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探索多元化形式的实践

合集下载

现代艺术的多元化探索

现代艺术的多元化探索

现代艺术的多元化探索
现代艺术的多元化探索正成为艺术界的一大亮点。

传统观念中的艺术定义逐渐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多元化不仅仅体现在艺术形式的多样性上,也涉及到艺术家背景、文化视角和审美取向的广泛融合。

在当代艺术的舞台上,艺术形式的多元化表现尤为明显。

绘画、雕塑、摄影以及新媒体艺术并存,每一种形式都在尝试突破传统的边界,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艺术语言。

例如,数字艺术通过虚拟现实和互动装置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体验,打破了传统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感。

除了形式上的多元化,艺术家们的背景和文化影响也对当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球化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更加频繁,艺术家们从自己独特的文化视角出发,创作出富有独特魅力的作品。

这种文化多元化不仅丰富了艺术的内涵,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对话。

在审美取向上,现代艺术对传统美学标准进行了挑战和重新定义。

越来越多的艺术作品表达了对美的多样理解,从抽象艺术的形式美到概念艺术的思想深度,每一种审美观点都在丰富和拓展艺术的边界。

综上所述,现代艺术的多元化探索不仅仅是形式和内容的革新,更是一种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和超越。

这种多元化不断激发艺术的创新力量,使艺术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全球对话的重要平台。

艺术设计专业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

艺术设计专业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

U i ri f hn hio cec n eh ooy S ag a 2 0 9 , hn ) n esyo S a g a fr i ea dT cn l , h nh i 0 0 3 C ia v t S n g
Ab ta t s r c :Th se sy ams t r moe t e d v ri fu v riy e u ai n in v t n a d t e e tb ihme to n e rt d i sa i o p o t h i est o niest d c t n o a i n h sa ls y o o n fi tg ae mul —e e e c i tu t r wh c sc  ̄id o t b d p i g a sud n 一 c s d ta h n tl fc sn n t a h r n t lv lt a hng sr cu e, ih i a e u y a o tn t e t ̄ u e e c i g sye,o u i g o e c e sa d i
o ahn n ao rl e rc c ; rc cl n a igtahn fec iga dm jr e tdpat e pa t a adt i n c ig t a i i rn e
0 引 言
当今 国际早 已进入 多元化 时代 。当代学 校实行 多
元 文化 教育 的一个 主要 目的就 是 要培养 所有 的学 生进
t er ta h n e ds t e l e h a sg e f n to s n e c n c l b r to a n e c e s By on S a su y h i e c i g n e o r ai t e s in d u ci n a d t a hig ol oa in mo g t a h r . d i g O t d — z a

高校染织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多元化及其效果——以浙江理工大学为例

高校染织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多元化及其效果——以浙江理工大学为例
c l v to h u d b a e s t e c r f p a tc e c i g,c e t iy a d p a t i g a i t f t e s u e t u t a i n s o l e t k n a h o e o r cie t a h n i r ai t n r c i n b l y o h t d n s v c i s o l e ta n d t r u h t e wh l t a h n r c s ,a d t a a o a l r c ie t a h n y t m h u d b h u d b r i e h o g h o e e c i g p o e s n h ta f v r b e p a t e c i g s s e s o l e c
The Di e s f c i n o a tc l Te c ng M o e f Te t l tDe i n Un v r ii s a d I s Ef e t v r ii ato f Pr c i a a hi d l o x ie Ar sgn i i e s te n t f c
J u n l嘉 兴 x n ie st o r a f J学 院学 报 v ri o i ig Un a y
第 2 卷第5 21 年 9月 V3 期 01
o . 3 No 5 12 . 2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19
1 . 9 9 iis . 0 8 6 8 . 0 1 0 . 3 0 3 6 /. s n 1 0 — 7 1 2 1 . 5 0 0
me t n a cme ta d in v t n n .e h n e n n n o ai .Te tl tDein o h ja g S i Te h Unv riys g etd t a bl y o xi Ar sg fZ ein c— e c ie st u g se h ta it i

关于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指导模式的探讨

关于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指导模式的探讨

关于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指导模式的探讨摘要:针对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指导模式存在的弊端,强调了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环节的重要性。

并以全面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提出了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指导模式及操作手段。

从而有利于推动艺术设计学科及专业人才培养的健康发展关键词:毕业设计教学指导模式手段从长期教学实践调研中不难看出,当今大多数院校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设计内容大多是专业课的重复,即选择某一设计主题后,仍采用以往教学课程的内容进行重组表现,完成系列的作品即可。

