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4编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课时作业33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四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散文阅读第四节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习题

第四节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南昌滕王阁联李春园我辈复登临,目极湖山千里而外;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
这是集句联,你能写出其中涉及到的古典人物及其诗句吗?答案:①“我辈”句出自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②“目极”句出自韩愈《新修滕王阁记》。
③“奇文”句见陶渊明《移居》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奇文,优秀或奇特的文章。
此处指王勃那篇著名的骈文《滕王阁序》。
④“人在”句由《滕王阁序》中“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演化而来。
1.高考散文表达技巧类题的考查角度有哪些?常考角度有:鉴赏散文的表达方式、鉴赏散文的修辞手法、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鉴赏散文的语言艺术。
2.解答散文表达技巧类题应该注意些什么?解答表达技巧鉴赏类题必须考虑三点:①指出运用了哪种技巧。
②分析概括某种技巧表现出来的特定内容。
③说出具体效果。
针对以上三点答题时,还须树立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意识,即紧扣文章的主旨,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背景。
一、(2015·山东卷)阅读《四堡雕版》,完成后面的问题。
(文本见第一节考点二)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答:(2)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
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散文语言艺术的能力。
(1)把“猜想”比作“花”“锦”“灰”“烟”,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这是比喻。
从“如花似锦”到“灰飞烟灭”,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写出心情落差之大,表现出自己的失落之情,这是对比。
(2)使用比拟(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历史已经远离了我们的生活,表现出作者对四堡雕版衰落的惋惜。
答案:(1)对比、比喻。
将对四堡雕版文化繁盛状况的美好想象比喻为“花”“锦”,又将美好想象的破灭比喻为“灰飞烟灭”,二者对比,突出对四堡雕版现状的失望。
(2)拟人。
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地表现时间过去久远,四堡雕版印刷业盛况不再,寄寓了作者的惋惜和对当地雕版文化的追怀。
(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4部分文学类文.

理解词义、句意一、[2016·合肥二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王晓莉①出单位门时,恰好园林工在修剪道两旁的树木。
经过几个季节的生长,这些以樟树为主的树木都已长得有声有色。
每棵树都像一个小型国家,有些肆无忌惮地扩张着,街道为此稠密了不少。
②一年两季的被修剪,成了这些树木的必修课。
电剪刀哧哧作响,那些长在树顶端或者树身周边的细嫩枝叶,随之纷纷落马。
而即使更粗壮些的枝条,也不消五秒钟,就在强大的马力之下一折两断。
很快地,这树便被修剪成了一把标准的伞,整整齐齐,笔直向上。
不消一个上午,这条街就将撑起一长排绿伞。
每棵树都生得一模一样了。
③地面上,那些枝枝杈杈纠缠不休地堆积着。
树木的清香四处飘逸,树叶子与松针层叠一处,色彩斑斓。
脚踩在上面,柔韧而温暖。
这是在园林工眼里,一棵树中比较旁逸斜出,并不值得继续容留于树的那一部分。
不能有损于秩序,破坏秩序等于破坏美,等于多余。
这大约是园林工人的美学原则。
④但我的,恰好与他们相反。
⑤树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
那几棵枝条如何溜出了向上生长的大部队,而独独朝着左上角努力?一簇叶子又如何密密麻麻聚集在了一起,像开一个研讨会般比别处热闹、喧腾许多?它们没有成为树的主干,没有引领一棵树生长的那股绝对力量。
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它们不是“主流”。
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⑥一棵树。
完全的秩序,完全的规则,该是多么乏味啊,就像兵营,像一律穿了病号服,像活了一生却毫无故事的人。
⑦在我所喜欢的电影里,除了故事主角,导演往往安排些和故事不怎么相干的人。
