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16:第25讲 两次工业革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讲两次工业革命
课时精练第一次工业革命(A)
一、选择题
1.(2020·潍坊市3月模拟)英国政府曾经通过立法,规定被赶出农村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和乞丐,都要在肩上打烙印,被迫从事强制劳动,如果他们胆敢抛弃劳动再度行乞,就要处以死刑。
该立法()
A.促进了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B.巩固了自然经济的地位
C.推动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D.阻碍了圈地运动的推行
答案 A
解析英国政府通过立法,强制被赶出农村无家可归的人从事劳动,有利于满足资本主义发展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A;圈地运动使大量农民被赶出农村,农民失去土地,自然经济无法维持,排除B;材料反映英国政府通过立法,强制被赶出农村无家可归的人从事劳动,并非社会保障制度,排除C;材料是英国政府对失去土地的农民的管理措施,没有阻碍圈地运动的推行,排除D。
2.有历史学家认为,大不列颠工业革命是“自发的,没有得到政府的支持”,但历史学家苏普莱则说:“在工业革命初始阶段,政府确实起了重要的作用,尽管这种作用是间接性的”。
这种“间接性作用”主要是指政府()
A.制定了一系列工厂法B.打击垄断行业
C.提供广阔的商品市场D.建立专利制度
答案 C
解析18世纪60年代,首先在英国爆发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A、D均是直接作用,B与史实不符。
工业革命前,英国通过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原始积累,客观上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故选C。
3.(2020·滕州一中高三线上模拟考试)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流行词汇是比文献更响亮的证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上表是世界近代史上不同时期的部分流行词汇。
其中,19世纪中期的流行词汇是() A.工业家、社会主义B.理性、危机
C.进化论、浪漫主义D.垄断、罢工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中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兴起,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故A项符合题意;17、18世纪,以理性为核心的启蒙运动兴起,故B项排除;浪漫主义兴起于18世纪后期,故C 项排除;垄断出现于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D项排除。
4.(2020·秦皇岛高三5月阶段检测)乾隆嘉庆年间,英国对中国的外交封锁不满但并不感到异常,但到了道光年间(1820-1850年),他们开始愤怒不已,强烈要求改变。
这主要缘于() A.中国农耕经济优势地位明显
B.贸易入超使英国经济损失巨大
C.自由贸易思想在英国的盛行
D.禁烟运动激化了中英两国矛盾
答案 C
解析英国对中国外交政策的不满发生变化,主要因素还是在于英国自身对这一政策的认识发生改变,工业革命后英国自由贸易思想盛行,因此对于封闭自守是无法理解的,故选C选项。
A选项错误,发生变化的原因在英国自身;B选项错误,这一时期鸦片贸易已经扭转了这一局面;D选项并不是根本原因。
5.(2020·滕州一中高三线上模拟)下表是《英国社会各阶层(职业)1560—1700年识字率变动趋势分类统计表》(表中数据为具备识字能力的成员占该阶层(职业)全部成员的百分比)。
这一变动趋势()
A.说明社会上层政治地位稳定
B.表明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
C.有利于英国生产方式的变革
D.反映出英国基础教育已普及
答案 C
解析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制造业者的识字率在上升,结合材料时间“1560-1700年”,此时正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有利于技术积累,进而推动英国生产方式的变革,选项C正确;选项A不符合题干设问,排除;工业资产阶级的崛起是在工业革命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选项B排除;选项D不符合史实,农牧业群体识字率较低,可见当时并未实现基础教育普及。
6.(2020·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模拟)下图是1750-1851年英国专利授予量示意图。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推动专利制度的产生
B.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
C.技术创新引领经济的迅速发展
D.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居支柱地位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1762年即工业革命开始后专利个数逐渐增加,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经济迅速发展,科学技术创新不断,故选C;根据所学可知,专利制度在工业革命前就存在,A错误;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专利授予量增多,反映科技发明、专利申请方面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但当时是自由主义时期,不能说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B错误;材料是专利授予量,不能体现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于支柱地位,D错误。
7.马克思认为生产与消费相互制约,消费在社会生产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英国学者尼尔·麦肯德里克等人认为,18世纪晚期,英国开始迈向消费社会。
据此可知,英国进入消费社会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迅猛增长
B.社会各阶层收入及消费水平提高
C.高效便利的交通网络提供了条件
D.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资本积累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18世纪晚期,英国开始迈向消费社会”可知英国进入消费社会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促进生产力的迅猛增长,有力地刺激了消费主义的扩张和消费社会的兴起,故选A项。
8.(2020·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模考)下表是17世纪末至18世纪英国从欧洲大陆的商品进口统计数据(除爱尔兰),由此可知英国()
