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州教案述论_刘国强
2012年潍坊市高三历史教学研讨会总结

2012年潍坊市高三历史教学研讨会总结第一篇:2012年潍坊市高三历史教学研讨会总结2012年潍坊市高三历史教学研讨会总结受学校的委托,我参加了2012年潍坊市高三历史教学研讨会。
在这次研讨会中,我们听了安丘一中李淑彩老师的《试卷讲评》与临朐一中王惠萍老师的《专题复习》两堂课程。
在这两堂课中,特别是从李淑彩老师那里,我进一步看到了史料教学的重要性作用、史料对培养学生能力十分重要以及学到了他在解题时候一些独到的破题方法,这对自己在以后的教学时将会大有裨益。
在最后,孟君老师给我们讲授了如何来解答高考历史题——1、明确历史观(分析历史的方法);2、在模拟中拓展能力运用;3、在反馈中走向完善升华。
现在离高考只有60多天了,我们要注重研究,加强备考理念的科学性。
1、认真研究高考命题意图。
研究新课程改革与高考之间的联系,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找准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结合点。
研究考试大纲、大纲的说明与高考试题之间的联系,找准复习的思路。
重点研究大纲说明,研究考核的能力要求和题型示例。
2、吃透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强化对历史主干知识的重视和学习。
高考试题昭示,历史学科自有自己的特征,“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史论结合”,对史实的掌握,史料的分析永远是历史课堂的基础。
任何时候,重点知识的地位都不会变。
一方面,我们要对课本中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概念等进行全面的了解,把握其来龙去脉;另一方面也不能光以课本为本,停留于识记层面,对重点知识的挖掘要有新的角度,对一些经常考到的重点知识更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究与分析,以便使重点知识焕发新的生机。
3、强化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深化知识落实的实效性。
历年的高考都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今年的导向更明确,通过创造情境,提供史料,让学生阅读、分析、推理、比较、综合。
4、运用新史观,构建新的学科知识体系,让学生具备基本的史学意识。
高考文综的史观透视十分清晰,复习备考必须要以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的视角透视中外历史,尤其是要运用文明史观,一线多元史观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三语文 激流 总序 教案_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激流总序教学目的1、以“在这平和的文字下面我们清楚感受到汹涌的激情和震撼人心的力量〞一句话为学习的打破口,引导学生体验领悟文章的独特魅力,品味文字下面的激情和力量。
2、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情与斗志,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与生活搏斗的意志和才能。
说明:“激流〞这两个字,颇能表达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剧烈和宏大的变革,从家族本位社会向个人和国家本位社会的变革。
首先是个人的觉悟,之后是个人从休戚相关、福祸与一一共的大家族的束缚(在悠久的年月安是中国人的安乐窝,在新时代的风暴里那么成了牢笼)挣脱出来,面对国家和社会。
所以,在教授本文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极为总要的环节,要通过挖掘文章的语言,来理解文章背后深化的内涵及作者蕴含的深情,从而培养学生的意志。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学习本文写法:即鲜明的对照式构造,采用典型、生动物象来表现一个理念。
激流总序与一般序言的不同,理解作者运用物象手法使理念变得详细化。
2、难点:理解“这里面有爱,有恨,〞反复出现的意义。
说明:对高中学生而言,理解文章的象征性手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我国古典文章中大量运用这种手法。
所以,教学的重点要抓住这个环节。
其次,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既然是文章教学的目的,就应该抓住文章中的详细语言来挖掘,那就要抓住“这里面有爱,有恨〞的关键性语句,引导学生展开思维。
教学过程思路点拨教师有感情的说出词语对学生是一种启发。
全课贯穿“顺其自然〞的思路,一切如水到渠成,介绍作者、作品很多教师放在一课伊始,那样对学生理解课文的帮助很小,课堂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学好课文效劳的,拓展也是在与课文学习有联络上的拓展。
在课堂上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把握好这两个身份,处理好它们的“度〞,教学可能就轻松而有效了。
教师的引导启发和学生作为主体性的表达而出现的精彩就在“解读〞和“拓展〞两个环节。
