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历史真题解析分类汇编:A单元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纯word可编辑)
2014高考历史一轮精练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2013高考真题+模拟新题).DOC

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A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9.A1,O1[2013·山东卷] 《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
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中央集权B.中正有序C.敬天法祖D.君权神授9.B[解析] 本题以周代王城的建筑风格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联系所学知识判断,A项出现于战国时期,D项出现于汉代,与题干时间不符,皆排除;C项中的“敬天”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从材料信息看,当时王城的建筑风格非常规则、有序,在当时政治领域的反映就是宗法分封制所要求的“中正有序”。
故选B项。
24.A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24.C[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以考古墓葬等级区别为切入点,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情况。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区分秦国与东方六国墓葬的不同特点,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
战国时期秦国墓葬的特点是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没有等级差别,这是商鞅变法后,秦国中央集权加强的突出表现;而东方六国墓葬等级区分清楚,反映出分封制的影响依然存在。
A项内容题干中未涉及,故排除;B项内容本身表述错误,故排除;D项内容本身表述错误,战国时期的战争本身就是对分封制的破坏,故排除。
12.A1[2013·广东卷] 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12.B[解析] 本题以文化常识切入考查对先秦政治制度的认识,考查考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014年高考真题——历史(浙江卷)解析版1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2.如何对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①苏格拉底②亚里士多德③朱熹④李贽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试题答案】D【试题考点】古代东西方的思想家。
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反对放纵自己的欲望;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故①③④正确。
13.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
更有学者指出,China 是“秦”的音变(Qin→Chin-a)。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D.弄清最早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试题答案】D【试题考点】史学方法。
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解决外国人是因为瓷器还是因为秦而称中国为china,所以通过各种方式弄清最早称呼中国为Chinar的人是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是最关键的。
ABC均是搞清这一关键的方式。
14.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A.①②④③B.②③①④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试题答案】B【试题考点】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①从“新军、警察”可知是民国时期,②从“三省、科举”可知是时宋代时期,③从“本路蒙古学”可知是元朝时期,④从“报刊、文物古迹”可知是当代,故选B。
15.清末某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
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
2014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北京卷)解析版2 Word版含解析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2.读图8,根据所学判断,在地区④产生的代表性著作是图8A.《春秋》B.《孟子》C.《荀子》D.《离骚》【答案】D【解析】考查维新变法运动。
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利用江汉一带流行的民歌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后人称之为“楚辞”,又称“骚体”,《离骚》是其著名的代表作。
而楚国的位置正处于图中④的位置。
故应选D。
13.公元97年,东汉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欧洲强国“大秦”。
东汉和“大秦”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
属于它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A.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B.《九章算术》、罗马法C.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日心说D.《春秋繁露》、《理想国》【答案】B【解析】考查古代以来的东西方科技成就。
依据所学可知,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时期的成就,日心说、万有引力定律是近代西欧的成就,《九章算术》、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是东汉时期的成就,罗马法是古代罗马即大秦的成就,《春秋繁露》是西汉时期的成就,《理想国》是古希腊柏拉图的著作。
故B项符合题意,故应选B。
14.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
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文官任知州B.设三司使C.设枢密院D.施行将兵法【答案】A【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混战不休,中央集权大为削弱。
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
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杯酒释兵权、派文官到各地作知州、设通判、收财权归中央。
三司使、枢密院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施行将兵法是图9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故应选A 。
15.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A .《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B .《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C .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D .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答案】C【解析】考查历史研究方法。
2014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新课标II)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第Ⅰ卷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答案】C【KS5U解析】考察周代的中心地区。
所谓“雅言”是指古代通行的标准语,这里即指周代的官方语言。
周代的通知中心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西)。
故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陕西。
故应选C。
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答案】D【KS5U解析】考察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
秦朝与西晋法律的差别说明在西晋的时候,养子视同亲子,同样受到儒家伦理道德的约束,说明这一时期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进一步强化。
故应选D。
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A【KS5U解析】考察中国古代的货币。
