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地区耕地变化的对比研究_以广西江州和江苏吴江为例_赵翠薇

合集下载

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_以江苏十三个市为例

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_以江苏十三个市为例

第10卷第5期2001年9月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V ol.10No.5Sep.2001文章编号:1004-8227(2001)05-0440-08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X)))以江苏十三个市为例郭贯成(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摘要:通过对江苏十三个市(1978~1996年)耕地面积变化和经济增长过程的分析,阐述了耕地面积变化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变化量之间的相关性,并且根据耕地面积减少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关系分析,将江苏十三个市划分为三种具体类型:(1)经济增长超前,耕地减少滞后;(2)经济增长滞后,耕地减少超前;(3)经济增长与耕地减少同步变化。

由上述分析发现,耕地面积大量减少与经济过热增长阶段基本同步,江苏的经济增长模式仍属于资源消耗型。

在江苏十三个市中,国内生产总值变化量与耕地面积变化量比值的差别较大,说明被挪作他用的那部分耕地的利用效益在各个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最后,提出了正确处理耕地减少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对策建议:(1)提高耕地非农化的成本。

(2)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3)强化耕地的法律保护。

(4)发展节地型经济增长技术。

(5)加强土地复垦和土地整理。

关键词:耕地;资源;经济发展;相关分析;粮食文献标识码:A耕地是一种数量有限而且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

我国是一个耕地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2%的人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本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提前五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翻的预定目标。

与此同时,我国的耕地面积却经历了一个大幅度的减少过程。

有限的耕地资源面临着来自城乡建设和粮食生产等多方面的需求压力,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耕地资源的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发展和粮食供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广西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研究

广西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研究
[关 键 词 ] 区域 经 济 ;聚 类分 析 法 ;双 核 驱 动 ;三 区统 筹 [中图分类号 ]F0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314(2018)01—0035—07
广西 “双 核驱 动 ”战 略 和 “三 区统 筹 ”新 格 局 的提 出意 味着 广西 区域 经济 的协调 发展 已正 式 提 上 日程 。 自治 区党 委早 在 2014年 10月 就 已部 署 实施 双核 驱动 战 略 ,双 核 驱 动 的核 心 是 打 造 北 部 湾经 济 区 和 珠 江一 西 江 经 济 带 这 两 大 核 心 增 长 极 ,使 之 成为带 动全 区经 济快 速发 展 的战 略引 擎 , 然后 带动 左右 江革命 老 区 的振兴 发展 。三 区统 筹 不仅 意 味着北 部 湾 经 济 区档 次 的提 升 ,还 意味 着 珠江 一西 江经 济 带 、左 右 江革 命 老 区 的基 础 设 施 建设程度得到进一步延伸 ,将促进边境地 区的开 发程 度 ,也将促 进 广 西与 东 南 亚 各地 区 的跨 境 经 济合 作 。双 核驱 动战 略与 三 区统 筹 只有真 正 的相 互交 融 ,才能 为广 西经 济谋 求更 长远 的发展 。
[收稿 日期 ]2017—08—03 [基金项 目]广西高校 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 目:中国一 东盟跨境 电商 物流风险研 究(2017KY0749);北部湾海
洋经济研究院 2017年度开放课题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风险传导(B201713)。 [作 者 简 介 ]戚 兆 坤 (1986一),男 ,山东 泰 安 人 ,钦 州 学 院经 济 管理 学 院讲 师 。
北部 湾 经 济 区 经 济 从 2006—2015年 持 续 增 长 , 2015年广 西北 部湾 经济 区 GDP达 到 5 867.15亿 元 ,GDP增 长率 达到 9.1% ,农 民人 均纯 收 入达 到 9 018 人 ,其 中第 一 产 业增 长 3.9% ,第 二 产 业 增长 10.8% ,第 三 产 业 增 长 8.7% 。公 共 财政 预 算 收入 和社会 消 费 品零 售 总额 都 逐 年 有 所 增 加 , 全社 会 固定 资产投 资 2006-2015年间逐 年增 加 。

吴江村庄变迁的调研报告

吴江村庄变迁的调研报告

吴江村庄变迁的调研报告吴江是费孝通先生江村经济调查发源地,也是费老小城镇课题研究样板区。

2004年,吴江被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确定为统筹城乡发展现场教学点。

今年随苏州列入全国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

长期以来,吴江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针,统筹抓好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着力探索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路径,村庄变迁呈现“集富美、一体化”的鲜明特点。

本文以新世纪以来第1个“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为时间基点,对吴江村庄变迁情况作初浅分析研究。

一、现实水平2003年以来,吴江较早提出“三个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推动新农村建设,村庄形态面貌、农业生产条件、农民生活水平发生极大改善。

10年来,自然村庄减少三分之一,行政村减少二分之一,村均可支配收入增加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了2番。

1、村庄形态之变——从“星罗棋布”到“城乡集居”。

吴江别称“鲈乡”、“笠泽”,是长三角唯一一个无山城市,六分地四分水,是经典的水乡泽国,江南水乡的代表,依水而居,沿河成村,古镇林立,村庄散布。

10年来,在动迁进城,搬迁集居引导下,推动自然村庄从3600个减少到2468个,行政村从555个减少到250个。

先后经过三轮村庄布局规划优化修编,农村集居点从2006年的375个减少到2010年的246个,再到目前的242个,保留699个自然村庄。

累计建成城镇安置公寓房450万平方米,2.8万农村居民入住城镇安置公寓房。

2、农业生产之变——从“家庭经营”到“规模经营”。

新世纪以来,吴江农村“三大合作”改革步伐加快,逐渐改变了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向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转变。

