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与翻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的艺术所倚赖的基本条件: • 译者对于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 • 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 • 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的问题
有正当的见解。
译者基本素质的要求
他认为翻译除了上述三条外,"绝对没有什么纪律可为译者 的规范"。他认为以前论述翻译问题的文章,大多或泛论译 法,或单论译名,"都是直接出于经验的话,未尝根据问题 上的事实做学理的剖析"。而他提出"讨论翻译须研究其文字 及心理问题",换言之,即"翻译的问题,就可以说是语言文 字及心理问题。"。他认为:"倘是我们要于此问题得比较客
又译作《中国人》)在美国出版,四个月内印了七
版,登上畅销书排行榜,林语堂因此在国外一举成 名
➢1936年,在赛珍珠(Pearl S. Buck) 夫妻的邀请之下,林语堂举家迁往 美国,开始了他长达30年的海外生 涯,那也是他文学写作的重要时期, 他的英文作品《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ving)在美国高居畅销 书排行榜第一名长达五十二周,长 篇小说《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使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 译艺术文最重要的,就是应以原文之风格与其内容 并重。不但须注意其说的什么,并且须注意怎么说 法。
譬如苏州街上有女人骂人,我们尽可不管她 骂的什么,尽可专心欣赏其语调之抑扬顿挫。
• 凡译艺术文的人,必先把其所译作者之风度神韵预先认出, 于译时复极力发挥,才是尽译艺术文之义务。
• 文章之美,不在质而在体。体之问题即艺术之中心问题。
➢ 译文若求达通顺之目的,亦必以句义为先,字义为 后。此所谓句之分析说。
➢ 凡做文章通顺之人,行文时未下笔之先,必先有一 句要说的意思在心里,即所谓总意象(total concept),心知其所欲言,直至下笔成文时,然 后不得不依习练之语法一字一字写出来… …此所谓 总意象之分析,即寻常行文之心理。
➢《老子的智慧》,即林语堂英译的《道德经》,则 是他在介绍中国文化方面又一重要译作。林语堂运
用自由诗体所译的版本仍是相当成功的,较其之前
的版本在内容气势与风格上更为忠实,文字表达上 更为凝练准确
➢在香港中文大学赞助下于1973年编纂出版的《当代 汉英词典》它所采用的检字法是根据林语堂发明的 “上下形检字法”修订的,所采用的拼音也是将他当年 参与制定的罗马拼音法简化而成的“简化国语罗马字”, 而林语堂首创的五十部首则成为这本词典的另一特 色。满足了当代汉英翻译的需要。
➢林语堂在海外时期,他本人就象征了“翻 译”。他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是翻译的 化身。因此林语堂的翻译不仅是文字上的
功夫,而是通过人际关系作多样性的活动,
把中国人的情感、思想以及生活辗转传给 西方读者,使他们能够了解和欣赏。
林语堂在翻译实践中对原文挑战的方面有一本重要 的著作《孔子的智慧》。《论语》有许多英译本, 但林语堂的做法与众不同。他不是从"学而时习之" 开始逐字逐句翻译,而是将其分门别类的重编一下, 小题目有:孔子的感情生活;孔子的谈话风格;孔 子论君子和小人;孔子论政治、教育等等,另有几 篇介绍孔子的身世,摘译《礼记》的《中庸》、 《大学》和《孟子》的有关篇章,就成为一本合乎 逻辑、有头有尾、可读性强的书,使西方读者得到 一个概念,知道孔子是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儒家的 学说是怎样几千年来深入中国人的心的。
得益的一本英文字典》、《旧文法之推翻及新文法之建造》、 《答青崖论"幽默"译名》、《说孽相》、《国语文法的建 设》、《论译诗》、《译东坡"行香子"二首》,《译乐隐 词》、《英译黛玉葬花诗》、《尼姑思凡英译》等等。
➢这些文章或从语言学理论方面进行评述,或从实例出发进 行剖析,都展现了其中英文的深厚基础。
➢1927年离开厦门到达武汉,任外交部秘书,为期仅六 个月。 ➢1932年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提倡幽默; ➢1934年另创《人间世》,主张文章须发抒性灵; ➢1935年又办《宇宙风》半月刊,提倡"以自我为中 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同年,林语堂的英文 著作《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译者对于中文方面的问题,对中国读


者的责任;


•美

——翻译与艺术文的问题,译者对艺术的
责任。
此外他总结前人的翻译方法,指出翻译只能是以句为主体的"句译", 不能以字为主体的"字译"
忠实标准
➢ 忠实的程度分为四等:直译、死译、意译、胡译。 ➢ 林语堂认为像“直译”“意译”这样的名称不妥:
林译:
Bones of jade, flesh of snow, May thy ethereal spirit stand unafraid, Though the dark mist and the swamp wind blow. May the sea sprites attend thee, The paroquets and cockatoos befriend thee, Thy white face doth powder spurn; Vermilion must yet from thy lips learn. Flesh of snow, bones of jade, Dream thy dreams, peerless on, Not for this world thou art made.
在林语堂的作品中翻译和创作是难解难分的,他 的翻译中有创作,创作中有翻译。"时"与"地"结 合起来,使他肩负对西方读者诠释中国和中国人 的责任。他之所以成功,不单是靠文字的精湛, 也是基于他热爱祖国文化,同时有独特的见解。 他的作品强烈表现出对祖国和祖国文化的依念, 他不仅介绍中国的哲学,而且又广泛地展示了中 华民族的文化,包括经济、政治、哲学、宗教、 文学、艺术、民俗等等,因此他的英文著作极受 欢迎,且有多种文字译本。
➢1919年夏与厦门豫丰钱庄老板的女儿廖翠凤结婚, 秋携新婚妻子赴美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深造。 一年后由于经济原因前往法国为华工服务,教他们 读书写字。 ➢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 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 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 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院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西