他可能是个独居多年的老邻居,总是抓住一切机会狂热地宣讲着宗教教义、人生哲理,而他的听众,却是两个踢足球之后累瘫在沙滩上休息的男孩子;也可能是个热爱酒精的工人,在电影的背景深处,一杯接一杯地喝着苦闷至极的酒。
他们类似于文章中的“闲笔”,对于故事的发展或推动其实完全不起作用。
⑧这样旁逸斜出的人,我却总是看得心领神会。
全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4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单元散文整体阅读课件

②提炼词语概括,根据对语境的理解来概括画面、特定物的
特征。
步骤三:联系背景,探讨情感 第一步,抓首尾段。首尾段往往有作者议论的语句,这是把 握作者情感意图的捷径。 第二步,标记相关语句。①有关写作背景的语句。②特征与
情感相通的语句。写景散文 —— 主旨情感在景和人的特征相
通处;写物散文——主旨情感在物和人的特征相通处。 步骤四:概括主旨,明确中心 明确所写景或物特征,考虑手法(写景散文常用手法:借 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咏物散文常用手法:托物 言志、借物喻人、象征等),明确情感或主旨。
2.阅读步骤与技巧 步骤一:寻找线索,理清脉络 文章往往会写到某些人或借助某些琐屑的事件来反映主 旨,这些事件之间有时看来并无“直接联系”,这就更需要 读者耐心、静心寻找线索(线索可以是人,可以是事,可以是 物,可以是情等),梳理思路,思考这些事件都是从哪些不同 角度来完成共同的主旨,也就是看作者用一个什么“神”来 将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材料统摄在一起的,而这个“神”最
二、掌握不同体裁类型散文的阅读技巧 (一)写景状物散文 1.体裁特点
(1)既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让景物具有立体感,也
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描摹景物, 突出其可感性。 (2)既变换观察角度,让景物形态具有全景感,也描写景物变 化,突出景物形态的丰富性。
(3)既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扩大想象空间,也运用比喻、对比
后的落脚点是人生过程中的某个道理或社会中的某个现象。
步骤二:把握要素,理清人与事关系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一般都要包含时间、地点、事
件、人物和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和结果等基本要素。当然,
这并不是说,每一篇这类文章,对这些要素都务必写明,在 有的文章中,如果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只要不影响表达 效果就不必写出来。也就是说,有些要素虽然没有写明,但 文章中却已经具备了。阅读这类文章,把握这些基本要素,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4编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课时作业33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4编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课时作业33不分版本文学类文本阅读(时间:30分钟总分值: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沧桑黄河岸韩振远这一段黄河堤岸是黄河自己的选择,也是黄河自己开凿出来的。
想来应该是在洪荒时代吧,或者更早。
从高原雪山流下的河水肆虐横冲,浪涛连天,在山峦沟壑间择路而行,一路冲刷。
于是,就有了河岸。
没有河岸的河流不是河流,有了河岸的黄河水,就有了约束。
在河岸间流淌的黄河水,不管是激荡狂放,桀骜不驯,还是平静无奈,死气沉沉,都在沿着河岸规定的线路奔流。
尽管会穿越千山万壑,拐过九曲十八弯,冲撞跳跃,始终都还在河岸之间。
河的归宿永远是大海,河岸永远是河的屏障。
尽管有时河会冲冠一怒,但它到底还要选择新的河岸。
对于黄河来说,晋陕峡谷好似铜墙铁壁。
滚滚流淌的黄河水,一进入这道横亘在晋陕之间的天堑,就变得暴躁起来。
仿佛一队浩荡奔来的铁骑般,在一道道关隘前,越战越勇,却越陷越深。
在岩石与激流的对抗中,碰撞出惊心动魄的气势,又绘制出一幅幅令人心荡神驰的美景。
群山之间,便有了老牛湾、碛口、孟门、壶口、禹门口。
在人类的啧啧赞叹声中,黄河水却不得不收束起傲慢的身躯,一番苦斗,涌入深邃狭窄的河道。
在一个凄风萧瑟的日子里,我和《山西文学》主编鲁顺民来到了河曲县一个叫“弥佛洞〞的地方。
钻过一道石洞,深深的河谷便骤然出现在面前。
这里是真正的河岸,我们站立的地方是在河岸半壁开凿出的一条栈道,窄窄的,宽不过二尺。
朝上望,怪石狰狞,好似悬在头顶;朝下望,河水幽幽,如临深渊。
河水在脚底下流淌,两面石质的河岸高耸,对面的高原仿佛伸手可触。
再朝身后望,我和顺民都被河水感动了。
眼前坚硬的岩石上,印着一道道细密的纹理,那该是黄河水经年累月冲刷的痕迹。
看上去,那些纹理轻盈流畅,好似是随手画上去的。