虽然作品的数量很多,但表现形式与以往作品基本雷同,这是以总结性为目标的模式。

在这种情况下指导的专业毕业生在整个知识结构上难免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不足,也没有为整个教学体系的最终环节注入新的活力。

久而久之,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态度不够重视并逐渐丧失了兴趣和自信。

更为严重的是,高校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压力,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到艺术设计领域高级专业人才的输出。

一.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毕业设计既是体现专业教学理念及教学成果的最终环节,又是毕业生的成果总结及面对社会需求的能力表现。

其指导模式是全面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系统整合课程。

现代教育中的任何一个教学环节都贯穿创新教育的原则,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毕业设计的教学环节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环节中关键的一环。

从毕业考察、毕业设计课题选定、初步设计概念、设计方案深化、设计作品的完善以及毕业设计随感(小论文),最后到毕业设计作品公开汇报展览。

其中的各个环节过于松散,学生完全没有将自己的设计与时代经济紧密结合,从而没有为社会相关设计产业带来切实的经济效益,设计创意更新节奏较慢,存在严重的抄袭现象,这些都加大了学生的就业压力。

现在的市场还是需要更多的创意人才,如果学生草率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设计,也就意味着学生对四年的学习成果做出了放弃性操作。

从而限制了其工作能力的提升空间。

开展探索性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与思考

开展探索性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与思考

员具有基本 相同的学术背景, 另外, 指导教师为了保证学生顺 利
毕业 , 也很 少敢于越 过专业 的边 界另辟 蹊径 确定指导题 目。因 此, 这类 以知识或专业 为导 向的题 目, 既 难以适应 当今社会 以问
目前多数 高校 为了确保 毕业设 计 ( 论文 ) 质量 , 实施了一系 列管 理创新 , 这些管理创 新措施基 本上 已形成了事实上 的操 作 标准 。 在毕业设计 ( i 2文 ) 工作 开始之前 , 管理部 门就制定 了严 格 的规定 , 同时组织专家组 对指导教 师拟制的题 目和内容要求 进行审查 。 另外, 对毕业 设计 ( 论文 ) 的开题 、 中期检查 和验收 答辩 等环节也采取了专家组集体评议 , 以方便实施全程监 控。 这些 措施对于确保 本科毕业设计 ( 论文 ) 质量 , 督促指导教 师加强指导等起 到了重要 的把 关定 向作用 , 但专家 组和集体评 议也 容易导致集体平庸 。 指导教师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顺 利完成 学业, 不得 不迎合专家 组的要求 , 很 少敢于提 出带有挑 战性 的 题 目, 也不敢放手让学生在课 题研究中另辟蹊径。 相关研究成 果表明, 【 2 大多数毕业设 计 ( 论文 ) 题 目是对所
国 吨 力 毅 奄
D O I 编码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7 - 0 0 7 9 . 2 0 1 3 . 0 4 . 0 7 7
2 0 3 年 第 4 期
开展探索性本科毕业设计 ( 论文 ) 的实践与思考
寇红召 高承实
摘要 : 分析了现有本科 毕业设计 ( 论文 ) 的组织和管理模式 , 指出了由于该模式存在的教 师垄断选题、内容 以知识和 专业为导向、 研 究路 径 固化等弊端所导致的教 师因循 固有模式、 学生 自 主性发挥 不足等问题 , 针对性地在本 科毕业设计 ( 论文 ) 中开展了探索性课题研 究。 阶 段. 胜进展 表明, 在本科毕业设计 ( 论文 ) 中开展探索性课题是可行的。 结合 实践探讨了指导教师的指导方式和作用, 并就创新探 索 性毕业设计 ( 论文 ) 课题的质量评 价、 延长毕业设计 ( 论文) 时间、 加 强团队协作和进一步拓展 学生的自主空间等问题给 出了 建议。 关键词: 本 科毕业设计 ( 论文 ) ; 组织管理模式; 指导教 师; 探索性课题 作者简介: 寇红召 ( 1 9 6 2 一 ) , 男, 河南临颖人 ,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密码 工程 学院, 副教授 ; 高承实 ( 1 9 7 3 - ) , 男, 辽宁新民人 , 解放

艺术设计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艺术设计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艺术设计社会实践活动报告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是由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组织和策划的,旨在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向社会传递美好、正能量和正面的价值观。

活动主要围绕着“美”展开,希望通过美的展示和传递,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美的力量,提升心灵和社会的美好情感。