由于教师的朗读,使学生顿悟,对课文的理解很快就上升到一个高度,学生感受出的对命运的不屈服和文章“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激情。
清末广东教案透析

第二, 中西之间文化的差异和冲突 晚清广东教案的发生与中国民众对西方文化的不了解和士 绅的儒家观念等有深刻的联系。 晚清地方民众知识有限, 对西方的科学技术不了解, 产生许 多误会, 由此产生误会而引发对基督教的不满。如 1869 年广州 府拷打奉教老妇一案中, 因为有人送婴儿到稣区氏, 稣区氏接抱 婴儿送往教堂开设的育婴堂时, 用手画十字在婴儿头上、口上及 胸前等处, 不意婴儿到堂后不久, 俱已身死, 因此当地人称稣区 氏 为“ 勾 魂 婆 ”。 地 方 官 也 认 为 她 这 种 方 式“ 致 毙 婴 儿 多 命 ”将 其 擒获, 从而引发教案。在 1892 年的揭阳县河婆地方揭贴扰教案 中, 更散布到传教士“剖眼挖心”。在 1905 年的连州教案中, 当地 民众发现“医院中有药浸孩具”④, 乡民即认为洋医院是谋害中国 小孩的地方, 这种误解和猜疑无疑点燃了他们仇恨的怒火, 起到 了“火上浇油”的作用, 加剧了教案的激烈程度。 中国官绅对自己尊严、利益以及儒家道统和伦理观念的维 护也是反教的重要内因。 传统的士大夫, 不仅于得志之时, 可以为达官显宦, 名声显 赫, 即退居乡里, 也依然为民所仰望, 有社会领袖的地位。而外国 传教士则凭藉条约, 享有治外法权, 漠视地方绅士的势力, 甚至 与之分庭抗礼, 自成一社会领导系统。中国教士与教民依仗外国 教士, 而自异于平民, 俨然在中国社会中, 形成一新的阶级, 这当 然与官绅们的尊严、利益发生冲突。许多教案, 尽管从表面上看,
21太阳 刘国强

《太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太阳》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科普短文,文章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和太阳相关的一些知识,说明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选编本课的意图是为了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增长自然知识,学习用联系的眼光看待自然界,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同时接触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了解太阳的特点,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心理泛化阶段,经过一、二年级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经验和学习方法,理解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有了自己的见解。
三年级是孩子跨入中高年级的起始年级,同时三年级也是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
处在这一时期的孩子更需要老师关切的眼神、真诚的鼓励和热情地帮助,所以在这一节课中我特别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教学的主体。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氏、兽”等7个生字,会写“差、抵”等14个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等词。
2.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学习阅读说明文,认识本文说明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太阳的特点及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举例和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特点的。
【教学难点】了解太阳的特点及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乐于探索自然的奥秘。
【教具准备】学生练字卡表格 PPT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探究:1、(出示“后羿射日”图片)同学们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哪个神话故事?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讲述后羿射日的故事。
师:后羿真的能把太阳射下来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1课《太阳》,一起去探索太阳的奥秘。
(板书课题)(片段评析: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粤教版选修15《论述文选读》全部教案1

粤教版选修15《论述文选读》全部教案1粤教版选修15《论述文选读》恪守人格尊严,追求人伦和谐-----谈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特点张岱年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特点。
明确的结构层次,学习的论证方法。
