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茶专题研究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花茶专题研究报告
一、导语
江苏是全国各省份占地较少的地区,但“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由于江苏人杰地灵,物宝天华,社会经济条件良好,对名茶的形成与发展极为有利。
我国茶区大致分为4个,即江北茶区、江南茶区、西南茶区、华北茶区。
江苏的苏北属于江北茶区,苏南属于江南茶区。
江苏主要名茶12个,其中历史名茶2个,均属绿茶类,即苏州吴县碧螺春、宜兴市的阳羡雪芽;当代名茶8个,均属绿茶类,其中就有南京雨花茶。
据悉,江苏茶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茶叶利用始于东汉末期,是继巴蜀以后开始饮茶、种茶的省区之一。
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南京,盛产茶叶的历史也非常悠久,唐朝时期是南京茶史的鼎盛时期,在陆羽《茶经》中已有记载。
雨花茶是南京特产,因产于南京中华门外的雨花台而得名。
雨花茶的产地在南京成交,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茶叶外形圆绿,如松针,带白毫,紧直。
冲泡后茶色碧绿、清澈,香气清幽,品饮一杯,沁人肺腑,吃下六方,滋味醇厚,回味甘甜。
然而就是这样一种珍品,知名度并不高,除了南京本地人知道外,外地人却很少知晓。
其市场需求也主要是局限于南京市场,即使距离南京很近的上海,也几乎没有南京雨花茶的销售。
南京雨花茶的市场价格,好种茶之间也十分悬殊,好的3-4万元/斤,差的却仅仅每斤一百多元。
二、研究的目的以及意义
了解雨花茶的历史及发展,对目前雨花茶的市场销售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分析雨花茶销售“遇冷”的主要原因,并对雨花茶如何推向全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三、专题内容
1、雨花茶背景介绍
南京盛产茶叶的历史十分悠久。
南京在唐代就已种茶,在陆羽《茶经》中就有记载。
至清代,南京种茶范围已扩大到长江南北。
1959年春,雨花茶在位于紫金山的中山陵园管理局研制成功,从此南京的茶叶有了自己的独特品质和内涵。
今日的紫金山,云雾缭绕,树木葱茏。
古籍记载山上种有茶树,出产云雾茶,民间相传灵谷寺的高僧曾自制上等香茶招待贵宾。
如今,近百亩中山陵茶园年产茶凉达到了15000斤,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据参考资料记载,前身为总理陵园种植厂的中山陵园茶厂,是1931年宋美龄为了点缀中山陵园的周边环境和发展茶叶生产,在灵谷寺、梅花山、美龄宫一带种植了300余亩茶树,仿制杭州龙井,茶园后来在抗战期间被毁坏。
解放后中山陵园茶园恢复到百余亩,创造出“茶梅共生”的生态环境,使春茶具有特殊的芬芳。
然而作为南京特产的“雨花茶”名称的由来,却少有人了解。
事实上,雨花茶的命名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
1958年,江苏省委有关部门下发文件,要求研制出一种特殊形状的茶叶纪念革命烈士。
而研制茶叶的基地就在当时的中山陵茶厂。
据介绍,当时江苏省委要求能研制出镰刀斧头的特殊茶叶外形。
但经过多次
试验,发现成功的可能性太低,经过一年的创制研究,茶厂的专家们研究出了“松针形”的茶叶,它翠绿挺拔,尤如松针,具有纪念革命烈士精神万古长青的深刻含义,1959年由江苏省委正式命名为“中国雨花茶”。
这种茶叶因做工细致,在外形和内质上,与日本京都所产“玉露茶”接近,与国内“龙井”、“碧螺春”等诸多传统名茶有明显不同,因此被公认为全国特种名茶之一。
雨花茶主要生长在南京市郊
2、雨花茶的发展
雨花茶主要生长在南京市郊,在原料选择和工艺操作上都有严格的要求,在谷雨前,采2.5至3公分长一芽一叶的嫩叶,经过杀青、揉捻、整形、烘炒四道工序。
在清明前后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不采虫伤芽叶、紫芽叶、红芽叶、空心芽叶。
采后鲜叶避免日晒,及时加工,按炒青绿茶制法,经轻度萎凋,高温杀青,适度揉捻,整形干燥等工序,再经圆筛、抖筛、飘筛,成品形似松针,紧直圆绿,锋苗挺秀,色泽翠绿,白毫显露,以热水冲泡,叶底均嫩,滋味鲜凉,气香色清,有除烦去腻,清神益气之功效。
1982年在商业部召开的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被评为全国30种名茶之一。