北宋中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材料“以便贸易”说明这种货币具有交易凭证的作用。
故应选A。
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A.皇权逐渐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答案】B【KS5U解析】考察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明清时期是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是重要的表现。
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阁臣权力的大小取决于皇帝的宠信与否。
故应选B。
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14-16年高考真题选择题汇编古代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含解析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2014·四川卷] 西塞罗认为:“正义只有一个,它对所有的人类社会都有约束力,并且它是基于一个大写的法,这个法是运用指令和禁令的正确的理性。
无论谁,不了解这个大写的法——无论这个法律是否以文字形式记录在什么地方——就是没有正义。
”此“大写的法”指的是()A.自然法B.万民法C.公民法D.《十二铜表法》A[解析] 本题以西塞罗的话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题干“正义”“理性”等信息可知,“大写的法”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是一种法律观念,即自然法。
《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都是具体的法律。
故正确答案为A项。
2.[2014·山东卷] 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树立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
这旨在强调() A.城邦公民的平等B.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C.共同的宗教信仰D.血缘对城邦维系的作用A[解析] 本题以雅典城邦为牺牲的战士树立墓碑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
解题时要抓住材料中“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这一核心信息,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重点是公民的平等。
故正确答案为A项。
3.[2014·广东卷] 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钦定的法学教科书中说:“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因为根据赋予他权力的王权法,人民把他们的全部权威和权力移转给他。
”这说明()A.《社会契约论》影响深远B.王权法丧失了法律效力C.古罗马皇帝崇尚“君权神授”D.古罗马有重视法律的传统D[解析] 本题以罗马法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契约论》发表于18世纪,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人民把他们的全部权威和权力移转给他”,C项错误。
故答案为D项。
4.[2014·江苏卷]“市民法亦称公民法,是罗马国家早期的法律……罗马法采用属人主义而非属地主义,就是说凡是罗马公民均受法律的保护,而不论其居住地区如何。
2014年高考真题(历史)江苏卷 纯Word版解析可编辑

2014·江苏卷(课标历史)1.O1[2014·江苏卷]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1.B[解析] 本题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材料中“民贵君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董仲舒的“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显然是主张牺牲民来满足君主,违背了原始儒家的民本思想,故本题选B 项;A项错在“全部”;C项中“仁爱”与D项中“德治”材料中均没有体现。
2.H2[2014·江苏卷]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
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由此可见唐后期()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2.A[解析] 本题以唐朝对市的管理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依据材料中“非州县之所不得臵市”以及“中县户满三千以上,臵市令一人”的信息可知,唐朝前期非州县不准设臵市,后期依据户口数量和市场变化可以设臵,从而说明市的建臵管理有所变化,故本题选A项;材料中“不满三千户……不得臵市官”未体现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能臵市,故B项错误;C项说法明显不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材料中“若要路须臵……听依三千户法臵”的信息。
3.Q1[2014·江苏卷]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
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
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
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
2014全国卷1历史试题答案及详解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部分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解析:A项错误,君主专制从思想上看始于战国韩非子,从制度上看始于秦朝,而当时的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更谈不上宗教权威;C项错误,祖先崇拜在原始社会就有,与皇权至上不够成因果关系;D项需联系西周的宗法制度去判断,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在西周以后的整个中国长期存在,从秦朝到清朝,宗法制度突出表现在皇位的继承上仍是主要沿用嫡长子世袭,故与题干不相符,排除。
通过排除法,可知正确项为B。
此外,还可借助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统治者的文化行为实质是为维护其政治统治服务的,进一步确定正确选项为B。
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佛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解析:A项表述太绝对,是错误的,如本题中尽管皇帝灭佛,但佛教在中国并没有因此而消亡;B项不符合史实——汉武帝始,儒家思想获得正统地位,并延续整个传统中国,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最大;佛教在魏南北朝时期就盛行,社会基础并不薄弱,故D项排除。
通过排除法,可知正确选项为C。
此外,还可联系教材知识点“三教合一”,即儒、道、佛三种思想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儒学虽然面临挑战,但最终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在宋明得以成熟,从面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正统地位,可进一步确定正确选项为C。
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解析:本题审题很关键,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新认识”,可明显排除A、B 两项,A项是战国时的孟子的人性观,B项为战国时荀子的人性观;这说明它们都是古已有之的对人性的认识,不是“新的认识”。
2014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山东卷)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考点】孔子创办私学、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解析】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B项与材料无关,而且说法过于绝对,宗法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只是遭到了破坏。
C项周王室统治的基础应该是井田制,与之无关。
D项和材料中的教育关联不大。
14.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考点】郡县制、州郡县三级制、省道府县四级制等地方性质制度、三省六部制【解析】A项中枢权力体系日益完备是指三省六部制运作,选官用人制度,监察谏议制度的建立和完善;C项D项材料与经济关联不大;正确答案B项,从材料可以看出,地方行政制度设置上越来越细,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管理控制加强。
15.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
