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人教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教学反思
《乡愁》教学反思

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音频和视 频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 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课堂氛围与互动情况
• 课堂氛围:我注重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 师生互动:我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探究问题。 • 生生互动: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交流,促进了他们之间的合作与分享。 • 在这次《乡愁》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
《乡愁》教学反思
授课教师:
2023-12-20
目
CONTENCT
录
• 引言 • 教学内容与过程回顾 • 教学效果评估与反思 • 教学策略改进与优化 •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计划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反思的目的和意义
提升教学质量
通过对《乡愁》教学的反思,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 升教学质量。
果。同时,我也意识到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待提高,个别学生的情感体验 不够深入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努力提高教学质 量和效果。
03
教学效果评估与反思
学生表现及成绩分析
80%
学生参与度
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 与讨论,表现出对《乡愁》这一 主题的浓厚兴趣。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自身 教学实践的反思,教师可以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教 学能力和素养。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对《乡愁》教学的反思,有助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课程背景及教学目标
课程背景
《乡愁》教学反思

《乡愁》教学反思《乡愁》是一首饱含深情的思乡的恋歌。
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乎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思乡之情和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无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而且诗歌教学重在朗读,因此在教学中,我让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进而感受蕴含其间的浓浓乡情。
首先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读出节奏,读出语速语调,读出感情等。
把无声的书面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学生与诗人在诗歌中所迸发的思乡爱国之情产生共鸣。
范读能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节奏,给学生有一个模仿的标准,对下一环节学生的朗读起到了较强的指导作用。
从教学过程看,虽然朗读的时间给的比较充分,但朗读的形式还不够灵活多样,其次,在品味诗歌的意境这个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交流,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的教学理念,在这里,既有学生个人的见解,又有小组集体的智慧,小组成员间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述四幅画面的情景,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最后通过拓展延伸,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再次,在教学语言上体现诗意。
课堂上,尽量去掉不必要的口头禅,多用散文化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呈现出一种美感,。
如在介绍余光中的生活经历时,用这样的语言描述:他在南京生活了近十年,紫金山的风光,夫子庙的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
抗战期间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
他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中华文化早已根植于他的心中,因此,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便化作他心灵深处的一缕缕乡愁。
不足之处:课堂节奏有点前松后紧,在仿写指导上做得还不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仍需努力探讨并改进。
《乡愁》教学反思五篇【推荐】

《乡愁》教学反思五篇【推荐】《乡愁》教学反思1《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对于这首诗歌的学习,我既没有要求学生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也没有概括诗歌每节的内容,而是按照“听读——诵读——解读——质疑欣赏——拓展”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意向美,发现诗歌的结构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的层次。
《乡愁》教学反思2《乡愁》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所以这次比赛才会选择它。
在备课上我花了较多精力,但上下来后感觉并不好。
下面我就这节课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堂重建三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学设计1、这一年中,我校进行了课改,以“学洋思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开展教学。
基于本课内容和洋思教学方法,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所以将教学分为四个任务:既通过朗读指导朗读诗歌感知内容、通过自学指导(二)来整理内容、通过自学指导(三)来赏析诗歌、最后当堂训练来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而这四点在课堂教学上都完成了。
2、这是一首抒情诗,在教学语言上我尽量体现其诗意。
课堂上,去掉不必要的口头禅,多用散文化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呈现出一种美感。
如导入诗歌时,创设诗意般画面,又如每个环节的过渡部分尽量引用作者诗意般语言。
在这一点上,个人认为还是比较好的。
3、在朗读中体现诗意。
这节课,我设计了五次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
第一次自由朗读读,要求声音响亮,读得字正腔圆有所感悟,;第二次听读,要求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第三次齐读,要求把握情感基调,充满深情地读。
第四次个人朗读,展现自我风采;第五次分男女声部来读。
这样的朗读,是小步轻迈,使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
