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量计算说明

合集下载

储量计算方法

储量计算方法

缺点:误差较大。当工程控制不足,数量少,即对矿体产状、形态、内部构造、矿 石质量等控制严重不足时,其地质块段划分的根据较少,计算结果也类同其他方法 误差较大。
(二)开采块段法
开采块段主要是按探、采坑道工程的分布来划分的。可以为坑道四面、三面或两面 包围形成矩形、三角形块段;也可为坑道和钻孔联合构成规则或不甚规则块段。同 时,划分开采块段时,应与采矿方法规定的矿块构成参数相一致,与储量类别相适 应。 该法的储量计算过程和要求与地质块段法基本相同。 适用条件:适用于以坑道工程系统控制的地下开采矿体,尤其是开采脉状、薄层状 矿体的生产矿山使用最广。由于其制图容易、计算简单,能按矿体的控制程度和采 矿生产准备程度分别圈定矿体,符合矿山生产设计及储量管理的要求,所以生产矿 山常采用。但因为开采块段法对工程(主要为坑道)控制要求严格,故常与地质块 段法结合使用。一般在开拓水平以上采用开采块段法或断面法,以下(深部)用地 质块段法计算储量。
矿 平台 石 编号 矿 块 品 勘探 体 段 级 线或 号 号 类 中段、 型
1
2 3 4
断 断 矿 矿 面 面 块段 石 断面上平均 石 上 块段平均 间 体积 体 金属储量 储 品位 面积× 品位 储 矿 品位(%) 距 (m 重 (t) 量 (%) 量 体 (m 3) (t/ 级 (t) 面 ) m3) 别 积 (m 2 ) 1 2 2 5 6 78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9 22 4 0 1
在下述情况下,可采用投影面积参加块段矿体的体积计算: ①急倾斜矿体,储量计算在矿体垂直纵投影图上进行,可用投影面积与块段矿体平 均水平(假)厚度的乘积求得块段矿体体积。
图 在矿体垂直投影图上划分开采块段 (a)、(b)—垂直平面纵投影图; (c)、(d)—立体图 1—矿体块段投影; 2—矿体断面及取样位置 ②水平或缓倾斜矿体,在水平投影图上测定块段矿体的投影面积后,可用其与块段 矿体的平均铅垂(假)厚度的乘积求得块段矿体体积。 优点:适用性强。地质块段法适用于任何产状、形态的矿体,它具有不需另作复杂 图件、计算方法简单的优点,并能根据需要划分块段,所以广泛使用。当勘探工程 分布不规则,或用断面法不能正确反映剖面间矿体的体积变化时,或厚度、品位变 化不大的层状或脉状矿体,一般均可用地质块段法计算往往是改变方向处的两勘探线剖面)不平行时,块段体积的计算比 较复杂,常采用辅助线(中线)法(如下图) ,其公式为:

第四章 储量计算

第四章 储量计算
第四章 油气藏的 储量 计算
是油田开发规模大小的物质基础 1、地质储量(N):特定地质构造中所聚集的油 气数量。 2、可采储量(NR):在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 以采出来的地质储量。 类比法 3、采收率(R):可采储量/地质储量。 经验法
模拟法
4、静态地质储量:用静态地质参数计算的地 质储量。(容积法) 5、动态地质储量:用动态生产数据计算的地 质储量。
3).相渗透率曲线法 4).相关经验公式法* 5).水驱特征曲线法* 6).产量递减曲线法* (确定 Re 、 NR)
与储量质量、开 发水平和管理水 平有关
7).模糊综合分析法**
(2) 不同阶段计算Re 、 NR的方法
1)勘探评价阶段:统计法(相关经验公
式法)、类比法、岩心分析法、岩心模 拟试验法、分流量曲线法 2) 稳产阶段:物质平衡法、水驱特征曲线 法、数值模拟法 3) 递减阶段:水驱特征曲线法、产量递减 法(衰减曲线法)、水淹区内取心方法 (岩心分析)
oisiwcoisioisios22储量计算参数储量计算参数地质参数地质参数wcwc岩心分析岩心分析ososoioisisipvtpvt实验实验储量的分类与分级储量的分类与分级潜在资源量潜在资源量预测储量预测储量含油边界不确定含油边界不确定含油面积不确定含油面积不确定控制储量控制储量含油边界基本确定含油边界基本确定探明储量探明储量含油边界完全确定含油边界完全确定开发储量开发储量油藏情况完全掌握油藏情况完全掌握分为
该分流曲线采收率又可叫水平波及系数ER
4).估算体积波及系数Ev法: Craig(克雷格)近似体积波及系数计算公式
Vk—渗透率变异系数
最终采收率为:
Re=Ev ER
5).经验公式法:
是根据已经开发结束或接近开发结束油田的实际开发 指标,就其影响采收率的各项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 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最后找出相关系数最大和标准差 最小的相关经验公式。