2003年组建规模化经营水平的合作组织只有22个,现在已有246个,十年增加了10倍。

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后,土地规模流转进程加快。

2008年、2009年相继出台鼓励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的相关意见和优惠政策。

截止2013年底,吴江土地流转面积42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83%,入股土地总面积和整村型土地股份合作社数量均列苏州市第一,入股粮田的亩均收益从原先的400元提高至750元,农民不种田拿到比原先种田更多的持久收入。

近10年江苏省土地利用重心与经济重心迁移轨迹对比分析

近10年江苏省土地利用重心与经济重心迁移轨迹对比分析

收 稿 日 期 :2010-01-06;修 回 日 期 :2010-02-25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土地利用规划的碳排放效应与调控研究(200811033);江苏省国土资源厅“江 苏 省 环
太 湖 地 区 国 土 资 源 承 载 力 及 调 控 措 施 研 究 ”项 目 作 者 简 介 :张 兴 榆 (1982~ ),男 ,江 苏 省 丹 阳 人 ,博 士 研 究 生 ,研 究 方 向 为 土 地 利 用 与 规 划 .E-mail:xingyuzh@163.com *通讯作者 E-mail:hxj369@nju.edu.cn
2 研究方法


∑ ∑ X= xiMi/ Mi
i=1
i=1
(1)


∑ ∑ Y= yiMi/ Mi
i=1
i=1
(2)
式中:X、Y 分 别 表 示 某 一 个 区 域 某 种 属 性 的
“重心”经度值和纬度 值;xi、yi 分 别 表 示 第i个 次 一 级区域中心 的 经 度 值 和 纬 度 值;Mi 表 示 第i个 次 一 级区域的某种属性的量值。此处以江苏省作为研究
第1期 张兴榆,等:近10年江苏省土地利用重心与经济重心迁移轨迹对比分析
15
连云港、盐城、淮 安、宿 迁),2006 年 全 省 GDP 总 额 达21 582.09亿元,其中3次产业间分别为 1 439.54 亿 元 、12 265.97 亿 元 和 7 876.58 亿 元 。
图 1 研 究 区 域 示 意 图 Fig.1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向西北方向移动,其移动的空间距离为 8.09km;交 通用地与居民点工矿地重心的空间迁移轨迹表现得 较 为 一 致 ,重 心 移 动 轨 迹 为 1997~2001 年 左 右 向 西 移动,2001~2006 年 重 心 向 东 南 方 向 移 动,10a间 交通用地与居民点工矿地重心移动的空间距离分别 为14.82、9.49km。 从 土 地 利 用 重 心 经 纬 度 上 来 看 ,发 现 江 苏 省 土 地 利 用 重 心 的 经 向 移 动 变 化 较 小 , 而在纬向上体现的较为 明 显,1997~2006 年 耕 地 重 心经向移 动 0.02°,而 纬 向 移 动 了 0.07°;交 通 用 地 经度 重 心 移 动 0.03°,纬 度 重 心 移 动 0.13°,其 中 2005~2006年骤 移 0.08°,其 重 心 移 动 表 现 较 为 强 烈;居民点工矿地经 度 重 心 移 动 0.03°,纬 度 重 心 移 动0.08°。说明江苏省 土 地 利 用 在 东 西 方 向 趋 于 均 衡而在南北方向上趋于不均衡。 江苏省近 10a土 地 利 用 重 心 迁 移 轨 迹 很 好 地 反映了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演变过程。耕地 重心的迁移轨迹是 向 苏 北 方 向 移 动,而 交 通 用 地 与 居民点工矿地总的迁移轨迹是向苏中地区进一步偏 移 ,这 与 江 苏 省 的 土 地 利 用 实 际 情 况 较 为 吻 合 ,江 苏

吴江市耕地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农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吴江市耕地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农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业 经济 结 构 调 整 与 资 源 合理 配 置 中 存 在 的 问题 进 行 了分 析 .并 提 出相 应 的对 策措 施 , 以供 参 考 。 关键 词 :耕 地 资 源 ; 农 业 经 济结 构 ;农 业 产 业 化 ; 吴江 市
耕地是 人类最基本 的生产 资料 , 耕地资源合理配置对于
思路与 目标: 选择 自然条件好 、 生产 规模大 、 产业化基础强 、 区位优势明显的主产 区作为 优势农产品 的产 区 , 建设 和形成
农业结构调整 5 年来 , 吴江市在 种植业 内部粮食 比例 、 种 养 比例间都有了较好的发展 , 但市 场经济发展 的趋 向表 现为 对 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不断 扩大 , 因此 , 调大市场 所需 优质农 产 品的比重、 增强农产品的 市场竞争力 、 提高农 民收入是 结 构调 整深度发展的 目标。 目前 稻米品种仍局 限在国标三级 , 优质 瘦肉型猪 比重有待提 高 , 牛奶 产业规模不 大 , 特种水产
急需升级 ,因此 ,品种调优 、质量调 高 、规模调大 、农民收
根 据土壤特 点 ,建设并 形成三 大特色花卉 苗木产 区 :
( )以桃源镇为 中心 的 0 2 7 h 1 .6 万 m 传统苗 木产 区,品种 以 香樟 为主。( )以震泽 、盛泽 、 2 平望等镇 为主 的新品苗木产 区,面积 在 0 13 h 左右 ,品种 以乐昌含笑、杜英 、金 .3 万 m 合欢等新 品为主。 ( ) 3 以省级林木种苗繁育基地为主的现代
化 、工厂化育苗 示范 区。
4 4 优质 畜禽优 势 区域布局 . 本着合理利用 资源的原则 , 实现粮油作物与畜禽业发展 相协调。 在吴江市东北部主要产粮 区建设 以同里 , 松陵为中 心 的肉鹅饲 养和苗鹅生产 基地 , 以芦墟 、 松陵为 中心的 肉猪