德育教育:让学生明白坚守道德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明确的结构层次,学习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课时一、教学导入:二、整体感知。
限时进行全文阅读,回答问题1和2:中国传统道德的最主要特点是什么?作者从哪两个主要的方面进行论述?最主要特点——第1自然段:“以人为本”;两个方面——第3自然段:“肯定人的价值,肯定人格的尊严”第11自然段:“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根据归纳出的论点对进行层次划分,理清思路。
层——中国传统道德的特点:“以人为本”。
第二层——从两方面来论述中国传统道德。
第三层——总结全文。
反思: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提到不同的划分层次的看法,有两个同学认为第1自然段应该与下文合并,有同学认为15——17自然段应该与前面的段落形成并列关系。
我在课堂上对第1种看法的解释是:“作者在第1自然段中提出了总的观点,进而在下面进行分述。
”对第2种看法的解释有些牵强:“作者在15——17自然段中提到的‘爱国主义’‘孝’‘勤俭’都是对‘人’如何作为提出的要求,也属于‘以人为本’的范围。
”限时阅读:限时阅读第2——10自然段,回答问题3:作者论述中国传统道德的个基本特点时用到了哪些论据?——引出“引证法”教学反思:上1班的课的时候发现比较多的同学都没有作笔记,我提醒学生并留了一点时间给他们作笔记。
第二课时一、重点突破:引证法定义——“理论”——“怎样论述”理论——不可断章取义或牵强附会;要简洁,不宜过多论点——准确引用理论——恰当阐述理论——联系论点分析反思:在老师的建议下,经过调整,我用了作者引用孟子的话作为例子,让学生自己分析作者的论证过程,然后我再具体讲解“引证法”;期间讲解引用理论时要注意到的两个问题,课后老师建议举出例子讲解更好;同时强调从“引”到“证”的过程,“证”更为重要;最后用最后一段中作者引用列宁的话作为又一例子让学生自己再进行分析,巩固所学到的“引证法”的内容。
最新-中学教材教法 论知识的广度和教学巩固性原则 精品

论知识的广度和教学巩固性原则如何牢固地掌握知识,一直是教师和学生追求的目标,遗忘是一种自然现象。
这样,知识的巩固性与遗忘成为一对矛盾。
传统教学,复习是达到知识巩固性的唯一途径。
但是复习的弊端严重地影响了复习的有效性。
本文介绍了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以知识的广度达到知识巩固性”的教学思想,为知识的巩固性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知识巩固性原则复习知识的广度一、一对矛盾教师总希望将自己教的这门课的知识,学生们都能记住。
记住是知识掌握的标志之一,也是知识掌握、应用的条件之一。
可是愿望总归是愿望,实际上学生有的记住了七八十,有的记住了一半,有的记住了少许,更有学生边学边忘。
所以,常有教师埋怨学生“我在课堂上讲过的,还做不出!”“一式一样的题目,再考一次还是错!”显然,这是知识巩固和遗忘的矛盾。
巩固是人们的主观努力,遗忘却是自然规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已处在知识爆炸时代,为适应这一形势,学校教育内容也在不断地变化更新。
这样使得知识巩固与遗忘的矛盾将更为突出。
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呢?二、巩固性教学原则和复习遗忘是一种必然现象,在学习中,有些知识的熟记程度不高、有些知识学而不用或长期不用,这些因素都会造成知识的遗忘。
我们的老师中,大都学过微积分,但是在平时的工作中都用初等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基本上不使用高等数学,一碰到微积分,觉得无从入手,这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基于这些学习情况,在传统的教育理论中提出了一条教学原则,即巩固性原则,以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是这一理论的积极倡导者,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对我国的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实施巩固性教学原则的核心是复习。
随着经济的发展,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也随之发生变化,教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原则,虽然删除了巩固性原则,但是在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我国教育,复习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活动,复习还是实现知识巩固的主要途径。
在现实教学中,复习环节存在不少误区和弊端。
高中语文粤教版精品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选修15:论述文选读 表达与探究活动》

选项对应文本理清同质关系(教学设计)——关于阅读类选择题的逻辑对应关系撰稿人:花都区狮岭中学任玉玲【学习目标】目标1:小组能观察和辨析阅读类选择题中文本和选项表述有差异时是否同质。
目标2:小组能发现逻辑同质对应的一般陷阱,能概括做到逻辑同质对应的一般方法。
目标3:小组通过前期研究,能够展示阅读类选择题“逻辑同质对应”的研究成果,并根据老师的点拨进行补充完善。