这反映出当时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考点】唐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解析】A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B项传统农业衰退不符合唐宋历史,应该是发展;D项与材料无关;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来,很多农户专门进行某项生产,反映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16.以下中国文物保护单位空间分布特征示意图中,能准确反映中国近现代重要史迹空间分布特征的是A BC D【考点】中国近现代历史整体阶段特征的把握【解析】从整个近现代史历程看,文物地区肯定得有广州、南京、上海、北京等地方。
所以应该是B项。
17.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
2014年高考真题解析分类汇编纯word可编辑-历史-B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1

B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B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及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4.[2014·天津卷] 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
”这句话着重强调美国联邦宪法()A.创造了新的宪法体制B.不具有普适性C.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D.具有借鉴意义4.B[解析] 本题以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对美国联邦宪法的评价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可以看出托克维尔认为美国联邦宪法不适用于其他国家。
故B项正确。
20.[2014·北京卷]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意大利企业家阿格涅利提出,欧洲要想和平、强大,就必须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超越邦联阶段,建立联邦制的“欧洲合众国”。
能够佐证上述观点的美国历史事实是()①邦联政治结构松散,无力平息社会动荡②联邦剥夺了各州的自主权,稳定了统治秩序③邦联没有统一的关税,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④联邦统一发行货币,促进了经济的有序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0.D[解析] 本题以意大利企业家阿格涅利对联邦制和邦联制的评论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可以采用排除法。
联邦制虽然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但仍然给各州以较大的自主权,②错误,排除含②的选项。
故选D项。
33.[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
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A.主权在民原则B.天赋人权原则C.各州自治原则D.各州平等原则33.B[解析] 本题以美国参议院名额分配为切入点,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2014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重庆卷)解析版 Word版含答案byshi

绝密★启用前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
该作品是A.《诗经》 B.《老子》 C.《庄子》 D.《离骚》【答案】D考点:古代文学。
从材料“神游天地、上下求索”很容易想到屈原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材料“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可以想到《离骚》的特点,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端。
故选D。
2.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
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
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
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答案】D考点:张骞通西域的影响。
汉武帝时期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西方文化和经济的交流的通道,“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
”,故选D。
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答案】B考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A项错误,江南地区在汉代以后得到开发,但是发展水平还是落后于北方;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在魏晋时期,北方经济独占鳌头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江南开发已经成为定局。
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全国大纲卷)解析版Word版含答案.pdf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西卷)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 12.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
这反映出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试题答案】D 【试题考点】古代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13.东晋南朝诗人的作品在唐代成为模仿的对象。
下列唐代诗人中,与东晋陶渊明诗歌风格相近的是 A.陈子昂 B.岑参 C.王维 D.李白 【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古代文学(唐诗)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14.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
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试题答案】B 【试题考点】明朝内阁制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15.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试题答案】A 【试题考点】古代商业发展(区域分工发展)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16.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
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
”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 A.19世纪70年代 B.19世纪80年代 C.19世纪90年代 D.20世纪20年代 【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洋务运动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17.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
2014年高考真题——历史(海南卷) 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从“礼、刑,相为表里者也”说明该思想是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故B项正确;材料主张礼法并用,说明A项错误;依据“相为表里者也”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意思相反。
3.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第 1 页 共 16 页
【试题答案】D
【试题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君上之于民也 ”说明君主集权,“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说明对人民统治的严苛,属于法家思想,故D项正确。A属于道家思想;B材料中没有提及;C属于儒家思想。均不符合题意。
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试题答案】B
【试题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思想)
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
【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均田制)
