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八单元课文、百花园七、八教案(教学设计、公开课)n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S)教学设计
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
课文:25 鸟的天堂
板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念,重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生成,设计上体现以下几点:
1.师生共同运用教材,占有、整合、充实更多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对大榕树有更全面的了解。

2.感悟文学大师的语言魅力,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科学发展观,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育学生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理解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4.会认“桨、榕、纠、暇”4 个生字,会写“桨、纠、逼、潮、禁、暇、抛”
7 个生字。

掌握“三支桨、纠正、逼近、不禁、应接不暇”等词语。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1.课文的 5~8 自然段和 12~13 自然段,理解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

2.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重点句子。

如“那翠绿的颜色……新的生命在颤动”。

2.体会两个“鸟的天堂”的不同含义。

课前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课件。

3.搜集资料,了解大榕树的有关知识。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
语文(S)教学设计
教材: 语文(S)四年级下册
课文:26 鲸
板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教师在本课教学中应适时发挥指导、点拨的作用,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在积极思考和交流中感受成功的乐趣。

教学目标:
1.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

2.了解本课的说明方法,并试着运用。

3.掌握本课“吨、敞、哺、滤、矮”等 5 个会认字和“吨、喷、哺、滤、喷、肺、潜、矮、判”等 9 个会写字,掌握“宽敞、哺乳动物、又矮又粗、判断、胎生”等词语。

4.感受鲸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进而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1.了解鲸的生活习性。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写的方法,总结出本课所用的说
明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鲸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进而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有关鲸的资料。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
我高兴的时候,就会浮上海面,跟蓝天白云打个招呼;我心烦的时候,就潜入海底,谁找
我也不理。

当风和日丽的时候,我游到海边,浮出海面,远远地望着陆地、高山,心想:我们祖先是从哪里来的呀?
要讲我的祖先,那就得从 4.5 亿年前说起了。

那时由古总鳍鱼演化成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直到距今 7000 万年前,我们祖先才从哺乳类分化出来。

那时祖先们还在陆地上,后来占领了海洋,在浅海中生活,最后适应了海洋的生活,演变成了我们现在的鲸。

我们这么大,肚子也一定大,这么大肚子,要吃什么呢?我吃小鱼小虾的时候,先把肚子撑大,连同海水一齐吞入口中,然后闭上嘴,把水压出去,只咽下食物。

为什么我们吃小鱼小虾呢?因为我们没牙齿,不能咀嚼食物,所以只能吃小鱼小虾,虽然它们小,但很多,不愁饿肚子。

你知道吗?我的肺重约 1500 公斤,可吸15000 公升的空气,可以在水下呆十八分钟,换气时,由于压力过大,不仅声音大,海上还会出现“喷泉”,可漂亮了!喷出十几米高,然后四处散开落在海上,打起水花,远远望去,就像节日里的烟花,漂亮极了!
这就是我,生活在深海里的哺乳动物——鲸,也是你们人类的好朋友。

1.这篇短文介绍了鲸的哪几方面的特点?
2.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三、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短文
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以一篇带动多篇,真正实现了学法的迁移。

在感受鲸和人类和谐共处的基础上进行小练笔,实现了学以致用,读写结合。

举例子
打比方
呼吸 睡觉 生长 吃食 须鲸
齿鲸
陆地——浅海——海洋 作比较
列数字
大 形体特点 进化过程种类
生活习性 板书设计:
语文(S)教学设计
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
课文:27 麋鹿
板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本课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麋鹿的特点和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

教学时力求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以文字为桥梁,在课堂上层层深入,逐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价值观。

设计上体现以下几点:
1.直观麋鹿,感受麋鹿的奇特。

麋鹿稀有野生动物,为多数学生未见,在教学过程中,以幻灯片为辅助教具,给予学生直观的形象感受,让学生学会自主的观察。

2.关键语句表情达意,负载着文本的灵魂,耐人寻味。

抓住关键词句,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语句的朗读,了解麋鹿的特点,认识到它是一种稀有的野生动物。

3.总结实践,升华情感。

课文用文字展现了麋鹿的特点和传奇经历,世界上有许多稀有动物和麋鹿一样,也在呼吁着我们去保护它们。

让学生互相介绍自己知道的稀有动物,并设计一条保护野生动物的广告用语,这一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价值观,让他们由爱护动物,体会到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会认:“榜、棕、孕、匿、柏、沛、衍”7 个字,会写“涂、蹦、榜、敏、捷、惨、输、基、涯”9个字,掌握“滩涂、敏捷、销声匿迹、输出、基金会、生涯”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3.让学生知道麋鹿是我国的一种珍稀动物,教育学生保护动物,保护自然环境。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学习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教学难点:1.让学生知道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2.激发学生保护动物,保护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课件。