目标4:堂上能完成变式训练,在新的语言情境中,巩固逻辑同质对应的能力。
【任务分析】1、教学目标学习类型及层级分析2、使能目标分析3、起点能力分析学生对于逻辑推理对应其实不陌生,我们复习阅读选择题时一直在强调,必须“选项VS文本”,找出表述的差异点,判断两边的文意置换是否成功。
我们希望学生在选择题里有稳定出色的表现,但是学生选择题里的逻辑对应总是意识不够,没有规律意识,久攻之下,效果仍不明显,而造成信心不足,本来有此实力,却往往用粗率委屈了自己的智力,变成了随机碰运气。
因为本来有此实力,所以,这也可以称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以,及时形成规律,化繁为简,力争高分高效,尤其重要。
我们找准这个切入口,通过范例、样例体现规则方法,带引思考、辨析和运用,就是为了让学生焦点关注选项和文本对应的同质关系,并运用一定的规律方法,如注意论点和论据的对应、修饰语的对应、或然和必然的对应、主体对象是否对应等,注意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夸大其词等设题陷阱,并通过堂上的常规训练和变式训练等检测手段,希望明效大验,达成我们保分、增分的目标。
本课的学习障碍,应该是各选项和文本对应的类型较多,但不能乱花迷眼、因噎废食或者畏难,帮助学生建立信心,从宏观把控,抓住“选项对应文本,理清同质关系”的最基本解题原则。
【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
连州教案述论

连州教案述论
刘国强;陈慧
【期刊名称】《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01)012
【摘要】1905年10月28日,连州发生了清末广东"最大基督教教案"--连州教案,五名美国传教士被杀,所有在连州的美国教堂、医院被焚烧.事件惊动了总理衙门以及美国总教会、美国政府,此间,西方的报纸对连州教案的起因也众说纷纭,在中国驻美大臣梁诚的斡旋下,历时一年两个月十六天,该案才最终得以了结.连州教案的大体情形怎样,它的主要起因是什么,有关各方对该案处理的态度以及连州教案对当地社会影响如何,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加以梳理和论述.
【总页数】5页(P7-11)
【作者】刘国强;陈慧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东,广州,510405;内蒙古党校,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6.8
【相关文献】
1.教案、写教案、抄教案与查教案--寻找教案改革的良方
2.连州摄影博物馆,连州,中国
3.就连州教案的起因与刘国强及陈慧二先生商榷
4.第二次重庆教案述论
5.梨园屯教案述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诗歌教案含解析

”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诗歌教案”说明:本专题复习教案由三个子教案组成,每个教案一课时:专题总领课教案;如何把握诗歌的形象;怎样品味诗歌的语言和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总领课教案教学目标:A、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B、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植和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C、总结高考试题规律,预测2003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走向,提出有针对性的备考方略教学重点:构建古典诗歌鉴赏以及相关知识网络和体系教学难点:总结规律、预测走向;教学方法:以感性材料为基础,以理性升华为支点,在大量材料的支撑下,议、评、联、结;前置诊补:问题: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有何特点?近十年来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大盘点1994年是元稹的《菊花》;1995年是李清照的《如梦令》;1996年是一首咏史言志的元曲;1997年是以比较阅读形式出现的刘禹锡的《望洞庭》和雍陶的《题君山》;1998年是贾岛的《题李凝幽居》;1999年是考查的是杜甫的《漫成一首》;2000年高考题是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2001年是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2002年高考考查的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明确:盘点一、历年的古典诗歌高考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盘点二、历年的高考试题均是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没有一年选古体诗或其他形式的诗歌;盘点三、选材应力避两点: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会;2、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盘点四、鉴赏的诗歌均选自课外.故阅读相当数量的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前提。