储量计算参数说明

储量计算参数说明

储量计算参数说明储量计算是指对其中一矿产资源的储量进行量化评估的过程。

储量计算的参数说明是指在进行储量计算时所需的相关参数及其说明。

以下将对储量计算的参数进行详细说明:1.计算范围参数:-区块范围:指进行储量计算的具体区块范围,可以是矿床的整个区域,也可以是区域的特定部分。

-采用范围:指在计算储量时,所采用的具体部分或特定方式。

例如,可以采用井眼距离、展开距离等进行计算。

2.基本开采参数:-采场开采参数:指在储量计算中需要考虑的与采场相关的参数,如采场尺寸、开采方法、开采效率等。

-资源提取率:指可以从储量中实际提取的资源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3.地质参数:-矿石体形状:指矿石体的几何形状,可以是平面、立方体、圆柱体等。

-矿石体大小:指储量中矿石体的大小范围,在计算中通常使用平均值进行估计。

-矿石体密度:指矿石体的密度,常用的单位是克/立方厘米或吨/立方米。

-矿石体分布:指矿石体在矿区内的分布情况,可以是均匀分布或不均匀分布。

4.技术经济参数:-开采成本:指开采过程中所需的成本,包括采矿设备、劳动力、能源消耗等。

-加工成本:指将矿石进行加工处理所需的成本,包括矿石破碎、浮选、磁选等。

-销售价格:指矿产品的市场价格,通常以吨或盎司计算。

5.评估参数:-丰度:指矿石中所含的有用元素或矿物的含量,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回收率:指从矿石中提取出有用元素或矿物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储量系数:指储量计算时用于调整计算结果的参数,可以是修正因子或调整系数。

6.数据质量参数:-可靠性:指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通常通过测量误差或采样误差来评估。

-可用性:指数据的可获取性,包括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等。

以上是储量计算中常用的一些参数及其说明,不同的矿产资源可能需要考虑的参数略有不同。

在进行储量计算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参数,并进行合理估计和计算,以得出准确可靠的储量评估结果。

储量计算

储量计算
(1)、计算单元内有岩芯分析资料,且代表性较好,其 有效孔隙度取岩芯分析值。
(2)、计算单元内无岩芯分析资料,有效孔隙度采用经 验公式计算值。
目前均借用最新储量报告取值。
4、原始含油饱和度---So, %(取整)
(1)、利用油基泥浆取芯实验室获得。 (2)、若无油基泥浆取芯,采用阿尔奇经验公式法和半 渗透隔板法等。
1、含油边界圈定---A, Km2 :
根据钻井、测井和试油等资料,在平面构造图上圈定含油面 积。圈定原则如下:
(1)、断块油藏按相应层位的构造图圈定பைடு நூலகம்断层线控制含 油边界;
(2)、以构造为主要因素的含油边界圈定原则: 一是当含油边界有油水同层井点控制时,含油边界线
可通过构造最低部位的油水同层井点,并平行于构造等高线圈 定含油面积。
尖灭井
含油边界线
油井 尖灭线
干井
2、平均有效厚度---h ,m
有效厚度划分: 顶底界面的确定---采用以自然伽玛、微电极、深浅 侧向测井曲线为主,参考微球等其它曲线划分有效厚 度。以自然伽玛、深浅侧向半幅点和微电极幅度差的 异常点,结合微球电阻率下降对应点确定油层顶底界 面,起划厚度0.4m。
夹层扣除:夹层有两种,即泥岩夹层和灰质夹层。
石油地质储量计算
一、储量计算公式 :
采用容积法进行储量计算:
N=100×A×h×Φ×So×ρ。/Boi
A --- 含油面积,Km2 h --- 平均有效厚度,m Φ--- 平均有效孔隙度,% So--- 含油饱和度,%(取整) ρ。— 地面原油密度,g/cm3 Boi— 原油体积系数 N — 石油地质储量,104t
二是含油边界无油水同层井点控制时,含油(气)边 界线可通过相距最近的油井与水井间距之半处或外推一根等高 线(50m),并平行于构造等高线圈定。

