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悝的“识人五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42018·6李悝的“识人五法”
□
□徐廷华
李悝(公元前445-前395),又名李克,战国时政治家、魏国丞相。
《史记·魏世家》中记载着这样一段故事,魏文侯想从魏成子和翟璜两个人中选出一个为相。
这两个人都很有才干,魏文侯不知道应该如何取舍,就询问他的重臣李悝。
李悝列举了五条辨识人才的标准(史称“识人五法”),魏文侯根据李悝所提供的这一标准,最后录用魏成子为相。
李悝辨识人才究竟是哪“五法”?一曰,居视其所亲。
看一个人平常都与谁在一起,如与贤人亲,则可重用,若与小人为伍,就要当心。
二曰,富视其所与。
看一个人如何支配自己的财富,如只满足自己的私欲,贪图享乐,则不能重用,如接济穷人,或培养有为之士,则可重用。
三曰,达视其所举。
一个人处于显赫之时,就要看他如何选拔部属,若任人唯贤,则是良士真人,反之则不可重用。
四曰,窘视其所不为。
当一个人处于困境时,就要看其操守如何,若不做苟且之事,不出卖良心,则可重用,反之则不可用。
五曰,贫视其所不取。
人在贫困潦倒之际也不取不义之财,则可重用,反之不可重用。
这是李悝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识人五法”,并运用于他的工作
中,使他广揽天下人才。
司马迁说:
“魏用李克(悝)尽地力,为强君。
”
班固称李悝“富国强兵”。
这些记
载都表明,当时魏国能走上富强之
路,成为在战国初期一个称霸一方
的强国,连当时的强秦也对其畏惧
三分,李悝是作出很大贡献的。
为政之道,贵在用人。
人是一
个复杂的矛盾体,在各种利益面前,
往往嘴上说的、行动做的与内心想
的并不是一回事。
有的人貌似温柔
善良,实际上虚伪奸诈;有的人外表
恭敬谨慎,实际上却心怀欺诈;有的
人看上去正直,实际上喜欢窥视;有
的人表面尽心尽力,实际上并不忠
诚可靠。
在利益的驱使下,有些人
更是会伪装自己。
史上的事例,举
不胜举。
所以,要看准一个人的品
行和能力,既要观其表面的言,还要
察其实际的行,更要考其日常生活
中对具体情况的反应,唯有如此,才
能从本质上了解一个人。
识人用人,选贤任能,本是千古
一道难题,古人对此早有经验。
孔
子发出过人心像天体一样难识的感
慨;白居易有“试玉要烧三日满,辨
材须待七年期”的警语;陆游有“万
事不如公论久,诸贤莫与众心违”
的咏叹。
连民间老百姓也常说“路
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都是说的
对一个人的认识,需要时间和众人
的评说。
不过,识准和用好一个人
才也并非那么不易,识和用是一个
有机的整体,识是前提,也是用的基
础;用是识的归宿,也是衡量识是否
准确的有效载体。
李悝的“识人五法”其实也没
有多少深奥的地方,就是从平时常
见的“居、富、达、窘、贫”几方面中
去看一个人的德行。
因为平时的这
些细微末节,最能反映一个人最真
实、最本质的一面。
一如《吕氏春
秋》所写的“八观六验”之说:“凡论
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
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
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
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
喜之以
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
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
苦之以验其志。
八观六验,此贤主
之所以论人也。
”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
李悝的
五条识人标准,虽然是在几千年前
提出的,但至今对于我们识人用人
依然有一定的启发和参考作用。
策
HISTORY ||
历史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