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义的中国叙事学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义的中国叙事学读书笔记
叙事学是研究叙事的本质,表现,功能等叙事文本的普遍特征,不管
它是,还是来叙
尽管“叙事学”一词在1969年才由托多罗夫(T.T odorov)正式提出,但人们对叙事的讨论却早就开始了。

柏拉图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可以被看成是这些讨论的发端。

18世纪小说正式登入文学殿堂后,对叙事(尤其是小说)的讨论更加充分全面:从小说的内容到小说的形式,再到小说的功能和读者的地位等。

今天人们热衷讨论的一些叙事学范畴,如叙述视点、声音、距离等,也早有人讨论过。

如李斯特(Thomas Lister)于1832年就利用“叙述视点”来分析小说作品,同时期的另一位学者洛克哈特(John Gibson Lockhart)更是使用这一术语来探讨如何使作者与自己的作品保持恰当的“距离”。

后来经过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全面讨论,福斯特(E.M.Forster)和马克·肖尔(M.Schorer)等的深入发挥,叙述视点成为小说批评(自然也包括叙事学)中最为重要的术语之一。

然而,作为一门学科,叙事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大背景下,同时受俄国 -影响才得以正式确立。

它“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

从思想渊源看,叙事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俄国-及弗拉基米尔·普洛普(Vladimir Propp)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先河。

俄国 -者什克洛夫斯基、艾享鲍姆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

他们提出“故事”和“情节”的概念来指代叙事作品的素材内容和表达形式,大致勾勒出其后经典叙事学研究所聚焦的故事与话语两个层面,以此来突出研究叙事作品中的技巧。

最直接的影响还是来自于普洛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这本书被认为是叙事学的发轫之作。

普洛普打破了传统按人物和主题对童话进行分类的方法,认为故事中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由此从众多的俄国民间故事中分析出31个“功能”。

他的观点被列维—斯特劳斯接受并传到法国。

这个观点不同于传统的叙事理论对作品内容及社会意义的重视,而立足于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文化理论,更注重作品本文及其结构分析:注重作品的共性而不是具体的艺术成就;主要研究作者与叙述人,叙述人与作品的人物,作者与读者等相互关系,以及叙述话语,叙述动作等。

列维—斯特劳斯主要研究神话之中内在不变的因素结构形式,并试图用语言学模式发现人类思维的基本结构。

到了60年代,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作品开始出现。

格雷马斯和托多罗夫都开始译介俄国 -的论述。

1966年,《交流》杂志第8期以“符号学研究—叙事作品结构分析”为标题发表的专号宣告了叙事学的正式诞生。

罗兰·巴特正是在这一专号上发表了著名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为以后的叙事学研究提出了纲领性的理论设想。

这篇论文中,巴特总结前人成果,并阐发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他建议将叙事作品分为三个描写层次:功能层、行为层、叙述层,任何语言单位可能结合到各个层次之中产生意义。

也是在1966年,格雷马斯的《结构语义学》问世,他主要研究意义在话语里的组织,还编制出符号学方阵作为意义的基本构成模式,并进一步深入研究了叙述结构和话语结构。

迄今为止,我们所熟悉的叙事学通常是指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思潮这块沃土上结出的“一颗丰硕的果实”-经典叙事学。

托多洛夫、热奈特、罗兰·巴特、格雷玛斯、布雷蒙等老一辈叙事学家以对叙事文本的故事及话语的深度剖析为据点开疆辟土,使叙事学经由法国为轴心辐射至世界各地,成为文艺理论大家族中朝气蓬勃的“新贵”。

可见,在叙事学被正式作为一门学科提出以前,它的发展已经蔚为壮观,由神话和民间故事等初级叙事形态的研究走向了现代文学叙事形态的研究,由“故事”层深层结构的探索发展为对“话语”层叙事结构的分析。

托多罗夫就是建议在“故事”和“话语”两个大层次上进行叙事作品的研究。

他在《〈十日谈〉语法》中,从分析文学作品的语法结构入手来研究其文学性,把叙事分为三个层面:语义,句法和词汇,把叙事问题划归时间,语体和语式三个语法范畴。

通过对《十日谈》的分析,把每个故事都简化为纯粹的句法结构,得出“命题”和“序列”两个基本单位,试图建立一套叙事结构模式。

热奈特吸收了托多罗夫的叙述话语的研究成果。

在1972年发表的收在《辞格三集》中的《叙事话语》是他对叙事学研究的重大贡献。

该文以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为研究对象,总结文学叙事的规律。

他从时间、语式、语态等语法范畴出发分析叙事作品,这些范畴实质上表示的是故事、叙事和叙述之间的关系—他在引论中首先对故事、叙事和叙述作了界定。

他的分析以叙事话语为重点,同时注重叙述话语层次与所叙故事层次之间的关系。

1983年他又撰写了《新叙事话语》,回答了范·雷斯、朵丽特·高安、米克·巴尔等学者对《叙事话语》的批评,对自己的某些论点作了修正或进一步的阐释。

叙事学理论从法国传遍欧洲大陆并发展到英美时,发生了一些变化。

布斯的《小说修辞学》、马丁的《当代叙事学》、瓦特的《小说的兴起》等是英美叙事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英美学者更多地从修辞技巧入手,研究比较直观,比较经验化。