储量计算方法

储量计算方法

储量计算方法储量计算是石油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用于估算石油储层中的可采储量。

准确的储量计算是决定石油开发方案和经济效益的基础,因此储量计算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储量计算方法,并对其适用范围和计算步骤进行详细说明。

一、原油1. 物质平衡法物质平衡法是一种常用的储量计算方法,它基于储层中的流体平衡原理,通过石油气田的产量及气藏中原油的组分和状态参数,推算储层中的可采原油储量。

该方法适用于采收率较高且气藏物性比较单一的情况。

2. 体积法体积法以储层中的原油体积为计算依据,通过测定储层体积、有效孔隙度和饱和度等参数,计算储层中的原油储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孔隙度较高和载油组分较复杂的储层。

二、天然气1. 产量法产量法是计算天然气储量的一种常用方法,它基于气井的产量数据和气藏参数,通过推算气藏衰减规律来估算储层中的可采天然气量。

该方法适用于气藏开发过程中产量变化较大的情况。

2. 压缩因子法压缩因子法是另一种常用的天然气储量计算方法,它通过测定天然气的压缩因子、温度和压力等参数,计算储层中的可采天然气储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含硫气体和高压气藏等特殊情况。

三、重质油1. 含量法含量法是计算重质油储量的一种常用方法,它基于石油样品化验结果,通过测定重质油中的组分含量和密度等参数,推算储层中的可采重质油储量。

该方法适用于重质油储层中重质组分含量较高的情况。

2. 计算模型法计算模型法是另一种常用的重质油储量计算方法,它基于石油化工和油藏工程理论,通过建立数学计算模型,推算储层中的可采重质油储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重质油储层中油质较复杂和渗透率较低的情况。

总结起来,储量计算方法依据不同的油气藏特点和采收技术要求,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进行储量估算。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应考虑不确定性因素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并结合其它地质和工程数据进行综合评价,以提高储量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上介绍的储量计算方法仅为常见的几种,随着石油工程技术的发展,还会出现新的计算方法。

储量计算方法

储量计算方法

储量计算方法目前已有的储量计算方法很多,下面着重介绍找矿,评价阶段常用的算术平均法和地质块段法。

(一)算术平均法该法的实质就是把形态圆形的矿体,发生改变为一个理想的具备同等厚度的板状体,其周边就是矿体的边界。

计算方法就是先根据探矿工程平面图(或投影图)上纸壳矿体边界,测量其面积(若为投影面积,须要折算成真面积。

见到后面块段法的面积折算)。

然后用算术平均法求出来矿体的平均值厚度、平均值品位、平均值体重。

最后按下面公式排序:矿体体积:v=sxm式中:v一矿体体积(萨兰勒班县);s一矿体面积;m一矿体平均值厚度。

矿石储量:q=vxd式中:q一矿石储量(萨兰勒班县;d一矿石平均值体重。

矿体金属储量:p=qxc式中:p一金属储量:c一矿石平均值品位。

(二)地质块段法地质块段法实际上就是算术平均法的一种,其不同之处就是将矿体按照相同的勘探程度、储量级别、矿床的采矿顺序等分割成数个块段,然后按块段分别排序储量,整个矿体储量即是各块段储量之和。

具体计算方法是首先根据矿体产状,选用矿体水平投影图(缓倾斜矿体)或矿体垂直纵投影图,在图上圈出矿体可采边界线,按要求划分块段。

然后分别测定各块段面积s(系矿块投影面积),根据各探矿工程所获得的资料,用算术平均法计算每个块段的平均品位c,平均体重d和平均厚度m(为平均视厚度,即垂直或水平厚度)。

因为矿体的真面积与真厚度之乘积等于投影面积与投影面之法线厚度之积具体按下面步骤计算:1.块段体积:v=sxm如果测定的面积为块段的垂直投影面积,则块段平均厚度m为块段的水平厚度;若测定的面积为块段的水平投影面积,则块段平均厚度为矿块的垂直厚度。

2.块段的矿石量:q=vxd3.块段的金属量:p=qxc矿体的总储量即为各块段储量之和。

如果计算时采用的矿体平均厚度为真厚度,而面积是测定的投影面积,这时应把真厚度换算成视厚度(即水平或垂直厚度)。

或者将投形面积换算成矿体的真面积。

面积换算公式如下:s=sˊ/sinβ式中:s一矿块真面积;sˊ一矿块投影面积;β一矿体倾角。

储量计算公式

储量计算公式

储量计算公式储量计算公式是地质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用于确定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的储量。

