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技巧:因果类(晚晴)导学案--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三轮复习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思维建模 提升关键能力
一、选择题地位:
45分,在试卷中占据半壁江山,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察知识点多,覆盖面广,可谓得选择者得天下。
二、解题思路及方法(选择五步法,各类型通用):
(一)、审清设问,明确方向
是“为了”、“旨在”、“原因”等因果类试题还是“反映了”、“体现了”、“强调的是”、“据此可知”、“表明”等推理推断类,以便采用相应方法解决问题。
(二)、抓住关键,链接所学
敏锐把握题干中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国家、制度、材料出处等反映时空信息的关键词,迅速与必备知识建立联系,面对史料不迷茫。
(三)、解读史料,把握主旨
解读史料,关键之处在于以题干中的关键词为突破口,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将生疏的问题情境转化为熟悉的必备知识。
1.确定主体
主体即题干的主体,亦称主语或重心,材料的主体往往是关键词,特别要注意主体一致原则(正确选项的主体必须与题干材料的主体一致),命题人在错误选项上设置的陷阱往往是围绕题干强调的中心问题进行的,采用偷换概念即偷换主体、重心或主语的方式进行,非常具有迷惑性。
2.把握语气
一个题干材料可能有好几个关键词或主体,但主旨只有一个,往往用一些重要的提示性语气词语来暗示。
①如转折性的词语(但是、却、而、然而等),递进性的词语(而且、并且等)假设性的词语(如果、若)等;
②如表明态度的词语,比如赞扬(肯定)、讽刺(否定)等。
(因果关系往往是以逻辑关系呈现)。
弄清楚这些词语在题干材料中扮演的角色,一定会抓住题干的中心意思或材料所述主旨。
3.注意标点
()”表示解释说明,会降低试题难度;
注意题干中的标点符号,特别是“
“;”表示前后并列,需注意前后关系;“……”表示此符号前或后有重要信息。
(四)、甄别选项,巧妙排除
对试题中列出的选项,要自习甄别,注意排除以下几类选项:以偏概全;表层现象;因果颠倒;史实错误;过于绝对;偷换概念;主旨不一;无关选项;立场错误。
(五)、代入验证,论从史出
融合语文课关于句子结构、古文翻译以及政治课逻辑推理等知识,将选项代入题干中进行推理判断,以符合论从史出为原则。
题型专项练习【因果关系类】
(一)题型特点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
此类试题直接考查逻辑思维能力。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目的”“为了”“旨在”“意在”等,如 “山东·2024·2西周时期,诸侯国在奉行周礼的同时,多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变革礼制,移风易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诸侯国转变做法主要是为了
A.重构统治秩序
B.限制贵族特权
C.以德行教化民众
D.打破宗法血缘关系”。
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二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但有时候题干没有“影响”、“结果”一类标志性词语,但在备选项中有“……了”的语句搭配或其他表示结果或影响的词语,如“引起了”、“导致了”、“增强了”“导致”、“有利于”等。
另外,在一部分“反映、体现类”、“表明、说明”类试题也存在因果关系。
这类试题没有“原因”、“目的”、“为了”等一些明显表明“因果关系”的词语或搭配,但通过题意可以得出是题干和题肢是“因果关系”。
这类试题方法除了运用“因果类”试题分析思路之外,还需要用到其他题型的分析方法。
(二)解题方法
1.概念分析法: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分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
三大秘籍:一是需要注意主要原因一般就是指根本原因,诀窍在于假设答案A、B都是原因,哪个是主要原因或者根本原因,如果A的结果是B,答案选A,反之选B;二是关于目的类最佳项选择题,诀窍在于假设A、B都是目的,而A是B的目的,答案选A,反之选B;三是关于深远影响类选择题,诀窍在于假设A、B都是影响,而B是A的影响,B属于深远影响,是最佳答案,反之选A。
2.特征分析法:就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般是原因。
3.理论分析法: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就是果。
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可以较为容易地做出判断。
(三)典型试题—中国近代史晚晴部分
1.图1的门牌,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发的户籍凭证,据此推知,当时发给门牌的主要目的是()
图1
图1:(注:图中门牌系。
发给“费鹤云”,四十一岁,家住石门县西乡(在杭州以北八十公里)费鹤云与妻(三十七岁)、母(六十二岁)、子(十九岁)同住。
为了防止擅自篡改资料,另有“共计”一栏)
A.计算税额 B.统计可入伍人数 C.加强基层治理 D.杜绝人口自由流动
2.太平天国运动,初期不允许阅读《四书》《五经》,见之即毁。
定都南京后,允许诵习删改后的儒家经典。
这一变化旨在()
A.推进北伐战争 B.维护政权稳定 C.调整革命策略 D.应对国际形势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一般委任谙悉洋务的实力派官僚担任外交机构的长官。
因此,奕䜣等洋务派首领把持的总理衙门职权不断扩大,总揽了包括众多内政外交在内的全部“洋务”。
清政府此举主要是为了()
A.建立近代外交 B.应对内外压力 C.适应列强需要 D.推行洋务运动
4.按咸丰皇帝的设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只是一个随时可能裁撤的临时性机构。
但1861年后,总理衙门大臣的人数却由5人增加到7—11人,他们大多由各部尚书、侍郎兼任,甚至出现“办夷之臣,即秉政之臣”的格局。
