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一-语文《第6课荆轲刺秦王》学案人教版必修1
《荆轲刺秦王》优秀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结合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文言文中特
殊句式的翻译,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王
的意义。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预习案
【知识链接】
1.《战国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
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背景介绍。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统一六国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燕太子丹访得荆轲,派他到秦国行刺,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预习自测】
一、学生诵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翦()谒()。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古代记叙散文》中的《荆轲刺秦王》。
具体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段落大意概括、主题思想分析以及修辞手法鉴赏。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
2. 研究课文,理解荆轲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通过对荆轲的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掌握文章的记叙顺序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荆轲形象的分析,文章主题思想的挖掘。
2. 教学重点:文章记叙顺序的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与荆轲刺秦王相关的影视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学生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文章背景。
3. 课堂讲解:a. 生字词学习: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
b. 段落大意概括:引导学生概括每个段落的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c. 主题思想分析:分析荆轲的形象,挖掘文章主题思想。
d. 修辞手法鉴赏:讲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例题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结构图:展示文章的段落结构,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层次。
2. 生字词表:列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方便学生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概括文章每个段落的大意。
b. 分析荆轲的形象特点,阐述你对荆轲的评价。
c. 选取课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并举例说明。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文章的基本情节,能否理解荆轲的形象特点,是否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a. 让学生课后阅读《史记·刺客列传》,了解更多关于荆轲的故事。
高一语文下学期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荆轲刺秦王》学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5.荆轲刺秦王》优秀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分析课文第三、四部分,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文句。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3. 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学习重难点】:目标2【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知识链接】:《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学习过程:研读第三、四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 解释加点词语a持千金之资币()物b朝服()c假借()d郎中() e 左右()f 轲自知事不就()g 卒()起不意h秦王还()柱而走I 振()怖大王之威j比()诸侯之列k唯()l陛()m顾()笑武阳n发()图o 自引()而起p荆轲废()q乃引()其匕首提()秦王)r被()八创()s 生劫()之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知道: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③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文段分析,思考①用四个小标题概括高潮部分“廷刺秦王”的情节。
②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二、课堂小结三、写法借鉴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请举例说明。
四、学习反思五、当堂测验1.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 秦王还柱而走。
《荆轲刺秦王》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目标择定】1. 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 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3. 学习荆轲的忠义、正直、英勇爱国的精神。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和太子丹是知己吗?1.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2..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这一情节表现了荆轲的怎样的性格?3..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4.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5.文中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荆轲秦廷行刺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6. 陶渊明《咏荆轲》:“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你同意“君子死知己”一说吗?为什么?【再问再新】【助学资料】1.《风萧萧兮易水寒》肖复兴2.《感受燕赵英雄情怀审视千古传奇色彩》/p-314764663890.html3.荆轲刺秦王百度百科/view/76130.htm第二部分必修①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对应检测一、语言积累及应用1. 填空《战国策》是一部___体史书,秦汉间编纂,经西汉___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樊於期(wū) 骨髓(suǐ) 揕胸(zhèn) 淬火(cù)B.濡缕(rú) 忤视(wǔ) 变徵(zhǐ) 瞋目(chēn)C.厚遗(wèi) 拊心(fǔ) 创伤(chuānɡ) 箕踞(qī)D.戮没(lù) 卒起(zù) 陛下(bì) 拜谒(yè)3.对下列各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千金之资币物币:礼品。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道谢。
D.图穷而匕首见穷:穷尽。
4.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B.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C.而伤长者之意 D.愿大王少假借之5.下列对“以”的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②皆白衣冠以送之③不敢兴兵以拒大王④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⑤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⑥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⑦而乃以手共搏之⑧臣乃得有以报太子⑨丹不忍以己之私A.①⑤/②③④⑨/⑥⑧/⑦B.①⑨/②③⑧/④/⑤/⑥⑦C.①⑨/②④⑥⑧/③⑦/⑤D.①⑤/②③④⑧/⑥⑦/⑨6.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C.群臣侍殿上者 D.父母宗族,皆为戮没7.下列选项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秦王必说见臣②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③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⑤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⑦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⑧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A.①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⑥⑦ C.②③⑤⑥⑧ D.②③④⑥⑧二、课文探究检测8. 试着用散文语言把“易水诀别”这一场面描绘成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的可感画面。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策略
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 角色扮演等多种策略,帮助学 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 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辅助教具
使用PPT、教学视频和历史文 物图片等辅助教具,增强学生 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课堂管理
确保课堂秩序井然,及时处理 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创造一个 积极、互动的学习环境。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深度。