储量是指地下岩石中所蕴藏的可采储量。

准确地计算储量对于能源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储量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首先,要计算一个油藏的储量,需要准确地了解该油藏的几何结构、岩石物性、脆弱岩石和非脆弱岩石的比例、裂缝的存在等。

然后,通过实地勘探、地震、测井等方法获得有关数据,并应用储量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常见的储量计算公式有体积法、含量法、比率法和历史数据法等。

下面将分别介绍它们的原理和应用。

1. 体积法:体积法是根据岩石的几何结构和物性,通过计算油藏的体积来估算储量。

其公式为:储量 = 体积× 饱和度× 孔隙度× 储层厚度× 孔隙储层效应系数× 有效井密度。

其中,体积是储层的几何体积;饱和度是指油气的占有比例;孔隙度是指岩石中的孔隙空间比例;储层厚度是指岩石的有效储层厚度;孔隙储层效应系数是指孔隙度和饱和度的组合效应;有效井密度是指油井的裂缝密度。

2. 含量法:含量法是根据岩石中油气的含量来估算储量。

其公式为:储量 = 含油气面积× 面积× 厚度× 有效井密度× 饱和度。

其中,含油气面积是指地震资料中的含油气面积;面积是指地质剖面中含油气的岩性面积;厚度是指岩石的储层厚度。

3. 比率法:比率法是通过将某一指标与已知油气田的数据进行比较来估算储量。

常用的比率有原油富集系数、含油气比、采出率等。

4. 历史数据法:历史数据法是通过对已开采油气田的生产动态、损耗率等数据进行分析来估算储量。

根据历史数据,结合生产阶段的地质信息和经验值,可以采用不同的公式进行推算,如Arps公式、Hubbert公式等。

在实际应用中,储量计算常常会结合多种计算方法,以提高计算准确度。

同时,还需要考虑地质条件的复杂性、数据质量的可靠性以及储层特性的差异性等因素。

储量计算说明要求

储量计算说明要求

储量计算说明要求储量估算说明要求1.矿体地质特征2.勘探⽹度选择(根据勘探类型选择)**矿体长宽矿体规模为⼩型,形态复杂,厚度不稳定,主要组分分布不均匀,构造破坏程度中等矿床勘查类型为第Ⅲ类型(复杂型),根据锡矿床勘查⼯程间距参考表勘探⽹度为:沿⾛向⽶,沿倾向⽶。

勘查⼯程间距的确定勘查⼯程间距确定的依据确定勘查⼯程间距的合理性主要是⽤控制矿体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来检验的,当⼀个矿床由多个稳定程度不等的矿体或矿段组成时,应根据各⾃特征分别确定⼯程间距。

影响勘查⼯程间距的主要因素影响勘查⼯程间距的主要因素是矿床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变化规律及矿体地质变量。

对于钨、锡、锑矿体⽽⾔,⼀般以矿体规模、矿体形态复杂程度、有⽤组分的稳定程度、厚度稳定程度、构造破坏程度等作为主要地质变量;对于汞矿⽽⾔,则主要以含矿体规模、形态、矿化连续性、矿体内部结构及构造破坏程度作为主要地质变量。

确定勘查⼯程间距的⽅法勘查⼯程间距确定的⽅法主要有三种:a)第⼀种地质统计学⽅法,即对勘查⼯程数量较多的矿床,运⽤地质统计学中区域化变量的特征,确定最佳⽹度值;b)第⼆种类⽐法,即对⼀般的中⼩型矿床,有类⽐条件时,运⽤传统类⽐法确定最佳⽹度值;c)第三种试验法,即对⼤型或超⼤型矿床,应进⾏不同勘查⼿段的⼯程验证,确定最佳⽹度值。

最佳勘查⽹度的确定⼀般需采取多种⽅法逐步确定,不能⼀概⽽论,应采⽤由稀到密,稀密结合,由浅到深,深浅结合,典型解剖,区别对待的原则进⾏部署。

对于矿体地质变量了解少的勘查⼯作早期,⼀般采⽤类⽐法,参考同类同型或同类矿床达到控制程度的⽹度放稀(多倍)控制,选择典型地段进⾏解剖并获取⾜够的矿体地质变量的变化的参数,运⽤地质统计学,确定矿体地质变量的变化区间长度,以此为基础,确定最佳⽹度值。