细看,整个崖壁像一本叠起的书,那一道道水痕就是厚重的书页,不用翻开就能看到黄河悠久的历史;又像一道道年轮,清楚地记载着黄河水流过的轨迹。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4编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课时作业28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4编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课时作业28不分版本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时间:30分钟总分值:25分)(XXXX·河北邢台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脸谱聂鑫森马悦然是湘江京剧团专画舞台布景的,山啊,水啊,亭台楼阁啊,画得活灵活现。
这个行当,圈内人叫作“舞美〞。
他个子不高,精瘦精瘦的,脸黑且窄长,配着小眼睛、塌鼻子、大嘴巴,论长相还真上不得台面。
他爹马正雄虽是个码头搬运工,却是个京戏迷,爱看戏,爱谈戏,也爱唱几嗓子花脸戏。
这种家风对马悦然潜移默化,但他更钟情那些舞台上的布景和演员形形色色的脸谱。
在小学和中学,他的美术成绩总是被同学称赞。
后来他考上了省戏剧学院的舞美系,一毕业,就被分配到故土的湘江京剧团工作。
马正雄快乐,儿子到底与梨园行沾点儿边了。
马悦然也快乐,可以近距离地研究京剧脸谱的画法,这里面学问大着呢。
“舞美〞忙在平日,演出时倒很轻松。
但马悦然总是和演员一样,准时进入后台,为的是看生、旦、净、丑和跑龙套的怎么化装,怎么勾脸,还会问一些相关的问题。
散戏后他回到家里,再根据记忆画出谱式,做出详细的说明。
渐渐地,他“登堂入室〞了。
脸谱在图案结构上,分整脸、六分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碎脸、无双脸、歪脸、揉脸、花脸、精灵脸……在色彩上,归类为红、粉红、紫、黑、油白、蓝、黄、青、金、赭、灰,等等。
还有眉、眼窝、鼻窝、脑门、嘴,各种各样的画法,他都懂。
在家休息的日子,他会忍不住对着镜子,在自己的脸上勾勾画画。
他的脸,最适于画丑行的角色:蒋干、时迁、胡里、陶洪……马正雄也是个热心人,看了总是喊“好〞,还会求儿子给他画《坐寨盗马》中窦尔敦的脸,然后得意地唱:“将酒宴摆至在聚义厅上……〞1966年冬,马悦然28岁,结了婚,只是还没有孩子,仍和父母住在一起。
这个小巷中的小院落,关上门,自成一个天地。
京剧团早就不演戏了,有身份的主角、配角都成了“牛鬼蛇神〞,扫地、清理厕所、接受批斗、写检讨。
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4编第2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2第2节

[解题建模] 1.设问方式 (1)说说你对××词的理解。 (2)句中××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3)句中××、××词各指代什么? (4)文章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2.解题思路 (1)联系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必须联 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 特殊用法的词语等都要这样来理解。
பைடு நூலகம்
[知识储备] 重要词语 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考查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 典义”,而是在文中的具体含义。考查的词语大致有以下情 况: 主旨词 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或主旨的; 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这样的词语 关键词 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 法的文章中,如《囚绿记》中的“绿”象征新 生与希望;
【答案】 (1)母亲的话含意丰富:美好的东西要珍惜, 但未必要占有;既使失去,也要以平常心对待。(2)母亲的话 是深谙世事的感喟,这句很轻很轻的话,影响了“我”的一 生。
[解题建模] 1.设问方式 (1)联系上下文,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2)请解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3)请简析该句的内涵。 (4)请联系全文,说说你对××句的理解。
⑤分析句子的 结构
⑥分析句子在 文中的位置
针对结构复杂而含义 (信息 )较难理解 (提 取)的句子,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 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 准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 思。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常需要查看它在 文中的地位:如果是统领句,那么解释 句意时要从后面的语段中梳理内容层 次;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 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如果 是总结句,此时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 息,确定答案要点。
