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浦三中2014-2015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漳浦三中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调研考
高一历史试卷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50分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2、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分封制的瓦解
B、封建王权的强化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上层建筑的变化
3、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地主经济
C、封建国有制度下的经济
D、封建庄园经济
4、关于官营手工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代表着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B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C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生产效率低下,弊端丛生
D私营手工业兴起于春秋战国,后来从中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5、中国瓷器外传的最重要路径是
A、丝绸之路
B、海上丝绸之路
C、阿拉伯商人
D、波斯商人
6、“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这一商业现象不可能出现于()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7、下列关于“交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B、它首先出现于中国的四川地区
C、它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D、它最早是由北宋政府印制和发行的
8、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
A、手工业的水平超过前代
B、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
C、手工业作坊增多
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
9、清朝前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根本因素是
A、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C、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D、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
10、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中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是()
A.奖励军功 B.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度
C.废除奴隶主的特权 D.鼓励耕田织帛,生产多的,免除徭役
11、下列各项不以“抑商”为初衷的是()
A.“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明太祖)
B.“申禁人民不得出海与外国互市”(明太祖)
C.“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清雍正帝)
D.“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清雍正帝)
12.下图是一幅反映洋务运动的漫画。

图中人物所说的“这些洋玩意儿”的含义是()
A.租用西方洋枪队 B.引进外商企业
C.引进近代科技 D.引进洋枪、洋烟
13.中国的民族工业产生后,多集中于沿海地区,主要是因为()
A.交通便利、资源丰富B.沿海农民比内地农民富裕,市场较广阔C.西方列强入侵早,自然经济解体快D.官办企业较多,利于资金流人
14.“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 300万两,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的洋布就减少了10万匹。

”这个变化说明洋务运动()
A.极大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D.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和科技人员
15. 1891年,上海伦章造纸厂创办,名义资本15万两,分为1 500股,每股100两,但只有1 100股认购并缴足了。

公司每月生产纸60吨,由于原料昂贵以及与日本纸的竞争,业务难以开展,此厂已濒于停业。

该厂属于()
A.列强在中国建立的企业B.洋务派建立的企业
C.民族资本家建立的企业D.官督商办的私营企业
16.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不得不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织绸等局,广为制造”。

这一谕令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B.鼓励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与外商展开竞争
C.扭转内外交困的局面
D.完全改变“重农抑商”的国家政策
17.下图形象地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

图中的F1为阻力,F2为动力,其中F1>F2的情况出现于()
A.甲午中日战争以后
B.解放战争期间
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
D.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18.如下图,漫画形象地展现了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民族工业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②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时产生③民族工业难以独立发展④只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民族工业才能复兴
A.①②④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
19.辛亥革命后,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其特点是()
A.面粉、纺织等行业发展最快
B.重工业发展迅速
C.完全摆脱了外国资本主义的控制
D.中国工业品大量出口
20.电视剧《当家的女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村长带人搜查各家各户私养的羊、兔,"割资本主义尾巴",女主人公菊香说:"都说是上边政策已经放宽了,你们怎么还这样做呢?"该情节反映的历史时期大致处于
A.20世纪50年代初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初期D.20世纪70年代末
21.图中曲线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50、60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B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22、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该会后实行的改革首先开始于()
A、农村
B、中小城市
C、大城市
D、国有企业
23、新加坡《联合早报》刊登的《世界改革中国中国改变世界》一文指出:“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A、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B、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C、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D、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24、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是()。

A、开发、开放浦东
B、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C、开发沿海港口城市
D、设立平潭综合实验区
25、“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的分水岭,主要依据是这一年()。

A、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党中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D、统购统销的体制促进了社会稳定与发展
漳浦三中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调研考
高一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50分
二.非选择题: 26.(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吕氏春秋》
朕(雍正帝)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二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清王朝),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
材料三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

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

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

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本”与“末”各指的是什么?这种表达方式反映了怎样的社会观念?结合所学分析其合理性。

(6分)
(2)材料二中的“时势”是指什么?(2分)“人为地隔绝于世”反映了当时清政府怎样的经济政策?(2分)结合所学分析其危害。

(3分)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5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松江)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

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李文治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材料二据时人(1846年)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

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在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结构中“耕”与“织”有着怎样的关系?(2分)
(2)从材料二中能够看出“耕”与“织”结合的经济结构受到了怎样的冲击?原因何在?(6分)
(3)这种因冲击而带来的变化,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有何积极意义?(3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8 年,“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成为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的著名口号。

材料二:“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

”这是20 世纪70 年代末广州郊区的宣传标语。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发动的哪两次运动?(2分)(2)分析材料二得知,我国在农村实行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3)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对比分析,你能得出什么认识?(4分)
29.阅读下列材料:(9分)
材料一歌曲能反映和记录一个时代的历史,也可以见证时代的变迁。

1979年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至今为许多人津津乐道。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
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
1992年《春天的故事》又迅速唱遍大江南北。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材料二
数据一:30年来,我国GDP世界位次由第10位上升到第4位。

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从1978年1.8%上升到2007年的6%。

数据二: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实际增长6.5倍,农村居民增长6.3倍。

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从21.9元增加到1.3万元。

标语:"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请回答:
(1)材料一《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有何影响?(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的重大成就。

(5分)
参考答案
1-5。

ACABB 6-10.ADDCD 11-15.BCCCC 16-20.CBBAD 21-25。

CABAB
26.(1)本:农业。

(1分)末:商业。

(1分)社会观念:重农抑商。

(1分)
合理性:在农业社会它是必要的,在稳定小农经济;推动农业发展;确保国家赋役摊派;安定社会秩序;维护政权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任意3点得3分)
(2)“时势”指西方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1分)经济政策:海禁。

(1分)危害: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2分)
(3)同意。

(1分)理由: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对外闭关锁国,实行“海禁”,轻视技术等,明清时期经济发展陷于停滞状态。

(任意2点得4分)
不同意。

(1分)理由:中国自宋朝以来经济一直在发展;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任意2点得4分)
27..(1)农业与家庭纺织业紧密结合,呈现男耕女织的特点。

(2)“洋布大行”,冲击了中国传统棉纺织业,导致“纺”与“织”、“耕”与“织”的分离加快。

原因: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商品输入和原料大量输出。

(3)农民开始买洋纱织布,或直接买洋布,从而为机器棉纺织业的产生准备了市场。

28(1)大跃进运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两个运动顺序可颠倒)。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生产的大发展,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村富裕起来。

(3)制定政策要从实际出发,适合本国国情,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开放性试题,符合题意酌情给分)
29.(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带来了希望。

邓小平南方谈话;极大地解放人们的思想,深化了改革开放。

(2)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改善;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