江苏省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江苏省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基金项目: “耕地变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省际比较: 以江苏、 安徽为例” (XSJCX7009)。 第一作者简介: 郭瑞琦, 女, 1994 年出生, 内蒙古赤峰人, 研究生, 研究方向: 土地利用管理。通信地址: 530004 广西南宁西乡塘区大学东路 100 号 广 西大学, E-mail : guoruiqi0228@。 通讯作者: 姜念念, 女, 1997 年出生, 江苏徐州人, 本科, 研究方向: 土地资源管理。通信地址: 221100 徐州市铜山区上海路 101 号 江苏师范大学, Email : 862673568@。 收稿日期: 2017-11-15 , 修回日期: 2018-02-08。
relationship, namely, the quantity change of cultivated land had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economic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can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s for future research on the rel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ivated Land Chang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Jiangsu: Guo Ruiqi1, Jiang Niannian2 An Empirical Study
2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the Eviews 8.0 software, Chow test, ADF test, cointegration analysis, AIC criterion,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100)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耕地变化及其驱动因子比较研究——以江苏省江阴市和涟水县为例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耕地变化及其驱动因子比较研究——以江苏省江阴市和涟水县为例
Z HOU Je I Yo i,LU u—za ho
( oeeo u l aae et N nigA r ut a U i rt, aj g209 ,C ia Cl g f bi M ngm n, aj gi l rl n esy N n n 10 5 h ) l P c n c u v i i n
江西农业学 报
2 1 ,3 9 :3 0 12 ( ) 14—16 3
AcaAgiutreJa g i t r l a in x c u
发 达地 区与欠发 达地 区耕 地 变化 及 其驱 动 因子 比较研 究
— —
以江苏省 江 阴市和涟水 县为例
周 洁, 刘友兆
( 南京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 江苏 南京 2 09 ) 10 5


要 : 用江阴、 利 涟水 20 20 00 ̄ 09年的土地利 用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 , 从耕地数量变化入手 , 比较分析 了两县 市耕
地动 态变化的规律 , 并运用灰 色关联度法定量研 究了两者耕地数量 变化的驱 动机 制, 比较 了发达地 区与 欠发达地 区耕地 变化
驱动 因子的异 同, 以期 为因地制宜的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科 学依据。
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苏南江阴市 和苏北涟水县为例, 对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耕地变化情况进行
20 0 9,t ed n mi h gn w o e c l v t d l d a e s c mp aiey a ay e h y a c c a i g l ft u t ae a ra wa o a t l lz d,t e d v n c a im f h ut ae a d n a h i n r v n h r i g me h s o e c l v td l i n t i n

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的关系_以江苏省为例

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的关系_以江苏省为例

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的关系以江苏省为例王 青(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摘要:一直以来,对于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间的关系问题,许多学者都认为两者是负相关的关系。

辨证地分析了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对江苏省的实证研究,对这一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即经济发展对耕地变化不仅有负面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正向作用。

从总体来看,经济发展所消耗的耕地数量将先上升后下降,呈现明显的倒/U 0型曲线状。

关键词:经济发展;耕地变化;江苏省中图分类号:F30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141(2004)04-0284-03Relationship betw een Economic D evelopment and Farmland ChangesA C ase Study of Jiangsu ProvinceWA NG Q ing(College o f P ublic A dministration,N anjing A gricultural U niversity ,N anjing 210095)Abstract:M ost of the former studies showed t hat ther e was a neg 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ar mland changes,but t his paper analy zed it discr iminatingly based on the positive studies on Jiangsu Province and then had a further co gnition about t his problem,namely,economi development did not only the negative effects on farmland chang es,but also a posit ive ones.In a wor d,the changes of farmland quantities caused by economic development showed first up and then dow n,namely,as an inverse U -shaped curve.Key words:economic development;farmland chang es;Jiangsu Prov ince收稿日期:2004-05-02;修改日期:2004-06-08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工程项目(E1-007-1)0的阶段性成果。