《乡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乡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对诗歌深情地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
2、通过对诗歌层次的分析,体会作品的结构美。
3、通过对诗歌词语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4、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把握诗中的四种意象。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一、听一听: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听歌曲——余光中的《乡愁四韵》,罗大佑谱曲并演唱。
)师: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
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
剪不断的乡愁总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们永恒描写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请你把搜集到的有关乡愁的诗句大声念出来。
(请生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乡愁》,看看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又是如何来倾吐心中的乡愁的!(板书课题、作者,多媒体显示全诗)二、读一读:感受诗味,体会诗的情感美。
1教师示范朗读。
(多媒体配乐)⒉学生自由朗读,师指导、解疑。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重读“小小”)我/在这头(重读“这”,以下类推)母亲/在那头(重读“那”,以下类推)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重读“窄窄”)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重读“矮矮”)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而/现在(语气转平和)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重读“浅浅”)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⒉学生自由朗读,师指导、解疑。
《乡愁》教学反思(通用5篇)

《乡愁》教学反思(通用5篇)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乡愁》教学反思(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乡愁》教学反思1为之紧张而忙碌的教师教学大赛结束了,但我的心情并未因此而变得轻松。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次比赛让我找到了众多可以带给我启迪的老师们,在看到他们精彩的讲授过程之后,也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值得我去认真反思。
《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它就像一粒水晶珠子,内无瑕斑,外无纹痕,又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
捧着课本,读着诗歌,我试着寻找教学的切入点,然而我的思路产生了偏差,幸亏有各位老师的指导,她们告诉我:诗歌,重在品读,这让我对我的思路有了新的定位。
所以在这节课中,我把重点放在了品读,在品读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情感,进而熏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通过朗读,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意象的选取,叠词的巧妙运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引导同学们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
在此基础上,让他们的想象活跃起来,最大程度地引发感情上的共鸣,激发同学们爱国主义情怀和渴望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下问题:1、选篇时犹豫不决,左右为难,虽然很多老师都提醒我《乡愁》很难把握,很难讲,我犹豫再三,本着想挑战自我的思想,定下了此篇文章。
但在准备过程中我就发现,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的,挑战是需要实力、需要底蕴、需要创新的。
虽然最初的想法是好的,但我却越来越感觉“山重水复疑无路”,思路严重受阻,不知道该如何把握《乡愁》这篇短小而经典的诗歌,经过几天痛苦的挣扎和多方面的征询意见,我还是硬着头皮继续准备着!虽然查阅了很多资料,却始终找不到最佳的讲解方法,直到讲课的那天,我还在思考每个预设问题的问法、环节的设计等,这样的心情,也使我在讲课当天没有足够的自信从容面对课堂,反而觉得自己各个环节的连接都不是很顺畅。
《乡愁》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主题, 深入探讨诗歌内涵
教学方法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分 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诗 歌的韵律和节奏
情境法:创设情境,引导学 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多媒体辅助法:利用多媒体 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
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与乡愁相关的音乐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份 主 题 为 “ 《 乡 愁 》 教 学 设 计 及 课 后 反 思 ” 的 P P T, 现 在 准 备 介 绍 “ 教 学 设 计 ” , 请 帮 我 生 成 “ 教 学 重点与难点”为标题的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 我正在写一份主题为“《乡愁》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的 PPT, 现在准备介绍“教学设计” ,请帮我生成 “教学重点与难点”为标题的内容
改进措施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 异,提供更个性化 的教学方案
加强课堂互动,提 高学生的参与度
增加与现实生活的 联系,让学生更好 地理解和应用所学 知识
不断反思和总结教 学经验,提高教学 质量和效果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乡愁》教学设计 及课后反思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教学设计
03
课后反思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第一章
教学设计
第二章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掌握《乡愁》的写作特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和写作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乡愁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 我正在写一
课后反思
第三章
教学效果
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教学设计与反

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作品,提高欣赏