优化教学方法
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 作、角色扮演等,以提高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通过设计更具针对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提 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 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营造 一个积极、开放的课堂氛围。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助于学生理 解文章,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是否积 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课堂氛围的营造
课堂氛围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是 否营造了一个积极、互动的学习环境 。
改进措施
调整教学内容
根据反思结果,对教学内容进 行必要的补充或删减,以确保
通过分析荆轲刺秦王的行动和 勇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 值观和人生观。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 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02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新课
总结词:激发兴趣
详细描述: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或视频,向学生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的课文解析做铺垫。
课文解析
总结词:深入理解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观察学生 在团队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精神和 沟通能力。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精品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必修《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史记》选读,《荆轲刺秦王》。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作者司马迁及其《史记》的背景;学习《荆轲刺秦王》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理解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特点;学会分析文言文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荆轲英勇无畏、忠诚报国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掌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学会分析文言文的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电视剧《荆轲刺秦王》片段,激发学生兴趣。
(2)引导学生谈论对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了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课堂讲解(1)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对比、烘托、悬念等。
(2)讲解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特点。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课文艺术特色的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5. 随堂练习(1)学生完成一道关于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分析的练习。
(2)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共同提高。
6. 合作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内容:司马迁、《史记》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文章艺术特色:对比、烘托、悬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荆轲刺秦王》中的人物形象。
(2)谈谈你对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
2. 答案:(1)荆轲:英勇无畏、忠诚报国。
2023最新-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可爱的给家人们整理的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培养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_的义侠精神;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2学情分析我校地处郊区,学生基础较差,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3重点难点1、理解文章内容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古代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掌握文中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培养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评论(0)学时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 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评论(0)学时难点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荆轲刺秦王二、导入新课在春秋战国的历史画卷上,有一位人物,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
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他是谁?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各种评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荆轲刺秦王》,去一感荆轲的侠士形象。
在正式进入课文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下这篇文章的出处。
1、简介《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后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一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题思想、写作特色、重点词汇解析、句子翻译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 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翻译,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的写作特色及主题思想的理解。
重点:重点词汇和句子翻译,文章结构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古汉语词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引发学习兴趣。
2. 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 课文解析:a. 分析文章结构,讲解重点词汇。
b. 对文章进行逐句翻译,解答学生的疑问。
c.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色。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与课文相关的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荆轲刺秦王》2. 内容:a. 课文结构b. 重点词汇c. 句子翻译d. 文章主题思想e. 写作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
b.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段落,进行翻译。
2. 答案:a. 文章主题思想:表现荆轲英勇无畏、忠诚爱国的精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掌握情况如何,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a.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与本文相关的文章,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b. 组织课后讨论,让学生针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等进行深入探讨。
c. 鼓励学生参加古诗文朗诵比赛,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2. 教学目标的具体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合理布局6.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荆轲刺秦王》一文的详细内容解析应包括对历史背景的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动机、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以及文章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忠诚、勇敢等价值观的探讨。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一文,该文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章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文章内容梳理、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分析。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为《古代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人的英勇无畏和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难点:理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和意义,把握人物形象和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电视剧《荆轲刺秦王》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故事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句式,分析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和意义。
