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就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及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根据人类的具体要求对生态环境性质及变化状况进行的评价。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选择具有代表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对生态环境状况的优劣程度进行定性或者定量的分析和判别。
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按照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工作安排,采用2010年和2011年两时期的陆地卫星Landsat TM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依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开展了青海省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本报告是此次评价的核心成果。
一青海省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体系
(一)评价指标和数据获取
1.生物丰度指数和植被覆盖指数
生物丰度指数通过单位面积上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在生物物种数量上的差异,间接地反映被评价区域内生物丰贫程度。
由林地、草地、水域湿地、耕地、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地等不同生态系统的等效面积占区域面积比重计算得到。
植被覆盖指数指被评价区域内林地、草地、农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五种类型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植被覆盖的程度。
生物丰度和植被覆盖度的遥感解译由空间分辨率为30米的2011年5~10月时段的TM7波段卫星遥感影像,利用RS和GIS这两项技术,将2011年度图像配准,采用人工目视判读解译。
2.水网密度指数和土地退化指数
水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生态系统物质流与能量流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是生态系统中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水网密度指数指被评价区域内河流总长度、水域面积和水资源量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内水的丰富程度。
土地退化指数是指被评价区域内风蚀、水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工程侵蚀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内土地退化程度。
青海省水系图来源于国家地理中心1∶25万基础地理数据,河流长度和湖(库)面积利用遥感解译得出,水资源量、年降水量来源于水文水资源部门统计资料,青海省土壤侵蚀图来源于青海省水保部门。
3.环境质量指数
环境质量指数指被评价区域受纳污染物的负荷,用于反映评价区域单位面积所承受的环境污染压力。
主要指标采用二氧化硫(SO2)、化学需氧量(COD)和固体废物排放量,数据来源
于青海省环境统计年报。
降水量采用各县市的2011年度的数据。
4.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cological Index,EI)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是根据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环境质量指数的重要性分别赋以不同的权重进行计算,综合了这5个指数的生态意义,来反映被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比较不同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相对差异的指标。
青海省土地利用/覆盖来源于青海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遥感解译的结果(见图1)。
图1 2011年青海省土地利用/覆盖遥感解译
(二)技术路线
图2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计算与评价技术路线
(三)野外核查
根据《2011年度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实施方案》中的野外核查要求,结合本省自然地理分异、人类活动的特征以及本次信息提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选择有代表性的路线进行野外核查验证。
2011年全省生态环境遥感解译野外核查工作,范围遍及全省41个市县,行程8000多公里,共选取土地利用类型核查点位767个,拍摄数码照片近3100幅。
核查内容包括青海省主要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并开展了典型生态系统状况及主要生态问题调查。
从核查结果来看,青海省2010年生态环境遥感解译精度较高,一级分类解译精度达93%,二级分类解译精度达90%,三级分类解译精度达100%。
通过此次核查,发现了10多处遥感
解译过程中出现的误判,并及时对解译结果进行了修正;同时,解译人员较好地掌握了青海省生态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和影像判读特征,为今后工作的开展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四)评价方法
按照2006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用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环境质量指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6个指数来评价生态环境状况的变化度,以及对青海省生态环境状况现状进行综合分析。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分为5级,即优、良、一般、较差和差,分级标准见表1。
表1 生态环境状况分级