比如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对“隐含的作者”和“声音”的探讨,便不是从叙述语法的角度入手,而是以一种修辞学的观点进行了叙事学的分析,同样对叙事学业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意义。

80年代中期,叙事学理论开始被逐步介绍到中国,特别是杰姆逊在北大的演讲,带来了中国叙事学的繁荣。

1986—1992年是对叙事学译介的最活跃的年头,西方最有代表性的叙事理论作品基本上都是这期间翻译过来的。

中国本土化的叙事研究也有了显著成果,具有代表性的有陈平原的《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1988)、罗钢的《叙事学导论》(1994)、杨义的《中国叙事学》(1997)等。

他们在借鉴西方叙事理论的同时,也以中国所特有的文学资源和话语形式,展开了自《诗经》以来的包括《山海经》、话本小说、《红楼梦》等古典文学以及现当代小说的叙事研究,丰富了叙事学理论,为西方叙事学理论的中国化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叙事学的发展也给当代小说创作实践带来了重大影响。

新时期小说特别是先锋小说,无疑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叙事革命。

在他们的小说里,故事真实这一传统观念被打破,作者在叙述中对虚构的故事进行自我颠覆,甚至叙述者直接出面点破故事的虚构过程。

马原是这种由故事转向叙事的肇始者,叙事时间突破了故事时间的自然程序而获得自由。

80年代以来小说在叙事上另一大显著变化表现在叙事视角上,传统现实主义全知全能式的视角转移到叙事者所处的内视角,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引导叙事,或者采取内外视角交叉、多元叙事视角达到对全知视角的判离和超越。

叙事学是在结构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叙事文本进行研究的理论。

最早提出叙事学这个概念,并认为这是一门待建立的科学的人,一般认为是法国当代著名结构主义符号学家、文艺理论家茨维坦·托多罗夫。

他在1969年出版的《〈十日谈〉语法》中首次提出:“…这门科学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在此之前,1966年巴尔特发表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克洛德·布雷蒙发表的《叙事可能之逻辑》两篇论文和同年格雷马斯出版的《结构主义语义学》一书,都可以视为当代叙事学的奠基之作。

叙事学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自成体系,足以对许多叙事文本或文体进行行之有效的分析。

下面,我们对几位结构主义和叙事学 -的理论进行疏理,对叙事学理论进行一次管中窥豹式的理论漫游。

杨义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1990年以后,杨义先生转入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研究领域。

所著《中国古典小说史论》被“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推为近年成果斐然的古典小说研究领域七本代表著作之一。

《中国叙事学》以中国文学的经验和智慧为本,参照西方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叙事学理论而形成的具有现代中国特色的学理体系。

它的原创性和学术功力在海内外深得好评。

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先后出版之后,被一些重要的文学理论专家认为是第一次探索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的力作。

此书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以及“中国文学研究奖”。

杨义的简介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

生平
1946年8月30日生于广东省电白县,为家乡第一代小学生。

在电白一中读完中学之后,于1965-1970年就学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1970-1978年在北京石油化工总厂当工人、宣传干事。

1978—198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学习,获硕士学位(2000年获武汉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1981年毕业后留文学研究所工作,1985年破格为副研究员(社科院首批破格的六人之一),1989年再破格为研究员(社科院当年破格的二人之一)。

1991年获-特殊津贴(为当时五十岁以下的二人之一),同年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学位获得者荣誉。

1993年为国务院学位办评为博士生导师。

1994年获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8年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学评论》主编,《文学年鉴》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刊》主编(2007年),全国《格萨尔》领导小组组长。

2004年出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2006年获评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首批四十七人之一),学部委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最高学术职务和荣誉称号,意在肯定社科院资深或有突出贡献的研究人员的成就和价值。