诗歌的能力。《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
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学习本
步体味诗歌的美感
峡来抒情。认真作答
四、各小组交流、 展示学习成果,进
3、听朗诵音频后,学生自由朗读读。 生注意停顿、重音、情感 四、1、明确:时间上是 行知识的迁移运用
4、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并回答。问: 的运用。
前后顺承的。
和对感悟进行提
这首诗歌在写什么?诗人借助什么来 抒情的?诗人选择这四种意象好吗? 四、深入探究、赏析诗歌
2、过程与方法:
课前收集作者作品相关资料;课堂上教师注重引导与点拨;质疑探究法、朗读法、赏析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歌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体味字里行间散发着浓浓的乡愁,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对诗中四种意想的体会和把握。
2018 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 语文《乡愁》教学设计及反思
基本信息
课题
《乡愁》(余光中)
教材分析
本课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第一单元第 3 课,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四篇课文都具有
抒情性强,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的特点,充分体现了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但这一些必须由学生自己在
2、教师对朗读情况作点 评。
请学生研读全诗,回答问题。 (1)诗的四小节是怎样的关系?从哪 里可以看出来? (2)你觉得这首诗写得好吗?好在哪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学反思

《乡愁》教学反思《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对于这首诗歌的学习,我既没有要求学生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也没有概括诗歌每节的内容,而是按照“朗读──品味──发现”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发现诗歌的新奇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的层次。
高尔基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
”诗歌是最富情感的,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
针对学生对诗歌的朗读能力较差的现状,结合诗歌的特点,在课上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主要是读出感情、节奏、重音,注意语速、语调等。
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
《乡愁》就诗的每一节来看,句子有长有短,参差不齐,节奏感很强,很适合学生的朗读。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学生第一次接触新诗,教师的配乐范读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语速、节奏,对学生的朗读起到了较强的指导作用。
一是可以使学生增加读诗的兴趣,另外还可以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他人的朗读情况进行点评。
在这里,有感情地朗读始终是放在首位的,事实上,我们在学习诗歌时,都是在诵读中逐渐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经典诗文默写(1)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行路难》(其一)](2)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4)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雨欲来风满楼。
(许浑《咸阳城东楼》)(5)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6)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说还休。
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教学反思

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教学反思9月21日,在本校组织的教研课中,我教学的是余光中的《乡愁》,针对本节课的具体情形,我做如下教学反思。
《乡愁》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的第二首现代诗歌。
本单元的主题是“土地情思”,其内涵是爱国思乡,重点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情感。
在导入的部份,我设计的环节是查验各小组的预习情形。
在讲新课之前,给各小组充分的时刻,让他们搜集有关乡愁的古诗句。
如此,能够培育并锻炼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勤学习适应。
要想更好的明白得诗人的内心感受,我预备了一段配乐诗朗诵,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去充分体会,课后实践证明,选取的配乐诗朗诵并非是最正确的那一首,这一点,我在以后的选材上会加倍的注意。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本首诗歌,咱们一同进行了赏析。
要让学生知道作者以时刻的转变,选择了几个具体而又富含深意的形象,抒发了游子对故乡、祖国的殷切想念。
在本环节,比较难的一点是,教师怎么合理的引导,才能让学生把余光中的家愁上升到国愁的境遇。
本堂课在这一环节完成的相当顺利,好于我事前预料的结果。
在赏析终止后,我在大屏幕上针对本首诗和初一学生的同意情形设置了相应的试探题,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成效。
但遗憾的是,最后时刻比较仓促,没有留给学生适当展现自己小文章的时刻,这一点,我在以后的教学当中会有所改善。
《乡愁》是一首传世之作。
因此学生对这篇诗歌钟爱超级,学习的踊跃性很高。
而它溶忧愁于物象的本领,更值得咱们潜心琢磨。
关于诗歌教学,我以为,要略讲,要多读。
诗歌宜藏不宜露,只有在反复朗诵中才会明白诗歌的主旨。
尤其关于现代诗歌来讲,只要咱们给予学生足够的时刻,再给予适当的鼓励,背诵就可不能是苦差使,而会变成欢乐的情形。
总之,关于方才接触语文学科的新教师,我必然会吸取列位教师们的精华,争取把语文课讲好、讲精,给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们一个中意的回答!篇二:《乡愁》教学反思《乡愁》教学反思第一,要给学生创设一个乡愁的气氛,让学生在不自觉中接近思乡的愁绪。
《乡愁》精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乡愁》精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作者把无形的感受转化为有形的东西的特殊表现方式。
过程与方法教师教授第一小节,由学生自己完成对剩余部分的学习,教师适当指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海外游子对祖国的特殊感情。
教学重点对各小节不同乡愁的不同体现和内涵的正确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化抽象感情为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感悟品味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乡愁是我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主题。
古代的乡愁,主要是离乡背井的游子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近代以来,大批华人漂洋过海谋生,乡愁中又注进了海外赤子之情。