5. 随堂练习:学生当堂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重点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主要内容:背景介绍生字词文章内容主题思想艺术特色3. 重点句子和句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选取一个人物,分析其形象特点。
2. 答案:主题思想:文章通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表现了古人的英勇无畏和家国情怀。
艺术特色: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人物分析:荆轲勇敢、忠诚、智勇双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教学目标1.记住下列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相关的例句:略、谒、信、购、遇、深、顾、币、遗、涕、比、谢、提、长者、穷困、偏袒、郎中。
2.记住文言虚词“而”的意义用法和相关例句。
3.记住并能判断定语后置句式。
4.翻译并背诵全文。
5.了解通过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情分析本单元选文作为高中阶段第一个文言文单元,难易适中。
三篇文章故事性强,叙事流畅,情节生动,学生把握文意并不困难。
初中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通大意即可,语法方面的知识也是了解甚少。
高中文言文选篇,课文的长度,容量都有极大的变化,学生适应这种变化是需要时间和方法的。
需要耐心,花课时稍多一些。
能较好地实现初高中文言文学习的衔接。
教学重点1.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1 / 36教学难点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师准备1.搜集荆轲刺秦王的相关信息。
2.准备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以形成直观印象。
3.指导学生充分预习,预先整理重要文言知识,了解文章大意。
学生准备1.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气势,思考人物形象并圈点出难理解的词句。
2.尝试概述故事情节。
第一课时课型:新课课题荆轲刺秦王教学目标1、把握《战国策》的相关内容。
2、了解时代背景。
3、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重点2 / 361、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难点1、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串讲法学法指导在借助字典疏通词句的基础上,总结主要内容,开展讨论。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问:诗中的壮士是指谁?分析诗的意思,引出本文故事--荆轲刺秦王。
(板书课题)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1)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把握文章主题思想。
2. 掌握课文生字词,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鉴赏文章艺术特色,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的艺术特色鉴赏。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生字词的掌握,主题思想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原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主查阅字典,教师讲解重点字词。
3. 课文内容梳理: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梳理文章内容。
4. 主题思想分析:讨论荆轲刺秦王的意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艺术特色鉴赏: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古文的韵味。
6.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文章内容的题目,进行详细讲解。
7.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内容:生字词:秦、荆轲、剑、壮士等。
文章结构:背景介绍、事件经过、主题思想、艺术特色。
主题思想:忠诚、勇敢、智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2)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
(3)鉴赏文章的艺术特色。
2. 答案:(1)战国时期,秦国强大,六国合纵连横,荆轲受命刺杀秦王。
(2)文章主题思想为忠诚、勇敢、智慧。
(3)文章运用了生动的描绘、对比的手法,展现了荆轲英勇无畏的形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故事,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字词的掌握。
2. 文章内容的梳理与主题思想的分析。
3. 文章艺术特色的鉴赏。
4. 作业设计与答案的详细性。
一、生字词的掌握1. 学生自主查阅字典,了解字词的基本信息。
2. 教师讲解生字词,结合课文语境进行解析。
3. 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
《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东北师大附中鄢霏【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分析鉴赏荆轲形象。
【教学重点】1、积累“顾”、“就”、“发”等文言词语用法。
2、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荆轲刺秦这一行为的意义。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入课屏幕展示对联:请同学们思考下列对联写的都是那些历史人物?①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人寰②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方苑第一家③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④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⑤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前五联分别是司马迁、李白、蒲松龄、诸葛亮、范仲淹,那么,同学们请看,⑥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写的是历史上的那个人物呢?对,是咸阳荆轲墓联。
今天我们就走进那段尘封的岁月,去感受那步步惊心的往事。
(板书课题)二、识人荆轲,春秋战国时代四大刺客之一(要离、专诸、聂政、荆轲)本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改称荆轲,喜好读书击剑,善交名人勇士。
三、入境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
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为此,太子丹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然而田光已老,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光为保守秘密而自杀。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
三、解题《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
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
《荆轲刺秦王》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临河一职语文(分校)教研组活页学案课题《荆轲刺秦王》主备人丁美霞备课时间 2013年8 月29日备课组组长签字教研组长签字田美恩一、自主学习:(1)根据下列提示的重点字词,疏通课文:第10段: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第11段: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第13段:以次进,至陛下。
前为谢曰第14段: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右手持匕首揕之第15段:卒不起意,尽失其度诸郎中执兵,皆在殿下。
第16段: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2)翻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方还柱而走,卒惶急不知所为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三、文言固定结构:【有以】有用来……的(办法)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奈何】怎么办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何如】怎么样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然则】(既然)这样,那么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乃今】现在,这才乃今得闻教【所以】表原因,……的原因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所”+动词】荆轲有所待意为:有……的人 ( 东西 ) 。
“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四、重点文言虚词【而】①连词,表转折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②连词,表并列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3)成语积累:悲歌击筑:变徵之声:一去不复返:发上指冠:切齿拊心:图穷匕见:无可奈何:二、合作探究1、秦廷行刺写了那几个场面?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3、根据庭刺秦王事件,结合前文,分析归纳荆轲的性格特点。
③连词,表修饰伏尸而哭/荆轲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④连词,表承接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⑤连词,表递进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以】①介词,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②介词,用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③介词,按照以次进④已经日以尽矣⑤连词,表目的,“来”/不译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⑥连词,表修饰箕踞以骂曰【为】①动词,做,整治乃为装遣荆轲②介词,被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③介词,替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备注:丁美霞。