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 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
【试题答案】B
【试题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晋门阀制度)
(完整word版)2014年全国1卷历史参考答案

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答案24.【答案】B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考查能力】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比较能力。
【解析】秦汉以后,皇帝以“天子”的身份统治百姓、治理国家;在获得了上苍排他性的授权之后,祭天“理所当然”地也成为皇帝的特权,其他人无此“福分”,只能祭祖,体现了皇帝制度的“皇帝独尊”。
材料反映出皇权统治借助于等级特权制度(即题干中的“人伦秩序”)维护统治的独特文化现象。
正确答案B。
A项的“缘于”,C项的“促成”错误。
D项的“宗法”偷换了“皇帝”二字,D项若对,应是“祭天活动强化了皇帝制度”。
【考生误区分析】学生对基本概念及相互逻辑关系的混淆。
25.【答案】C【考点】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考查能力】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把握主干知识的能力。
【解析】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说明佛教的社会基础与影响力并不薄弱,也说明B项的“最大”表述有误,B、D排除两项。
A项表述错误,正确表述应是“皇帝的好恶影响宗教兴衰”。
该题为纯粹逻辑判断题,试题难度较大。
【考生误区分析】学生易被材料误导,忽视主干知识的把握,丢掉儒家为主流思想这一基本史实。
26.【答案】D【考点】宋明理学【考查能力】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学科系统的综合及认知迁移能力。
【解析】“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
朱熹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本善),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习远),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由此可知D项正确。
(参见历史必修三第13页)【考生误区分析】忽视对思想哲学知识的深刻内化和形象表述,还忽视教材基础的启示作用。
27.【答案】A【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及政策【考查能力】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综合运用,把握历史时代的宏观特征。
【解析】材料反映出中外贸易频繁,外商广泛采购中国商品,表明中国商品对世界的吸引力。
以此证明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的主干知识。
B、C材料无体现,D项不符史实。
2014年全国历史模拟试题分类汇编:A单元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2 Word版含答案

A2-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1. (2014·大庆铁人学校考前模拟)明朝官员的公服上所缀图案被称为“补子”,各等级对应的图案有明确规定,如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等。
但到明朝中后期,在面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常出现武官越级使用高品级的图案,而朝廷对此无能为力的情况。
下列选项中对这种历史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武官的地位得到了提高B.商品经济发展淡化了中央集权C.心学的传播张扬了个性D.社会危机加剧冲击了纲常束缚【答案】D2. (2014·湖北孝感五月摸底)(25分)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启迪。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汉唐时期绩效考评有比较配套的机制……汉代有“上计制度……上计吏由郡守的僚佐担任,每三年计一次。
……汉代将全国分为十三州,也即十三个监察区……中央设十三名刺史为监察官,各负责一州的监察事务。
……汉唐时期还有一种临时性突击考评地方官吏的辅助手段,其主要形式是巡查。
……汉唐时期重视对考评结果的应用,在俸禄增减、品阶升降、职位变动、荣辱予夺等方面都体现了不同考绩的结果。
——《我国汉唐时期绩效考评的特色与启示》材料二英国没有专门的和单一的反腐败机构,负责反腐败的机构分散于议会、司法部门、审计部门以及政府部门内部,从而形成了广泛的反腐败网络。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反腐法律的国家。
……1889年,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反腐败法,即《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
——《英国的反腐败机制》材料三相对来说,英国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灵活的监察制度。
……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
……时至196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议会监察专员法例》,并正式成立了英国议会监察专员署。
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全国卷)(含解析版)

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全国卷)(含解析版)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4分)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2.(4分)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佛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3.(4分)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4.(4分)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5.(4分)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6.(4分)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7.(4分)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8.(4分)“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制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2014年高考历史真题(江苏卷)word解析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2.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
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由此可见唐后期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3.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
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
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
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
由此推断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4.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说明当时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5.右侧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6.右侧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7.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
2014年高考真题(全国卷)解析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西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2.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
这反映出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试题答案】D【试题考点】古代经济政策(重农抑商)【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中禁止商人“衣丝乘车”到“假两千石”以及“倡乐”“奢侈”等信息说明传统重农抑商政策收到现实的挑战,故本题选择D项。