不同勘查⼯作阶段及控制程度对⼯程间距的要求不同勘查⼯作阶段及控制程度对⼯程间距要求如下:a)预查,即只⽤极少量⼯程验证地质、物化探异常,达到⼤致了解矿体(化)情况的⽬的,故对⼯程间距不作要求;b)普查,即主要根据验证异常和初步控制矿体的需要布置有限取样⼯程,对⼯程间距⼀般采⽤类⽐法,⽤稀疏⼯程初步控制矿体;c)详查,即要⽤系统取样⼯程控制矿体,⼀般以矿体地质变量的变化区间长度的1/2为基本控制间距,达到基本确定矿体连续性的⽬的;d)勘探,即在勘探区内已有系统⼯程控制的基础(详查阶段)上加密取样⼯程控制,最终达到肯定矿体的连续性,排除矿体连接的多解性。

固体矿产资源量储量计算方法

固体矿产资源量储量计算方法

固体矿产资源量储量计算方法储量是指探明和已经被证实的固体矿产资源中能够经济开采的部分。

储量的计算是对已知矿产资源中可供开采的数量进行估算,通常包括证实储量和潜在储量。

证实储量是指在有关地质、矿产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勘探和采样等工作已经被证明存在的矿石数量。

证实储量计算方法主要包括:(1)地质勘探法:通过地质勘探工作,包括地质调查、钻探、采样等,确定矿床的规模、品位以及矿石的分布等信息,进而推算矿床的储量。

(2)矿石评估法:通过对矿石进行取样测试,分析其成分、品位等信息,结合已有的地质调查数据,利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出矿石的储量。

(3)神经网络模型法: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对已有的矿石样本数据进行训练,通过预测和模拟,推算出未知区域的矿石储量。

潜在储量是指尚未被证明的、但根据地质和勘探证据可以推测存在的矿石数量。

潜在储量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1)地质潜力评价法:通过综合考虑地质构造、矿石赋存条件以及已有勘探数据,对未知区域的地质潜力进行评价,进而推测出潜在储量的数量。

(2)地质统计法:通过统计已有矿床的规模、品位等信息,结合地质条件和勘探数据,利用概率分析方法,预测出未知区域的潜在储量。

(3)综合指标法:通过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综合考虑矿床周围的地质条件、地质勘探信息等多种因素,对潜在储量进行定量评估,得出其数量。

资源量是指地壳中存在的固体矿产总量,包括已探明的储量和未探明的潜在储量。

资源量计算方法主要包括完全勘探法和传递因子法。

1.完全勘探法完全勘探法是指针对其中一特定地区,通过全面地进行地质勘探工作,包括地质调查、钻探、采样等,对所有地质构造和各个层次进行深入细致的勘探。

通过对全面勘探区域内已探明储量的估算,再结合周边同类地质构造的勘探数据,推算出该特定地区的资源量。

2.传递因子法传递因子法是指将已探明的储量数据应用到类似的未勘探区域,通过确定相似地质条件和控制因素,按比例将已知资源量扩展到未知区域,得出资源量的估算值。

地质储量计算公式

地质储量计算公式

地质储量计算公式地质储量计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地质、物理学、数学等知识,借助勘探井、测井资料与地震资料等,利用数学模型对地下储集层的物理性质进行定量表征,从而推算出储集层内的油气储量。

地质储量的计算通常分为静态储量和动态储量两种。

静态储量是指储集层内在一定条件下的油气总量,通常使用地质储量公式进行计算。

该公式基于勘探与开发的地质模拟数据,考虑油气的原地藏量和可采储量。

以下是常用的静态地质储量公式:1.面积-厚度法(A-H法)A-H法是一种简化但常用的地质储量计算方法。

它的基本公式如下:储量=A×H×Φ×S×Bo其中,A为储集体的有效面积,H为储集体的有效厚度,Φ为储集体的有效孔隙度,S为储集体的有效含油饱和度,Bo为原油体积系数。

2.容积法容积法是另一种常用的地质储量计算方法,它的基本公式如下:储量=A×H×Φ×S×Bo/FVF其中,FVF为油藏开采阶段的油品现场体积系数。

3.可采储量法可采储量法是基于地质、物理学的基础上,通过考虑开发条件、开发方案等因素,对油气储量进行预测和计算。

其基本公式如下:储量=绝对可采储量×开采因素其中,绝对可采储量包括了可采储量的各种因素,如可采开发井网的布置、采油方式的选择等;开采因素受到开采方案、油藏物理性质等的影响。

动态储量是指油田或天然气田按一定的开采规律开发后,剩余待开采的储量量。

它通常通过动态模拟或预测来计算。

动态储量的计算要考虑开发方案、开采效率、油藏压力变化等因素。

总的来说,地质储量计算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地质、物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利用各种数据和模型进行计算。