这表明当时清政府()
A.统筹规划地方预备立宪 B.协同政见寻求自强之道
C.增强对涉外事务的重视 D.机构设置注重相互制衡
5.1884年中法《简明新约》规定:“此约缮中法文各两份,各执一份为据,应按公法通例,以法文为正。
”1885年续谈正式约章时,以法文文本为准的条款被慈禧太后“勾掉”,最后签署的中法《越南条款》没有“以法文为正”字样。
这表明清政府()
A.意图抵制西方强权 B.拒绝融入国际社会
C.有效遏制边疆危机 D.固守天朝上国观念
6.图1是1907年12月刊登于《申报》的一幅漫画。
该漫画的刊发旨在()
图1
A.揭示清末新政不得人心 B.唤醒国民的抗争意识
C.揭露清朝统治腐败黑暗 D.宣传革命运动的高涨
7.戊戌维新前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创办《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时报》等报刊,文体摒弃陈词套语,或文或白,或中或外,时杂以俚语、韵语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民呼》《民吁》《民立》等“民”字报刊及大量如《中国白话报》等完全用口语编写的报纸。
这一办刊趋向旨在()
A.改革报刊达成代民立言目标 B.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
C.唤起民众觉悟助推政治革新 D.体现对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
8.1903年,盛宣怀在《开办高等商务学堂折》中奏请开设的课程有“商律、财政、商业、历史、舆地、物理、化学、算数、簿记、书札,又有机器学以究工艺,商品学以辨物产,游历考察以求实验,而广见闻”。
其旨在()
A.改革科举制度 B.推行西式教育 C.培养实用人才 D.提高国民素质
9.1905年,张謇在家乡南通创办中国近代第一家博物苑,“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对社会免费开放。
张謇此举旨在()
A.完成师夷长技 B.践行中体西用 C.推行实业救国 D.实现教育救国
10.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刊《循环日报》,论天下大势,议治国方略。
其《达民情》一篇开头即“善治国者,必先使上下之情不形扞格(矛盾),呼吁必闻,忧戚与共,然后弊无不革,利无不兴。
”王韬旨在()
A.参与维新变法 B.变革传统政治 C.号召民主革命 D.引进西方技术
西人得其海道,视为利薮,而意大利亚、佛兰西、西班雅、荷兰、英吉利人岁载货易其金钱,既而乘其饥馑,先后各以兵分其地梁廷枏《兰仑偶说》(1845年成书)
(非洲)东六部,则布路亚国(葡萄牙)服之;北四部……则佛兰西(法兰西)服之;西二十四部,则布路亚、荷兰、英吉利、佛兰西各国分踞之魏源《海国图志》(1842—1852年刊发)
印度全土,归英辖者十之七;红夷东驶之舶,遇岸争岸,遇洲据洲,立城埠,设兵防,凡南洋之要津,已尽为西洋之都会。
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出版)
C.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 D.唤醒国人对殖民入侵的警觉
12.1897年10月,梁启超发表《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一文,指出:“日本为二千年一王主治之国,其君权之重,过于我邦,而今日民义之伸,不让英、德,然则民政不必待数千年前之起点明矣。
……地球之运,将入太平,因非泰西之所得专,亦非震旦之所得避。
”这一主张意在()
A.强调中国建立共和政体的必然性 B.说明现代民主宪政具有普适性
C.说明尊重张扬个人权利的重要性 D.阐述帝制与君主立宪的差异性
因果关系类选择参考答案:
1.【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门牌是太平天国的户籍凭证,按户进行户籍登记,详细记载户口数量及个人信息,便于征税,征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三者都是加强基层治理具体措施,但是最主要目的是定都天京后加强基层治理的需要,故选C项;计算税额只是颁发户籍凭证的目的之一,排除A项;统计可入伍人数,即征兵是户籍的作用之一,排除B项;“杜绝”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
2.【答案】B【解析】据材料“太平天国运动,初期不允许阅读《四书》《五经》,见之即毁。
定都南京后,允许诵习删改后的儒家经典”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中,定都南京前后统治阶层对儒学的态度前后变化较大,定都南京后,允许诵习删改后的儒家经典,是为了减小与知识分子阶层的对立,维护政权稳定,故选B项;太平军北伐属于军事行动,与对儒学的态度改变没有直接关联,故“推进北伐战争”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到太平天国的领导阶层对儒学的态度发生变化,没有明确革命策略的调整,故“调整革命策略”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到太平天国的领导阶层对儒学的态度发生变化,没有明确国际形势变化且这一时期的国际形势主要表现为列强的对外殖民扩张,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故“应对国际形势”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3.【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压力(内忧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外患指的是西方列强的侵略),基于此,在外交方面,“一般委任谙悉洋务的实力派官僚担任外交机构的长官”,并且,总理衙门总揽了“包括众多内政外交在内的全部‘洋务’”,据此可知,清政府此举的主要目的在于应对内外压力,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外交的近代化,但是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这一史实,排除A项;列强的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侵略中国,而题干内容并没有述及相关内容,排除C项;推行洋务运动的在于“自强”与“求富”,而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相关举措,排除D项。