2.学生搜集麋鹿资料。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语文(S)教学设计
教材: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
课文:28* 小狮子爱尔莎
板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遵循小学语文教学规律,以“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为基本理念。

设计体现以下几方面:
1.本课在教学中采取“以读促悟”的方式,让学生直面文本,根据文本材料,反复诵读,读中悟情。

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够在读书的过程中积累语言,发展语感,并能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在品词析句中体会作者与小狮子爱尔莎的感情和把爱尔莎送回大自然的原因。

2.让学生认识作者乔伊·亚当逊,并引导学生阅读作者的两部作品《长在自由地》和《永为自由魂》,将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课堂内外有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会认“肝、糙、犀、耷、恕、恋”;理解“扑腾、乳牙、垂头丧气、九霄云外、恋恋不舍”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小狮子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体会“我”与小狮子爱尔莎之间的深厚感情。

3.教育学生保护野生动物,和动物友好相处。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狮子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体会“我”和爱尔莎之间深厚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我”把爱尔莎送回大自然的原因,教育学生要保护野生动物,和动物友好相处。

课前准备:
1.生词卡片。

2.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提问:课文是怎样记叙小狮子爱尔莎的?
(二)过渡:今天我们围绕这个话题来了解小狮子与作者之间深厚的感
情以及作者为什么要把它放回大自然的?
二、细读感悟(展示课件第四屏)
(一)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表现“我”和爱尔莎有着深厚感情的句子多读几遍,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学生自读课文。

(三)交流。

(展示课件第五屏步骤一至二)
1.出生。

(1)读第一自然段。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成长。

学生边读边悟,教师相机做指导。

(1)第二自然段——河里洗澡,扑腾浪花,把“我”扑倒。

(体会它的顽皮)
(2)第三自然段——勇敢搏斗,赶出很远。

(体会勇敢)
(3)第四自然段——像孩子一样,一动不动,吮吸,进入梦乡。

(体会温顺)
(4)第五自然段——垂头丧气,一声不响,吮,蹭。

(体会驯服)
3.放回大自然。

(展示课件第六屏)
(1)过渡:作者和小狮子爱尔莎共同生活了三年,有许多美好的回忆和深刻的感情,为什么还要把它放回大自然呢?(因为深爱小狮子爱尔莎,要让它
回顾全文,温故知新。

抓住主要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学生在品词析句中积累语言,体会作者文字中的思想感情。

自己去生活)
(2)学生再读课文。

(3)理解句子,体会感情。

(4)启发学生充分认识保护野生
动物,促进生态平衡的意义。

三、总结拓展
(一)这个故事在告别中结束了,可是,大家知道吗?爱尔莎后来特别幸福,它在大自然中生了三只小狮子,并且作者把后来的事情写成两本书:《长在自由地》和《永为自由魂》。

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阅读,了解后来的故事。

(展示课件第七屏第一至四步骤)(二)总结全文,呼吁学生保护动物。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关于“我”和小动物的日记。

板书设计:
28 * 小狮子爱尔莎出
生—成长—放回自然
体会小狮子爱尔莎与作者的深厚感情,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由一篇文章做引导,将学生引向更多文学作品的阅读,达到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

语文(S)教学设计
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
课文:语文百花园七
板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文本是教学活动的载体,而不是学习活动的最终目的。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者。

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使生学会从意义和用法两个方面区分音同形似字,防止用字混淆,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2.懂得成语的字面意思,以及其引申义和比喻义。

3.通过自然段的训练,要求学生学会捕捉中心句,读懂自然段的意思。

4.通过读读背背、采集本,积累语言,丰富课外知识。

5.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加强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编、写动物寓言故事。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动物的成语、寓言故事。

2.教师自制的简单课件。

课时安排:
4 课时
教学过程:
4.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读书卡片。

(展示课件第十四屏)
5.评一评读书卡片。

(二)讲、演动物寓言故事。

(三)编、写动物寓言故事。

(展示课件第十五屏)
动物世界无奇不有。

你看,这里有活泼机灵的小白兔,有乖巧可爱的小鸡,有凶猛无比的狮子……同学们眼前会浮现更多的动物形象,在编写之前呢,老师提示:
1.你为什么编这个故事,故事包含一个什么道理。