通过准确地计算地质储量,可以为石油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储量计算方法

储量计算方法

储量计算方法
储量计算方法一般根据储层类型、地质特征、调查资料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

以下是常用的储量计算方法:
1. 静态方法:即根据储层的地质结构、岩性、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等因素,结合钻井孔眼和地震资料,通过估算储层面积、储存层厚度、孔隙度、有效渗透率等指标,来计算储量。

2. 动态方法:这一方法使用的是油藏的动态产量和压力数据,通过建立流体力学模型或模拟试验,来评估储层内在储量。

3. 统计方法:使用该方法需要大量的调查资料,即在多个储层中进行统计,以期望值或信赖区间等概率统计方法计算储量。

4. 经验方法:该方法是基于已发现储层的控制区域、储量、厚度、地质结构、产层的产油能力等经验数据,进行推算建模计算。

无论使用何种储量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都需要考虑石油地质学、石油工程学、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合理的数据评估方法,才能得到准确可靠的储量计算结果。

储量计算

储量计算

第二节地质储量的计算井田内共有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4层,自上而下分别为3#、5#、9#、15#。

其中3#煤为全井田主要可采煤层,也是目前正在开采的煤层。

1、矿井地质的储量计算因为该矿井的煤层倾角小于100,故采用近水平面积,根据方格纸法的面积为43.78km2:计算公式: Z=S×M×D式中: Z-----储量,万吨S-----水平投影面积, m2M-----平均厚度 , mD-----容重, t/m32、煤层厚度3号煤层平均厚度为:6.81 m3、煤的容重3号煤层容重取1.40t/ m3;带入储量计算公式得:Z=S×M×D10=41764.5万吨=43.78×6.81×1.4×6所以,本矿井地质储量为:41764.5万吨。

第三节可采储量的计算根据《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对本矿井设计储量和设计可采储量进行计算:矿井的可采储量按下式计算:Z=(Z-P)× CK=矿井可采储量式中: ZKZ=矿井工业储量(地质储量)P=永久煤柱损失C=采区采出率,C取0.9永久煤柱包括工业场地、井田境界等留置的永久煤柱以及地质构造复杂不能开采的煤柱损失。

计算公式:P=(L×B×H×Y)/10000式中: P--- 永久煤柱损失L--- 煤柱长度B--- 煤柱宽度H--- 煤柱厚度Y--- 煤容重(一) 井田境界煤柱损失:P1L1=4750×2+4000×2=17500mP1=(17500×20×6.81×1.4)/10000=333.69 万吨(二) 工业广场保护煤柱损失:P2本矿井为大型矿井,根据《设计规范》规定,大型矿井占地2公顷/10万吨,所以此矿井工业广场占地为:50×2=100 公顷.工业广场煤柱:P2= (1000000×6.81×1.4)/10000=953.4 万吨(三) 大巷煤柱损失:P3P3=[(4750+2000) ×70×6.81×1.4]/10000=450.5 万吨(四) 风井广场煤柱损失:P4本矿井的风井广场煤柱经计算损失为:99 万吨所以总损失为:P=P1+P2+P3+P4=333.69+953.4+450.5+99=1836.57 万吨所以P/Z =1836.57/41764.5×100%= 4.4% < 10%符合规程规定.可采储量计算如下:Z K =( Z-P ) × C= (41764.5-1737.57) ×90%=36024.237万吨表2—3—1 设计储量计算表 (单位: 万吨) 表2—3—2 设计可采储量计算表 (单位: 万吨) 煤层编号 设计 储量 开采煤柱损失开采损失 设计可 采储量 大巷 风井广场小计 340477.4 450.5 98 548.5 548.5 39928.9 煤层 编号 块段 面积 (km 2)工业储量 (万吨) 平均 厚度 (m)容重 (t/m 3)永久煤柱损失 设计储量 矿界 工业广场 小计 3 43.78 41764.5 6.811.4 333.69 953.4 1287.1 40477.4。