近10年江苏省土地利用重心与经济重心迁移轨迹对比分析_张兴榆

近10年江苏省土地利用重心与经济重心迁移轨迹对比分析_张兴榆
Investment Gravity Center During 1997~2006in Jiangsu Province
省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苏北 地 区,2006 年 苏 南 和 苏 中耕地面积 总 和 仅 占 苏 北 地 区 的 74.12%,而 且 从 1997年以来,苏 南、苏 中 地 区 耕 地 面 积 分 别 减 少 了 232 462.87、42 648.91hm2,而 苏 北 地 区 同 期 仅 减 少了6 611.51hm2,区域 耕 地 面 积 的 数 量 变 化 可 以 解释江苏省耕地重 心 继 续 向 苏 北 偏 移;交 通 用 地 的 情况 是:近 10a苏 中、苏 南 地 区 的 交 通 用 地 面 积 增 幅较苏北地区大,特 别 是 苏 中 地 区 交 通 用 地 增 加 了 40 880.19hm2,导 致 交 通 用 地 重 心 向 苏 中 地 区 迁 移 ; 居民点工矿地情况与交通用地相似,只是重心迁移的 主 要 贡 献 因 素 是 苏 南 地 区 居 民 点 工 矿 地 10a间 剧 增 了139 843.66hm2,而 苏 中、苏 北 地 区 增 加 的 面 积 总 和 为 96 564.57hm2。 需 要 指 出 的 是 ,交 通 用 地 、居 民 点及工矿用地重心轨迹在 2001、2002 年 左 右 发 生 了 突变 ,以交通用 地 为 例 ,原 因 在 于 位 于 苏 北 地 区 的 泰 州市2001年交 通 用 地 面 积 骤 减 6 885.83hm2,扬 州 市交通用地面积也减少了668.39hm2,而其余地市则 变化相对稳定 ,导 致 该 地 类 重 心 在 空 间 上 产 生 突 变 ,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重心变化情况与此类似,都是由于 地类面积的突变所引起的,而不同点则在于居民点及 工矿用地重心空间突变是由于 2001、2002 年 苏 南 地 区的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的激增所引起的。 3.2 经 济 重 心 迁 移 分 析

耕地变化研究进展

耕地变化研究进展

耕地变化研究进展杨 柳(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摘要:耕地是生产粮食作物的重要资源,近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急剧扩张,严重侵占了耕地资源,而我国政府也在努力的制定出台保护耕地法案,以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

本文从耕地变化和影响因素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阐述,并提出了中国耕地将后的研究重点方向。

关键词:耕地;耕地变化;影响因素引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这背后却是以过度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与此同时,耕地也遭受到侵蚀和毁坏。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耕地资源非农化现象在全国普遍出现,这种问题的出现趋势开始日益严重化。

耕地资源的不断减少,会冲击到国家粮食安全[1],为避免问题的继续恶化,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众多政策来控制耕地的流失和侵占。

而城市化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对土地的需求更加急迫,城市周边的郊区耕地成为被占用为建设用地的首选,同时国家近年部署大量工业园区,挤占耕地资源,房地产大量开发,也侵蚀着城市近郊的优质耕地,交通用地增长迅猛,大量耕地被占用。

耕地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主要集中在耕地的面积及其影响和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方面,耕地面积变化主要集中在大尺度研究范围中,以地级,省级为主要研究区域,采用年鉴统计的方式,进行时间序列的分析。

随着遥感和GIS技术的发展,在空间分布上的研究由国家宏观尺度向小区域微观尺度过渡,空间上的变化能及时客观的反映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但由于高清影像在时间序列上难于获取,因此缺乏时序变化的信息。

影响耕地变化因素众多,按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中国的城市用地将继续扩张,而城市郊区农村的大量耕地资源将被占用,成为城市建设用地。

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化发展迅猛,此时西部地区的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沿海大都市群,导致大量农村出现空心化,致使中国当前农村耕地资源大量抛荒[2],国家粮食安全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

为保障粮食安全,2004年国家制定种粮补贴政策[3],刺激农民种粮积极性。

现阶段耕地提质改造现状与成效探析——以广西为例

现阶段耕地提质改造现状与成效探析——以广西为例

现阶段耕地提质改造现状与成效探析——以广西为例摘要:为严格贯彻国家耕地保护制度,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十三五”期间全国各地陆续开展耕地提质改造工作。

以广西为例,笔者通过深入调研,结合自身项目经验,对现阶段耕地提质改造(以下称“旱改水”)现状与成效进行了初步总结和探究,并就新形势下土地整治的新要求,对“旱改水”项目建设总体规划、立项审查、改造方式、资金筹措、监管机制、后期管护及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一些看法与建议,希望对从业者有所参考。

关键词: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成效引言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原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强化管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8号)以来,各级政府和自然资源管理部门认真贯彻实施,努力实现建设项目耕地“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占补平衡要求。

近年来,随着广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推进,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原有耕地在不断减少,我区各地土地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凸显。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的要求,及时稳定我区耕地面积和提升质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2014年开始组织全区开展耕地提质改造工作。

一、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涵义“旱改水”耕地提质改造是指在水利兴修的基础上,将旱地改造为水田,种植水稻或水生农作物。

即通过对旱地施行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改造后,达到耕种水稻或其它水田作物条件的技术过程。

“旱改水”是一项民生工程,通过修缮农业基础设施,对水、田、路等综合治理,确保“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建成稳定的农业生产基地,最终达到增加耕地提高质量、优化农业布局、增强粮食产能的目标。

