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堡】闽中明珠,细数三明土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堡】闽中明珠,细数三明土堡
【一】易安楼
位置:永安市洪田镇忠洛村的畔溪自然村
三明现存唯一一座堡中堡结构的土堡。

X
土堡建于清道光年间(1844—1847年),内堡为畔溪村民陈希若所建。

其四个儿子扩建外堡,成为独特的堡中堡结构。

土堡正门建造得十分精致。

进入侧门后可看见堡内又有一座土堡。

【二】泰安堡
位置:大田县太华乡小华村
土堡四角都建有角楼,其中东南角楼更是高达7层.每层均密布斜状射击孔,可控制土堡四周的每个角落。

土堡虽小,却高达三层。

与大田常见的围龙屋式土堡不同,泰安堡为中间开天井,两边住人的建筑形制。

【三】广崇堡
位置:广崇堡是小华村另一座堡式民居,与泰安堡遥相呼应。

广崇堡建筑形制奇特,由院落式围屋与炮楼式的厢房组合而成
【四】大田武陵上岩聚星楼
【五】沙县“孝子坊”
位置:沙县琅口大水湾
孝子坊离沙县不算太远,9公里,十余分钟的车程。

在沙县去南阳乡的路上,有一块醒目的标志牌,站在公路上就可以看到这片古厝群。

古厝建于清乾隆年间,至今有230多年历史。

占地面积约8980平方米,是目前沙县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清代古民居
【六】芳联堡
位置:大田均溪镇许思坑村
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是大田县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座古堡。

土堡外墙厚实,设有枪眼、瞭望窗、角楼等军事设施。

堡内二进院落,厨房、下水道、粮库、碾房、水井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据史载,芳联堡乃清道光年间太学张应滥、张元梅父子所建。

占地3600平方米,堡内房间160间。

房梁木雕
【七】步云楼
位置:大田县太华乡的魁城村
据记载,步云楼为魁城村国子监陈登钱于清同治三年建造。

如今步云楼已无人居住,成了当地村民的养鸡场。

(以上图片均来自三明论坛)
【八】安良堡
大田县桃源镇东坂村,建于清咸丰年间,土堡建在坡度大的地方,前后落差高达14米,建筑难度超乎寻常。

堡墙高大、堡前还有一条深溪沟和独木桥,双重堡门,防御功能异常突出。

三级大台基、前低后高、阶级跑马道、墙上包房是该堡的最大特色。

安良堡的内部景观,由低而高阶梯式的堡墙宛如长城之城墙
安良堡的走马廊。

这是土堡的典型特征之一,所有的土堡几乎都有畅通式走马廊,可以在堡墙上自由穿行
【九】琵琶堡
位于大田县建设镇建国村的一座山岗上,从空中看造型很像琵琶而得名。

站在窄的那头仰望,暮色中的土堡宛如泰坦尼克号航船,高耸着那标志性的船头遨游在闽中的苍茫大山之间。

琵琶堡是现存已知最早的土堡,是明洪武年间始建的。

是一座纯粹用于军事防御的土堡,几乎没有居住空间。

【十】茂荆堡
位于尤溪县台溪乡盖竹村,建于清乾隆年间,高台阶,高台基,前方凸后弧圆,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

