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对培育公共精神的时代价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文化对培育公共精神的时代价值摘要: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十分强调对社会的责任,也宣扬个人对社会、民族的义务,重视社会的和谐与社会公德,提出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做到的一系列准则,其思想中的“仁”、“孝”、“忠恕”、“义”、“礼”对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与坚韧性,培养公民的公共精神方面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参考和启发作用。

关键词:儒家文化;公共精神;时代价值
儒家的创始人、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孔子通过对史料的详细研究,以及自己不辞辛劳的社会实践,在哲学层面上为我们勾画了中国公共精神的大致轮廓。

并用文字的描述使公共精神具体化,用自身的行动使公共精神形象化,用自己的言传使公共精神平民化。

一、以“仁”为人类、为社会的大爱发生器
“仁”的一种理解就是“爱人”。

按照费孝通先生的理解,儒家讲“爱人”不是盲目的,“泛爱众”精神的培养需要从爱家人开始。

倡导人们由爱父母子女进一步推延到爱朋友、爱他人,以至于爱一切陌生人。

如果一个连家人都不爱的人,是不会去爱众人的。

所以,孔子从人性与人际关系的立意上引申到“兼善天下”的层次,强调要把内在的精神修养扩展到为他人、为国家、为天下做贡献。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儒家认为,“爱人”是人们在实践“仁”的过程中的首要指导思想和道德要求。

要以爱己之心爱人,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时,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和考虑,做到先人后己,舍己为人。

当他人需要关心和帮助的时候,要尽其所能,甚至做出必要的自我牺牲。

例如“仁人志士,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在孔子“仁”的学说的影响下产生过很多仁人志士,几千年来他们恪守儒家先贤的教诲,潜心于诚正格致修齐治平的修养,具有十分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博大的胸怀求同存异,天下为己任,为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富强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影响世界近百年中国观的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气
质》一书,指出:“中国历史上的关键时刻,尤其是改朝换代时,总有一些仁人志士挺身而出,担当起重任,勇敢地献身于他们所崇敬的事业。

这些人不仅是真正的爱国者,他们本身也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人能够在具有公心的领导人的带领下,激发出极大的英勇气概。


董仲舒说:“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

”“仁”的根本要求在于以广博的仁爱之心对待和关爱他人,把别人也当作与自己同类的人来看待。

如孔子所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孟子也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这种博爱精神的体现。

康有为也说:“仁者,人也。

二人相偶,心中恻恺,兼爱无私也。

”在儒家看来,遵循“仁”的道德原则,就要在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做到爱而无私,视人如己。

一个人如果不能使别人得到他的爱,虽然他非常爱自己,也不能说其行为是合乎“仁爱”原则的。

所以,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做到爱人如爱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可友善融洽,整个社会也就稳定和谐,这也体现着一种宽宏的“大爱”情怀。

二、以“孝”为家庭、社会、公共秩序的稳定器
儒家认为“孝”产生于家庭血缘关系相连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之上,孝是最真挚的情感,是反映一个人道德修养的衡量标准。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论语·学而》)它成为儒家道德原则、价值体系的基础和发生处。

在尊重自己家人的基础上,孝延伸为对长者的尊重,“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这样,孝就由家庭伦理推广为普遍的社会伦理,成为全社会的道德规范的基础。

这样情感的近似转移就为孝的合理性提供了依据。

同时,孝也是一种价值观,儒家不仅希望每个人自己遵循孝的原则,而且希望它铺展开来,成为全社会的道德原则。

孝悌是“惟精惟一之学,放之四海而皆准”。

试想,一个连
自己的兄弟姐妹都相处不好的人,一个没有孝心的人,很难想象他会在社会上做出什么慈善的事情。

在儒家看来,只有做到孝道,才会心中有仁,这对于社会的安定,社会秩序的维护有很重要的作用。

因此,儒家强调“孝”的本质就是家庭成员的互相关心与体谅,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家庭的真正和谐。

而家庭的安定和谐直接关系着社会的健康发展。

所以,儒家思想中所倡导的孝道文化,首先选择在家庭中传播,形成良好的作用,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可见,孝是培养公共精神的道德生长点,而绝不是被困死在家庭小圈子里。

让孝可以真正长成参天大树的沃土是社会。

可以说,小孝可以治家,次孝则可以治国,大孝可以治天下。

三、以“忠恕”为处理公共关系的润滑器
忠是孝的延伸。

它逾越了家庭关系,从家庭转移到社会而成为社会伦理,具有比较广泛的社会意义。

恕即宽恕,所谓我能够想象出你的所想、所受。

它发生的基础是二者有一种通性,在这个基础上发生情感的转移行为,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孔子奉行的“推己及人”理论就是这样,它是孔子一生实践的理论指南,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