二、背景和意义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后备土地资源严重不足。

为了严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国家出台了大量的土地整治政策实施耕地保护工作,2014年国土资源部提出了以“旱改水”的方式落实“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以增强粮食产能破解耕地保护和占补平衡不足的困境。

县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差异分析_以江苏省贾汪区_吴江市为例

县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差异分析_以江苏省贾汪区_吴江市为例

江西农业学报 2010,22(2):159~164Acta Agriculturae J iangxi县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差异分析以江苏省贾汪区、吴江市为例刘培学,张建新,王艳,李冠英 收稿日期:2009-12-04作者简介:刘培学(1987-),男,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地管理与规划。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摘 要:以江苏省苏北的徐州市贾汪区、苏南的吴江市两个典型的县市级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研究的热点区域,以社会经济土地数据和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为依据,采用土地利用相对变化率、土地利用动态度及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等指标,以及景观生态学中关于结构数量的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域1996~2005年间各类用地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及其驱动机制作了对比分析,城市化因素、二三产业比重、城乡收入差异、人口密度因素对不同地区的影响程度和方向上有较大差异。

综合体现不同社会经济因素驱动和影响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分异规律,在苏南向苏北产业转移初期的大背景下为江苏“省直管县”以及类似地区的土地调控差异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土地利用程度指数;驱动机制;贾汪区;吴江市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581(2010)02-0159-061 引言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是受自然条件、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市化、政策、技术进步、市场变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驱动。

而土地利用变化反过来会导致区域生态、社会和经济环境发生变化,进而又会影响到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影响到区域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方式、城市化、区域发展政策、区域人类活动的行为方式等。

二者是一种协同、互动的演进关系[1]。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能体现人类活动的过程,对它的研究有助于增强对人类活动在全球变化中作用机制的认识[2]。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省市级尺度城市化与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相关性、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对比、对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的对比进行了研究[3~5],国内外对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同一地区、长时间的研究,对不同地区、相同时段内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的比较分析相对较少[6]。

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影响区域差异研究

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影响区域差异研究

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影响区域差异研究孟爱云;濮励杰;赵翠薇【期刊名称】《环境科学研究》【年(卷),期】2006(019)004【摘要】应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在结合区域实际确定单位面积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基础上,分析了广西崇左市各县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前后生态服务价值变化,从而评价规划实施所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结果显示:崇左市及部分县市(区)土地利用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上升趋势,最大增幅达1.33%;所选取的8种生态功能变化各异,其中气体管理功能增幅最大,达1.03%.表明崇左市各县市(区)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已取得一定的生态环境建设成果,生态环境质量开始向良性发展,但仍需加强生态建设的力度,进一步提升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此在规划修编的过程中,应当结合生态建设的要求,更加关注对生态与环境用地的合理调控.【总页数】7页(P125-131)【作者】孟爱云;濮励杰;赵翠薇【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江苏,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江苏,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江苏,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25【相关文献】1.县域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以陇县为例 [J], 韩烨;马俊杰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及区域经济差异研究述评 [J], 袁东亮3.制造业工匠精神与科技创新能力耦合关系及区域差异研究——基于全国内地31个省级区域面板数据的分析 [J], 李群;蔡芙蓉;张宏如4.基于多元分析的城市区域发展差异研究——以天津各区域发展为例 [J], 李美霞5.人口结构对商品住宅价格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以我国东部区域为例 [J], 战松;申亚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西土地杠杆运用的现状、问题和建议

广西土地杠杆运用的现状、问题和建议

广西土地杠杆运用的现状、问题和建议杨惠楠;黄玉莉【摘要】Land planning, land supply and land price are the major constituents for realizing Guangxi’s land leverage. From the practice of land leverage, the problems that Guangxi faces in its efforts to promote land leverage include the following. First, land planning adaptability is poor, and lack of cohesion with other related planning. Second, the control index for industrial land is not sound. Third, land intensive evaluationin the industrial park doesn’t have an obvious effect. F ourth, land price mechanism doesn’t work effectively. In light of this, we must enhance our efforts to coordinate land planning with other planning, and tie annual plan indicators wit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gate control should be enhanced in the link of pre-qualiifcation; and regulation function concerning industrial land control indicators and land directory also should be devoted efforts to. In addition, we must implement land supply policy with industrial differentiation, actively revitalize the inefifcient use of land, manifest the function of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evaluation in the industrial park, and strengthen the guide of land price lever.%广西的土地杠杆调控作用主要是通过土地规划、供应、价格等实现。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耕地变化及其驱动因子比较研究——以江苏省江阴市和涟水县为例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耕地变化及其驱动因子比较研究——以江苏省江阴市和涟水县为例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耕地变化及其驱动因子比较研究——以江苏省江阴市和涟水县为例周洁;刘友兆【摘要】利用江阴、涟水2000~2009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从耕地数量变化入手,比较分析了两县市耕地动态变化的规律,并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定量研究了两者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机制,比较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耕地变化驱动因子的异同,以期为因地制宜的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By using land use data and relative economic and social references in Jiangyin city and Lianshui county during 2000 ~ 2009, the dynamic changing law of the cultivated land area was comparatively analyzed,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the cultivated land area change was quantitatively researched by using grey related degree analysis, and then the difference in the driving factors of the cultivated land area change between developed district and underdeveloped district was compared, hoping to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making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policy based on the local conditions.【期刊名称】《江西农业学报》【年(卷),期】2011(023)009【总页数】3页(P134-136)【关键词】耕地变化;驱动因子;灰色关联度;江阴;涟水【作者】周洁;刘友兆【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1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各地的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大量耕地转化为园地、林地、草地以及建设用地。