1949年以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盘踞台湾,封锁海峡,炎黄子孙对大陆故乡的思念又与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渴望交融在一起。
二、讲授新课<一>初读感悟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
1、自由读、指名读。
朗诵要求: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深挚。
2、教师范读(配乐)3、诵读指导: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时的节奏、重音和感情。
<二>诵读理解诗歌的意象即诗中的形象,但不限于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指诗中所写的景和物,它们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是诗人抒情言志的凭借,是诗人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结合体。
意象组合成了诗的意境。
如枊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
《乡愁》教学反思

《乡愁》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乡愁》是我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备课并给学生上课的一个过程。
本节课是在高一年级进行的,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通过分析诗人余光中所写的《乡愁》,我想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背后蕴含的丰富意义,并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朋友、家乡甚至是生活的情感。
然而,在本节课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在课堂的组织和引导上有所欠缺。
在课堂上,我按照预设的教学计划给学生介绍了诗人余光中以及他的作品背景,并阐述了《乡愁》的主题和意义。
然而,我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来自由思考和共同分享他们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我应该在介绍完作品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者思维导图的方式,让他们自由表达和交流,以促进他们的深度思考和对作品的理解。
其次,我在语言表达和解读上的引导还不够明确。
在学生理解诗歌时,我应该通过扩大知识面的方式,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作品。
例如,我应该告诉他们余光中是一位充满乡愁的诗人,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到余光中的乡愁是如何触发他创作《乡愁》这首诗的。
此外,在解读诗歌时,我应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有了学生自己的理解,我作为老师可以进一步引导他们去挖掘作品的内涵,并提供更多的背景知识来帮助他们理解作品。
另外,我在课堂互动和学生参与方面也有所欠缺。
在本节课中,我没有设立让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环节或者活动。
学生们只是在我给出的问题下简单回答。
这样的方式会导致学生思维的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应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诗歌中的情感,通过互动和合作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作品的思考。
例如,我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利用教学推断和思维导图等方式,让学生互相分享和倾听。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中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综上所述,我在这次教学中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组织和引导、语言表达和解读以及课堂互动等方面。
《乡愁》教学反思2(部编版人教社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

《乡愁》教学反思一、转变观念,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我在讲《乡愁》时一直以此为依据,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
讲《乡愁》时,我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都能动起来,都能够诵读,都能够说点什么。
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针对诗歌理解难这一问题,我注意化难为易首先,在导入新课时化难为易。
我采用说话训练的形式导入新课并设置了这一内容,“想像一下以后当你离开家乡后的内心感觉,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之所以这样设置是想在最初就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与课文中表现乡愁的方法作比较,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来促进自身的写作或说话。
其次,明确教学目标和学法,化难为易。
我觉得有时明确教学目标,确实是形式,但这篇课文却很有必要明确教学目标。
因为诗歌内容较多较杂,明确了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中就有了侧重点,而且明确目标后我又追问了这么一句话,“要达到这个目标,要运用什么方法?”学生自然地回答用阅读诗歌的方法。
因为,在讲这单元之前,我和学生学习了关于新诗的相关知识,并简单归纳了相应的学法,也就是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
有了方法,有了思路,学生解决问题就容易多了。
再次,通过朗读化难为易。
朗读是学习新诗的基础,在课堂中我组织学生以齐读、散读、指名朗读多种形式读诗,一首诗都读六、七遍,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对知识理解起来就更轻松。
这一问题以下还要提到,所以在这简单说一下。
最后,在一些细节上注意化难为易。
在问题的设置上我注意化难为易。
让学生体会意境时,我这样问,“学完了这一节,在你头脑中会浮现什么画面?”这样学生回答起来比较轻松。
在布置作业上我也注意化难为易。
我不是直接让学生写小诗,而是问“诗歌展开就是几个比喻句简单不简单?写几个比喻句你会不会?”学生能很轻松的回答,紧接着我又追问,“把比喻句写成诗的形式你会不会?”,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述诗的写作学生就容易接受得多了。
《乡愁》教学反思3(部编版人教社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

《乡愁》教学反思
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改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这堂课正是实施了此原则,学生这次不是我要学,而是“我要教”,这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他们在课前投入到了细致的准备中,查资料、提建议、群策群力,充分互动起来。
另外,因为是他们自己的同学在讲台上,所以课堂气氛格外融洽,每个人都在积极地表现自己。
第三,因为要上台讲课,课前须花大量的时间准备,所以这种方式一改以往学生课外时间大都花在数理化上的局面。
语文也抢了一把时间,不过是他们自愿的,主动的。
也许有人会质疑:学生没讲到的怎么办?