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4编第2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2第3节

触景 生情
融情 于事
触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感 刘白羽的 《急流》 , 作 叹述怀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 者写“绿”“急 先写景,再抒情;也可以先抒 流”“飞舟”,都是 发对景物的感受,然后再描写 为写触景生情做铺 景物; 还可以把二者交织起来,垫;作者抒发了不畏 一边写景,一边抒情。写景是 艰难险阻, 急流勇进, 为了抒情,笔在写景,却应当 知难而上的革命情 “字字关情”。 怀。 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 《背影》 , 写父亲给儿 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 子送别买橘子的那一 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这种 段叙述文字,情真意 渗透着感情的叙述,使读者品 切,感人至深。 味起来就更觉得真诚可亲。
⑦这个古老村落里的人们,几千年来恪守自己的寂静生 活,按部就班,连步履也是那样从容、谨慎、不慌不忙,完全 符合自然的悠悠节奏。但是其中仍然藏着神奇,平凡比非凡可 能更有价值,或者说,平凡乃是非凡的极限。 (节选自《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有删改) 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 【小试身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出问句,辨明类 ②引起人们注意,令人深思, 别,说明答案,分析 设问 发人深省 效用 ③能辅助反映思维过程,起理 清思路、提纲挈领之作用 ①加强语气,显得义正词严, 引出问句,辨明类 引起读者注意,增强表达效果 反问 别,说明其要表达的 ②变化句式,打破平板,掀起 真实意思,分析效用 波澜
①通过自问自答, 强调思想内 容或情感态度
第四编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第3节 品味语言艺术,鉴赏表达技巧
题型一 考查表达方式 [知识储备] 在散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为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高三语文新课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4编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课时作业31 Word版含答案.doc

课时作业三十一(时间:30分钟满分: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寻找溪水的源头汤一介自儿女出生后,我和乐黛云忙于各种运动,很少有时间照顾孩子们。
现在可以有点时间和儿女在一起,对上天的这一点赐予,我们十分珍惜。
在1962年春夏之交,我们常常带孩子们去香山或卧佛寺等地郊游。
我们和孩子都更喜欢卧佛寺及其深处的樱桃沟。
我们多次乘公交车到卧佛寺站下车,再走一公里小路到卧佛寺的殿门。
路的两边长着很多野草。
我们一路走着,一路玩一种叫作“勒崩将”的斗草游戏,孩子们很高兴,我们也很高兴。
在这条路的中段,有个不大的长亭,亭上爬满了藤萝,我们常在这里小憩,喝一点水,吃一点东西。
孩子们总是围着长亭乱跑,汤双喜欢摘些野花野草编成花环扣在汤丹头上,说姐姐真美!我们走进卧佛寺大门,直奔安睡的卧佛,鞠一躬就匆匆离去。
寺内有两个水池,水从卧佛后面的小溪流入。
两个孩子都很好奇,想弄清楚溪水是从哪里流出来的。
问了僧人,得知是从樱桃沟流过来的。
于是,樱桃沟就成了他们执意要去的地方。
一天,我们终于向樱桃沟进发。
一出卧佛寺后门,就看到一条小溪,小溪的一条支流就是卧佛寺池塘的源头。
沿小溪上行,见一座小桥,溪水在桥下的堤坝形成一个小型水库。
过桥来到小溪的左岸,看到一个别有风格的小园,用竹子围起来的一方小天地,名叫“周家花园”。
园内有几间青砖瓦房,院子里有几张方桌方凳。
我们走进园子,要了一壶茶,慢慢地品茶,观赏着周围的竹子和小草花。
茶和我们平时喝的很不一样,有着竹叶的清香和苦甜。
一问,方知是用香山竹叶和北京香片混合自制的。
喝完茶,我们就从溪水的左岸往上走,一路都要踏着大大小小的石块前行。
两个孩子脱了鞋袜走在慢慢流着的溪水里,又笑又叫,十分快乐,也让我和乐黛云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快乐,而过去的苦恼也都随之烟消云散。
我想,只有亲近大自然,像陶渊明所说的那样“纵浪大化中”才能得到这样的精神享受。
大约走了一个多小时,我们终于来到了樱桃沟。
其实这里只是一个乱石岗,到处是打碎的砖头瓦块,杂草丛生。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4编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课时作业30

文学类文本阅读(时间:30分钟满分: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油菜花开的季节刘舰平油菜花开了,一种情感如春水般涨满溢漫开来;一首童谣便遥远而亲近地在耳边回响——油菜花,芥菜花,新娘子打伞回娘家……每当油菜花开的季节,乡村里便有新娘回娘家来。