林语堂生平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林语堂的翻译实践 中西方文化交流
道理参透是幽默,性灵解脱有文章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对面只有知心友,两旁俱无碍目人 胸中自有青山在,何必随人看桃花 领现在可行之乐,补平生未读之书
——1934年《我的话·杂说》
• 1895年10月10日(光绪二十一年乙末)出生于 福建省龙溪县坂仔村,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 改语堂。
外的体裁 就是如句之长短繁简及诗之体格等
内的体裁 就是作者之风度文体,与作者个性直接有关系的,如像理 想, 写实,幻象,奇想,乐观,悲观,幽默之各种。
《咏梅》苏东坡
玉骨那愁瘴雾������ ������ 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 倒卦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 ������ 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 不与梨花同梦
➢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并任校长 ➢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 ➢1966年后定居台湾。 ➢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1976年病逝于香港。
家庭的熏陶
林语堂出生在一个中国农民和 乡村牧师合二为一的家庭。中
西文化气息的交融是林家的基
调。


早期的教育

学习四书五经的同时受到美国
西
传教士范礼文博士的影响开始
接受西方文化
游学旅居经历
➢林语堂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以及其对中英两种语言炉火纯 青的掌握为他在翻译方面的造诣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林语堂的一生精力主要投入到了写作中,但他仍然写了许 多有关于翻译的文章。
➢早在1924年,林语堂就在《晨报》上发表了《对译名划一 的一个紧要提议》,他涉及翻译理论的其他论著还有《我所
观的解决,自当以语言文字心理的剖析为立论根基。必先明
语言文字及行文心理的事实,然后可以做译者标准应如何、 态度应如何的结论。"应当指出,林语堂是在中国译学史上 第一个最明确地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立论的"学 理剖析"的基础的。
• 忠实
——译者对于原文方面的问题,对原著者

的责任;


• 通顺
通顺标准
句译
➢ 译文须以句为本位 “译者必将原文全句意义详细准确的体会出来,吸收心中,然
后将此全句意义依中文语法译出。”
➢ 译者须完全根据中文心理 “译者心中非先将此原文思想译成有意义之中国话,则据字直
译,似中国话实非中国话,似通而不通,决不能达到通顺结 果。”
美的问题
• 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艺术。以爱艺术 之心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译成 为美术之一种(translation as a fine art)。
• 1901年六岁的林语堂入坂仔教会办的铭新小学, 十岁到厦门鼓浪屿继续读小学,十三岁时入厦门 寻源书院。
• 1912年,十七岁的林语堂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毕 业,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
• 1916年以第二名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文科,之后在 北京清华学校任中等科英文教员。
林语堂出生于福建省龙溪县坂仔 村,除了他外,这里还走出了许 多文化名人。 – 林纾 – 严复 – 辜鸿铭 – 林文庆 – 冰心
他还常到各处演讲,宣扬中国文化,在为中国争 得国际了解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方面,林语堂做 出的努力和成就是罕有其匹的。
他用英语创作的一系列作品曾轰动欧美文坛,并 且影响深远,其中有的被选为教材,有的被政府 高层倚为了解中国之必读,一直被视做阐述东方 文化的权威著作。 1975年11月,在国际笔会四十一届大会上,林语 堂当选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不但不能表示译法的程序,并且容易引起人家的 误会,使之成为‘死译’和‘胡译’的庇护所。”
➢ 直译走向极端即死译。 ➢ 意译走向极端即胡译。
忠实非字字对译
忠 实
忠实须求传神



绝对忠实之不可能


非字译 须传神 非绝对 须通顺
忠实非说不通中国话之谓
通顺标准
➢ 通顺问题,即如何以西洋之思想译入本国之文字。
林语堂于1933年为吴曙天编著的《翻译论》 (1937年1月,光华书局出版)作的序,即为近万 言的《论翻译》(后有收入其《语言学论丛》一 书),是他最系统、最全面论述翻译理论的文章。
在文章中林语堂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从而成为 中国翻译史上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学派的代表人 物
他的论文主要包括了对译者基本素质的要求以及 翻译标准这两个方面。
翻译是一种艺术
❖ 林语堂看来, 现实生活中任何心灵的表现都是艺术活动, 人人都是艺术家, 时时刻刻都在创造艺术,翻译作为一种 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的创造性活动当然也不例 外。
❖ 克罗齐(Benedetto Croce):“翻译即创作” (Translation is not reproduction but production )
译著书目
英文著作:
1. Letters of Chinese Amazon and War-time Essays 《女兵自传和战时随笔》 (又称《林语堂时 事述译汇刊》)
2. The Little Critic: Essays, Satires and Sketches on China, First Series: 1930-1932 《英文小品甲集》 3. The Little Critic: Essays, Satires and Sketches on China, First Series: 1933-1935 《英文小品乙集》 4.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吾国吾民》(又称《中国人》) 5. Confucius Saw Nancy, and Essays About Nothing 《子见南子及英文小品文集》 6. A History of the Press and Public Opinion in China 《中国新闻舆论史》 7.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生活的艺术》 8. The Wisdom of Confucius 《孔子的智慧》 9. Moment in Peking 《京华烟云》 10. With Love and Irony 《讽颂集》 11. The Best Essays of Lin Yutang 《林语堂小品精华》 12. A Leaf in the Storm 《风声鹤唳》 13. The Wisdom of China and India 《中国与印度之智慧》 14. Between Tears and Laughter 《啼笑皆非》 15. The Vigil of a Nation 《枕戈待旦》 16. The Gay Genius: 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 《苏东坡评传》(又称《苏东坡传》或 《苏东坡》) 17. Chinatown Family 《唐人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