其实,一篇文章,学生要掌握的东西太多,做教师的何必面面俱到呢!一桶水与一瓢水的理论大家都明白,无须赘述。
唯一不足的是,农村中学教学的资源太少,学生的知识面较窄,自己能找到资料太少,这大大影响了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
当然,作为教师,也不可能全让学生自己来上课。
只是从此次尝试中,我更加明白了课改的必须,我们再也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要知道,我们的学生可是未来呀!我们岂能误人子弟!。
初中课文乡愁教学设计及反思

初中课文《乡愁》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 1. 理解诗歌《乡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和抒情表达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讲解的主要内容为诗歌《乡愁》。
通过学生朗读、理解和讨论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
三、教学过程设计3.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乡村景色的图片引入课题,并提问学生对于乡村的印象和情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3.2 诗歌朗读教师要求学生依次朗读诗歌《乡愁》,并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音调、节奏和情感表达。
3.3 诗歌理解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可以使用以下问题: - 诗歌《乡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诗中的乡愁是怎样的感受? - 诗人通过哪些细节描写表达了乡愁之情?3.4 情感体验教师会安排一些情感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乡愁的情感。
例如,学生可以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童年时和家人在乡村的美好时光。
3.5 总结反思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探讨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并提出对教学过程和方法的反思和改进意见。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和学生参与的方式,通过朗读、讨论和情感体验的活动来促进学生的诗歌理解和情感体验能力。
五、教学资源•诗歌教材《乡愁》•乡村景色的图片•班级黑板和书写工具六、教学评价方法•学生的朗读表达和表情•学生对于诗歌意境的理解和表达•学生情感体验活动的参与和表达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乡愁这一主题的理解和感受能力还有待培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通过更多的情感活动来加深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体验。
同时,我也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于朗读和表达技巧的训练,提高他们的朗读效果和表达能力。
以上是针对初中课文《乡愁》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希望对于该课文的教学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教学反思9月21日,在本校组织的教研课中,我讲授的是余光中的《乡愁》,针对本节课的具体情况,我做如下教学反思。
《乡愁》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的第二首现代诗歌。
本单元的主题是“土地情思”,其内涵是爱国思乡,重点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在导入的部分,我设计的环节是检验各小组的预习情况。
在讲新课之前,给各小组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搜集有关乡愁的古诗句。
这样,能够培养并锻炼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要想更好的理解诗人的内心感受,我准备了一段配乐诗朗诵,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去充分体会,课后实践证明,选取的配乐诗朗诵并不是最佳的那一首,这一点,我在以后的选材上会更加的注意。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本首诗歌,我们一同进行了赏析。
要让学生懂得作者以时间的变化,选择了几个具体而又富含深意的形象,抒发了游子对故乡、祖国的殷切思念。
在本环节,比较难的一点是,教师怎么合理的引导,才能让学生把余光中的家愁上升到国愁的境界。
本堂课在这一环节完成的相当顺利,好过我事先预料的结果。
在赏析结束后,我在大屏幕上针对本首诗和初一学生的接受情况设置了相应的思考题,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但遗憾的是,最后时间比较仓促,没有留给学生适当展示自己小文章的时间,这一点,我在以后的教学当中会有所改善。
《乡愁》是一首传世之作。
因此学生对这篇诗歌钟爱非常,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而它溶哀愁于物象的本领,更值得我们潜心揣摩。
对于诗歌教学,我认为,要略讲,要多读。
诗歌宜藏不宜露,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会明白诗歌的主旨。
尤其对于现代诗歌来说,只要我们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再给予适当的激励,背诵就不会是苦差使,而会变成快乐的事情。