1983年获江苏省优质产品奖。
1985年由农牧渔业部在南京召开的全国优质名茶评选会上,再次被评为11种优质名茶之一。
1986年、1990年在全国名茶评选会上,又接连两届被评为全国名茶。
2005年,由南京质监局和农林等部门联合起草的《地理标志产品——雨花茶》国家标准刚刚通过了国家级评审。
来自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省农林厅、国家农副产品监督检验中心、江苏省茶叶协会等有关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及部分生产企业代表组成的标准技术评审委员会一致认为,这份雨花茶国标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先进性、合理性,能有效指导雨花茶的生产、加工、销售与监督,进一步促进产业壮大,提升地理标志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将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实施。
雨花茶的产区,已由原产地南京中山陵和雨花台园林风景区扩大到江宁区、溧水县、高淳县、浦口区、六合区、雨花台区、栖霞区等七个区县现辖行政区域。
业内人士习惯称为“7+2”。
雨花茶成品分特级、1-4共五个级别。
手工炒制劳动强度较大,功效低,每锅只能炒制250g茶。
但是,近年来已经开始实行机械化生产,产量已经达到7-8吨每年,同时质量也在逐年提高。
3、雨花茶市场现状
目前雨花茶市场还存在很多问题。
笔者阅读了大量资料,现将雨花茶市场现状总结如下:
第一,目前雨花茶市场充斥着很多假冒品。
据了解目前南京全市共有茶园面积8万余亩,其中投产面积7万亩,年产茶叶1700吨,其中雨花茶近300吨,雨花茶产值近1亿元。
但是,目前南京市面上真正产自南京的雨花茶的销售额仅占雨花茶市场销售总额的20%左右。
大量来自安徽、四川、溧阳等地的非正宗“雨花茶”充斥南京茶叶市场。
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南京地产雨花茶的数量太少。
南京雨花茶有两项指标最为严苛,一个是“水分小于等于7%”,而是“形似松针”。
也是因为这些严苛的要求,郊县的一些茶场宁可把第一批鲜叶做成售价相对便宜些的碧螺春,也不做年年价格看涨的雨花茶。
据保守估计,市场上过半“雨花茶”都是“李鬼”。
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标GB/T20605-2006明确规定:“雨花茶”这三个字仅限于南京的“七郊县两
陵园”使用。
可遗憾的是,这一规定在南京几乎是一纸空文。
由于保护乏力,南京街头雨花茶“李鬼”横行。
第二,雨花茶缺乏一个特定的知名品牌。
很多茶客谈起雨花茶的色、香、味来头头是道,对雨花茶的来龙去脉也能道出一二,但对自己喝的雨花茶是什么“牌子”却大多说不上来。
虽然目前大大小小的茶厂都有自己的品牌,总数不下百个,但与龙井有“西湖龙井”,碧螺春有“洞庭山碧螺春”相比,雨花茶似乎没有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品牌,虽说“钟山”、“雨花台”、“淳青”等品牌也小有名气,但远未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
然而,雨花茶打造品牌的呼声喊了很多年,却一直都没有真正叫得响的品牌,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产量跟不上。
以中山陵园茶厂的“钟山”牌雨花茶为例,几百亩的茶园年产雨花茶4吨,由于品质优良,一般都被一些单位早早预订,用作礼品了,真正流入市场销售的非常少。
因此,投入广告费打造名牌对这些产量有限的企业来说意义不大。
不少企业由于产量不高而懒得打“牌子”,因为如果广告打出去,生产满足不了需求,反而会把“牌子”给砸了。
而实施地理标志保护后,雨花茶生长区域缩小,供应量会跟着大幅减小,供不应求会加剧,到那时,品牌化或许就更“多余”了。
第三,雨花茶并没有在内涵上做到深入挖掘。
从现在所流行的“茶文化”可以看出,有很多茶厂都是借助“文化”的力量来发展“产业”。
大部分企业都利用历史上的名人体用,邀请当代文化名人到茶厂采风、品鉴,专门请人编排、设计自创的茶文化表演……因此,但凡参加茶展宣传,这些茶厂都能阻止出雅俗共赏的茶文化表演。
而且,很多名茶还都为自己量身定做了独特的茶盒、茶具、茶几、茶案等。
南京雨花茶在挖掘茶文化方面还存在着很大潜力。
目前,雨花茶对外推荐时往往定位为“外形圆绿,条索紧直,锋苗挺秀,带有白毫,犹如松针,象征着革命先烈坚贞不屈,万古长青的英雄形象”。