2.故事里的动物们形象鲜明吗?用拟人的写法编写它们的神态、动作、语言。

(四)同学们自主编写。

(五)选好、中、差三篇作文,详细评讲:
1.寓言故事是否蕴含深刻道理。

2.描写是否具体生动,动物形象是否栩栩如生。

增强学生的阅读实践。

借鉴同学的优点,促进合作学习。

面向全班展示学习
成果,同学之间互相交
流学习成果。

进行合理的想象指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S)教学设计
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
课文:29 孔子学琴
板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注重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设计上体现以下几点:
1.注重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安排教学,以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生字、新词的积极性。

2.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以读促讲,引导学生在读书中感悟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3.注重学生知识面的拓展,要求学生查找孔子的相关资料,搜集孔子的教育名言。

教学目标:
1.抓住文中描写孔子学琴的句子,画出重点词语,练习上下文推想重点词语的含义,感悟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孔子的琴艺是怎样一步步地达到炉火纯青的”。

3.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积累重点句子和孔子名言。

4.认识“痴、抑、纯、浸”4 个生字,会写“倦、恳、溢、浸、抑、炉、纯”
7 个字,掌握“厌倦、曲谱、洋溢、沉浸、抑扬起伏、炉火纯青”等词语。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课文的 2~6 自然段,感悟孔子的琴艺是怎样一步步地达到炉火纯青的。

教学难点:1.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孔子学琴时专心、认真、刻苦的精神。

2.学习孔子对学习严格要求、精益求精的品质。

课前准备:
1.生词卡片。

2.课件。

3.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及其教育名言。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
1.边读边思考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读完后,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作业设计
1.练习书写生字,抄写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提问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

3.过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走近孔子,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在这位伟人身上借鉴一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同学们,你准备好了吗?
二、深入学习课文,感悟孔子学琴的过程
1.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描写孔子对乐曲的弹奏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试着用课文中的词来回答。

(炉火纯青)
2.炉火纯青什么意思?(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3.谁能用“炉火纯青”说一句话?
4.孔子是怎样学琴的,课文的哪部分写了孔子学琴的内容?(2~6 自然段)
(1)自读2~6 自然段,画出文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高超水平的,边读边把课文描写孔子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画出来,认真读一读,仔细体会。

试着填表,小组之间交流交流。

出示表格:(展示课件第六屏)
三、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抓重点词句体会考的习惯。

这个环节也是针对上一环节学习生字新词时课堂气氛热烈而设计的,使课堂有静有动。

放手让学生读课文,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体现教师教学的指导性,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孔子对学琴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精神。

此表格的填写使学生对孔子学琴的过程一目了然。

此环节使学生在对文本理
1.引导学生抓住“毕恭毕敬”“一遍又一遍” 解的基础上去感悟人物的品质,“丝毫没有厌倦”体会孔子练琴的认真、严肃。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的能力。

2.孔子如此刻苦的练习弹琴,但他并不满足
于会弹琴,而是有更高的要求,根据孔子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和师襄听琴后的语句,体会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3.指导朗读。

根据学生画的句子,指导学生读好描写孔
子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

四、复述故事
1.这篇课文给了我们如此多的启示,你记住
它了吗?试着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吧。

(提示:紧扣课文,也可加进自己合理的想象,
还可运用课前所搜集到的《史记》中的一些说法,使用自己的语言等)
2.学生先在小组中讲一讲,然后派代表讲给
全班听。

五、拓展延伸
1.孔子的学琴精神让你想起他的哪些名
言?
2.学生自由回答。

3.孔子有许多名言,课前同学们已搜集了不少,课后,我们将办一期有关孔子名言的手抄
报比赛,请同学们积极参加。

这个环节是学生对课文重
新回顾、加工的过程。

这个环节是的学生知识面
的拓展,同时又使学生在办手抄
报的过程中对孔子有了新的了
解,对理解课文内容也大有帮
助。

板书设计:
孔子学琴
学乐谱练技巧
精益求精领会内容
炉火纯青感悟作者
语文(S)教学设计
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
课文:30 端午节的由来
板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教学目标:
1.认读“粽、檐、辅、措、诬、颂”6 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 个生字,掌握“佩戴、爱戴、措施、诬陷、尸体、习俗”等词语。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学习复述课文。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难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并复述端午节的由来。

课前准备:
1.生字词投影片。

2.课文中屈原插图。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
2.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 30 课《端午节的由来》,看看端午节背后有什么样感人的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自读。