英国从欧洲大陆商品进口统计(单位:千英镑)
A.工业革命导致原料进口增加
B.对欧洲大陆的经济依赖增强
C.重商主义推动了制造业发展
D.对欧陆贸易赚取了巨额利润
答案 C
解析材料中亚麻布、食品等成品的进口额呈下降趋势,而原材料进口额持续上升,说明英国本土的制造业得到较快发展,并据所学可知18世纪的英国推行重商主义,故选C项。
9.(2020·河北高三月考)18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
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经济自由发展。
自由主义的经济主张反映了当时英国()
A.议会民主制度的政治自信
B.工业革命时代的经济自信
C.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立
D.重商主义政策的辉煌成就
答案 B
解析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主张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经济自由发展,体现的是工业革命时代的经济自信,故B项正确。
10.(2020·广东深圳一模)英国技术专利制度起源于12世纪。
纺织业作为英国经济的排头兵和科学技术的应用集中领域,出现了很多发明专利和具有代表性的新型纺织设备。
1700年到1800年期间,英国纺织业的发明数量如下图所示。
由此可知()
A.自然科学理论促进了纺织业的发明和革新
B.18世纪英国是唯一确立了专利制度的国家
C.专利制度保障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
D.专利制度建立是英国国力强盛的根本原因
答案 C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1760年左右,英国纺织业的发明数量开始明显上升,专利总数也曲线上升,说明专利制度促进了纺织业的发明创造,而这个时间正是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纺织业又是工业革命的领头产业,因此反映专利制度保障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故选C项。
11.(2020·漳州市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测试)1870年以前,英国的军队数量很少,而且绝大部分驻守在海外殖民地。
1872年,英国从殖民地调回一部分军队,增加了国内驻军力量,同时,把全国分为若干军区,每个军区招募两营常备军。
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英国() A.海外殖民地减少B.代议制出现危机
C.遭遇德国的威胁D.社会矛盾的尖锐
答案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国内日益分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阵营,其国内矛盾日益尖锐,社会问题突出,故才会有材料中国内驻军力量的增强,D项符合题意。
当时的英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其世界霸主的地位并未被动摇,海外殖民地也并未减少,排除A;当时的英国国力还处于上升阶段,代议制并未出现危机,排除B;英德矛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范围内的主要矛盾,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
12.(2020·甘青宁高三联考,25)18世纪后,英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攀升。
1700年,英国每个农业劳动力可以养活1.7人,至1800年,则上升到2.5人。
这一现象的出现() A.缩小了贫富差距B.维护了人民的权益
C.缓解了阶级矛盾D.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答案 D
解析材料表明英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上升,出现农业革命,每个农业劳动力的平均产值增加,使农村产生大量剩余产品和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向城市,这就加速了
城市化进程,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
明清江南使用的燃料,主要有薪炭、芦苇、秸秆和煤四大类。
工业中主要的燃料消费部门为五金加工、烧窑和煮盐,其次为榨油、铡烛、染色、食品加工等。
农业中主要的燃料消费部门是蚕业。
各部门对燃料种类的要求不同,五金加工要用煤或硬木炭,而烧窑则用煤或柴或炭均可,煮盐多用芦苇或茅草,蚕业则要用小木炭,其他行业大致以柴薪为主。
五金加工业中,消费燃料最多的是铁业。
江南地区虽然基本上不生产铁,但铁器制造业却仍有一定规模。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煤资源已得到比较充分的开发,但仍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需要,需要从湖南、江西、湖北等地输入煤炭。
但总的来看,煤炭在燃料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
材料二近代工业化实际上是一个从“发达的有机经济”向“以矿物能为能源基础的经济”的转变,工业化“要成功地摆脱有机经济所受的制约,要越来越多地从矿藏中、而非从农业产品中获取原料,尤其是能够开发大批能源储备,而非依赖各种过去提供生产所需热能与动力的可再生能源”。
荷兰在17世纪曾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但是本国不产煤,其他燃料也很少,必须从国外进口煤,这使荷兰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且使本国经济置于外国商业政策支配之下。
法国在1763年以前,商业并不落后于英国,1780年时铁产量高3倍于英国。
然而法国本身所产煤不能自给,需要从国外大量输入,这为法国工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不同的产业结构对于能源的需求影响不同,重工业要比轻工业和农业对能源的需求更多。
15世纪以来,英国出现了重工业迅速增长的局面。
1650年起,煤炭开始成为英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第一大能源,到1700年,煤炭在英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已经接近一半。
从以有机能源为主到以化石能源为主,英国经历了人类近代史上一次能源革命。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与中国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在能源消费结构上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7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能源革命与近代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史实予以简要说明。
(8分)