有专家指出,这样的定位稍显单薄,对“雨花”二字的历史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而且,在茶具产品开发方面,虽然高淳陶瓷开发产品也不少,但与雨花茶并无交集。
4、雨花茶“遇冷”
2010年5月21日-24日,上海国际茶博会在沪举行。
由于借势世博,本届茶博会上近500种品牌茶叶同台亮相,观者络绎不绝。
这是雨花茶首次走出南京赴省外参展。
然而,在场有很多茶客却表示“第一次喝雨花茶”。
而这些茶叶的结果,基本上是“怎么带去的,又怎么带回来的”。
据相关数据显示,南京“雨花茶”,近9成在南京本地消费。
创制半个世纪以来,雨花茶始终难脱地产地销的局面。
作为全国十大名茶的雨花茶,曾经多次获得全国性奖牌和荣誉,也获得了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为什么会在外地茶客甚至一水之隔的上海不够知名?无独有偶,五年前在南京本地,就已出现了雨花茶遇冷的情况。
从这两次较为失败的茶展可以总结出若干问题:
1、人们对雨花茶的了解并不多。
雨花茶是名茶,曾经荣获过很多国家级荣誉的上等茗茶却不为人所知。
2、雨花茶并没有做到卖“内涵”。
在茶博会的现场,参展的许多茶企精心设计了很多推销手段:西北地区厂家的展销人员扮作大唐宫女,笑语盈盈地向观众警察、问候;西南地区的礼仪小姐着苗族、傣族等民族服装,澎湖具备,载歌载
舞……反观雨花茶,则相形见绌。
3、文化品位淡。
这两次茶展不能说没有茶文化,但是分量太轻了。
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茶文化是茶销售的媒介及工具。
然而,雨花茶的介绍、文化、茶艺内容都相对较少,体现不出雨花茶的文化特征。
5、对雨花茶销售的建议措施
从上文总结可以看出,雨花茶难脱地产地销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产量低、无品牌、文化内涵不够这三个主要方面。
那么雨花茶出路何在?现笔者针对雨花茶的销售困境总结建议如下:
一、文化先行。
“形如松针”的雨花茶,是全国唯一与英雄有关的茶叶。
从表面看,雨花茶的历史不过50多年,其实,早在公元2世纪的三国时代,南京百姓就已经有了饮早茶的习俗,生产历史也很悠久。
在栖霞寺的后山,至今仍保存“茶圣”陆羽在栖霞寺采茶品茶的“品外泉”、“试茶亭”等景点,更有大量的诗词和传说广为流传。
奢侈品之所以为奢侈品,其独特的传统工艺和产品的稀缺性是永久的财富。
雨花茶要想走向世界,必须打出文化牌。
放眼全国,文化牌几乎已成为众多名茶的不二法门。
而雨花茶因为其稀缺性、特殊性,已经具备成为奢侈品的先天基因,因此,做好品牌规划,引导茶道向“人道”与“商道”眼神,最终走上高端路线是一条绝佳路线。
二、扩大面积实施兼并联合是雨花茶产业想要做大的必经之路。
2010年六合平山林场开炒“头锅”雨花茶,开价5000元一斤的“头锅”雨花茶最后被相持不下的茶客抬到了38000元。
其实,雨花茶基本上是“吃的人不买,买的人不吃”。
以中山陵茶厂生产的“钟山”牌雨花茶为例,每年出场的10多斤“特级一等”雨花茶,斤价都要达到5位数,且非一般消费者能订到货,市面上要想见到一面都难。
正是因为产量低,追捧者众多,全南京30多家生产优质雨花茶的厂家,茶叶都在地头上卖光了,这种坐地销售的惯性,不仅使雨花茶远离市场,也造成了整个产业的退化。
虽然从1986年由南京市农林局牵头成立机制雨花茶攻关协作组,在全国第一个实现全程机械化加工。
但是,雨花茶行业集中度之低令人咋舌。
目前全市300多家雨花茶生产企业中,没有一家产值超过千万元的企业。
究其原因,品牌意识的匮乏和小富即安的心态是根本原因。
然而随着近年来农业种植效益的不断提高,土地流转的难度在不断增加,大多数有意扩大种植面积的茶园,均因此告吹。
因此要想实现扩大面积兼并联合,就必须由政府牵头,政府出面才能使得兼并联合真正实施起来,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真正地使雨花茶实现品牌化,从南京走向世界。
参考资料:
[1]耿祝芳.江苏茶史文化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11(17)
[2]金松.千古茶香飘江苏[J].茶业通报.1983(3):51—53.
[3]倪雪华.南京雨花茶的市场调研与营销策略分析[J].华章.2011(30)
[4]中国茶网.南京:雨花茶难脱地产地销局面.2010(07)
[5]中国茶网:要成全国名牌,雨花茶尚缺吆喝.2010(06)
[6]陶德臣.“中国南京2005雨花茶节”的特点与思考.维普资讯.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