A说法错误,封建社会抑商政策一直没有改变;BC与材料信息不符。
13.东晋南朝诗人的作品在唐代成为模仿的对象。
下列唐代诗人中,与东晋陶渊明诗歌风格相近的是A.陈子昂B.岑参C.王维D.李白【试题答案】C【试题考点】古代文学(唐诗)【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魏晋时期,由于国家分裂、局势动荡不安,很多诗人不满于现状,追求自然式生活方式,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就是其中典范,唐朝诗人王维以山水诗歌为典型,故本题选择C项;A属于送别诗;B属于边塞诗;D属于浪漫主义诗歌代表。
14.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
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试题答案】B【试题考点】明朝内阁制【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内阁不是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所以不能独立处理政事,不能任免官员以及直接管理地方事务;只能协助皇帝处理政事,这一点与唐朝宰相相同,故本题选择B项。
15.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试题答案】A【试题考点】古代商业发展(区域分工发展)【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2014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

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A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2.A1[2014·广东卷] “宗”是一个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宗字作“”,“”像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祖先牌位B.皇帝宝座C.青铜兵器D.铁制农具12.A[解析] 本题以甲骨文“宗”字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题考查学生对宗法含义的理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与血缘密切相关,因此“”应表示祖宗牌位,B、C两项与宗法无关,故排除;商周时期尚无皇帝,直到秦朝才有皇帝制度,故D项错误。
13.A1 O1[2014·山东卷] 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13.A[解析] 本题以孔子兴办私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B项与材料无关,而且说法过于绝对,宗法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只是遭到了破坏,并没有瓦解。
C项周王室统治的基础应该是井田制,与材料无关。
D项和材料中的兴办私学联系不大。
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故A项正确。
1.A1 A2[2014·天津卷]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1.C[解析] 本题以皇权受制这一现象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的现象,可知皇帝在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可以由他人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上正是皇权专制、君权至上的本质体现。
故答案选C项。
2. [2014·威海质检] 公元前782 年,周幽王即位,宠幸褒姒。
“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2014年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一中国部分解析

2014年全国高考各地真题汇编(必修一)中国部分专题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一、选择题(2014年高考北京卷14题)唐代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1.1)A.文官任知州B.设三司使C.设枢密院D.施行将兵法(2014年高考海南卷3题)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
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1.1)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2014年高考海南卷5题)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1.1)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选材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2014年高考海南卷8题)《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1.1)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2014年高考全国大纲卷14题)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
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2014年高考山东卷14题)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2014年高考上海卷10题)元代加强了对疆域的有效管理,其中管辖琉球的机构是A.江浙行省B. 宣政院C. 中书省D.澎湖巡检司(2014年高考上海卷31题)据《史记》记载,周公旦灭古唐国,成王得到消息后用刀削下一片桐叶,与弟弟叔虞开玩笑说:“用此桐叶作为珪(象征爵位的玉器)赏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2.[2014·广东卷] “宗”是一个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宗字作“”,“”像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祖先牌位B.皇帝宝座C.青铜兵器D.铁制农具12.A[解析] 本题以甲骨文“宗”字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题考查学生对宗法含义的理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与血缘密切相关,因此“”应表示祖宗牌位,B、C两项与宗法无关,故排除;商周时期尚无皇帝,直到秦朝才有皇帝制度,故D项错误。
13.[2014·山东卷] 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13.A[解析] 本题以孔子兴办私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B项与材料无关,而且说法过于绝对,宗法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只是遭到了破坏,并没有瓦解。
C项周王室统治的基础应该是井田制,与材料无关。
D项和材料中的兴办私学联系不大。
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故A项正确。
1.[2014·天津卷]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1.C[解析] 本题以皇权受制这一现象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的现象,可知皇帝在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可以由他人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上正是皇权专制、君权至上的本质体现。
故答案选C项。
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2.[2014·重庆卷]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
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
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
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2.D[解析] 本题以张骞出使西域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历史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
A、B两项与题干“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的信息不符,故排除;确立西汉对西域的管辖权的标志是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臵,故排除C项;D项与题干“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等信息相符。
答案为D项。
1.[2014·天津卷]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1.C[解析] 本题以皇权受制这一现象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的现象,可知皇帝在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可以由他人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上正是皇权专制、君权至上的本质体现。