里面设施齐全,具备一定的居住功能,目前没人居住。

依坡而建,属于山坡堡。

【十一】光裕堡和瑞庆堡
位于尤溪县台溪乡书京村。

俯瞰瑞庆堡可以看出土堡的基本形式:民居围墙,简单可以理解是一座围城的缩小版。

堡墙的作用就是防御,相对独立,不像土楼的墙体除了防御之外还要作为房子的承重墙。

在这里,堡墙即使倒了,里面的房子依然完好。

这也是与土楼的主要区别之一。

光裕堡的铁皮大门,要攻破它可不容易。

【十二】双元堡
双元堡位于沙县水美村,周边还有“双吉”、“双兴”土堡,并称“水美三堡”。

高高的堡墙之内就是民宅。

【十二】安贞堡
安贞堡是福建土堡当中的另类,它是一座私宅,由当时当地富豪乡绅池占瑞、池连贯父子模仿宫廷样式花重金用14年时间兴建的。

据传他们还专门到北京故宫采集图样,建起了这座乡村版的故宫。

城堡的木建筑分为上下两层,每层有内走廊。

全堡共有房间350间,厅、堂、卧室、书房、粮库、厨房、厕所齐全,还有水井和下水道,可容千余人居住。

安贞堡有一处现象令人疑惑:建堡一百多年,堡内的任何一个角角落落里,从来不结蛛网。

神秘的是,堡内有两幅壁画,是当初建堡时画的。

一幅是“千蛛扫去”,画中一个仙童正拿扫帚拂去飘落的蜘蛛;一幅是“万蝠招来”,画中仙童手挥芭蕉叶将蝙蝠收入一个巨大的葫芦中。

后来人们通过查找资料、调查采访、实地考察以及动手试验探索导致安贞堡无蛛蛛、蚊子的真正原因是:大量的蝙蝠存在是安贞堡没有蜘蛛、蚊子的直接原因;堡内无人居住,没有灯光的堡内环境,是安贞堡没有蛛蛛、蚊子的根本原因。

(八至十二图文来自冯木波的博客,更多信息请访问/fmb1966)
【十三】万宅绍恢堡
位置:大田县广平镇万宅村
三明三元、梅列、沙县、永安、大田、清流6县
1、数量:6个县历史上建有土堡64座,已毁23座,现存的土堡(土楼)41座,保存较好的有15座,一般的21座,空壳的(只剩堡墙)5座。

全市历史上建有土堡(土楼)约2000余座,其中宁化较多,四乡都有,如湖村镇的黄山寮村,先后建有7座土堡。

2、分布:永安27座,现存20座;大田18座,现存11座;沙县5座,现存3座;三元1座;梅列1座。

3、种类:方堡(包括日字形、目字形等)21座;围龙屋堡(前方后圆)15座;圆堡2座;椭圆堡1座;不规则堡2座。

4、年代:17世纪2座,18世纪5座,19世纪17座,年代不详
7座。

现存年代最早的是大田建设的琵琶堡,始建于1628年至1644年间(明末清初),最晚的是大田现广平镇万筹村的光裕堡,始建于1906年。

从上述6县土堡及宁化、尤溪等各县土堡情况来看,三明土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突出的防御性
由于建土堡的目的主要用于防御匪寇入侵,其厚实的堡墙为显著特征之一。

以常见的方形三层土堡为例,墙基宽度可达一丈二,约3米多宽;底层和二层均不对外设窗,三层虽对外开窗,亦是内大外小的长型喇叭口,作为瞭望、射击和通风,墙上布有密集的射击孔及防火攻的注水孔;一般只设一个大门,多为双重门,且外重门均包贴铁皮,门上方还设防火水槽及注水孔;四角通常设有2-3个突出堡墙的炮楼,可以有效地封锁大门及射击死角。

2、求实的经济性
构筑土堡的材料主要是黄土和杉木,可以说取之不尽。

尤其是黄土,用时取自山坡,十分方便;毁时可重复使用又不造成建筑垃圾。

建造土堡的施工技术较易掌握,可以说是原始落后的技术手段,本地人就可操作完成;一般施工季节安排在农闲的冬季,既干燥少雨,又易集中大量劳力,从而降低了建堡费用,无须积累大量资金才动工。

3、讲究的坚固性
无论建于田园之中,还是山坡之上,土堡墙基都较高,一般在1米以上,其做法是用大块卵石筑基,并且大头朝里,小头朝外,缝隙用掺有红糖、糯米、白灰等拌合的三合土勾填,既坚硬又不易遭受破坏;墙体之中都埋有竹片木条等水平拉结性筋骨,防止日久年深产生裂缝,可保整体结构无大恙;为防墙体遭受风雨侵浸受损,挑檐出口较大,通常设计1米多的屋檐。

4、良好的物理性
厚实的墙体,由于是生土夯筑,往往厚达3米多,如此宽度的墙体,使堡内形成冬暖夏凉的小气候,有的堡内还设有藏窖,温差不大的环境能使物品易于保存;加之顺畅的给、排水系统,既使是降雨量
大的春季,堡内乃十分适于族人居住。