江苏省吴江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分析

江苏省吴江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分析

江苏省吴江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分析张彩云1,濮励杰1,2,韩书成1,赵姚阳1(1.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江苏南京210093;2.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摘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

对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江苏省吴江市1996~2004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土地利用方式以耕地、未利用土地、其他农用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为主,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32.91%、26.42%、14.83%和13.31%;8年来吴江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以耕地的减少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快速增加为主,其中耕地减少了19.26%,交通运输用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分别增加了38.23%、22.08%。

进一步分析表明,人口因素、比较经济效益和宏观政策因素是吴江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分析;吴江市中图分类号F30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06)15-3778-04A na lysis of Land U se C hange a nd D riving Fo rce of Wujia ng C ityZHA NG C a-i y un et al(Dep artment of Urb an an d Resources Sciences,Nanjing University,Nanji ng,Jiangsu210093)Abstract Research on land u se and change(L UC C)is the core in the fiel d of global change.Wujiang City of Jian gsu Provi nce i s goi ng throu gh a fast p ro-cess of urbanization.In this paper,the au thor analyz ed the change of land use types and its drivin g force in the peri od from1996to2004.The res ult sho wed that the mai n types of land use were arable lan d,undevel oped land,other farmland,residen tial area and in dustri al and mi ning area,w hich respecti vely au-oun ted to a prop orti on of32.91%,26.42%,14.83%and13.31%.The changes of land use types i n8-year p eri od were characterized with a persisten t decrease of arable l an d and a fas t increase of resi denti al area,i ndus trial and minin g area and tran sport area.From1996to2004,the arable land was de-creased b y19.26%,while the am ount of the resid en tial area and transp ort area respectively clim ped b y38.23%an d22.08%.Further research indicated that populati on,rel ative economic i nterests an d m acro p olicies were the main dri vin g force i n the change of the land use typ es.Key w ords Wujiang city;Land u se chan ge;Driving force analysis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短缺、浪费与耕地非农占用问题等日益突出[1],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效应研究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和前沿[2]。

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以江苏十三个市为例

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以江苏十三个市为例

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以江苏十三个
市为例
郭贯成
【期刊名称】《国土开发与整治》
【年(卷),期】2001(011)004
【摘要】通过对江苏十三个市(1978-1996年)耕地面积变化和经济增长过程
的分析,阐述了耕地面积变化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变化量之间的相关性,并且根据耕地面积减少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关系分析,并江苏十三个市划分为三种具体类型:(1)经济增长超前,耕地减少滞后;(2)经济增长滞后,耕地减少超前;(3)经济增长与耕地减少同步变化。

最后,由上述分析得出一些结论和启示,并提出了正确处理耕地减少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对策建议。

【总页数】6页(P41-46)
【作者】郭贯成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南京21009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1.1
【相关文献】
1.城市化进程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以甘肃省和江苏省为例 [J], 牛星;欧名豪
2.中南丘陵区县(市)域耕地面积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以湖南醴陵市为例 [J], 张晓玲;关欣;文倩
3.县域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以陕西省凤县为例 [J], 马莉
4.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区域差异--以长江流域四川、湖南、江苏三省为例 [J], 何敏;刘友兆;高永年
5.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的相关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J], 吴群;郭贯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补充耕地按等级折算系数应用问题与对策

补充耕地按等级折算系数应用问题与对策

第卷第期 年月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农业资源??补充耕地按等级??折算系数应用问题与对策夏天周勇于雷戴维斌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国土资源监测中心武汉摘要补充耕地按等级折算研究工作能够解决我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中“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的问题但折算系数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该文针对耕地等别差异大、地类没区分、查询等级不易、补充耕地等别难确定和后备资源不足等几个方面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解决方案为推进我国耕地占补平衡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耕地折算系数问题对策年底根据我国土地详查结果耕地为亿 到年底为亿 年底为亿 年之内全国耕地净减少万 占全国耕地总量的以上…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

国土资源部于年发出《关于开展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基础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号。

已经形成了除西藏外的个省区、市的等级折算系数表和完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初步设计规范的建议折算基础工作成果已通过审查。

从全国的情况看各省区、市等级折算系数基本符合全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

最大等级折算系数是最好耕地理论单产与最差耕地理论单产之比反映了省域内耕地生产能力的差异程度。

从各省最大等级折算系数情况看最小的是上海市系数为最大的在新疆系数为。

分区域看西部的最大等级折算系数普遍相对较大东部的最大等级折算系数相对较小旧。

这系数大小与我国现有的土地状况基本吻合系数的制定只是折算系数研究工作的一部分折算系数在耕地占补平衡中的应用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补充耕地按等级折算系数研究是根据农用地分等成果和耕地占补平衡之间的内在联系科学地确定耕地数量质量等级换算方法该研究是目前土地研究中的热点内容和关键∞。