具体说来“推己及人”是由自己联系到别人,就是说在调节人际关系时,一方面,对人应尽心尽力,奉献自己的全部爱心;另一方面,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不苛求于人,认识到自己对他人的要求也正好是他人对自己的要求,并如此决定自己的行为准则。

如果全社会的人都能扩充自己的爱心,在与人交往时,将心比心,多为他人设身处地地着想,少替自己打算,那么,这个社会就会洋溢博大的爱,形成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而孟子的方法则是“推恩”。

通过推恩,传递道德情感,实现人类普遍的善。

它的基础就是人的“四心”,
即人类的共性。

所以,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首先,奠基于对自己的有着血缘关系的老人、幼子,再到爱自己亲近的,甚至是和自己几乎没有关系的他人,体现着一种情感的传递,由家庭自然扩展到公共空间。

所以,“忠恕”主要讲己与人之间应如何察己知人,推己及人。

“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在己与人的利害关系发生冲突时,势必要约束自己,克制自己的欲望,损己以致舍己为人。

冯友兰先生说:“忠恕之道有一个主要的要求就是克己,忠恕体现为自己的一种内心自觉与对他人、社会的普遍关注”。

四、以“义”为社会公平正义的衡量器
“义”是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标准,是责任,是对自己的念头和行为的约束。

并使所有的人都能够遵循,成为一个普遍的规律。

这是儒家对义的道德原则的呼吁。

“义”首先是指体现社会公利的道德标准。

例如:《中庸》以“宜”释“义”,似乎可以理解为凡是符合社会公利的行为便是适宜的行为,亦即“义”的行为。

他们主张以“义”制“利”,也就是主张用公心约束私心,让私心服从公心,引导人们去努力追求公利即多为社会国家做贡献。

例如:“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反映的就是孔子对社会公利的强调。

而且,当社会公利与个人私利发生矛盾时,仁人君子就应毫不吝惜地抛弃自己的一切私利乃至生命,以维护社会公利,即孔子所言“杀身成仁”。

而对于没有义的利,孔子是不屑一顾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学而》)孟子也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

”生作为最大的利益,相对于义也可以置之不顾,道义的优先性可见一斑。

而作为公共精神的最高境界就是利人不利己。

可见孔孟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重视人的公共道德价值观点的伟大。

在他们看来,人的
公共道德价值是高于人的生命价值的,在两者发生矛盾的情况下,宁可舍弃后者而追求前者。

所以,孔孟提倡的是社会公利,要人们为社会做贡献,必要时还要为社会的整体利益献出自己的生命。

要求人们树立先公后私、公而忘私乃至大公无私的价值观念,即用体现社会公利之道德标准和道德原则来制约个人利益,使私利不至于恶性膨胀而危及社会公利。

它表达的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所作出的价值判断,体现的是主体自觉的情感形式,即良心。

而在这种情感支使下,人们产生自己的道德观念,即责任。

义表达的这种情感就是呼吁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人一味追求私利,那不是人的价值的提升,而是人的价值的跌落。

人应该积极的追求道德价值,而道德价值的实现又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公而无私,不是以自己的私意、私利为标准,而是执着于国家利益与使命,这正是儒家提倡的最大公共精神。

五、以“礼”为社会和谐、世界和美的调节器
“礼”是外在的伦理规范与制度规范,它起到调节人际关系,约束人的言行,达到社会和谐安宁的作用。

《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不懂得“礼”,就不懂得如何约束自己的言行,无法协调人际关系,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可能获得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礼”的重要作用,就是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也就是所谓制度的约束。

在儒家看来,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讲“中和”是最可贵的,如果有行不通的地方,那就要用“礼”加以调节或约束。

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是说,人的视、听、言、动,都要受“礼”的约束,符合于“礼”的事情可以去做,不符合于“礼”的事情就坚决不能做。

“礼”不仅是传统美德,而且是极其富有人性化特色的管理理念,是维护社会和谐、公正与平稳、有序的必然选择。

从国际形象而言,“礼”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精神
面貌。

从我国目前所处的时代背景看,工业文明时期的社会发展必然是有序的、和谐的、稳步的,是在健全制度规范下前进的。

失去了制度的规范和协调,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就会成为空话。

“礼”是人类文明的表现形态之一,它除了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制度职能以外,还体现在人际交往领域。

这就要求在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在人与人、阶层与阶层、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中,讲礼貌、讲礼节、讲礼仪。

讲“礼”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儒家优秀的“礼”文化传统,推动市场经济健康、活跃、有序、文明。

在今天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中也需要规定各方面的行为规范,需要社会主义的“礼”。

“礼”为社会和谐、秩序稳定的重要保障。

结束语
任何一个源远流长的思想传统,所触及的问题都是比较丰富和全面的;同时,任何一个思想复杂的思想传统,由于它所处时代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难免也有其片面性。

今天,只有采取扬弃的态度,努力挖掘、宣传、继承其精髓、扩大其基础载体,丰富其内涵,才能真正发挥儒家思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独特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