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头发”的隐喻认知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头发”的隐喻认知研究
作者:吕文静
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12期
【摘要】在人类的思维和概念的形成的过程中,人体隐喻具有重要的意义。

“头发”是人类身体的一个重要部分之一。

本文基于与“头发”有关的词汇和句子为语料,对汉语“头发”隐喻的认知特点进行了分析,以揭示了汉语中“头发”在隐喻构建和运行机制方面的特点。

研究进一步证明了隐喻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头发”;隐喻;映射;认知
A Metaphorical Cognitive Study of “Tou Fa” in Chinese
LV Wen-j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0,China)
【Abstract】The metaphorization of body-part terms plays a very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hum an thinking and the formation of concepts.“Tou Fa”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of human body. Based on some phrases and sentences involving“Tou Fa” in Chinese as the corpus,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gnitive features of Chinese “Tou Fa”,in the attempt to explore its characteristics in the metaphorical structuring and working mechanism.The study further proves that metaphor is an important tool for human to observe the objevtive world.
【Key words】“Tou Fa”;Metaphor;Mapping;Cognition
0 引言
Lakoff和Jonhson(1980)出版的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使隐喻从传统的修饰学范畴中摆脱出来,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隐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他们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人
类思维的一种方式,是一种认知现象。

束定芳(2000)指出,隐喻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于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

人们在对世界进行认知的过程中都遵循把自己的身体作为衡量外界事物的标准的这一认知规律。

对人体词的隐喻认知研究也引发了越来越多认知语言学家的兴趣。

众多认知语言学者对“头”、“脸、面”、“手”、“眼”、“心”、“血”、“足”等人体词从隐喻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李瑛、文旭 2006;文旭、吴淑琼2007;高明乐、朱文俊 2005;宋来全、?杨忠2011;吴恩锋2004;贺灿文2011;张可、卢卫中 2013;)。

本文以“头发”为例,探讨“头发”通过隐喻
引申出的很多新词新义,把“头发”的隐喻分为向具体域的映射和向抽象域的映射两个类别。

通过分析与“头发”有关的词汇和句子中的隐喻现象,进一步证明,隐喻不但是一种语言形式,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工具。

1 汉语“头发”的隐喻认知系统分析
头发是人身体的一个部分,在生理上起着保护头颅的作用。

但古往今来,头发从不只单单被看作一缕发丝,它的生命就像它的形态一样深植于发肤,被当作人的外脑以及人的"灵魂"所在,所以自古以来就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孔子·孝经·开宗明义章》),以及“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汉·苏武《留别妻》)之说。

由此可见,人类对“头发”的认知分为具体的和抽象的两个层面,具体的层面是建立在生理学、医学以及考古学意义上的,抽象的层面是建立在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社会学等意义上的。

本文的论述便归于后者。

1.1 “头发”向具体域的映射
作为人身体的一部分,“头发”和人体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当头发作为显著性的成分出现时,有时候也用来隐喻人或人的整个身体,为转喻。

在有些词语当中“发”就被用来隐喻人的整个身体,类似的如以下4例所示:
(1)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而人未必无兽心,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

(《列子·黄帝》)
(2)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

(《孔子·孝经·开宗明义章》)
(3)一阵银铃般的笑声传来,不用看就知道是隔壁家的大辫子回来了。

(4)这个餐馆的小平头非常的勤快,从一大早一直忙到现在,就没见他休息一下。

在上例的(1)中,“戴发含齿”的意思是“长着头发和牙齿,表示也还是人或如果是人”,在这里,“头发”和“牙齿”被作为可以指代人的重要的特征,起着喻指人的作用;在(2)中,“发肤”被用来隐喻人的整个身体;在(3)和(4)中分别用“大辫子”和“小平头”来喻指留着这两种发型的人。

1.2 “头发”向抽象域的映射
1.2.1 以头发的变化隐喻年龄
在汉语的时间范畴中,特别是在中国古代,存在很多用人体部位及其附属物来表示年龄范畴的现象。

如人的头发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一般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发质或式样,因此,在汉语,特别是古汉语中,人们常用头发来隐喻年龄及相应年龄的人,用头发的不同性状来隐喻不同的年龄阶段,如下例(5)——(14):
(5)忽见一老儿庞眉白发,年约六十已外。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6)自言非神亦非仙,鹤发童颜古无比。

(唐·田颖《梦游罗浮》)
(7)宋江看那女童时,但见:朱颜绿发,皓齿明眸。

(明·施耐庵《水浒传》)
(8)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10)焘大怒,谓奇曰:…我生头发未燥,便闻河南是我家地。

‟”《宋书·索虏传》
以上的例(5)、(6)中的“白发”、“鹤发”、“黄发”、“发秃”和“艾发”隐喻老年人;(7)、(8)中的“绿发”、和“束发”隐喻的是青春年少;而(9)和(10)中的“垂髫”和“生发”隐喻的是小孩。