储量计算公式及储量台账

储量计算公式及储量台账

在储量计算中,面积以平方米(m2)、厚度以米(m )、容重以立方米吨(t/m3)、含量以吨(t )为单位。

储量汇总时以万吨为单位,取小数点后一位。

小数点后第二位四舍五入。

第21条 储量计算结果必须经验丰富检查。

检查应在原计算图上以相同的计算方法进行。

检查结果若在允许范围内,应以原计算结果为依据如果超过允许误差,应查找原因予以更正。

储量块段面积的量测,需由他人抽查。

抽查的比例应大于总块段个数的10%。

每个块段两次面积之差,不得超过求积仪的允许误差。

在抽查的块段个数中,有30%以上超过允许误码差时,应全部重算。

实际工作面损失率的计算公式为:100% 工作面损失量工作面损失率(%)=工作面采出量+工作面损失量计算公式中各项的含义:1、工作面采出量。

即回采工作面内根据实测结果计算出来的采出煤量。

计算化工是:Q 面=S 面·h ·d -R式中:Q 面――工作面采出量;S 面――工作面实际采空面积(即工作面运输机巷内侧到回风巷的内侧,开切眼内侧到工作面煤壁这个区域的面积);h ―――平均实际采高。

如其变化较大,应按分块、分段的不同采高计算。

平均实际采高,不包括大于0.05m 夹石的厚度;d ―――煤的容重;R ―――工作面内实际发生的落煤损失。

2、工作面损失量即实际工作面损失(解释见本章第二节第32条)。

一、公式使用范围:本式是计算报告期内单个采区 损失率的公式。

1、当计算从开采到报告期未(或结束)累计采区回采率时,式中的“损失量”应是采区从开采到报告期未(或结束)的全部损失量,式中的“采了量”应是采区从开采到报告期未(或结束)的全部采出量2、计算全矿井平均采区损失率时,式中的损失量应是全矿井各个采区(包括报告期内正在开采的和已经结束的采区)的损失量之和;式中的采出量亦应是全矿井各个采区(包括报告期内正在开采的和已经结束的采区)的采区量之和。

二、采区损失率计算公式中各项的含义:1、采区采出量。

储量计算公式范文

储量计算公式范文

储量计算公式范文储量计算是指按照一定的方法和公式,对其中一种资源的量进行估算和计算。

对于自然资源储量的计算通常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地质条件、矿床特性、勘探程度等。

一般来说,储量计算的方法可以分为定性计算和定量计算两种。

定性计算是指通过对矿区地质特征和矿床类型的了解,进行判断和估算储量的方法;而定量计算则是通过具体的数据和公式进行计算。

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储量计算公式:1.储量估算公式:储量(Reserves)= 面积(Area)× 厚度(Thickness)× 含量(Grade)× 回收率(Recovery)这是最基本的储量估算公式,适用于大部分资源的储量计算。

其中,面积是指矿区的有效面积,厚度是指矿床的厚度变化范围,含量是指矿石中目标元素或化合物的含量,回收率是指从矿石中提取出目标元素或化合物的百分比。

2.矿石储量计算公式:矿石储量(Reserves)= Ore量(Ton)× 含量(Grade)× 回收率(Recovery)/ 平均密度(Density)这个公式适用于矿石储量的计算,其中矿石量是指矿床中矿石的总量,含量和回收率的含义与上述公式相同,平均密度是指矿石的平均密度。

3.煤炭储量计算公式:煤炭储量(Reserves)= 面积(Area)× 厚度(Thickness)× 含碳量(Carbon)× 回收率(Recovery)/ 煤炭特征常数(Coal constant)这个公式是适用于煤炭储量计算的公式,其中面积和厚度的含义与上述相同,含碳量是指煤炭中含有的可燃烧碳的百分比,回收率是指从煤炭中提取出可用的煤的百分比,煤炭特征常数是根据煤的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的实测数据计算得出的常数。

需要注意的是,储量计算只是对资源量的估算和计算,并不能完全反映实际的资源量。

由于地质勘探的难度和成本,矿床中一部分资源可能被遗漏或无法探明,因此实际开采的资源量往往会有一定的偏差。

动用储量计算公式(一)

动用储量计算公式(一)

动用储量计算公式(一)动用储量计算公式作为一名资深的创作者,在进行资源规划和管理时,经常需要计算动用储量。

下面我将为大家列举一些相关的计算公式,并且通过实例进行解释说明。

1. 动用储量计算公式一公式:动用储量 = 总储量 - 剩余储量这个公式是最基本的计算动用储量的方法。

我们首先需要知道资源的总储量,然后根据实际使用情况来计算剩余储量。

将总储量与剩余储量相减,即可得到动用储量。

例如,某座油田的总储量为1000亿桶石油,经过几年的开采后,剩余储量为500亿桶石油。

那么该油田的动用储量为500亿桶石油。

2. 动用储量计算公式二公式:动用储量 = 初始储量 - 技术可采储量在资源开采过程中,有一些因素会导致资源的技术可采储量受限。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技术可采储量与初始储量的差值来得到动用储量。