2009年被选为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

2010年任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中文系讲座教授。

杨义先生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等多个领域均有成果问世。

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小说史》(三卷)、《中国叙事学》、《中国古典文学图志—宋、辽、西夏、金、回鹘、吐蕃、大理国、元代卷》、《楚辞诗学》、《李杜诗学》、《重绘中国文学地图》、《20世纪中国文学图志》、《重绘中国文学地图通释》、《读书的启
示》、《感悟通论》、《现代中国学术方法通论》以及《杨义文存》(7卷10册)等40余种,著述量在900万字以上;主编《顾毓琇文集》(16卷)、《古今名篇》(上、下)、《文学研究所学术文选(1953-2003)》(五卷)等18种67册;发表论文500余篇。

2011年3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诸子还原”四书《老子还原》、《庄子还原》、《墨子还原》和《韩非子还原》。

著述获得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等奖项。

在学术研究中既注重对具体文学、文化现象的深入探究,更强调对中华文明的总体把握,先后提出“大文学观”及文学学科分支重建,叙事学、诗学的中国学理,“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及其动力系统(包括“边缘的活力”),先秦诸子的生命还原和全息考证等学术主张。

叙事学中对故事与情节的定义是什么
二者有何区别与联系
相关概念在电影分析中有何运用
叙事学理论起源于俄国 -。

什克洛夫斯基、艾享鲍姆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排列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

最直接的影响还是来自于普洛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这本书被认为是叙事学的发韧之作。

普洛普打破了传统按人物和主题对童话进行分类的方法,认为故事中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由此从众多的俄国民间故事中分析出31个“功能”。

他的观点被列维—斯特劳斯接受并传到法国。

列维—斯特劳斯主要研究神话之中内在不变的因素结构形式,并试图用语言学模式发现人类思维的基本结构。

到了60年代,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作品开始出现。

格雷马斯和托多罗夫都开始译介俄国 -的论述。

1966年,《交流》杂志第8期以“符号学研究—叙事作品结构分析”为标题发表的专号宣告了叙事学的正式诞生。

罗兰·巴特正是在这一专号上发表了著名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为以后的叙事学研究提出了纲领性的理论设想。

这篇论文中,巴特总结前人成果,并阐发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他建议将叙事作品分为三个描写层次:功能层、行为层、叙述层,任何语言单位可能结合到各个层次之中产生意义。

也是在1966年,格雷马斯的《结构语义学》问世,他主要研究意义在话语里的组织,还编制出符号学方阵作为意义的基本构成模式,并进一步深入研究了叙述结构和话语结构。

可见,在叙事学被正式作为一门学科提出以前,它的发展已经蔚为壮观,由神话和民间故事等初级叙事形态的研究走向了现代文学叙事形态的研究,由“故事”层深层结构的探索发展为对“话语”层叙事结构的分析。

托多罗夫就是建议在“故事”和“话语”两个大层次上进行叙事作品的研究。

他在《〈十日谈〉语法》中,从分析文学作品的语法结构入手来研究其文学性,把叙事分为三个层面:语义,句法和词汇,把叙事问题划归时间,语体和语式三个语法范畴。

通过对《十日谈》的分析,把每个故事都简化为纯粹的句法结构,得出“命题”和“序列”两个基本单位,试图建立一套叙事结构模式。

热奈特吸收了托多罗夫的叙述话语的研究成果。

在1972年发表的收在《辞格三集》中的《叙事话语》是他对叙事学研究的重大贡献。

该文以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逝水年华》为研究对象,总结文学叙事的规律。

他从时间、语式、语态等语法范畴出发分析叙事作品,这些范畴实质上表示的是故事、叙事和叙述之间的关系――他在引论中首先对故事、叙事和叙述作了界定。

他的分析以叙事话语为重点,同时注重叙述话语层次与所叙故事
层次之间的关系。

1983年他又撰写了《新叙事话语》,回答了范·雷斯、朵丽特·高安、米克·巴尔等学者对《叙事话语》的批评,对自己的某些论点作了修正或进一步的阐释。

叙事学理论从法国传遍欧洲大陆并发展到英美时,发生了一些变化。

布斯的《小说修辞学》、马丁的《当代叙事学》、瓦特的《小说的兴起》等是英美叙事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英美学者更多地从修辞技巧入手,研究比较直观,比较经验化。

③比如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对“隐含的读者”和“声音”的探讨,便不是从叙述语法的角度入手,而是以一种修辞学的观点进行了叙事学的分析,同样对叙事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意义。

80年代中期,叙事学理论开始被逐步介绍到中国,特别是杰姆逊在北大的演讲,带来了中国叙事学的繁荣。

1986—1992年是对叙事学译介的最活跃的年头,西方最有代表性的叙事理论作品基本上都是这期间翻译过来的。

中国本土化的叙事研究也有了显著成果,具有代表性的有陈平原的《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1988)、罗钢的《叙事学导论》(1994)、杨义的《中国叙事学》(1997)等。