4.【答案】C【解析】据材料“总理衙门大臣的人数却由5人增加到7—11人”、“办夷之臣,即秉政之臣”可知,总理衙门由临时性机构变为固定机构,且总理衙门大臣的人数增加,担任总理衙门大臣被认为是“秉政之臣”,反映了清政府对涉外事务的重视,故选C项;材料只涉及总理衙门地位的变化,没有涉及预备立宪,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总理衙门重要性的提升,其主要是涉外事务,并非“协同政见”,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制衡总理衙门的机构,排除D项。
5.【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和慈禧将中法《简明条款》中“以法文为正”
字样“勾掉”的做法,体现了清政府对法国强权的不满与抵制,这表明清政府意欲抵制西方强权,故选A项。
“应按照公法通判”说明清政府依然遵守国际法的客观要求,排除B项;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和清政府的内外交困,边疆危机日益严重,排除C项;天朝上国观念强调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周边国家为附属、藩属国的天朝体系,而材料中清政府和法国的外交关系属于近代外交,并不是天朝体系,排除D项。
6.【答案】B【解析】据漫画中的信息可知,清政府妄图用水来浇灭象征民气的火焰,充分暴露其统治的反动性,其意在唤起国民的抗争意识,故选B项;漫画中并没有关于清末新政的相关信息,此项与漫画主旨不符,排除A项;仅通过漫画信息并不能看出清朝统治腐败黑暗,此项缺乏材料依据,排除C项;这一时期虽然宣传革命运动的高涨,但漫画主旨并不是宣传革命运动,排除D项。
7.【答案】C【解析】据材料“或文或白,或中或外,时杂以俚语、韵语等”“完全用口语编写的报纸”可知,晚清时期,维新派和革命派在宣传改革和革命时多实用通俗语言,这有助于民众接受宣传信息,有助于调动民众参与改革或者革命,有助于维新派
和革命派唤起民众觉悟,进而助推政治革新,故选C项;无论是维新派还是革命派,使用通俗语言进行宣传都是为了推动改革或者革命活动,“改革报刊”只是现象,并非目标,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维新变法和革命运动都有救亡图存的特点,但材料强调报刊使用通俗化语言,并未体现具体宣传内容,看不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且这并非根本目的,排除B项;使用通俗语言照顾了民众的文化水平,但这并非其目的,而是材料表象,排除D项。
8.【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盛宣怀在《开办高等商务学堂折》中奏请开设的课程有商律、财政、商业、历史、舆地、物理、化学、算数、簿记、书札,机器学、商品学、游历考察等。
这些课程大部分都是实用之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实用人才,故选C 项;材料只涉及盛宣怀奏请开办的高等商务学堂课程设置情况,没有提及科举制度的信息,“改革科举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课程设置中既有西式课程,也有中国传统课程,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推行西式教育,排除B项;这些课程的开设能够使学生学到实用之学,但只通过该学堂并不能提高国民素质,此项说法过于夸大,排除D项。
9.【答案】D【解析】据材料“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张謇认为教育事业关乎国家命运和民族存亡,通过建设博物馆并对社会免费开放以向社会传播文化,普及知识,故选D项;“师夷长技”是指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材料涉及到的文化教育层面而非技术,排除A项;践行中体西用的是洋务运动而非建立博物馆,排除B项;推行实业救国的表现主要以兴办近代企业为代表而非兴办文化产业,排除C项。
10.【答案】B【解析】据材料“善治国者,必先使上下之情……”并结合所学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可知,王韬作为早期维新的代表人物,旨在变革传统政治,故选B项;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将维新思想付诸实践的变法运动,王韬并未参与,排除A项;王韬是维新派代表人物,并不主张革命,排除C项;王韬作为维新思想家,主张变革政治制度,而非仅仅引进西方技术,排除D项。
11.【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些知识分子都在强调西方列强对亚非拉地区的侵略和殖民统治,以及中国面临的被侵略的危险,他们的言论旨在唤醒国人对殖民入侵的警觉,引起国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故选D项;“开眼看世界”主要是指了解外部世界的情况,材料中更多地是在强调列强的侵略,而非呼吁民众了解世界,排除A项;材料中确实揭露了列强瓜分殖民地的野心,但这只是表象,而不是目的,排除B项;“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张,材料中并没有明确体现这一思想,且材料中也还有其他著作,排除C项。
12.【答案】B【解析】材料说明梁启超认为日本的宪制并未影响他们民主政治的建设,民主政治也并不是只适用于西方国家,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主张在中国推行君主立宪制度,由此可知梁启超意在强调民主宪政的普适性,中国也能发展宪政,故选B项;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主张的是民主宪政而非建立共和政体,排除A项;材料讨论的是宪政的发展,不涉及个人权利方面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没有分析帝制的内容,也未将两者进行比较,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