例如,某座矿山的初始储量为1000吨,经过矿产调查后,发现技术可采储量为700吨。

那么该矿山的动用储量为300吨。

3. 动用储量计算公式三公式:动用储量 = 探明储量× 开采率在矿产勘探过程中,会根据实际开采情况来计算资源的开采率。

通过探明储量与开采率的乘积,可以得到动用储量。

例如,某个矿区的探明储量为5000吨,开采率为。

那么该矿区的动用储量为3000吨。

结论通过上述公式,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计算出资源的动用储量。

这些计算公式对于资源规划和管理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利用和保护资源。

当然,以上只是简单的几个计算公式,实际的资源管理还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并进行综合分析。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动用储量计算公式

动用储量计算公式

动用储量计算公式储量计算是指对其中一种资源的量进行估算或计算,用以确定其在储存区域内的总量或可采的量。

储量计算是资源开发、评估和管理的基础,对于能源资源、矿产资源以及其他地下水资源等的管理和规划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储量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能源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

下面是常见的几种能源资源的储量计算公式:石油储量的计算通常基于石油藏的体积和有效含量。

其计算公式如下:石油储量=石油藏体积×有效含量其中,石油藏体积可以通过地质勘探技术和资料分析得到,有效含量是指石油中可以直接开采利用的部分。

天然气储量的计算也是基于天然气藏的体积和有效含量。

其计算公式如下:天然气储量=天然气藏体积×有效含量天然气藏体积可以通过地质勘探技术和资料分析得到,有效含量是指天然气中可以直接开采利用的部分。

煤炭储量的计算主要基于煤层的体积和含量。

其计算公式如下:煤炭储量=煤层体积×含量煤层体积通常通过地质勘探技术获得,含量是指煤层中可用煤炭的含量。

矿产资源的储量计算主要基于矿石的体积和含量。

下面是常见的几种矿产资源的储量计算公式:金属矿的储量计算公式如下:矿石储量=矿石体积×含量矿石体积可以通过地质勘探技术和资料分析得到,含量是指矿石中可用金属元素的含量。

非金属矿的储量计算公式与金属矿类似,也是基于矿石的体积和含量进行计算。

稀有金属矿的储量计算公式通常与金属矿类似,计算方式基于矿石的体积和含量。

地下水资源的储量计算主要基于地下水的可用量和地下水含水层的厚度。

下面是地下水资源储量计算的一种简化公式:地下水储量=可用地下水量×地下水含水层厚度其中,可用地下水量是指在可开采范围内的地下水总量,地下水含水层厚度可以通过地质勘探技术和资料分析得到。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仅是常用的储量计算公式之一,实际情况可能因资源特性、地质条件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储量计算的准确性对资源开发和管理至关重要,因此需要以科学的方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进行计算和评估。

容积法储量计算公式(一)

容积法储量计算公式(一)

容积法储量计算公式(一)容积法储量什么是容积法储量?容积法储量(Volumetrics method)是一种常用的石油储量评估方法,通过计算石油储层的容积和含油饱和度来估算其中的可采储量。

计算公式容积法储量的计算公式如下:储量 = 面积× 厚度× 孔隙度× 含油饱和度× 油密度 /质量密度其中:•面积:储层水平截面的面积,通常以平方米(m²)为单位。

•厚度:储层的厚度,通常以米(m)为单位。

•孔隙度:储层中空隙(孔洞)的比例,以百分比表示。

•含油饱和度:储层中含有石油的部分的比例,以百分比表示。

•油密度:石油的密度,通常以千克/立方米(kg/m³)为单位。

•质量密度:岩石或储层的密度,通常以千克/立方米(kg/m³)为单位。

示例解释假设有一个储层,其水平截面面积为1000平方米,厚度为10米,孔隙度为20%,含油饱和度为50%,石油密度为800 kg/m³,储层岩石的密度为2500 kg/m³。

根据容积法储量的计算公式,可得:储量= 1000m² × 10m × × × 800 kg/m³ / 2500 kg/m³计算得出的储量为:64000立方米,即该储层的可采储量为64000立方米。

小结容积法储量是一种常用的石油储量评估方法,通过计算储层的容积和含油饱和度来估算可采储量。

计算公式涉及面积、厚度、孔隙度、含油饱和度、油密度和质量密度等参数。

通过合理运用容积法储量计算公式,可以对石油储层的可采储量进行估算和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