国土资源部在年月下发了《关于开展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试行工作的通知》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等级折算系数检验各省区、市折算基础工作成果中的等级折算系数是否符合实际提出了折算实施的程序和方法二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初步设计规范建议检验各省区、市形成的完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初步设计规范的建议是否符合实际提出确定已验收和已有初步设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补充耕地等级确定的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耕地保护政策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耕地保护政策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耕地保护政策演变
刘新卫;赵崔莉
【期刊名称】《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年(卷),期】2009(22)3
【摘要】文章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保护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耕保意识开始觉醒期、耕保政策制定起步期、耕保政策体系初建期和耕保政策体系完善期;回顾、总结了各阶段的耕保政策及其主要特点;并对完善我国耕保政策提出建议:①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共同责任制,②适时将耕保政策转化为法律,③大力发挥农民在耕地保护中的作用,④尊重和认可地方的耕地保护创新.
【总页数】3页(P11-13)
【作者】刘新卫;赵崔莉
【作者单位】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北京,10081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10.21
【相关文献】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技术转移政策演变趋势、问题与启示 [J], 肖国芳;李建强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及政策演变 [J], 牛月翰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旅游产业政策演变及启示 [J], 谢正发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托管政策演变 [J], 张鹏飞;张冬平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金融政策演变与启示——基于对中央政府政策文本的共词分析 [J], 杨凯瑞;申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卷第5期2006年9月资 源 科 学RESO URCES SCIENCE Vol.28,N o.5Sep.,2006文章编号:1007-7588(2006)05-0050-07收稿日期:2005-11-27;修订日期:2006-02-2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0371106);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0基金(2003);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0基金(2002)。

作者简介:赵翠薇(1968~),女,贵州大方县人(白族),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土地管理与资源开发研究。

E 2mail :z haocui wei@sohu 1com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地区耕地变化的对比研究)))以广西江州和江苏吴江为例赵翠薇1,2,濮励杰2,孟爱云2(1.贵州师范大学地理生物学院,贵阳 550001;2.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 210093)摘 要: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阶段性,耕地作为土地的精华部分,其数量和质量变化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江州区和吴江市经济发展具有时序差异性,是进行区域对比研究较为理想的对象。

利用统计资料分析表明,江州区经济发展伴随着耕地面积不断上升,从1990年的318@104hm 2增长到2003年的516@104h m 2;吴江市则相反,耕地与经济发展呈负相关,1990年以来耕地面积持续下降,13年中共减少了116@104h m 2。

以耕地标准系数表征的耕地质量表明,吴江市耕地质量提升较快,但近年有降低趋势;江州区耕地质量整体水平较低,年际变化不大,1996年~2000年间略有下降。

根据江州区产业演进趋势,借鉴吴江市发展历程,可以预计,随着江州区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建设用地需求增加,耕地压力将会加大。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意集约用地,保护耕地,通过投入增加和技术提高,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

关键词:经济发展阶段;耕地数量变化;耕地质量变化;对比研究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均耕地面积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P 3,耕地减少有可能从根本上危及国家粮食安全[1],耕地损失问题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国内学术界对耕地变化的驱动机制[2~4]、耕地与粮食安全问题[5]、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问题[6,7]进行了研究,但是对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的对比研究较少。

我国东部和西部经济发展差异明显,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广西自治区江州区(原崇左县)和位于东部发达省份的江苏吴江市在经济发展上具有时序差异,是进行对比研究较为理想的区域。

江州区历来作为备战基地,国家经济投资较少,经济增长缓慢,目前经济仍然以农业为主体,2002年撤崇左县建崇左市,市政府设立在江州区,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为江州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有望加快经济转型步伐,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有可能带来耕地的大量流失。

因此,借鉴东部发达县市吴江的发展历程,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耕地保护问题,对于实现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111 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区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经济发展过程中量的变化和质的飞跃使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不同的阶段性[8]。

关于发展阶段的划分,中外学者提出了多种标准,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产业结构演进的5阶段论;美国经济学家W.W.罗斯托从生产技术变化和人类追求目标两个方面将区域经济发展划分为6个阶段;埃及经济学家萨米尔.阿明以/中心-外围0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分析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3阶段论[9];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人按照G DP 水平和区域结构对经济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其理论主要适于国家层次的分析[10]。

我国学者蒋青海从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和总量水平3个方面将经济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9],其理论准确把握了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特点,综合考虑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划分方法及其采用指标体系适合我国现状,各经济发展阶段特征见表1。

从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产业结构演变表1经济发展阶段及其特征Table1The eco no my develo pment phas es and th eir char acteristics发展阶段产业发展三产比重主导产业空间结构总量水平消费结构收入水平传统经济一>二>三农业均衡状态,城镇规模小,构不成等级关系饮食支出占收入的绝大部分极低工业化初期阶段二>一>三纺织、食品、采矿(资源本位开发为主)极核发展阶段饮食支出比重减少,对工业品需求增加有所提高全面工业化阶段二>三>一电力,化学,钢铁,汽车,机电点轴发展阶段,城市呈首位分布转向耐用消费品和劳务服务大幅增加后工业化阶段三>二>一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扩散效应为主导力量,城市呈序列分布转向文化、教育和享乐很高注:资料来源于文献[8],有修改。