三、集体反馈,掌握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

(展示课件第二屏)
佩戴措施传颂尸体习俗疏远
诬陷爱戴粽子屋檐辅佐驾着
2.教师根据学生认读的情况,进行强调。

字音:“措、颂、俗”是平舌音,“尸、疏”是翘舌音。

字形:“施”的右半边不要写成“也”。

“疏”的左半边最后一笔是提,右半边第四笔的点不要漏掉。

3.齐读词语。

4.理解词语的意思。

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

诬陷:诬告陷害。

谗言:陷害人的坏话。

5.
指名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忧国忧民、愤然跳江的屈原,人们纷纷把食物投入江中,保护屈原的尸体不受水族侵害。

后来,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往水中投粽子,一直流传到现在。


让学生在自读课文时,认读生字词,然后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纠正读音,识记字形,有利于巩固生字,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小组内讨论分段,说段意,再派出代表进行反馈,可以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2.组内交流。

3.代表反馈。

第一段(第 1、2 自然段):介绍端午节的日期和习俗。

第二段(第 3~6 自然段):具体介绍端午节的由来。

第三段(第7 自然段):至今人们仍保留在端午节那天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4.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文章把人们纪念屈原的活动记录得十分详细。

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课文,感受屈原那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五、板书设计
30 端午节的由来
吃粽子赛龙舟
(纪念屈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题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课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都讲了什么?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二、学习第一、三部分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展示课件第三屏)
(1)农历()月()日是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有()、()、()、()等。

(2)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国的()。

端午节已有()年的历史。

2.学生自由读后和同桌讨论。

3.指名答。

4.齐读。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
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值得一代又一
代的人们怀念?
指名读本段,其余同学边听边用笔画出介绍屈原的有关语句。

指名答。

(著名的诗人、有名望的官员、忠诚爱国、很有才干……)
2.就是这样一个爱国、有才干、深受百姓爱戴的人,却受到了朝廷中有些权贵的诬陷和楚王的疏远,这又是为什么呢?谁能在文中快速找出来。

指名答。

(因为他们对屈原提出的改革措施非常不满,这些措施触犯了他们的利益。


3.权贵们是怎样对待屈原的?
指名答。

(他们想方设法诬陷屈原,无中生有地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


展示搜集到的屈原诗歌并进行交流,通过诗歌中流露出的忧国忧民情怀,可以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屈原的爱国精神。

文中的插图表现的是屈原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叫“想方设法” 大义凛然地站在江边的情景。

“无中生有”?
想方设法:开动脑筋,思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无中生有:指没有事实依据而凭空捏造。

5.昏庸的楚王听信了谗言,把屈原流放到南方,即使如此,屈原依然热爱祖国,写下了许多广为传颂的诗歌。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屈原诗歌,读一读。

(1)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

(我擦拭着辛酸的眼泪,声声长叹,哀叹人民的生活充满了艰辛。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屈原在楚国灭亡后万分悲愤的心情,为理解屈原的投江做了铺垫。

比较句子环节,是为了让
(2)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学生体会如何把句子写得生
(即使是身死,壮士们的灵魂也还在继续战斗着,那魂魄依然可以在鬼魅的世界中称雄。

)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
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为什么要跳动、感人。

复述课文,既加深了学生
江?
默读本段,找出原因。

指名读。

(楚国灭亡,屈原万分悲愤)
什么叫“万分悲愤”?(悲伤愤怒到了极点。


2.出示文中插图,问:屈原在江边伫立,万分悲愤,他的心中在想些什么?
指名答。

(国家的灭亡,百姓的苦难、自己报国无门)
3.指导感情朗读本段。

4.从屈原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指名答。

(热爱祖国、不畏权贵、坚持正义、不怕艰难险阻、不怕迫害、不屈不挠斗争……)(三)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
屈原投江后,当时的百姓是怎么做的?
后来,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2.小组交流后派代表答。

3.比较句子。

(展示课件第四屏)
指名答。

(“像潮水一样”说明百姓都十分爱戴屈原,来救他的人很多。

)(“想啊,想啊”“终于”说明大家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才找到了一个好办法。


4.驾小船、投粽子这些活动,流传到今天,逐渐演变成了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深深怀念。

四、复述课文 1.
看板书,在学习小组内复述。

2.指名复述。

五、拓展延伸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民族的传统节日,它是一个民族悠久文化的凝结,是维系着一个民族凝聚力的巨大精神力量。

我国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在这些节日里有什么风俗?
指名答。

六、课堂小结
作为华夏子孙的一员,让我们缅怀先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