在那油菜花金灿灿的田野里布根根背带一样的田埂上,便匆匆走着打红油纸花伞的新娘。
新娘子总是满脸的羞赧,满眼的迷惘;桃花样的秀脸,却有着一对汪汪泪眼。
我们不谙世事地追赶着,一遍又一遍地唱着这首童谣。
撑着红油纸伞的新娘便逃一般地躲进娘家屋里不出门。
每当耳边回响着这首童谣,我的心便开始战栗,想不知今在何方的你,阿莲。
当年的你我,是伙伴中唱着歌谣追赶新娘取乐的最忠实的朋友。
然而有一天你却悄悄地告诉我:你再也不唱这首歌谣了。
原因是你的堂姐回娘家哭诉,她不愿再要那个他。
你说那哭的情景好可怜好可怕。
后来,我们真的不再唱。
可是有一天,你却约我来到村后的草垛那边,你又唱起了这首歌谣。
歌没唱完,你已哭成一个泪人。
你说父母要你出嫁,嫁到山那边去。
你说你不去,那是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完全陌生的他,更何况你还想上中学。
于是,我们设计着逃跑的地方。
最后我说你就躲在草垛里,我每天给你送饭。
三天后乡亲们找到了你,你父母终于不再要你嫁给那个陌生的他。
这样,我们才有共同上中学的机会。
油菜花开的季节,我便再一次想起那首歌谣,再一次想起你。
想起你,我的心便开始哭泣。
我不知这一生还将有多少次想起你,不知还将有多少次痛彻肺腑的哭泣和自我囚困心灵的折磨。
走进中学生活的那段时光,我们天真烂漫,快乐得像一对小鸟,展开羽翎唱着歌,陶醉了山野小路,也陶醉了朝晖晚霞。
那时,我们似乎已开始懂得什么是男女的魅力,心如初放的花蕊,等待着采撷的蜂蝶。
你在音乐课的歌纸上抄下一首歌谣:金星笔,亮光光,送给情哥写文章……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相互间虽很少说话,但我们却从对方的眼神里读懂了彼此的密码……可惜这样的日子并不太长,眼看着将毕业了,你家里又终止了你的学业,我便成了一只孤雁。
(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4部分 文学类文概要

1.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画线的词语。
(惊讶、意外)。②迟 答:①凝固:形容邻人的手忽然停止不动的姿态,写出邻人对小狗的反应感到尴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迟疑疑:形容小狗向前走动时欲进又止的样子,刻画出小狗既想得到食物又害怕再次受骗的神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赏析词语的含义的题目,注意词语在文章中表达的 “人物”的心理特征,以及背后的 深意。
2.对人们采摘紫苏,老人的表现前后有什么不同?原因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
前后不同的表现:刚开始老人“笑眯眯地注视着”,后来则“退隐到紫苏之外,暗看邻居采摘的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先前老人招呼邻居采摘紫苏满足了他想给人们贡献些什么的愿望,他很快乐,所以“笑眯眯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视着”。后来老人发现“注视”让人们不好意思多采摘紫苏,他不在场时人们反而能怀抱盈满,老人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人意,便“退隐到紫苏之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5课时作业

课时作业(2017·福建福州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配角聂鑫森父亲邵伟夫,先是话剧演员,后来又成了电影、电视演员。
他的名字很气派,“伟夫”者,伟丈夫之谓也。
可惜他一辈子没演过主角,全是很不起眼的配角,虽是剧中有名有姓的人物,也就是说几句不痛不痒的台词,演绎几个小情节而已。
他的形象呢,身材矮小,脸窄长如刀,眉粗眼小口阔,演的多是反派人物:黑社会小头目、国民党下级军官、现实生活中的可怜虫……他的名字是当教师的爷爷起的,爷爷曾对他寄望很高。
没想到他读中学时,有一次演一个小话剧的配角,神采飞扬,被动员去读一所中专艺校的话剧班,从此他就很满足地走上了演艺之路。
因为母亲是苗族人,可以生两胎,我下面还有一个妹妹。
我叫邵小轩,妹妹叫邵小轮。
通俗地说,我是小车子,妹妹是小轮子。
我们的名字当然是父亲起的,母亲似乎很欣赏,觉得低调一些反而会有大出息。
母亲在街道居委会当个小干部,人很漂亮。
我和妹妹似乎承袭了她的基因,长得都不丑。
母亲对于嫁给了父亲,一直深怀悔意,原想会有一个大红大紫的丈夫,不料几十年来波澜不惊。
我母亲都不让我们去剧院看父亲的戏;电视上一出现有父亲身影的剧目,她便立即换台。
她还嘱咐我们,不要在人前提起父亲是演员。
读初中时,一个男同学悄悄告诉我:“你爸爸的戏演得真好,可惜是个小角色。
如果让他演主角,肯定火!”父亲在家里的时间很少,尤其是进入影视圈后,或是东奔西跑到一个个剧组去找活干,或是找到了活必须随剧组四处游走。
每当他一脸倦色回到家里,首先会拿出各种小礼物,送给妈妈、我和妹妹,然后把一叠钞票交给妈妈。
我把男同学的话告诉他,他听了,微微一笑,说:“在一个戏中,只有小人物,没有小角色,这正如社会的分工不同,却都是平等的。
主角造气氛,配角助气氛,谁也离不开谁。
”母亲轻轻“哼”了一声,然后下厨房去为父亲做饭菜。
我看见父亲脸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很痛苦地低下了头。
我读高中妹妹读初中时,父亲在出外三个月后,回到家里。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4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单元第二节概括内容要点、鉴赏作品形象