影响到土地占有方式,收入水平高低影响到消费结构,而消费结构变化反过来对产业结构产生作用。

蒋清海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选取指标包括了产业构成、城镇空间组合方式及其收入和消费等,都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故采用这一理论对区域经济发展阶段进行研究。

112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研究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11],伴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将发生相应的变化,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当国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第二产业比重由上升变为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则呈现继续上升趋势。

江州区1990年以来第一产业比重有所下降(图1),2002年三产比重为38:32: 30,农业依然处于主导地位,但不是唯一重要的产业部门,依托当地丰富的甘蔗资源发展了制糖业,已渡过单一农业经济时期,但产业结构尚处于较低层次。

吴江市在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的同时,第二产业比重波动上升,第三产业持续上升(图2),产业结构属于二三一型,已进入产业演进的中级阶段。

从空间结构看,2002年江州区的城市化水平为26%(以非农业人口计,江州区流动人口较少,非农业人口与城镇人口比较接近),城市化水平较低。

目前区域采取差异发展战略,重点培育基础条件较好的乡镇,空间结构向极核阶段过渡。

从总量水平看,江州区城镇居民用于食品消费的绝对数量有所增加,但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指家庭设备、医疗、交通通讯及文化娱乐教育文化总支出)绝对量和比重不断上升,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不到50%,消费层次有所提高;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将近4倍(表2、表3)。

图11990年以来江州区三产比重Fi g11Th e pro po rti on o f th ree ind us tries i n Jian g zho u since1990图21990年以来吴江市三产比重Fi g12The pro po rti on o f th ree ind us tries i n Wujian g since1990根据上述分析,可见江州区已经走过传统经济时期,正处于工业化初期的起步阶段。

吴江市从产业结构看已经进入全面工业化阶段。

城市化水平提升迅速,1990年以来上升了34个百分点,2002年达到52%(城镇人口=非农业人口+流动人口。

因流动人口较多,以非农业人口计算的城市化水平偏低),按照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5128卷第5期赵翠薇等: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地区耕地变化的对比研究表2江州区和吴江市产业结构及其城市化水平Table2Co mpariso n o f in dustr y con fig ur ation and urbanization lev el between Wujiang and Jiangzhou(元,%)人均GD P吴江市江州区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主导产业吴江市江州区吴江市江州区空间结构城市化水平吴江市江州区19903204101029B52B1849B23B28纺织、机电制造种植业1816 199517032285910B59B3141B34B25纺织、机电制造种植业、制糖业2818 20002348748259B54B3739B34B27纺织、机电制造种植业、制糖业3919 20023046859776B57B3738B32B30纺织、机电制造种植业、制糖业5226数据来源:除特别注明外,文中数据均来自相应年份的¹吴江市统计局.吴江统计年鉴.º崇左县统计局.崇左统计年鉴.律,已经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收入水平增长快,农民人均纯收入2002年比1990年提高了近5倍(表2);从表3可以看出,吴江农村消费水平与江州城镇消费水平接近,整体消费层次高于江州区。

综上所述,从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以及消费和收入来看,吴江市已经进入全面工业化阶段。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吴江市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高于江州区,处于较高的经济发展阶段。

其一,经济规模大,2002年吴江市G DP为江州区的1115倍,人均G DP为江州区的5倍。

其二,产业结构层次较高。

丝绸纺织是吴江的传统产业部门,其盛泽镇是我国四大绸都之一,同时重工业和电子产业发展迅速,2002年工业构成中重工业占了44%,工业支柱部门包括丝绸纺织、电缆光缆、电子资讯3大产业,形成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0的区域集群格局。

江州区产业结构单一,以轻工业中的食品制造业为主, 2002规模以上企业工业产值中轻工业占8318%,重工业占1612%,其中制糖业产值占轻工业的62% (表3)。

刘再兴教授采用9个指标体系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将全国划分为经济成熟区、经济成长区和经济欠发达区,江苏省属于成熟地区,广西属于经济欠发达[12]。

上述结论与刘再兴教授的研究结果基本相同。

113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土地利用是一个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复合的动态系统,土地资源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基础,社会经济对土地自然生态系统实施能动影响。

社会经济系统从对土地产品或服务需求、社会群体目标和技术进步的变化等方面对土地利用产生影响[13] (图3)。

传统经济阶段,第一产业是区域经济的主体,土地利用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农产品[14];由于二、三产表3吴江市和江州区收入和消费水平对比Table3Co mpariso n o f s tandard o f income andcons umptio n in Wu jiang and Jiang zh o u(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吴江农民消费状况江州城镇居民消费状况吴江江州消费性支出食品支出享受及发展支出消费性支出食品支出享受及发展支出19901176508862554(62.3))1965920(46.8)133(6.8) 199542041060)))37941542(40.7)464(12.2) 20025942200143621949(44.7)527(12.1)42651868(43.8)499(11.7)注:括号内数据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表42002年吴江和江州经济发展状况比较Table4Comparis on o f eco nomy develo ping lev elbetween Wujiang and Jiang zhou in2002GDP(@108元)制造业结构(规模以上企业,%)轻工业重工业江州21.183.816.2吴江234.656.044.0全国)39.061.0业发展缓慢,反哺农业能力较弱,单位面积农产品产量提高缓慢,在人口增长压力下,只有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来满足农产品需求的增长,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的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