活动主要分为三个环节:首先是在社区举办艺术设计展览,展示学生们的优秀作品,吸引社区居民前来参观。

其次是组织一次艺术设计公益讲座,邀请专业人士和知名艺术家来分享艺术设计的魅力和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艺术设计的重要性。

最后是在社区进行艺术设计创作活动,邀请社区居民参与,提高他们对艺术设计的兴趣和认识。

在活动中,我们收到了社区居民和参与者的热烈反响,他们对我们的艺术作品和展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也对我们的艺术设计讲座和活动表示了兴趣和支持。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不仅为社区带来了美的享受,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了艺术设计的重要性,促进了艺术设计在社会中的发展和传播。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深刻体会到了艺术设计对于社会的积极影响,也得到了更多的实践经验和实战能力。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会继续开展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将美的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的团队成员也得到了很多的成长与收获。

在组织和策划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学会了如何与社区居民和专业人士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

在艺术设计展览和创作活动中,我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和影响力,对艺术设计的理解和把握也更上了一个层次。

除此之外,我们还收获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意识到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我们不仅要追求个人的创作和发展,更要承担起向社会传递美好的责任,为社会带来正能量和积极影响。

这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激励我们更努力地学习和创作,为未来的艺术设计事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最后,我们还要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们的人,感谢社区居民、专业人士和艺术家们的支持与参与,感谢我们的老师和学校对这次活动的大力支持。

艺术设计多元化发展思考论文

艺术设计多元化发展思考论文

艺术设计多元化发展的思考【摘要】艺术设计是人类自觉的创造性劳动,它的产生源于人类初始的生存需求。

艺术设计在人类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是个多元化的学科,设计的产生始终与人类的需求紧密结合,并不断推动人类的进步。

当今,艺术设计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汇集了实用功能与艺术审美于一身的特性,被人类的认可,并成为设计者不断的追求。

【 abstract 】 art design is the creative work of human consciousness, it produced from the initial survival needs human. art design in human life is everywhere, it is a diversified subjects, the design of produce always to human needs closely, and constantly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mankind. today, art design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t brings together the practical function and artistic aesthetic in one characteristic, human recognition, and becomes an architect ceaseless pursuit.中图分类号:j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艺术设计多元化的内涵艺术设计的多元化是指在现实生活的条件下为满足不同生活和兴趣爱好的人群而对传统的不同地域民族和审美的设计产品的继承、发展和再利用。

艺术设计具有审美性、功利性、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

艺术设计多元化的内涵既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

静态的设计多元化就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地域、文化、生活习性而形成的不同的审美情趣和产品,要求它是地域的、民族的,是静态的、动态的。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模式多元化的探析与实践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模式多元化的探析与实践

( 三 )毕业设计 的辅 导 、监管流于形式
毕业 设计的辅导 、监管 因为各种主客观 原因 出现 重结果 、 轻过程 、流于形式 ,毕业设计平 台系统缺 乏针 对性等问题 。 1 . 师生 间不能及时有效地沟通 、交流 。首 先是有的学生忙
二 、毕业设计模 式多元化的构建及 实施路径
( 一 )毕业设计起始 时间多元化的选择 针对 目前毕业设计 在时 间安排 上往往与学生 在顶 岗实 习 、
设 计时间可以提前到大二下学期 ,甚至更早 。等到大 三上 学期 位后尽早地融入社会 奠定基础 。 临近实 习,大 多数 同学的毕业设计 已经有 了一个 雏形 ,后期也 就是深入优化的 问题 , 相 对工作量就会小很 多,而且 后期在企
3 . 优化专利 、大赛的作 品 将 专利 、大赛的作 品优化 可以成为好的毕业设计作 品。这
1 1 2 l 设计教学与实践
升学和就业时 间上有 所冲突 的现 实 , 学生可根据毕业设计选题 、 务繁重 ,能更好地激 发学生的潜在主动性 、工作积 极性 和团队 毕 业设计形式的不 同,选择不 同的时间点来做毕业设计 。毕业 协作力 ,明确 更多的社会担当与社会责任 ,为未来走上工作 岗
关键词 :高职艺术设计 ;毕业设计 ;模 式多元化
基金项 目: 本文系 2 0 1 5 年度 院级高职教育研 究基金项 目 “ 高职艺术设计 专业 毕业设计模 式创新 研 究与实践”( 1 5 J Y 1 1 1 )阶段性研究成果。
高职毕业设计是学生 对于 自己在学 校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和 于就业 、 升学 , 以至于辅导教师的指导不能有效 及时地贯彻 , 有 已掌握专业能力 的全 面总结、检验和提升 ,对于培养学生 的基 时甚至 因为各种原 因导 致辅导老师与学生无法联 系 , 以致于临