人教版本高中高一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学习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课设计【教课目的】一、知识与能力1、累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正确剖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二、过程和方法1、课前认真预习,频频朗读课文;2、查找资料,研究剖析先人对荆轲的各样评论;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荆轲不畏强权,英勇坚毅的精神2、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论荆轲刺秦的历史【教课要点】1、累积文言词语2、学习本文在矛盾矛盾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教课难点】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论荆轲刺秦的历史【教课方法】朗诵法、合作研究法、串讲法【课文剖析】《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述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特别成功。
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传记》时,几乎照录全文。
文章记述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安全,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第1 页英豪——荆轲的形象。
文章对荆轲行刺前的精心准备做了较详尽的表达,对行刺的过程作了绘声绘色的描述,读来惊心动魄,勾魂摄魄。
【教课假想】本文记述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特别成功。
拟从人物形象剖析的角度确立教课思路,设计导读提问,同时对文章剪裁、记述与描绘的综合运用作适合提示。
在疏导词句和讲读的基础上,展开评论或争辩。
【课时安排】2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创建情境、导入新课出示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当年人已没,今天水犹寒。
问:诗中的壮士是指谁?剖析诗的意思,引出本文故事——荆轲刺秦王。
(板书课题)简介荆卿荆轲,春秋战国时代闻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先人是齐国人,后乔迁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此后,才叫荆轲,他喜爱念书击剑,结交名人猛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有勇有谋的燕国处第2 页土田光。
田光得自己老了,没法达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介绍了。
田光了激励,便自了。
接受了任,太子丹高万分,上封上卿,精心奉侍⋯⋯此后,就是文叙的状况。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 》(教案)

5、荆轲刺秦王《战国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初步了解《战国策》。
⑵理解内容,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⑶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⑷提高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评价能力。
2、过程和方法:⑴在熟读的基础上能够准确地翻译课文;⑵理清文章思路,揣摩事件进程的因果关系;⑶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人物刻画和场面描写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世界观:理解和认识荆轲足智多谋而又刚毅勇敢的性格及同情弱者、反抗强暴的侠义精神。
二、教学设计:1、重点⑴朗读课文,准确翻译理解全文。
⑵概括故事情节。
⑶荆轲的思想性格。
⑷文言词句。
2、难点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3、课时计划:3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朗读课文⑴听录音⑵正音yèlùzhèn fǔcuìwǔrú谒之戮没揕其胸拊心淬之忤视濡缕zhǐchēn wèi cùbèi变徵之声瞋目厚遗卒起不意被八创⑶齐诵全文⑷自由诵读2、背景简介“荆轲刺秦王”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第六年。
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秦王又于公元前228年派秦将王翦破赵引兵北上,直逼燕境,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喜为了向秦国示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
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结果事败,燕王喜杀太子丹求和。
五年后,秦灭燕。
3、研读1—2自然段⑴齐读这两段。
⑵对照注释,翻译这两段。
⑶重点词句进兵北略地北,向北。
名——状语岂可得哉?“岂……哉”,构成一种反问句式。
微太子言微,假如没有。
秦王购之金千斤购,重金征求。
金,此指黄铜,当时以铜为金。
诚能得樊将军之首诚,如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
2.日以尽矣以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
6.图穷而匕首见见
7.秦王还柱而走还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2.仰天太息流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5.持千金之币物
6.亲之遇将军,可谓深以
7.秦王方还柱走
8..诸郎中执兵
9.左右既前,斩荆轲
三、词类活用现象:
(一)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二)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三)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四)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一)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二)1.秦王购之( 以)金千斤
2.欲与( 之) 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三)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四)1.常痛于骨髓
2.给贡职如郡县
3.燕王拜送于庭
(五)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六、重点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发尽上指冠
2、故
故遣将守关者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鲰生说我……故听之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登轲自知事不就
故人具鸡黍
3、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4、度
度我至军中,君乃入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5、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荆轲顾笑武阳
大行不顾细谨
6.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为之奈何
乃为装遣荆轲
乃令秦武阳为副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7.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
2.日以尽矣以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
6.图穷而匕首见见
7.秦王还柱而走还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2.仰天太息流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5.持千金之币物
6.亲之遇将军,可谓深以
7.秦王方还柱走
8..诸郎中执兵
9.左右既前,斩荆轲
三、词类活用现象:
(一)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二)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三)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四)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一)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二)1.秦王购之( 以) 金千斤
2.欲与( 之) 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三)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四)1.常痛于骨髓
2.给贡职如郡县
3.燕王拜送于庭
(五)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六、重点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发尽上指冠
2、故
故遣将守关者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鲰生说我……故听之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登轲自知事不就
故人具鸡黍
3、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4、度
度我至军中,君乃入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5、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荆轲顾笑武阳
大行不顾细谨
6.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为之奈何
乃为装遣荆轲
乃令秦武阳为副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7.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