概括内容要点、鉴赏作品形象(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一、(2016·唐山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水啊张炜在水边筑屋可能是人生的又一个梦想。
大都市的罪过之一就是远远地阻隔了人与水的亲近。
尽管比较聪明的筑城人总是想方设法把水引入城区,但他们所能做的仅仅如此而已,绝大多数的城里人还是与水无缘。
那些以水著称的城市,如果实地考察起来,会让人觉得那一点点水简直算不了什么,微不足道。
水啊,自然的心灵,大地的眼睛,可以洗涤万物的清澈之源,就这样不见了。
而人离开了水会是不幸的。
可能由于我出生在大水之滨,所以一离开了水就有一种焦躁不安,总害怕生活变得过于干枯。
许多年里几乎是一路逐水而行,水在不知不觉间牵引着人生轨迹。
行走在城乡之路,只要是眼前出现一片大水,立刻有一种愉悦和亲近感。
无论在哪里,只要看到一片水被污染了,心头立刻会泛起一种绝望感,这绝望会压得人透不过气来。
人类的恐惧不安和肮脏,这一切都等待水来洗刷,可是人类却先自己动手把水弄脏了。
人的视野里如果能有一泓清水,就成了人生中最质朴最诗意的追求。
在小城南部山区,一个小村向阳一面是深深的大水潭,而且绝无污染,常年清澈,一个朋友就在那个小村的南端居住,他热情地邀我去住。
这时恰好是我不得不搬离小城居所的日子,内心十分惆怅,所以这邀请就让我分外高兴。
我把简单的用具搬来,然后就在这里住下。
水潭是我的心情,它一直是那么清澈平静。
几天后,全村的人都一点点熟悉过来,他们把一层好奇抹去,开始了对外来人的帮助。
山村里才有的黑咸菜是萝卜做成的,油亮油亮。
还有一种山野菜做成的饼,泛出特别的香味。
从水潭中钓的一种黄脊小鱼长约二寸,烤得酥香逼人,特别美味。
这些东西都是山里人一代代的强大滋补,是最让人信任的食物。
水潭太深了,村里人在夏天也很少下水游泳。
潭水洁净无污,鱼在深处都看得清楚。
只有靠近山麓才有苔草伸进水里,那儿据说就是大鱼的窝。
这儿的水鸟总是单独行动,它们的模样在我眼前简直很少重复,每一次都是新的面孔,有的洁白,有的碧绿,有的长长的喙,有的高高的腿。
(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4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十一 小说阅读(选考)(

人物一、[2016·绵阳一诊]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瞄准孙道荣他躬着腰,低着头,蹑手蹑脚,向芦苇深处走去。
风从江边吹来,干枯的芦苇沙沙作响。
虽然已是隆冬了,但是阳光还是将大地烘得暖融融的。
气候变暖了,连南迁的候鸟,不知道从哪年开始,飞到这儿也停下了,不再往南飞。
而以前,这里只是他们迁徙过程中的一个休息站。
现在,这片湿地,成了众多从北方飞来的鸟儿的越冬地。
除了轻微的风声,空气中四处都是翅膀的振动声。
他熟悉这些声音,清脆,干净,温暖,像丝绸从指间划过的声音。
他是这一带有名的猎手,空中的鸟儿,即使飞得再高,也难逃他锐利的眼睛,以及百发百中的猎枪。
子弹呼啸而出,天空中旋即有一只黑影,孤独地应声而落。
从无意外。
他找到一块稍高一点的干地,蹲伏下来。
望过去,不远处就是江涂,鸟儿们此刻都在那儿戏水,觅食,打盹,或者互相梳理羽毛。
午后的阳光,将江涂之上的鸟儿们,晒得暖洋洋。
他的目光,在鸟堆里逡巡。
最多的是野鸭,好看的绿头鸭,调皮的翘鼻麻鸭,贪吃的斑嘴鸭,还有叫声响亮的瑟嘴鸭,他认得他们,就像熟悉的邻居。
此外,还有几只大雁,悠闲地踱着方步,甚至还有几只色彩斑斓的黄鹂鸟。
他的目光从他们身上掠过。
这些,都不是他今天的目标。
他继续在江涂上搜寻。
它们应该就在这儿啊。
突然,他的眼睛一亮。
在一撮芦苇边,他看到了几个细细高高的身影,没错,就是它们。
热血一下子涌了上来。
他揉揉眼睛,确认就是它们。
一二三,四,对,果然是四只,他们告诉他,总共四只。
它们埋头在江涂上觅食,对他浑然不觉。
他一只只看过去,真是太美了,身上是白色的羽毛,翅膀却是黑色的,展开来,就像一幅黑白水墨画,而细长的脚,则像高挑的舞者,性感,美艳。
没错,就是它们,东方白鹳,整个地球上不足3千只,它们比白金还珍贵啊。
他将目光,缓缓地从它们身上收回。
熟练地从背上卸下猎枪,擦擦枪管,推上子弹,然后,装上消音器。
他以前从不用消音器,为了这次行动,他特地请朋友订做的。
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4编第2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2第1节

杏树也一如紫苏,体贴人心迅速发育,一年成株,两年 开花,三年就结果了。四年以后,果实满枝,看着就让人 喜。杏子挂在枝头,也不做宣言,任由嗜食者随性摘取。 两个老人自然不会想到,他们的种植唤来了一种别样的 人情格局 ——楼宇里的人,每每相见,都要轻声细语地相互 问好;阶梯一染飞尘,无须他人提醒,总有人主动打扫;路 灯初上,相约散步;亭阁之下,对弈恳谈„„一如笑可以传 染,善行也一径蔓延开来。 (作者凸凹,文章选自《散文 2012精选集》,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3年,有删改 )
2.结构安排 关系类型 相承关系 子类型 具体特点
承接关系 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 递进关系 论或抒情、哲理散文的层层相递 并列关系 文章材料之间是平行的,它们之间 对照关系 或并列或对照 总分关系 分总关系 先总说再分说,或者相反
相并关系
相属关系