现代艺术设计的多元化探讨-现代艺术论文-艺术论文

现代艺术设计的多元化探讨-现代艺术论文-艺术论文

现代艺术设计的多元化探讨-现代艺术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在高速发展的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化艺术之间的交流很多、人们的视野随之开阔、人们的思维也更加活跃,人们就会追求自己独特的个性去表达内心的情感思想。

现代艺术设计作为艺术交流与信息传达的载体,各国设计师用其视觉符号语言进行跨地域文化的交流,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又为设计多元化的飞速发展提供了支持。

本文将从现代艺术设计多元化的理论研究、多元化设计作品分析以及现代艺术设计多元化体现等方面展开了论述,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多元化做了初步的探究。

一、现代艺术设计多元化理论研究张蕾在《现代艺术设计多元化研究》中通过纵向、横向以及主观、客观等多方面对设计多元化的分析,从中得出了艺术设计的多元化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陈苏在《现代艺术设计多元化研究》中提到:现代设计的多元化已经成为未来设计的发展的主旋律。

在艺术设计领域中,对于多元化文化的冲击与接纳推进了文化艺术的频繁交流,也在不断拓宽设计视野中强化了思维多元化。

刘选金在《试论现代艺术设计的多元化发展》中提出:我国在经济上与国际接轨,我国应在继承自身五千多年艺术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艺术设计国际化与多元化的成功经验。

闫莉在《现代艺术设计的多元化发展研究》中提出:艺术设计因为地区的差异,导致现代艺术设计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

上述研究从艺术设计的多元化在经济、社会及未来发展等方面的提出了一些相关理论研究,这些研究理论为本文论述现代艺术设计的多元化提供了有利的参考。

二、多元化设计作品分析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很多的西方思想风格涌入中国,包豪斯运动、构成主义、波普艺术等的流入迅速的影响了设计师的创作风格。

中国平面设计师靳埭强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在设计造型和构图的几何化和材料表达的多元化来设计,在设计作品中运用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具以及东方哲学思想不同的创作元素,设计画面上形成它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设计风格。

现代艺术设计多元化的研究

现代艺术设计多元化的研究

现代艺术设计多元化的研究摘要:“多元化”是当下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的概念,涵盖了众多领域,如文化、教育、设计。

艺术和设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多元化”的影响力和意义明显易见,多样性并非只属于当代,它早已深深影响到我们的社会。

从一开始,这种趋势就一直存在。

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趋势开始变得越来越明显,并且也已变成当今世界的一种重点。

关键词:艺术设计;多元化;现代1、研究背景及意义近年来,全球各地的居民都拥有了较好的生活质量,他们既能够满足日常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也能够获得心灵的安宁。

因此,艺术设计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能够满足各类消费者的需求,也能够体现出创意的思想,从而推动了各类艺术设计的繁荣和进步[1]。

多样性的艺术设计已成为历史的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并且正在成为未来的主流。

2、设计的产生自古以来,人类就开始利用各种生产工具来创造出新的物品和工具。

为了让自己满意,他们不断地思考如何制作这些东西。

这种思考过程中,设计思想也随之而来,但当时的设计大多是出于无意识的,完全是为了满足它们的功能需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劳动经验不断积累,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审美意识也日益增强。

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同时,人们开始更加重视美感,因此,艺术应运而生在原始社会,设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2]。

3、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多元化表现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进步,艺术设计已经从传统的视觉形式转变为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创造性表达。

无论是现代城市还是乡村,艺术的魅力无所不包,它已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且已成为一个独特的具有深远影响的社区。

在这个充满活力的信息时代,艺术和设计的多样性变得非常突出。

这一趋势与当今的社会需求相吻合,为全球的创意和审美带来了丰富的选择。

这也为整个设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尽管艺术设计的多样化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好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一方面,在这种多样化的世界化设计风格中,有些设计师过于关注产品的商业价值,只追求潮流和时尚,不断模仿他人的设计,从而失去了自身独特的风格。

工艺美术专业多元化毕业设计实践模式研究

工艺美术专业多元化毕业设计实践模式研究

工艺美术专业多元化毕业设计实践模式研究作者:张晓青来源:《科技风》2021年第16期摘要:毕业设计是本科阶段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大学四年的“重头戏”。