教学过程:一、明确考纲要求:(板书)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二、构建知识网络〔一〕设问:鉴赏常用知识有那些,如何对考纲进行细化和诠释?板书:术语、细化、诠释点拨:1、文学作品的形象对小说来说是“人物形象”,对散文和诗歌来说就是意境,对戏剧来说就是戏剧人物所反映的戏剧冲突。
语文网络素材的搜集

语文网络素材的搜集
刘国强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高中版》
【年(卷),期】2002(000)009
【摘要】语文网络素材散见于Internet互联网上,在搜集时要根据教学需要首先确立目标.然后分门别类地去搜集。
【总页数】1页(P47)
【作者】刘国强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93
【相关文献】
1.引入生活的源泉,流成写作的河流——浅议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搜集写作素材 [J], 胥婷
2.引入生活的源泉,流成写作的河流——浅议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搜集写作素材 [J], 胥婷;
3.语文网络素材的搜集 [J], 刘国强
4.语文网络素材的搜集 [J], 刘国强
5.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素材搜集引导探究 [J], 张正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优化教学设计,提升课堂实施能力

优化教学设计,提升课堂实施能力发布时间:2021-12-07T07:31:59.199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月24期作者:叶春勇[导读] 教学如同三套马车: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即备课,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
成功的教学叶春勇和平县东水镇中心小学广东河源 517241摘要:教学如同三套马车: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即备课,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
成功的教学在于教师出色的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影响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因素。
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优化学校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是改善教师教学行为的积极策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教学设计能力是众多技能的组合,如何通过改进教学设计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在本文中,笔者将根据小学语数英三门课程的相关内容提出优化教学设计的具体方法,希望能为各位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教学设计;课堂;优化;小学引言: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并逐渐确定教学目标。
而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教师能够提升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相结合,能够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有效的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学以致用,在兴趣中学好知识。
一、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失败。
因此制定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首先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从激发认知兴趣、提高阅读分析技能、加强情感互动等方面去思考,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与实效性,既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培养,做到教学形式与学习内容的统一。
有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才能在设计教案时有个总体的思考方向。
不要让传统授课方式束缚了孩子们的手脚

不要让传统授课方式束缚了孩子们的手脚发表时间:2012-11-01T11:48:18.997Z 来源:《素质教育》2012年9月总第94期供稿作者:刘国强[导读] “课改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当今很多历史教师发出的感慨。