3.材料组织 方式 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 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 料 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 组织材料 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 组织材料 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 织材料 注意事项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 方式常常是感情、事物、人 物、思绪、景物、行程、时 间、空间等线索本身;有时 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 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 虑,如抑扬、虚实、对比 等。
有个邻人也喜欢它的乖巧模样,远远地看到它过来,双 手插进衣袋,做鼓弄食物的形状,且不停地呼唤。它自然是 兴冲冲地奔跑过去,但邻人摊开的却是空空的手掌,它企盼 的眼睛里,便弥散出一片迷惘。被捉弄过几次,以为它不会 再听从邻人的召唤了,却见它依旧闻声前往。但是,当邻人 爱抚的手,刚要伸下来的时候,它却猛地转身跑走,徒让邻 人的手①凝固在半空之中。它则在远处眺望,不停地吐弄着 它粉红色的舌头,表达着一种顽皮的嘲笑。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4编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课时作业29

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时间:30分钟满分: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去乡下秦德龙若是真的没人种庄稼,我们以后吃什么呢?董阳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并为此而担忧。
他决定去乡下搞一个调研,看看农民都在干什么,分析以后如何解决口粮问题。
穿过一片又一片茂盛的玉米地,他的脑子还在想着这个问题。
这也申遗,那也申遗,要不要把种植庄稼的技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呢?到了一个乡村,只见到几个老人和一群孩子。
类似的报道他在报纸上读过,成年人都到城市挣钱去了,村里只剩下些孤寡老人和孩子。
那么,是谁种下了那一片片庄稼呢?董阳问村里的一位老人。
老人告诉他,播种的时候,外出打工的人会回来,回不来的,就花钱找人播种。
收割的时候也是这样,总不能让庄稼地荒着。
董阳又问,花钱找人,能找到吗?老人肯定地说,能找到。
老人又说,总有一些人离不开土地,只要多花钱就是了。
董阳继续问,你能帮我找几个留下来的农民吗?老人摇摇头,表示不能。
老人说,他们忙着呢,哪有闲工夫陪你说话?停了一会儿,老人说,你过年的时候来吧,能见到许多人。
这些人都有个新名字——进城务工者。
呵呵呵。
董阳也笑了。
看起来,老人的笑容里有内容。
从乡下回来后,董阳对一些人说自己的感受。
人们奇怪地问他,你真的去农村了吗?董阳说,我到农村去看看。
又说,我就是好奇,那一片片玉米是谁播种的。
有人对董阳说,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城里这么多下岗职工,可以去给农民种地呀。
浇水、打药、锄草……什么都干。
这可真让董阳奇怪了,他还是头一次听说,城里的人下乡种地。
人们笑着说,你真的没听说过?你看看,现在城里的多少人包了农村的土地。
骑摩托车去,来回快得很,不耽误回家洗澡、看电视。
有条件的,还开着小汽车去呢!董阳若有所思地点着头。
以后,他便留心了,果然看见一些人往乡下跑,带着农具,谈笑风生。
也许,日新月异的生活让董阳备感妙趣无穷,他对身边发生的一切充满着好奇。
他决定写完那个调查报告。
他想起了那个老人的话,决定在过年的时候,再去趟农村,见见那些外出打工回来的农民。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4编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课时作业34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4编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课时作业34不分版本文学类文本阅读(时间:30分钟总分值: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史家的傲然风骨刘宜庆1939年,赵俪生因病离开部队,为了生计,他先后到陕西几所中学讲授英语。
因周围有特务,赵俪生与叶圣陶、郑振铎等人的通信被特务查看。
赵俪生觉得“新文艺看来是弄不成了〞,于是开始了从新文艺向史学转向的过程。
半路出家的赵俪生治史成就斐然。
1949年10月,他在《新建设》上发表《论中国新史学的建设问题》,提出“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史料的结合,是中国新史学建设的必由之路〞。
在1949年前后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新史学体系中,他实属奉献最大者之一。
当时的新史学被另一位史学大师向达称为“五朵金花〞,即主要讨论古史分期、农民战争、土地制度、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资本主义萌芽五大问题。