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毕业设计要在教育模式、教育质量上有新的突破。

加强设计内容的现实意义,是调整毕业设计的首要任务,在此基础上的多元化毕业设计实践模式也应运而生。

关键词:毕业设计;实践模式;多元化课题;跨学科交叉ResearchonthepracticemodeofdiversifiedgraduationdesignunderthecomprehensivereformofdesignmajorZhangXiaoqingAnhuiPolytechnicUniversityAnhuiWuhu241000Abstract:Graduationprojectisanimportantpracticalteachinglinkinundergraduatestage,anditisalsothe"keyplay"oftheUniversityforfouryears.Inthenewmodeofpersonneltraining,graduationdesignshouldhaveanewbreakthroughineducationmodeandquality.Tostrengthenthepracticalsi gnificanceofthedesigncontentistheprimarytaskofadjustingthegraduationdesign.Onthisbasis,thediversifiedgraduationdesignpracticemodealsoarisesatthehistoricmoment.Keywords:graduationdesign;practicemode;diversification;subject;interdisciplinary畢业设计是本科阶段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以自主选题,“一人一课题”,毕业设计作品+毕业设计说明书形式完成。

艺术院校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探索与实践

艺术院校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探索与实践

艺术院校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探索与实践作为实践教学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是学生应用所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科学研究能力的综合训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

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加上艺术类院校自身的特殊性,传统的毕业论文形式已不能完全满足现实的需要。

针对艺术类院校毕业生的实际情况,为了"不拘一格降人才";,有必要对传统的毕业论文形式进行拓展,实现毕业论文"多元化";.一、目前艺术院校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一)传统毕业论文形式的不足(1)传统的毕业论文方式形式单一,过于死板,学生的选择余地小,大大限制了学生才能的发挥,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未来发展。

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发现,真正能达到实践要求的毕业论文很少,很多是应付了事,甚至近几年还出现不少学术不良行为。

(2)对于艺术类院校(音乐类、美术类)来说,只用传统的毕业论文形式来展示毕业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就更加的不足。

传统的毕业论文形式要求学生写出一定字数的论文,根本不能体现艺术类学生的实际水平。

比如学习歌舞表演的毕业生,写一篇传统的毕业论文能否科学客观地反映他的歌舞表演水平,结论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毕业论文形式进行改革。

(二)普通院校毕业论文多元化已有实践(1)浙江工商大学出台《普通本科生科研作品代替毕业论文(设计)暂行办法》,从2011届毕业生起开始实行。

(2)四川大学则于2009年出台《关于坚持"高质量、多样化";原则进一步加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补充意见》,已在该校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进行了试点,毕业生可用与专业相关的作品、设计、调研报告等代替毕业论文。

案例分析、毕业设计和调研报告都可作毕业论文,突破"一人一题";,允许"多人一题";.(3)中国政法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以本科毕业论文改革为"切口";,"大论文";的出现,可以说是一个教育上让人欢欣鼓舞的消息。

多元化理念下设计教学论文范文

多元化理念下设计教学论文范文

多元化理念下设计教学论文范文多元化理念下设计教学论文范文1.评价目标的多元化为什么要进行教学评价?通过教学评价达到怎样的效果?这些关于评价目标的问题正是开展好评价活动的基础。

只有评价目标的多元化,才能使评价主体、评级角度、评价方法等方面的多元化得到充分的保障。

在传统的教学中,评价目标是较为单一的,即通过一个分值来划分等级,教师给出一个分数后就完成了整个评价活动,使艺术设计过程中很多重要的方面都得不到应有的关注,更没有体现出评价的重要作用。

具体到艺术设计教学来说,多元化的评价目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划分等级目标、信息反馈目标和促进激励目标。

首先是划分等级目标。

一定的量化评价是必要的,其虽然不能全面、细致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但是仍不失为一种便捷的评价方法,能够让学生通过量化结果判断出自己的大致学习状况,而教师也可以根据该结果进行一些甄别、选拔等活动。

其次是信息反馈目标。

学生们的表现对于教师而言就是一面镜子,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更是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教师通过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和了解,及时对教学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从而使教学本身得到改进和完善。

教师要注重评价的这种信息反馈功能,而不是打出一个分数后便草草了事。

最后是促进激励目标。

艺术设计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的表现也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结果,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使评价尽可能的全面,使该评价结果能够成为学生继续努力的助推器,为后续评价活动的展开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都是唯一的评价者。

但是这种评价方式更适合于有着标准答案的一般学科,而不适用于艺术设计教学。

这是因为艺术设计是一门艺术创造,学生在每一次创作中都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热情,并希望得到一个客观、准确的评价。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的评价与学生自己的心理预期相差较大,则必然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

