得同穿一条裤衩了,但是给人的感觉就是司机是善变、懂得变通、狡黠而“我”却是不谙世事,单纯青涩,同一种变化却能给人不同的感觉,能塑造出两个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的人物,很奇妙。
在见识了没有道理可讲的人后,“我”甚至已经觉得能让自己栖身的驾驶室是有着温暖的心窝了。
毫无疑问,“我”成长了,见识了人性,明白了社会的冰山一角,文末回想父亲替我收拾行囊,父亲的一言一行,似乎早已料到结局如此。
综上所言,司机与“我”的人物形象塑造形成对比来表达成长的主题,而父亲的形象昙花一现,但却又不可或缺。
十八岁出门远行及其赏析
![十八岁出门远行及其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fd82eaad1f34693daef3e33.png)
这篇小说是当代先锋实验作家余华的一篇代表作品,它打破了以往文学写实的风格,广泛吸取西方现代化的表现手法,在内容与形式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小说的语言也非常具有特色。
作者在叙述与描写的时候,注重的不是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而是它们在自己心中的感觉。
细腻的个人感觉充满了整个小说文本。
目录作品原文作者简介作品点评十八岁出门远行编辑本段作品原文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
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
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我在这条路上走了整整一天,已经看了很多山和很多云。
所有的山所有的云,都让我联想起了熟悉的人。
我就朝着它们呼唤他们的绰号,所以尽管走了一天,可我一点也不累。
我就这样从早晨里穿过,现在走进了下午的尾声,而且还看到了黄昏的头发。
但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
我在路上遇到不少人,可他们都不知道前面是何处,前面是否有旅店。
他们都这样告诉我:“你走过去看吧。
”我觉得他们说的太好了,我确实是在走过去看。
可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
我觉得自己应该为旅店操心。
我奇怪自己走了一天竟只遇到一次汽车。
那时是中午,那时我刚刚想搭车,但那时仅仅只是想搭车,那时我还没为旅店操心,那时我只是觉得搭一下车非常了不起。
我站在路旁朝那辆汽车挥手,我努力挥得很潇洒。
可那个司机看也没看我,汽车和司机一样,也是看也没看,在我眼前一闪就他妈的过去了。
我就在汽车后面拼命地追了一阵,我这样做只是为了高兴,因为那时我还没有为旅店操心。
我一直追到汽车消失之后,然后我对着自己哈哈大笑,但是我马上发现笑得太厉害会影响呼吸,于是我立刻不笑。
接着我就兴致勃勃地继续走路,但心里却开始后悔起来,后悔刚才没在潇洒地挥着手里放一块大石子。
现在我真想搭车,因为黄昏就要来了,可旅店还在它妈肚子里,但是整个下午竟没再看到一辆汽车。
要是现在再拦车,我想我准能拦住。
我会躺到公路中央去,我敢肯定所有的汽车都会在我耳边来个急刹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十八岁出门远行》结构分析
导读:【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开头至“这话不错,走过去看”):写“我”出门远行,在路上心情愉快,有些兴奋,但在黄昏找旅店时却不顺心。
第二部分(从“公路高低起伏”至“那就驰过去看吧”):写“我”搭上了一辆卡车,经过一番周折,“我”感觉与司机“更亲近了”,对找旅店也不很在意了。
第三部分(从“可是这汽车抛锚了”至“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写汽车遭抢劫时一系列“不合情理”的事情,“我”遍体鳞伤时感受到“旅店”其实就在自己心窝里。
第四部分(从“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至结束):这是一段倒叙,写“我”出门前与父亲的一段对话,照应开头。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