总之,对于刚刚接触语文学科的新教师,我一定会吸取各位老师们的精髓,争取把语文课讲好、讲精,给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们一个满意的答复!篇二:《乡愁》教学反思《乡愁》教学反思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乡愁的氛围,让学生在不自觉中接近思乡的愁绪。
由内引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外联学生的阅读积累导入,通过反复地吟诵,教师的引读、音乐的伴奏,联想与想像,营造出了一种浓烈的“乡愁”意境。
在朗诵的始终,学生是阅读、欣赏诗歌的主体。
“你认为怎样朗读才能更充分地表达诗人的感情?”让同学们结合例句来谈体会。
然后由同学们来评议:他读得怎样,评后再读。
之后让学生伴着悠扬而凄美的音乐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诵,让人沉浸于浓浓的诗情之中。
诵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
我尽可能地给每个学生提供诵读的机会。
哪怕他或是他们在诵读中体现出的水准良莠不齐,我只认定我的宗旨:诵读有高低,感悟有深浅,但只要学生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有所提高,哪怕只是一丁点儿,那也是一种成功。
事实证明,诵读一遍比一遍好,诗人思想感情的潮水已缓缓地流进了学生们的心田。
学生们用声音在倾诉着诗人的心声──少年啊,亦知愁滋味。
这样以学生的阅读体验代替了教师的架空分析;诗歌以读为本,且朗读指导看得见。
一直以来,我都崇尚着这样的一种语文课堂氛围:书声朗朗、意趣融融。
诵读,在学生、诗歌与作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三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将那些关于内容美、形式美的概念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个人的直接感受。
诵读,让少年初识愁滋味!事实证明,学生不可低估!一旦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学生的想像思维,便点燃了学生的创作激情。
张开想像的翅膀,放飞自己的心灵,与诗人、与文本、与学习伙伴展开富有诗意的对话,进入诗人与我两忘,诗与我交融的阅读诗化境界,便能自由地在诗人创造的艺术世界和精神宇宙里翱翔!篇三:《乡愁》教学反思《乡愁》教学反思《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教学时,我按照“朗读—赏析—拓展—练习”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发现诗歌的新奇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层次。
高尔基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
”诗歌是最富情感的,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
我结合诗歌的特点,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主要是读出感情、节奏、重音,注意语速、语调等。
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扉,引起学生的共鸣,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
《乡愁》每一节诗,句子有长有短,参差不齐,节奏感很强,很适合学生的朗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欣赏歌曲,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语言美、结构美和音乐美。
让学生练习写诗,是让他们借助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是他们积累的学习语文的宝贵财富。
当学生的生活体验被引发时,学生的情感就会自然地抒发出来,而不是刻意地模仿。
这个练习的目的不在于他们能说出多么富有韵味的诗句,而是在于表达自己对人生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
这堂课的课堂密度大,课堂结构合理,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学生积极动口、动脑、动手,课堂气氛活跃;课件制作较为精美,切合教学实际,教学效果好,受到听课领导和老师的高度评价。
篇四:乡愁教学反思《乡愁》教学反思2014年5月中旬,我在东源县第一批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对象第一次活动中执教了现代诗歌研讨课《乡愁》。
课后我反复看了课例的录像,课的实录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更多的是深思与反思。
《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刚开始备课的时候,我考虑能否用“非指示性”教学来设计这堂课(不指示学习目标,不指示问题答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文本特点,自主确定或共同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但是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年龄太小,生活阅历太浅,自主学习能力还不够强,教学设计最终三易其稿。
最后,我在教学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注重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是组织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过程,是把学生带进文本构建学习的起点。
整堂课以一个“读”字贯始终,但又不缺变化与层次,实现了“台阶式”的设计。