刘国强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五中学256500 “课改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当今很多历史教师发出的感慨。
“历史课改为什么这么难?” “历史课改难在哪里?” ——那就是我们的老师害怕承担风险,害怕课改失败而遭致众多非议。
不敢把课堂还给学生,还是以教师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一言堂”作为定海神针,教师在课堂上大讲特讲,娓娓道来,但是效果如何呢?引用陶老的一句名言:“敢垦未垦之疆域”方为大丈夫。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几点感悟,敬请各位指正。
一、观念不变,教师就不变 “填鸭式”教学、“讲述式”教学,都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时代课程发展的要求了,我们如果继续固守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墨守成规,不及时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教师新的教育观念就难以形成。
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初中历史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摆正师生位置,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到尊重,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学习中让他们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教学媒体,多角度、全方位的多种教学手段并用,相信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会发生质的飞跃。
如果教师的观念转变了,那么学生的观念也转变了,从而就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我们的课堂也就自然生成了。
二、教师不变,授课方式就不变传统历史课堂是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换言之,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陪衬,一堂课就是按着教师的思维定势下来的,也是教师事先预设生成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到课堂研究讨论中来,更谈不上展示自我了,提升自我了。
这种落后的观念已经很难适应21世纪学生的发展,历史教师必须从转变观念入手,变“教”中心为“学”中心,变教师的“满堂灌”为“学生自主参与”。
改进语文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改进语文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表时间:2014-08-01T10:00:25.827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4年7月供稿作者:王乃勤[导读]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也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容,而如何挖掘这些创新内容。
王乃勤河北省威县固献中学〔摘要〕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这就要求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应具有基础性、全面性、系统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大力创新,改革陈旧的课堂教育观念,改变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俗套的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也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容,而如何挖掘这些创新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则是一门学问,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利用每一节课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他们对课本中每篇课文的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对写作方法的把握,往往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学生所写的每篇作文,即使是同一题目的作文,也会反映出不同的观点。