而如何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呢?那就要打破教师作为唯一评价者的传统,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让学生的创作得到更加全面和公正的评价。

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的多元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的多元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的多元化[摘要]中国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艺术精神。

今天的传统文化并没有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汹涌浪潮而消失,相反却得到了重新认同和进一步的肯定。

艺术设计实践证明,艺术设计只有向传统文化汲取营养,扎根于本民族肥沃的传统土壤,在世界文化范围内才能拥有显赫的地位与价值。

艺术设计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在传统文化的参与和制约下展开和完成,并体现出当时文化的风貌,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而艺术与科技,又同属于广义的传统文化范畴。

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

不同的传统文化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心理结构,或者说文化心理逻辑,反映不同的价值和审美观念。

[关键词]设计传统文化文化民族美学形式事实上,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早已经把那些落后的传统文化糟粕淘汰,被保留下来的都是经得起岁月的洗刷,对今天和明天能够产生影响的。

那的确都是人类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且在艺术设计长河中得到广泛应用和延伸。

在人类创造、使用传统文化的同时,应该给人以方便和利益,并带来美的享受,更需要有效地利用传统文化元素使其继续保持生命力。

这种“美”与“美”的创作之道的对应法则,正是从我国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中提取出来的。

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对中国审美传统有所认识,对设计师而言是相当必要的。

继承并发展一切优秀的文化传统,是设计创新的前提。

而脱出美学传统的物化表现,将美学传统的精神注入到设计师的头脑里并与现代意识相结合,其本身就是一种设计理念的创新。

接下来就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提炼、概括、演绎,以便更好的把这些元素应用到艺术设计中来,也希望借此交流能促进传统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多元化特征。

一、哪些属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都是以其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深邃的含义而富有极其耐人寻味的文化意蕴呈现出来。

拟从远古先民的自然信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以及富有浓郁特色的民俗等方面全面诠释传统文化所透射出的艺术美学价值。

发展艺术设计多元化的方法浅探

发展艺术设计多元化的方法浅探

发展艺术设计多元化的方法浅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设计的内涵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设计已经不仅仅是形态的设计。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我们进入了知识社会, 生活的内容不仅仅是功能上的满足, 而开始追逐于精神和文化的内涵, 设计的内涵和由形态设计扩大到形态设计和非形态设计, 及其二者的综合设计, 设计的多元化日益显现。

一、对传统造物理念的继承综观我国古代设计的发展历史, 有些人认为已经过时,其实有些东西并不会过时, 也永远不会过时, 因为设计是人类生的活需求, 虽然时代在变化, 设计的内容和生活的内容在变化, 但是人类的本质没有变化, 生活的追求本质没有变化。

虽然古代科学技术的低下, 但是我国悠久的农耕文明中,对天地人关系的认识深度和哲理性远远强于现代, 对宇宙的感悟能力也远远大于目前。

古代的"三才";、"无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生存理念与我们目前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同出一辙。

所谓"三才";是指"天";、"地";、"人";。

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对天、地、人三者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 文字出现后把它们上升为指导生活和设计的理论。

在设计中, 体现为"天时, 地气, 材美, 工巧";。

其含义包含两层, 一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在设计造物中要利用和遵循自然规律, 按规律办事; 另一层的意思是对科学的认同, 从而为以后的人们逐渐远离鬼神,崇尚科学开辟了道路。

"三才";并不是说三者相对独立, 而是告诉人们三者之间的整体关系, 在平衡中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五行是我国古人源于对世界的认识而成的一种辩证理论学说。

五行把世界概括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 其含义并不仅仅在于把世界归纳为这五种基本物质, 而在于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往复循环的理论。

现代艺术的多元化探索

现代艺术的多元化探索

现代艺术的多元化探索在当今社会,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越来越丰富多样,现代艺术的多元化探索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这种多元化不仅体现在艺术的题材和风格上,更体现在艺术家们对于艺术创作手段的不断尝试和创新。

首先,现代艺术的多元化探索表现在对传统艺术形式的重新诠释和创新。

许多艺术家开始尝试将传统艺术元素与现代艺术手法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例如,一些画家在创作中融入了水墨画、油画等传统绘画技巧,同时又运用现代的抽象、表现主义等手法,使得作品既有传统艺术的韵味,又具有现代艺术的创新性。

其次,现代艺术的多元化探索还表现在对新兴艺术形式的探索和尝试。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艺术、虚拟现实艺术等新兴艺术形式逐渐兴起。

艺术家们利用这些新兴技术,创造出许多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沉浸感,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体验。