同时注意阅读方式的多样性,如自渎、范读、配乐读、小组读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注重情境的创设这节课,我根据诗人写作的历史背景创设了特定的情境。
在课前播放余光中作词、杨洪基演唱的歌曲《乡愁》,营造相应的课堂氛围,然后用诗意的语言导入。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将自己的情绪完全与诗人“愁绪”相融,并用眼神、用朗读、用语言去感染学生,使学生沉浸在一种淡淡的愁绪中。
三、注重评价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其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而使每一个学生拥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注重了评价的多元化,评价在生生、师生之间充分展开。
对朗读、讨论等环节的评价不仅使师生之间增加了亲和力,而且使教与学同时变得生机无限,摇曳多姿。
不过,这堂课也存在不少的疏漏。
一是学生的品析鉴赏活动缺乏深度。
纵观整堂课,学生的活动有两个核心环节,一是自由鉴赏,寻找诗歌美在何处;二是小组创新美读。
虽然同学们都参与活动,小组的合作交流看上去也很热闹,但是,由于我设置的话题过于宽泛——诗歌美在何处,导致学生在反馈汇报时所谈的内容层次比较浅,对于重点的字词所寄予诗人的情感理解不到位。
如“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
二是学生的知识积累不丰富。
余光中的乡愁是地理的乡愁、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老师对本文承载的历史知识必须搞懂,比如余光中为什么对祖国的感情如此浓厚?1949年的中国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为什么余光中要去台湾,而且直到1972年还不能回来?1949年,近两百万人突然间被内战连根拔起,丢到了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台湾。
更没想到,这一去,他们永远地留在了那片土地,无论心中有多少大陆的记忆,从此,咫尺天涯,他们有家不能回,望归不能归,被称为“无根的一代”。
我们的学生才十几岁,对这些历史,这些离愁别绪并没有一种痛入心肺的感受。
比如有一个学生在第四节中读到了诗人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但是对于诗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却说不清楚。
三是教学的预设太强。
因为是第一次在摄像头面前上课,显得很拘谨,追求完美的心又很急切,所以在教学的每一环节我似乎一定要逼迫学生的感受和体会跟我的预设一样,有为了达到目的,“强按牛头喝水”之嫌。
我忘了诗歌教学的灵魂——想像和联想。
余光中的《乡愁》,一个章节就是一场凄美的离别,但这场离别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也缺少细致的场面描写,给读者遗留下了宽广的想象空间。
当我的学生好不容易把思绪从诗中发散的时候,我活生生地“拽”了回来,一再追问对情感的鉴赏,限制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自己的发挥也受到了限制。
究竟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还有许多困惑。
我会带着缺憾,向更好的语文课堂努力。
篇五:乡愁教学反思乡愁教学反思篇一:乡愁>教学反思《乡愁》这首诗我很喜欢,备课也很用心,但上下来后感觉并不好。
下面我就这节课从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效果两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学设计这是一首抒情诗,在教学上我尽量体现其诗意。
1、在教学环节的命名上体现诗意。
“走近余光中——读《乡愁》,感觉诗的音乐美——品《乡愁》,体会诗的情感美——说‘乡愁’,展现诗的神韵美”。
2、在教学语言上体现诗意。
课堂上,尽量去掉不必要的口头禅,多用散文化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呈现出一种美感,。
如在介绍余光中的生活经历时,用这样的语言描述:他在南京生活了近十年,紫金山的风光,夫子庙的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
抗战期间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
他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中华文化早已根植于他的心中,因此,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便化作他心灵深处的一缕缕乡愁。
3、在朗读中体现诗意。
这节课,我设计了四次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
第一次读,要求声音响亮,读得字正腔圆;第二次读,要求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第三次读,要求把握情感基调,充满深情地读。
第四次读是美读,分男女声部来读。
这样的朗读,是小步轻迈,使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
二、课堂教学效果这一节课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虽然每个教学环节都能落实,但上完后总感觉少了什么,原来缺少的是一种感染力。
主要表现在:1、学生的朗读缺乏情感。
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确实,我们的学生才十几岁,对这些离愁别绪并没有一种痛入心肺的感受。
在课堂上我又没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引导,因此学生在朗读时并不能很好地把握深情哀伤的情感基调。
2、不必要的紧张使这节课上得很拘谨。
站在讲台上整整15年了,可站在丹中多媒体教室却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