基于此,笔者在讲课时从不划定框架,规定标准答案,而是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去思考,寻求对同一个问题的多种认识及多种解决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时由于某些因素的触发,会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势,拓宽思路,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活跃课堂气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卷第12期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Vol.1No.12 2002年12月(SOCIAL SCIE NCE EDITION)Dec.2002连州教案述论刘国强1,陈慧2(1.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东广州510405;2.内蒙古党校,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摘要:1905年10月28日,连州发生了清末广东/最大基督教教案0)))连州教案,五名美国传教士被杀,所有在连州的美国教堂、医院被焚烧。
事件惊动了总理衙门以及美国总教会、美国政府,此间,西方的报纸对连州教案的起因也众说纷纭,在中国驻美大臣梁诚的斡旋下,历时一年两个月十六天,该案才最终得以了结。
连州教案的大体情形怎样,它的主要起因是什么,有关各方对该案处理的态度以及连州教案对当地社会影响如何,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加以梳理和论述。
关键词:连州;教案;基督教;民间习俗中图分类号:K25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94X(2002)12-0007-05所谓教案,是指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教会人士与中国朝野之间发生的纠纷。
近代中国发生的教案数量多,¹[1](P570)原因、性质复杂,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且深且巨,因此对教案问题的研究无疑有重大意义。
笔者基于对教案的兴趣,以清末广东发生的/最大基督教教案0[2](P157))))连州教案为研究对象,力求客观公平地梳理该教案的前因后果,以便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做一些有益于教案研究的工作。
一连州教案的经过连州,地处广东北江上游,万山重叠,交通不便,在清代是一个穷僻的地方。
1875年,美国长老会(基督新教的一派)牧师那夏礼,首次来到连州传教。
1879年,美国的传教机关又派遣牧师香忭文来连州,并在州城光裕街赁屋为布道所,连州于是开始有了教堂。
[3](P130)1886年,美国的基督新教教士麻义士,在三江新城东门外建立福音堂,并附设赠医所。
º1890年,香忭文亦在光裕街布道所附设赠医处。
1892年,三江长老支会成立,同年设义塾两所:一在高良龙口村;一在龙湫潭径头坪村。
1894年,美国总差会遣女医生车以轮到三江,设女赠医所。
1896年,美教士在连州城西菜园坝村的鹅公山建教堂和医院;医务由麻义士主持,传教则由美籍牧师易尉士主持。
到1905年连州教案发生时,连州共有美国新教传教士七名,教堂一座,教会所设医院两所、义塾两所,教民62人。
[4](P984-987) 1905年10月28日,菜园坝村民建醮(即盂兰会)。
建醮的惯例是在开膳行香之前,先鸣信炮,使远路的人听见炮声一起集合,然后举行,所以放炮是集合的信号。
当时,鹅公山教会医院院长麻义士医生认为乡民建醮占用教堂土地,/嫌其喧杂,有碍病人,出而禁阻,不准醮会放炮,土人不服,麻义士随将小炮三尊取走。
0[5](P250-251)建醮司理人罗德欢等,数次请麻医生发还小炮,都没得到允许。
[3](P134)开膳时辰已过,村人没听到炮声,就来到醮坛质问,得知其中缘故,遂大动公愤,不期而集的有百余人,蜂拥上山,找麻义士交涉。
后来加上/不逞之徒从而附和,约聚有两千余人,群向医院掷石滋闻,并欲寻殴0。
地方官员闻报后,立即驰往弹压,但民众愈聚愈多,起初仅投掷石块,后来民众在医院寻出药浸孩尸两具,民情更为激愤,尽管该牧令百方开导,言孩尸系洋人医院应有考究之物,并非谋害幼孩,无如众口喧腾,不听劝告,必欲得洋人而甘心。
[5](P251)收稿日期:2002-09-20作者简介:刘国强(1973-),男,蒙古族,内蒙古人,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2000级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化与宗教研究;陈慧(1975-),女,汉族,内蒙古人,内蒙古党校教师,助理馆员,主要从事文献研究。
¹据赵树好先生统计,晚清教案的总数达1998起。
º据China M i ssion Hand Book附表记载麻义士是1899年来华的,该附表是由那夏礼在1893年所写。
#7#接着该州所有美国教堂、医院被焚,并杀死洋人男女五名(丕教士夫妇、麻教士的一妻一女、女医士车姑娘),只有麻义士和扒姑娘二人被地方官救出。
[4](P 971~972)此案轰动美国教会总部,其后经中国驻美大使梁诚从中调解,最后达成议结连州教案办法九款:一是偿银四万六千一百二十九两六钱五分,以作赔偿教会在连州所失产物之用,于(1906年)五月十九日以前交清。
二是杀害教士焚毁教堂之逃犯,须再加重花红悬贴追拿,拿获为止。
三是须切实允许以后竭力保护美国牧师。
四是将该处每年建醮之庙拆去。
五是在上处庙宇原址众目共见之处由华官建一石碑,刊明光绪三十一年十月初一所颁/上谕0。
¹六是俟各牧师回连时,须将该上谕张贴连州城及州属各众目共见之处。
七是除以上所论之石碑外,须由华官另建一纪念碑,俾纪念各牧师因此案被害,此碑刊明由华官所竖。
八是此碑须建于近龙崖庙前之树下,即各牧师由崖内搜出,惨加非刑,并掷河淹毙之处。
九是以上各碑均于本年(1906年)八月二十三日以前建妥。
将来倘有毁坏情事,应由华官修复。