此外,现代艺术的多元化探索还体现在对艺术创作主题的拓展。

艺术家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人物、风景等题材,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社会问题、环境保护、人类情感等更广泛的领域。

这些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引导人们思考和关注现实问题。

然而,现代艺术的多元化探索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随着艺术形式的多样化,艺术家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创作技巧和手段,这对于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新兴艺术形式的普及和接受程度还有待提高,需要更多的推广和教育工作。

总之,现代艺术的多元化探索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

我们期待艺术家们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突破自我,创造出更多具有创新性和影响力的艺术作品,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现代艺术的多元化探索

现代艺术的多元化探索

现代艺术的多元化探索
在当代艺术的舞台上,多元化的探索成为了一种显著的趋势。

艺术家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媒介和表现形式,而是通过创新和跨界融合,展现出丰富而复杂的视觉和感官体验。

首先,现代艺术的多元化体现在媒介的选择上。

传统的绘画、雕塑和摄影依然存在,但它们与数字艺术、装置艺术甚至是虚拟现实的结合,使艺术创作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和前卫化。

例如,艺术家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生成的图像或互动装置来探索观众与作品之间的互动,从而打破了以往静态作品的束缚,创造出更具参与感和沉浸感的艺术体验。

其次,现代艺术在主题和内容上的多元化也是显著的。

艺术家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风景画或人物肖像,而是探索社会、政治、心理等更加复杂和深刻的议题。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美的表达,更是对当今社会现象和个体经验的深刻反思。

例如,一些艺术家通过他们的作品探讨性别身份、种族歧视、环境问题等社会议题,以引发观众对于现实挑战的思考和回应。

最后,现代艺术的多元化还体现在艺术家身份和背景的广泛包容上。

全球化和移民潮带来了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在艺术舞台上的融合与碰撞。

他们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经历,为艺术创作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意义。

这种文化多样性不仅丰富了艺术作品的风格和语言,也促进了跨文化的理解与对话。

总之,现代艺术的多元化探索不仅是对传统界限的挑战,更是对艺术无限可能性的探索。

通过媒介、主题和身份的多样性,艺术家们开拓了新的创作领域,为观众带来了更为丰富和深刻的艺术体验,同时也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和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设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探索多元化形式的实践
[摘要]文章主要探讨艺术设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多元化的创新改革问题,提出可以实施双主形式、赛事形式和项目形式这三种有效形式,从而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关键词]艺术设计毕业设计形式创新
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达到本科生培养目标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综合性最强的教学环节。

高校和指导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完成这一重要任务。

经过多年实践,我们认为,只有真正调动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建立并严格执行学校各种管理制度和评分标准,积极进行新时期毕业设计(论文)多元化形式的创新改革,才能有效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具体从以下几种形式入手。

一、“双主模式”+引入业界参与形式
毕业设计实施中的“双主模式”+引入业界参与形式,源于广告公司运作的“作业专案组”模式。

这种“作业中心制”的管理运行模式通常是由广告公司按客户和项目组织专门的部门、客户代表、创意人员长期服务于某些客户,由服务客户的主管直接领导的完成项目的团队组织。

与传统的毕业设计进行中的“双主”模式所不同的是:引入业界参与,即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

在毕业设计中执行“作业专案组+引入业界参与”的形式具有许多优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定位一个行业某个角色,对此感兴趣的问题做深入研究,突出毕业设计应用性的特色。

一般来说,每年系里会在已建成的合作教育基地中选择几个广告公司,根据企业的广告目标,由3~4名学生组成业务专案组,分别代表广告公司的市场、策划、创意设计部门,组成一个团队,按照广告运作流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分别负责并依次完成广告调查报告、广告策略推广方案、广告创意方案、广告设计方案等;并推举一位学生作为小组负责人,即代表广告公司的业务负责人,抓流程和完成的时间接点。

(2)能发挥教师指导为主的积极性。

在指导协调过程期间,指导教师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教师,也是代表广告公司总监。

通过与学生的相互交流,把控学生的研究方向,随时解决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从而保证学生论文、设计作品的质量。

(3)能引入业界行家作为指导教师身份参与整个过程。

在毕业设计全过程中聘请广告设计业界专家参与指导,使学生能更好地在理论和实
践紧密结合方面得到专业的指导,真正掌握广告业务运作过程,提高综合专业实践能力,并对广告人应当具备的职业精神有所认识。

学生对广告公司的业务提案有所掌握,距离客户的实际要求越来越近。

这种毕业设计能得到业界参与和监督的方式,是促使艺术设计学专业毕业生达到培养目标的有效举措。

“作业专案组+引入业界参与”形式在艺术设计系已执行了多年,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