他们在借鉴西方叙事理论的同时,也以中国所特有的文学资源和话语形式,展开了自《诗经》以来的包括《山海经》、话本小说、《红楼梦》等古典文学以及现当代小说的叙事研究,丰富了叙事学理论,为西方叙事学理论的中国化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叙事学的发展也给当代小说创作实践带来了重大影响。

新时期小说特别是先锋小说,无疑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叙事革命。

在他们的小说里,故事真实这一传统观念被打破,作者在叙述中对虚构的故事进行自我颠覆,甚至叙述者直接出面点破故事的虚构过程。

马原是这种由故事转向叙事的肇始者,叙事时间突破了故事时间的自然程序而获得自由。

80年代以来小说在叙事上另一大显著变化表现在叙事视角上,传统现实主义全知全能式的视角转移到叙事者所处的内视角,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引导叙事,或者采取内外视角交叉、多元叙事视角达到对全知视角的叛离和超越。

诗经选的其他版本
《诗经选》(插图本中国诗词经典)
作者:杨义\/邵宁宁
ISBN:7806655972
出版社:岳麓出版社
2005-08-01 第1版
2005-08-01 第1次印刷
开本:32开
页数:194页
类别:文学->中国文学->中国文学-诗词曲赋
【作者简介】杨义,博士,中国著名学者,文学名专家。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博士生导师。

出版过《杨义文存》十卷、《中国现代小说史》三卷、《中国新文学图志》二卷、《中国叙事学》、《中国古典小说史论》等学术专著数十种。

【内容提要】:本书为插图本中国诗词经典系列之一。

由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与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杨义先生从《诗经》中选取作品六十篇,加以注释、串讲、点评,此外,还选配了一些前人创作的《诗经》诗意图以及与《诗经》相关的一些图文资料,使本书更加精美。

书名:诗经选
丛编:中国诗歌宝库
作者:钱杭编著
丛书主编:钱伯城
ISBN号:7-80569-692-6
价格:RMB7.10
发行地:上海
出版社:上海书店
出版时间:1993.8
页数:278页
开本:19cm
装帧形式:平装
【内容提要】:本书从诗经中选择72首名作,包括:爱恋、赞美、欢庆、离别等12类,并进行注释和今译。

《诗经选》(英汉对照.中国文学宝库.古代文学系列)
作者:偬仕
ISBN:9787507105230
定价:7.0
出版社:中国文学出版社
装帧:平装
出版年:1999-8-1
页数:176
【内容提要】:本书为《中国文学宝库·现代文学系列》丛书之一。

全书采取英汉对照的形式,收录了中国诗经选数十篇,其中包括:《关睢》(Orying Ospreys)、《燕燕》(Swallows)、《行露》(The Paths Are Drenched wigh Dew)、《静女》(The Quiet Girl)、《氓》(A Simple Fellow)等等。

本书是将中国文学的最新荟萃配设高水平的英语译文,是推荐给新世纪大学生的第一批读物,使中国大学生不但能够读懂英语的莎士比亚,而且能让世界感动于中国文学的伟大。

诗经选:图文典藏本中英文本对照
【作者】:许渊冲译
【丛编项】:许译中国经典诗词
【装帧项】:平装 23cm\/101页
【出版项】: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ISBN号】:9787202037072\/7202037076
【原书定价】:¥14.50 有4家书店打折销售稀缺\/绝版书代复印
【主题词】:英语-汉语-对照读物古体诗-中国-春秋时代-选集
叙事学有哪些经典著作值得推荐
因为叙事学概念是从西方拿过来的,所以一下子上来就看可能有些看不进去,建议先从杨义先生的《中国叙事学》开始,举例偏中国一些,容易看。

不过毕竟还是学术专著,不可能太浅显的。

《水浒传》研究有哪些主要的、主流的、重要的著作呢
品读水浒传,段启明;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施耐庵,罗德荣,金圣叹;水浒传源流考论,陈松柏著;名家评点《水浒传》,罗贯中,施耐庵,詹红旗;胡适鲁迅解读<水浒传>,以及《水浒传》资料汇编。

关于文学作品中创作视角方面的书籍
视角转换包括小说人称等方面的内容,是小说叙事学的研究对象。

你可以到图书馆里去找这方面的书。

下面是书目:
(法)热奈特《新叙事话语》(1983)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1988)
罗钢《叙事学导论》(1994)杨义《中国叙事学》(1997)
你可以在网上搜一下这方面的论文,以资参考。

红楼梦书评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

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

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

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

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红楼梦读后感:看红楼,含笑的悲剧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
塞翁失马,焉之非福
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