故答案选C项。
14.[2014·广东卷]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
属于这类官员的有()A.秦朝御史大夫B.汉朝丞相C.唐朝六部尚书D.明朝内阁大学士14.D[解析] 本题以官员与皇帝关系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可看出,这一类官员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其权力的大小全凭皇帝的赐予,与此相符的是D项。
A、B、C三项都是中央行政机构,按照规定权力都非常大,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起限制作用。
14.、[2014·浙江卷] 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14.B[解析] 本题以浙江地方志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表格中有效历史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
据题干表格中第一行“新军”“警察”可知是民国时期;据第二行“禁军”“坊市”等信息可以推断是南宋时期;据第三行中“府州”“蒙古学”等信息可知是元朝;据第四行栏中“科学技术”“文物古迹”可以判断时间是当代。
依据时间排序,B项符合题意。
38.、[2014·浙江卷] 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全贯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6分)材料一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
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
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的“荒诞奇迹”;已经去世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
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这年去世的名将戚继光。
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在内地已成功定居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
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材料二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
——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1)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8分)(2)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
(9分)(3)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
(9分)38.[答案] (1)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内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皇帝离不开内阁,但又以司礼监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政治日益黑暗。
(2)桑蚕、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美洲作物开始传入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会馆频现,商帮势力强大。
(答对三点即可)重农抑商。
(3)倭寇骚扰;葡萄牙占领我国澳门,西方传教士进入内地。
明政府维护“朝贡”体制,实行“海禁”政策。
[解析] 本题以明朝的相关历史为切入点,全面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及阐释和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第(1)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依赖内阁”“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的‘荒诞奇迹’”等信息并结合明朝后期统治的史实来归纳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皇权专制、内阁政治腐败、太监掌权以及宦官专权等视角分析原因。
第(2)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玉米、番薯……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的信息并结合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帮会馆等来概括明朝经济的新气象;第二小问政府实行的老政策依据所学从经济政策角度思考作答。
第(3)问依据材料中“戚继光……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以及“西方传教士利玛窦……葡萄牙占领的澳门”等信息从倭寇骚扰、西学东渐、葡萄牙入侵等信息归纳答案;第二小问对外政策从海禁和朝贡贸易的角度分析作答。
36.[2014·安徽卷] (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16—18世纪,来自欧洲的大批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中国,又把中国的典籍翻译、介绍到欧洲。
18世纪,巴黎出版了欧洲汉学的三大名著,欧洲兴起了史无前例的“中国热”。
当中国的园林建筑、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在欧洲大行其道的时候,来自欧洲的望远镜、水平仪等现代仪器,摆进了康熙皇帝的寝室。
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
肯定、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从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
这一认识在19 世纪达到顶峰。
——摘编自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材料三古今中西的几大文明,各有特点,但这些特点完全不应成为互相敌视的原因,倒恰好是彼此借鉴的理由。
……任何一个文明,不论有多古老,有多特色,也必定含有与其他文明共享的一些价值理念,否认这一点,就无法参与全球精神财富的大循环。
——摘自《南方周末》(1)根据材料一,读图指出爱琴海古代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
(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由肯定转向否定的原因。
(10分)(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影响人类文明交流的因素及其启示。
(12分)36.[答案] (1)通过商路交流;借鉴其他文明;与其他文明共存。
(2)东西方交流加深(欧洲人的认识趋于全面,改变了对东方认识的理想化);东西方历史发展的差异或西方发展迅速与中国发展缓慢(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思想解放与因循守旧)。
(3)因素: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的阻隔,使早期文明交流局限于毗邻地区;经济贸易与科技发展等,拓展了文明交流的范围;政治制度与思想观念的不同,使文明交流呈现出复杂性;文明的多元与共享价值,使文明交流具有互鉴的意义。
启示:不同文明之间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文明交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上不同时期各地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借鉴和融合。
第(1)问主要从图片中挖掘信息,侧重从图例中分析,如商路、不同文明及其分布等。
第(2)问主要从当时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发展的程度进行对比作答。
第(3)问属于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及归纳整理的能力。
“因素”主要根据图片的地理环境、材料二中文明发展的程度方面作答;“认识”可从文明的碰撞和交融及文明的多元化方面作答。
37.(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
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
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
图示如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12分)(2)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
(16分)(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37.[答案] (1)郡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