然而,这种“双主模式”+引入业界参与的形式在教学改革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提出了培育“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培养目标,但实施中可谓步履维艰。

作为一所本科院校,学校必须接受教育部的本科评估,而本科评估从专业设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教材选用等都是有统一标准的。

尽管学校想突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的优点,但由于受教学计划总学时数的限制,往往顾此失彼。

另外,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和学生对加强实践教学的做法存在一定的认识分歧,我国的企业也还没有形成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的机制和传统。

同时,“双主模式”+引入业界参与形式下的学生毕业论文该如何考评?这就会涉及现行的专业设置、教学大纲、课程体系、考评体系等,问题十分复杂。

我们认为,国家要根据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人才需求的实际,细化教育分类,加强分类指导,给高校以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通过教学实践,摸索制定出可行的多元化毕业设计(论文)模式,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需求人才。

例如,艺术设计、广告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到上海皓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称赞和肯定。

在该公司中工作的十几个毕业生,分别担当起公司的客户、市场调查、创意设计、媒体策划等重要职位。

上海皓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能清一色地聘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组建为专业团队,充分证明了学校培养产业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水平。

二、赛事技能训练形式
基于赛事的专业技能训练形式是策划组织好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有选择地参加国际、国家级别的赛事。

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作为培养设计人才的主要途径,理应在时代变化中不断更新,不断接受新的挑战,以适应国际化发展趋势。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每年组织参加级别高、影响大的赛事。

如“东方之星艺术设计大赛”,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立项支持相关机构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由中国工商总局批准、中国广告协会主办的“学院奖”等。

“学院奖”每两年举办一次,一般在一、二月份公布竞赛题目和企业委托的产品策略单,六月份展览评比,这个时间段正好可以与高校的毕业设计阶段结合起来。

我们将学生毕业设计与赛事结合,出于以下几点考虑:其一,有利于艺术设计专业技能培养的系统化、规范化。

广告大赛是对学生各项专业能力的综合检验,有比较高的规范性操作要求,能促进基础知识、一般能力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突出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的训练。

其二,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艺术设计赛事不仅是学生专业能力的比拼,更是学生思维的交锋。

参加赛事实现了教、学、做相统一,使教师和学生由课堂走向实际、走向广告活动第一线。

其三,有
利于学生就业。

利用设计竞赛,贯彻创业思想,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创业能力。

为了适应这种“赛事模式”,从专业技能培训的内容上进行设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艺术设计学院从教学计划保障、支持服务保障、组织机构保障等方面,具体负责学生的赛事工作。

从2002年开始,先后参加了“亚洲APD国际包装大赛”“全国大学生环保广告大赛”“东方之星”等大赛,既显示了学校的办学水准,又取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三、参与项目形式
参与项目形式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鼓励学有余力的大二、大三学生提前进入状态,对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早做准备。

事实证明,有部分学生早在大二时就已选择好自己的研究方向,在资料准备与筛选、文章的条理与逻辑、理论的高度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

这为他们以后的毕业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工作,在教师的直接帮助下,为完成科研项目做部分实际的工作。

这种形式的优点在于:(1)教师选择有能力的学生参与,使学生定向接触指导教师,了解掌握教师承接项目、完成项目的全过程。

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选择参与项目中的部分内容,作为自己毕业论文的选题,可较早地进入毕业设计(论文)研究状态,弥补了以往由于起步较晚、时间不足、准备不够充分的缺点,做出来的论文肯定比那些模拟选题论文更有实际意义。

(2)符合学生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由于题目经过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学生的兴趣和参加的项目内容一致,所以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学生的工作积极性较高,学生能主动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获取数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增强约束,有利于过程管理。

由于指导教师较长时间与学生接触,彼此可进行较深入的交流,使学生对课题理解更深刻,能够制定出较完善合理的方案,有利于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同时,参与项目形式可以调整做毕业论文的时间,帮助学生做到写论文和找工作两不误。

目前,毕业论文(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这与学生就业和部分学生考研复习相冲突。

如果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提前1~2个学期进行,效果会好一些,但实际很难操作执行。

鼓励学有余力的大三学生提前准备毕业设计是个好方法。

一是避开学生频繁参加各类人才交流会的时段,学生可以安心地进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二是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为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做准备,提前拟定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收集大量素材,参与一线生产实践及教师的科研课题,从而写出质量较高的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1999.
[2]丁俊杰,张树庭.广告概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3]江根源.广告比赛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与实践探索[J].新闻界,200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