二青海省2011年度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结果
(一)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全省41个评价单位2011年度生态环境状况以“良”等级为主。
其中33个评价单位等级为“良”,7个为“一般”,1个为“差”(见表2)。
评价结果中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最高的是黄南州的河南县,最小的是茫崖冷湖大柴旦区域(见图3和图4)。
表2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计算结果一览
续表
图3 评价结果统计
图4 评价分级面积统计
(二)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分析
青海省的生态环境EI值由2010年的59.86上升到2011年的60.03,全省范围内生态环境状况无明显变化。
各县市指数变化幅度在-1.36~1.68。
2011年度全省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度见图5。
(三)生态环境状况各指标分析
1.生物丰度指数
分8个区域对全省生物丰度指数进行分析,西宁市除市区生物丰度指数较低外,大通县、湟中县、湟源县生物丰度指数均较高,尤其是大通县高达60.33。
海东地区生物丰度指数普遍较高,其中以互助县最好,为63.58。
海北州辖区四县生物丰度指数较高,均在56~68。
黄南州生物丰度指数均在73以上,其中河南县在全省生物丰度指数排名中位居第一。
海南州
各县的生物丰度指数差距较大,其中地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同德县、兴海县均在60以上;果洛州的班玛县、久治县、甘德县生物丰度指数较好,均在60以上,而达日县、玛沁县、玛多县相对较低,在57左右。
玉树州各县生物丰度指数均较低,玉树县、曲麻莱县、囊谦县均在63左右,而杂多县、治多县、称多县均在58左右。
海西州的生物丰度指数总体上为全省最低,其所辖的茫崖冷湖大柴旦区域为全省生物丰度指数最低的评价单位,仅为6.61;另外,除天峻县生物丰度指数为53.15外,其余各评价单位格尔木市、德令哈市、乌兰县、都兰县生物丰度均在26~33。
图5 2011年度全省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度
2.植被覆盖指数
总体上植被覆盖指数与生物丰度指数呈正相关关系。
但在海西州等一些地势落差较大的区域,生物丰度指数较低,植被覆盖指数也偏低;而在海东地区、黄南州、海南州三个区域的植被覆盖指数相对较高。
西宁市所辖范围以大通县植被覆盖指数最高,达73.09;而西宁市区植被覆盖指数却骤降,仅为42.53;湟源县、湟中县分别为69.24、64.53。
海东地区除民和县植被覆盖指数较低外,其余各县植被覆盖指数落差不大,在71左右。
海北州刚察县植被覆盖指数相对较低,而其余各县均在62~73。
黄南州所辖区域各县植被覆盖指数相对较高,其中河南县为94.29,是整个青海省植被覆盖指数最高的评价单位;同仁县、尖扎县、泽库县分别为90.91、86.31、90.21。
海南州所辖各县以共和县、贵德县植被覆盖指数较差,在64左右;而相对较好的为同德县、兴海县、贵南县,均在80以上。
果洛州除玛多县植被覆盖指数为59.59,其余各县玛沁县、班玛县、甘德县、达日县、久治县均在70以上。
玉树州除玉树县、称多县、囊谦县植被覆盖指数较高外,杂多县、治多县、曲麻莱县均
较差,其中以曲麻莱县植被覆盖指数最低,为50.34。
海西州的植被覆盖指数总体上为全省最低,除天峻县植被覆盖指数高达66.57外,其余各个评价单位均低于40,尤其是茫崖冷湖大柴旦区域为全省植被覆盖指数最低的评价单位,仅为5.27。
3.水网密度指数
青海省作为我国多条河流的发源地,水资源相对丰富,在全省水网密度指数评价中,海北州的海晏县、刚察县和海南州的共和县水网密度指数最高,分别达到47.46、54.45、49.61;海西州的天峻县最小,仅为3.67;其余各市县的水网密度在20左右,变化幅度不是非常明显。
4.土地退化指数
土地退化指数最高的评价区域为海西州,其中格尔木市和德令哈市分别高达48.86和
52.09。
海北州的海晏县达到45.61,茫崖冷湖大柴旦区域为全省土壤侵蚀最剧烈的评价单位。
土地退化指数最低的评价区域为果洛州,其中达日县为全省土壤侵蚀最轻度的评价单位,其值为11.65。
5.环境质量指数
全省环境质量指数偏低的评价单元集中在工业相对集中的西宁市、海西州,比较突出的是西宁市市区、格尔木市、民和县、大通县、茫崖冷湖大柴旦区域,其他地区环境质量指数均较高,达99以上。
6.青海省生态环境状况综合分析
青海省2011年度生态环境状况(见图6),总体呈现为东部好于西部、南部好于北部的特点,从生态环境状况良好的河南县到评价结果为差的茫崖冷湖大柴旦区域呈现从东南到西北逐步降级的梯度变化,该评价结果较好地反映了青海省生态环境状况随水热分布、地形地貌差异以及工业污染格局等因子影响的变化。
图6 青海省2011年度生态环境状况
三主要结论
结论一:全省的生态环境状况整体较好,其中等级为“良”的评价单位有33个,占全省面积的53.49%,主要集中在青海省的东部和南部区域;等级为“一般”的评价单位有7个,占全省面积的36.34%;等级为“差”的评价单位为冷湖大柴旦茫崖镇区域,占全省面积的10.17%。
这与青海省地处高原内陆特殊区域的地理特征相符。
结论二:除个别县市外,全省各县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大致呈现东部好于西部、南部好于北部的特点,评价结果符合青海省自然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最高的为河南县(73.80),最低的为茫崖冷湖大柴旦区域(18.65),区域差异极大;三江源区域的生物丰度和植被覆盖度在全省范围内相对较高,土壤侵蚀度较轻,整体的生态环境状况良好,生态环境脆弱,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压力过重,应注重总结和探索好的管理体制,不断保持和改善江河源区的生态环境;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状况整体水平处于平均状况,改善的潜力尚需充分挖掘,应根据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动态过程,对流域生态系统进行科学评价并采取综合保护与治理。
结论三:在全省环境质量指数评价结果中,西宁市区环境质量指数为全省最低,其中城镇生活污水化学需氧量(COD)年排放量指标最为突出,占全省年排放总量的39.10%,其削减是
提高西宁市市区生态环境状况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从全省各地经济发展情况看,格尔木市与大通县是青海省经济发展速度快、工业集中发达的地区之一,主要污染物年排放量位居全省前列,但由于相对较大的行政区域面积,大大削减了在评价体系中污染物排放量对环境的影响。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