5、和谐的独创性
从城、坞、寨演变而来的三明土堡,整体造型上表现出自己的独创性。

年代最早的是宁化淮阳村的程脑上城堡,始建于隋末唐初,据现今考察,应为大城堡,并非一般土堡;而后,三明境内建造土堡以方堡为主,从建筑平面看,有正方形、长方形、前方后圆形、不规则形等,除永安、大田建有个别圆堡外,三明各地土堡以方堡、前方后圆堡(围龙屋)为多;从建筑造型上看,又有正方堡、长方堡、殿堂式、府第式、五凤楼(九井十三厅)、圆堡、椭圆堡、马蹄形堡、琵琶形堡等多种模式。

不论哪一种模式,均为生土夯筑,具有底墙厚大、墙角设炮楼(俗称铳角)的特点,是闽西土楼、粤东围龙屋的前身。

三明境内尚存的土堡,数永安安贞堡规模最大,保护最完好,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宁化石壁为中心的三明土堡,是一种古老的客家民居建筑,与其相类似的建筑还有赣南的围屋、闽西的土楼及粤东的客家围龙屋。

三明土堡与闽西、闽南土楼(土堡)的演进关系
永定的堡、寨源自宁化堡、寨。

宁化日益成熟的土墙屋夯筑技术,为永定“堡(寨)宅合一”土楼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宁化的“九井十三厅”建筑形式,伴随着永定客家人根基渐稳、经济实力渐强及对居宅质量的追求,翻版成为永定雍容华贵的“五凤楼”,并冠以“某某第”的称号。

三明土堡的现状
对沙县、梅列、三元、永安、大田和清流6县土堡及宁化、尤溪等县土堡情况来看,其现状分保存较好、一般、较差、空壳四种:
1、较好的土堡,指堡墙墙体基本完好,自建堡起堡内就有人居住,堡内建筑基本完好,各项功能基本保存。

如:
沙县凤岗街道水美村的双元土堡(建于1862年);
大田县均溪镇许思坑村的芳联堡(建于1821—1850年间);
永安小陶镇大陶洋的殿堂式正远楼(建于1873年);
大田县广平镇万宅村的五凤楼式绍恢堡(建于1850年);
广平镇万筹村的五凤楼式光裕堡(建于1906年);
洪田镇忠洛村的殿堂式阳尾土堡(建于1855年)。

2、一般的土堡,指土堡墙体部分已损,屋面小部分损坏,木结构大体完好,无人(步云楼、曹源土堡除外)居住的土堡。

如:永安市小陶镇八一村的允升楼(建于1864年);
大田县建设镇建爱村的琵琶堡(建于1628—1644年间,殿堂式);
三元区莘口镇曹源村的曹源土堡(建于1857年);
大田县太华镇小华村的泰安堡;
大田县太华镇魁城村的步云楼(清同治年间);
三元区莘口镇曹源村的曹源土堡(建于1857年)。

3、较差的土堡,指墙体损坏较大,几处以上墙体倒塌,堡内建筑损坏较大,屋面破损严重,木结构稳定性差,若不修理无法上楼,大部分建筑不适合人居住,各项功能丧失等。

如:
沙县凤岗街道水美村的双兴土堡(建于1848年);
沙县凤岗街道水美村的双吉土堡(建于1847年);
永安市小陶镇新寨村永峙楼(建于1862年);
永安市小陶镇五一村固吾圉堡(建于清道光年间);
永安市小陶镇洪田镇黄坑村的黄坑土堡(1855年);
永安市小陶镇洪田镇忠洛村的殿堂式东山土堡(1857年);
永安市西洋镇福庄村的殿堂式会清堡(清嘉庆年间,建筑平面如官印);
永安市燕西街道办事处吉山村上吉山土堡(清代,下廊上厅式,无厢房);
永安市燕西街道办事处文龙村的复兴堡(年代不详)
大田县广平镇广平村的鸿禧堡(建于1893年);
清流县邓家乡田中村的殿堂式上土堡(始建于1773年);
大田县广平镇均溪村的龙会堡(年代不详)。

4、空壳的土堡,指只剩堡墙或部分墙体,堡内无建筑的土堡或遗
址。

如:
梅列区陈大镇长溪村的茂安堡(建于1857年);
永安小陶寨中村的永盛楼(建于1652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