答案(1)差异:近代西方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明清江南地区能源消费结构多样化(或煤炭不占主导)。
原因:①两者的工业结构不同:近代西方重工业出现后,对煤炭的依赖致使其需求量大;明清江南地区以手工业为主,多为轻工业,煤炭可用其他能源替代。
②两者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西方工业发展起步较早,生产资料的生产占的比重较大,对煤炭消耗量大;江南地区在明清时期才建立手工工场,且地区和行业发展不平衡,小农经济占据主导,生活资料的生产占比大,对煤炭的消费少。
(2)关系:能源革命推动近代化工业发展,工业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能源革命。
说明:煤炭相比风能、水能、生物能源等有机能源,功效更高,为欧洲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提供更优质的能源,后来也是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主要能源。
英国得天独厚的煤炭优势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出现,推动了英国工业近代化。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新的能源革命,新的科技发明推动石油、天然气、太阳能等一系列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14.(2020·衡水中学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棉花,这一19 世纪最主要的全球商品,把那些似乎截然相反的事物——奴隶制与自由劳动力、国家与市场、殖民主义与全球贸易、工业化与去工业化——联系在一起,然后以一种近乎炼金术的魔法将其转化为财富。
棉花帝国依赖种植园和工厂、奴隶和受薪劳工、殖民者和被殖民者、铁路和蒸汽机——简言之,依赖一个由土地、劳动力、运输、制造业以及贸易组成的全球网络。
——摘编自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原文有改动解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
答案示例
观点:棉花贸易和棉纺织业的变革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联系与发展。
论述:18世纪中后期以来,英国棉纺织业率先采用大机器生产,进行工业革命,生产能力大大提高;英国迫切需要全球为其提供商品市场和原料——棉花;棉花种植和棉花贸易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英国的棉纺织品倾销到全世界;英国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强力推行自由贸易,大肆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建立在棉花贸易和棉纺织品倾销基础上的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加强。
课时精练第二次工业革命(B)
一、选择题
1.(2020·山东卷考前模拟)下图所示为1870—1910年的世界船舶吨位数(单位:百万吨)。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
A.世界贸易额获得巨大增长
B.航运费用大幅度下降
C.水上交通工具逐步实现变革
D.世界呈现多中心格局
答案 C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动力系统较为先进的汽船逐渐成为重要的航运工具,说明这一时期水上交通工具逐步实现变革,故选C项。
2.(2020·泰安市泰山国际学校高三三模)1880—1914年间,美国增长率在6倍以上的20个行业中,13个是新兴部门。
这些新兴部门的产值增长17.6倍,相当于整个制造业增长率的4倍。
如1903年成立的福特汽车公司,由于推行新的科学装配线,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汽车基价由1910年950美元下降到290美元,迅速得到普及。
材料表明()
A.美国成为新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中心
B.大企业在新科技运用中占主要地位
C.科学影响人类的生产结构和生活方式
D.科学技术改变产业结构和企业布局
答案 C
解析依据材料“1880-1914年间”可知,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依据材料“由于推行新的科学装配线,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汽车基价由1910年950美元下降到290美元,迅速得到普及”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促进了生产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故C正确。
3.(2020·保定高三模拟)下表是英、法、德、美四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简表。
其中,丁国是()
A.法国B.美国C.德国D.英国
答案 C
解析1861年至1873年,英国已经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故其增长率最高,但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展速度远不及美国和德国,因此是乙国。
美国在这期间进行了南北战争,故增长率缺失数据,丙国是美国。
法国工业革命时间较早,但是国内资本投资海外和金融领域,工业增长速度较慢,甲国是法国。
德国在1871年实现统一后,工业化迅速发展,丁国符合德国特征,C正确,排除A、B、D。
4.(2020·四川内江二模)19世纪中期前,欧美最高建筑只有6层;1871年,芝加哥保险公司大厦是世界上第一幢现代钢框架高层建筑,开摩天大楼先河,共10层;19 世纪末,美国出现29层、118米高的建筑;20世纪初,纽约建成了屋尔华斯大厦,已达52层、241米。
其
首先在美国大量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第一次工业革命积累了大量资本
B.充分吸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C.城市化商业化带来城市地价飞涨
D.为满足工业化后人们的住房需求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1871 年,芝加哥保险公司大厦是世界上第一幢现代钢框架高层建筑,开摩天大楼先河,共10层……20世纪初,纽约建成了屋尔华斯大厦,已达52层、241米”可知此时现代钢框架高层超高层摩天大楼建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钢铁工业重工业飞速发展,电力电气使高层超高层适用的电梯出现,故选B项。
5.(2020·湖北宜昌一模)下表是美、德两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就业结构表(单位:%)。
据此表可知()
A.美德两国农业生产逐渐落后
B.就业结构与生产力水平有关
C.德国的制造业实力超过美国
D.结构不合理将引发经济危机
答案 B
解析据此表可以看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1870年至1930年美德两国的第一产业就业比例呈下降趋势,第二、三产业呈上升趋势,说明就业结构与生产力水平有关,故选B项。