议结之后又应美国政府要求,清政府赔偿/恤款0美银两万五千元。
[4](P 978~979,993)这样,连州教案经过一年两个月十六天(即到1907年1月16日),清政府办结了上述条件,把知州沈麟书、游击雷镇谷、守备王昭麟革职;把/主凶0梁金等五人斩首,/助凶0孟比等二人处无期徒刑。
[3](P136)并要连州绅民负担筹还七万多元的赔款,该案才得以了结。
二 连州教案发生的原因(一)美国新教传教士的不法行径和对民间习俗的无知是连州教案发生的最主要原因近代基督教传入中国与列强的侵略俱来,传教事业以武力为后盾,教会享有特权,很多教士仗着不平等条约,倚领事为靠山为所欲为。
他们的不法行径,以及对民间习俗无知所造成的伤害乡民感情的行为,一方面触动了民众的实际利益,引发了民众反教的情绪;另一方面也促使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增强,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连州教案的发生与美国新教教士的不法行径和对民间习俗的无知有着直接的关系。
麻义士来连州以后,勾结官绅,强霸城西堡菜园坝农民菜田。
初则乡民不允,洋人持官迫众,先行强将邓荣娣四分菜田以二十两银买断,继而得寸进尺,实行蚕食侵占,到1897年建医局和教堂时,共霸占田地五、六亩之多,并刻有界石为记(现仍遗有这霸地的界石于菜田渠沟里)。
在建筑中,无偿地砍伐百多棵树木。
[6](P219)麻义士和美籍牧师易尉士二人,又勾结菜园坝村土豪购得鹅公山的一些地方,建筑教堂。
/鹅公山是菜园坝村的后山,本为村人耕种醮牧的处所,山上又有村人的祖坟。
今忽被占,(民)心何以甘?但,清政腐败,百姓怕官,官怕洋人,所以初时村人敢怒不敢争。
但心底却埋藏着愤怒的火焰。
0[3](P134)美国新教教士恃强占地确属不法行为,它既触及了民众的实际利益,又冲击了民众几千年祭祖和风水信仰的习俗,[5](P251)这无疑为后来土地纠纷和教案的发生埋下了祸根。
正如温道宗尧等禀道/伏维本案启衅之因,因菜园坝村民在镇龙庙建醮酬神,麻教士以所建醮蓬之一隅在教会地段,取去醮炮三尊,收存医局,以为抵制之计。
村民以该处系阖村公地,并非教会之地0,[4](P 973)遂起争端。
据查,/麻教士与村民争地段,系阖村公地,麻教士暗向村中二三无赖买受,并无预早标贴告白,俾众周知,即未由官印契,亦没订立界址。
今麻教士认为教会之地,实属无理取闹,以致酿成交涉重案。
0[4](P973)显然,麻义士以乡民占教会地段来阻止乡民建醮、放炮是没有道理的,必然会引起民众的仇恨。
案发之初,美国的报纸提到教案的起因时也认为是由/教士骚扰激变0[7](P916)而成。
这些都客观地揭示了美国新教传教士在连州确有不法行径。
美国新教传教士仗着不平等条约来到连州以后,一方面表现出基督教具有强烈的世俗性的特点,即它不局限于管理教堂事务,而且要广泛地干预世俗社会;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们自身怀有文化优越感的傲岸,对中国民间习俗的无知或不屑一顾。
在连州教案中,这些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盂兰会,是当地乡民千百年来自发传承下来的习俗,是乡民的精神支柱之一。
麻教士取走了乡民建醮用的三尊小炮,对传教士来讲是为抵制乡民建醮之举,而对乡民来说无疑是一种信仰上的打击。
正如5教务教案档6所记载的:/查上年连州闹教之案,因教士将醮炮取去三尊,愚民以为亵侮神明,地方必遭灾,激动公愤,致酿焚杀之事。
盖愚民之#8#¹该谕令指/光绪三十一年十月初七日奉电旨0:据称/广东连州有美国医院教堂,因村民醮会启衅,致将教堂焚毁,并教士男妇五人被害,余均救出。
现已派员酌带兵勇前往保护查办缉凶0等语。
该省民情浮动,前经谕令地方官随时认真防范,妥为保护。
该州漫不经心,出此重案,实属咎无可辞,著查出职名,进行革职。
其余疏防各员,均著查明分别议处。
仍著岑春煊严饬派出之员,赶紧查获首要各犯,按律治罪,毋稍宽纵。
教士五名无辜被害,情殊可悯,著即妥为抚恤。
其余各处教堂、教士,并著一律认真保护,勿再疏虞。
钦此。
视神炮亦犹教士之视十字架也。
0[4](P987)乡民邓哭王供道:/我数十个乡村的人民迎神打醮,系求全人口平安,美教士霸占我们的土地,干涉我们正当行动,破坏我们乡俗。
0[8](P93)因此乡民就有了/夺取醮炮以为不祥0的痛觉,从而/群抱不平0,/闯进医局搜寻0。
[4](P973)这种不祥的痛觉加上连州乡民为生存而焦灼的/地瘠民贫0¹的现实,就形成了所谓/人神共愤0的排他力。
因此,民教双方随后酿成的冲突可以想见。
在连州美医院供职的美国教民童李两人,目睹了连州闹教情形,他们在美领事的再三诘问下,讲到该案发生的第一点原因就是/土人迷信神权,以美教士取去花炮为不吉利0。
[5](P255)香港宗教史专家李志刚讲到连州教案的起因时,也归结为/完全起因教士的无知,所引致各种的损失,教士应有其咎0。
[2](P159)社会学的研究表明,特定的持久而强固的习俗,往往具有价值观的意义,又是其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
任何外来力量对于本土习俗的攻击,都会导致价值冲突而为习俗所不容。
中国文化史也表明,下层社会对于外来宗教信仰的包容力是非常大的,老百姓可能不大理会谁对中国原有宗教理论的批评,然而一旦有人蛮横地诋毁亵侮了与他们的感情世界息息相通的神祗,就会遭到毫不容情的反击。
[9]连州教案的激烈程度(七名教士五名被杀,并且是被乡民溺水、乱叉戳死后又剥去衣服出悬示众)足以反映乡民对美国传教士不法行径及其对民间习俗蔑视行为的仇恨情绪。
(二)民众对近代西方医学、化学知识不了解而造成的误解和猜疑是连州教案发生的激因连州地处偏僻,封闭落后,广大民众缺乏教育,无知的情形可以想见,反映在连州教案中,就是对药浸孩尸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