1.2.2 以头发的变化隐喻情感
为了便于表达和理解如喜怒哀乐等人类情感这样抽象的概念,人们经常运用隐喻这个工具,即运用人类所熟悉的、具体的思想或概念去理解和认知那些复杂的、抽象的概念。

在众多的情感隐喻中,身体隐喻是其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即人们将身体部位作为表达自己喜怒哀乐情感的一种载体,我们这里所探讨的运用头发的变化来隐喻情感也包含在内。

1)以头发颜色的变化隐喻忧愁
一般说来,年轻人的头发乌黑油亮,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往往白发苍苍。

下例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秋浦歌》便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这种现象:
(1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唐·李白《秋浦歌》)
在以上的诗词中,“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艺术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

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

“缘”,因为;“个长”,这么长。

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

这三千丈的白发,隐喻了内心无形的愁绪。

如此,诗人通过隐喻的手法进一步加强了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其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

宋代诗人陈与义《伤春》中的“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便是引用了李白的这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用隐喻的手法表达了诗人伤时忧国的感情。

2)以头发具体行为的变化隐喻情感
人们除了爱用头发隐喻忧愁外,也常通过对头发的动态描述来隐喻愤怒或害怕。

如人们爱用“头发都竖起来了”来表达人生气或害怕时的反应。

人在情绪很激动,如生气的时候,全身处
于紧张状态,神经末梢稍微受到刺激就会给肌体传输信号,头皮肌肉收到信号,自然地反应就是收缩发根,头发就竖起来了。

自古以来,人们便很好地运用了头发的这个生理特征,来形象地隐喻人在愤怒、、害怕或气概豪迈时的反应。

如下例:
(12)当我看到恐怖电影时,吓得头发都竖起来了。

(13)荆轲西刺秦王,高渐离、宋意为击筑而歌于易水之上,闻者瞋目裂眦,发植穿冠。

(《淮南子·泰族训》)
(14)公雄心烈眦,壮发冲冠,按东海之金刀,飞北斗之石箭。

(唐·杨炯《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
在上例中,例(12)用了“竖”来描述头发在人极度恐惧下的动作,很好的隐喻了当时人们恐怖之极的复杂心情;同样,例(13)中的“发植穿冠”、通过隐喻生动地刻画了人们极度愤怒的心情;而例(14)的“壮发冲冠”也是运用隐喻形象地形容了人们当时雄伟豪迈的气概。

3)以头发的变化隐喻爱情
如著名的香港女歌手梁咏琪《短发》中的歌词“我已剪短我的发,剪断了牵挂,剪一地不被爱的分岔”,在该歌词中,把头发剪短被用来隐喻感情的变故,以形象地刻画出剪发人当时的心理挣扎和折磨,但同时又表达出了剪发人渴望走过情感低谷,开始新的生活的心情。

因此,头发有时可用来隐喻坚贞不渝的爱情,如西汉苏武的《留别妻》中描写的一样:“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结发”来自于中国古人的婚俗,其象征意义就是夫妻和睦,永结同心。

“结发”的具体操作方式历代不同。

先秦、秦汉时的“结发”,就是新郎亲手解去新娘在娘家时所结的许婚之缨,即系头发的彩带,重新梳理头发后再为之系上。

隋唐以后的“结发”,是男女双方各剪下少许头发,挽成“合髻”,一般都是马上交给新娘保存起来。

又如唐代女诗人晁采的《子夜歌》所述:“依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

觅问无人处,绾作同心结。

”也正是这一做法的描述。

世人常用“结发”、“合髻”隐喻夫妻的结合,甚至特别用来隐喻“原配”(亦称“元配”)夫妇,表示夫妻间互敬互爱的意义重大。

2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汉语“头发”不但可以隐喻具体域的事物,也可隐喻抽象域的事物,如感情、政治和风俗等。

中国文字充满了隐喻化的语言,对中国文字、文化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学习、利用隐喻的过程。

汉语中有很词都是借助隐喻构成的,隐喻在词的生成和新的词义的产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头发”的隐喻认知研究在浩瀚的词汇海洋里不过是沧海一粟,然而我们由此可见隐喻,尤其是身体器官相关词汇的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在语言的构建中所起的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Aristotle. Rhetoric and Poetics[M].New York: The Modern Library,1954.
[2]Lakoff, G.& Johnson, M.Metaphors We L 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李瑛,文旭.从“头”认知—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J].外语教学,2006.
[5]文旭,吴淑琼.英汉“脸、面”词汇的隐喻认知特点[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6]高明乐,朱文俊.汉语“手”和英语“hand”的领域转移比较[J].外语研究,2005(1).
[7]宋来全,杨忠.“Eye”与“眼/目”多义现象的认知对比分析[J].当代外语研究,2011(6).
[8]吴恩锋.论汉语“心”的隐喻认知系统[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6).
[9]贺灿文.人体词“血”和“blood”的隐喻对比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
[10]张可,卢卫中.“足”隐喻的认知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1).
[责任编辑:丁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