6.(2020·山东新高考高三质量测评)德国率先将焦油染料从实验室转入工厂生产,并从煤炭中提炼人造染料,不久人造染料排挤了植物染料,其化学工业领先欧洲;美国打出世界第一口油井,分解合成技术扩大了石油的用途,与内燃机共同推动石油产量在30年间增加了25倍。
材料说明了()
A.美德技术超过同期的其他国家
B.化工行业引领了产业结构的变革
C.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剧环境污染
D.科技进步对生产力发展至关重要
答案 D
解析焦油量化生产、煤炭提炼技术、石油分解合成技术等共同推动了石油产量的上升,而这得益于科技的进步,说明科技进步对生产力发展至关重要,D正确;材料未将美德技术与其他国家对比,排除A;题干未涉及产业结构变革的相关内容,排除B;C与题意无关,排除。
7.(2020·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二模)如表可以用来说明()
1870年和191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农奴制存在阻碍俄国经济发展
C.英国丧失了贸易上优势地位
D.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发展趋势
答案 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1870年英国世界贸易占比最高,反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的经济中心地位,而1913年反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占比大体均衡,体现了多中心的发展趋势,D项正确;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排除A项;题干信息不能反映俄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排除B项;1913年英国世界贸易占比均高于其他国家,说明其贸易优势尚存,排除C项。
8.(2020·全国卷仿真模拟3)下面是1871年和1901年世界主要国家钢产量(单位:万吨)统计表。
这可以用来佐证()
A.美国综合国力成为世界第一
B.主要国家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C.英国经济优势地位逐渐丧失
D.欧美国家工业化具有同步性
答案 C
解析据材料“1871年和1901年世界主要国家钢产量”可知,1871年,英国的钢产量比其他三个国家要高出很多,但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德的钢产量比英法多,表明美德的发展速度快于英法,故选C项;美国在二战后综合国力才成为世界第一,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主要国家经济发展差距加大而不是趋向平衡,排除B项;英法和美德的快速发展阶段不在同一时期,不具有同步性,排除D项。
9.(2020·保定高三开学检测)阅读19世纪中后期美国百万富翁数量统计表
对此表认识最准确的是()
A.重化工业已是美国工业的主导部门
B.财富集中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C.汽车、飞机等新兴制造业迅速崛起
D.生产组织形式变革加剧贫富分化
答案 D
解析表格时间“1892年”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此时垄断组织的形成促使社会财富的集中,表格中财富集中于制造业以及占据社会总财富比例的上升说明生产组织形式变革加剧贫富分化,故D正确;表格并不能说明重化工业已是美国工业的主导部门,排除A;材料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引发财富集中,排除B;材料没有说明汽车、飞机等新兴制造业迅速崛起,排除C。
10.(2020·日照市高三4月模拟)以下是近代不同时期英国、德国、美国三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统计:
判断①②③代表的国家分别是()
A.英国、德国、美国B.美国、英国、德国
C.美国、德国、英国D.德国、英国、美国
答案 D
解析据所学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和德国后来居上,经济发展速度都超过了英国,
所以至1913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最低的是英国,故②对应英国;而美国相较德国来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要超过德国,故①对应德国,③对应美国。
综上所述,故选D。
11.(2020·宁阳县第四中学高三模拟)从19世纪90年代起,德国出现了建立巨型企业的趋势。
到20世纪初,占全国企业总数0.9%的3万多家大型企业占有3/4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其中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
上述现象说明()
A.军国主义政策推动了生产集中
B.能源革新成为生产集中的主要动力
C.生产集中从根本上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
D.生产集中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从题干中“巨型企业”和“占有3/4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等信息可以看出,德国的工业呈现“生产集中”的趋势,且生产集中促进了新兴工业,特别是电力相关工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
12.(2020·福建泉州一模,34)1952年12月,英国伦敦连续5天出现厚重的雾霾,出现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市民明显增多,伦敦市10万人生病,死亡4 000人,这一英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直接推动了1956年英国《空气清洁法案》出台。
这体现了当时英国() A.新科技发明引发城市污染严重
B.环境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C.工业革命严重危害了民众健康
D.公共事件促进立法进程
答案 D
解析1952年的空气污染事件直接推动了1956年《空气清洁法案》出台,说明重大公共事件可以促进一个国家加快有关方面的立法进程,故选D项;材料信息未体现新科技发明,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1956年之前的环保法律建设,无法对比,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空气污染事件促进了《空气清洁法案》的出台,而不是工业革命对民众健康的危害,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3.(2020·山东高考模拟一,20)下表是英国主要进出口品分类统计表(1701—1894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单位:100万英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