赵俪生的弟子秦晖说:“赵先生对其中三朵‘金花’都有很大奉献。
对农民战争史他有公认的筚路蓝缕之功,土地制度史方面,他建立了自己的研究体系,古史分期和社会性质讨论方面,他也是其中‘魏晋封建论’一派的重要学者之一。
但使赵先生知名的并不在于他对‘魏晋封建’的具体论证,而在于他对此说的理论根底,即马克思关于‘古代东方’和‘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思想所做的阐释和发挥。
〞赵俪生讲史,为同行赞赏,为学生叹服。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高等学府历史课讲得最好的是钱穆,新中国成立后,那么首推赵俪生。
〞华东师范大学著名历史学家王家范如是评价。
“俪生先生讲课的气势和激情,以及他雍容大度的风姿,确实是一门艺术,是难以企及的,应该总结成一本大书。
〞在山东大学听过赵俪生讲课的赵淮青说。
赵俪生爱才,1978年第一次招收研究生时,一个叫秦晖的学生考试成绩优秀,可他只有初中学历,而且先天性青光眼,右眼失明,左眼视神经萎缩,矫正后视力仅零点七,录取时阻力很大。
赵俪生放出话说:“如果不招秦晖,我就一个也不招了。
〞张申府、赵俪生、秦晖,传薪有斯人,从学术师承中,可看出中国百年思想史的链条。
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4编第2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1第5节

2寻找答题角度 ①标题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创设了故事背景,渲 染环境氛围。 ②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 题。 ③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④标题是否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或铺开情节,呼应细节。 ⑤标题是否一语双关,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 用。 ⑥标题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②“事件”类标题如《一个人的遭遇》 《遛索》等 a.突出主要情节。b.设置悬念,增强故事的可读性。c.起到 线索作用。 d.暗示了主题。 如果是“人物+事件”, 还要答“交 代了主要人物” ③ “ 时间、地点、环境 ” 类标题 如《古渡头》 《晚秋》 等a.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气氛。b.设 置悬念,暗示情节发展。c.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呼应全文内 容。d.突出小说的主题结合小说的含意作答。
第二步,研究探究对象,把握其特点。 自然对象——月光、浅水、蓑衣草;特点——月光皎洁, 浅水处一片油绿,蓑衣草柔软细长、整齐茂盛。 人物对象——她(小格);特点——幸福、自信。 第三步,针对对象,进行多角度探究。 从审美意蕴的角度探究,可探究自然景物中蕴含的美,并 发掘其与小说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的联系。 从艺术手法的角度探究,可探究文段中使用了什么艺术手 法,有什么作用。文段中,蓑衣草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答案
①“活着”概括了老人、老牛的生存状态;②让读
者体味“活着”的滋味;③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④形象 生动,言简意丰,耐人回味。(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其他答案,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题型二 探究情节类的艺术 小说中,情节设置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塑造人物形 象服务的。它的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一篇小说能否很好 地表达主题,体现其社会价值。探究小说情节的合理性,探究 情节结构技巧,尤其是探究结尾安排的合理性,是小说阅读中 情节类探究题中的常见的题型。
(新课标)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测试卷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班一、下边的文字,达成模一1~4 。
姓名小学号的何燕老葛于赶在快企业下班前把月寄出去了。
之夜,主任看老葛一人在家,便他到自己家饮酒。
主任,他要好好向老葛学怎教育孩子。
老葛老来得女,了女儿小若能考出好成,可心肺,烟不抽酒不喝,断脊梁筋大手大脚小若,送学班。
用人的,些年,老葛了孩子活得极其不男人。
小若的高分数老葛了许多,从玉城小学到玉城高中,多少次家会,老葛都被到主席台就坐。
高考后,老葛被去演。
“老葛兄,在做父方面,我要向你学。
来,我敬你。
”主任起酒杯,老葛惊恐地站起来,主任“吱”的一声把酒喝了下去。
老葛得主任喝得很有型,很有范,很男人。
老葛也想大男人一回,像主任一“吱”的一声喝下去,可喝一半,就被住了,憋着直直地僵着,等了,老葛才喝下剩下的半杯酒。
“老葛兄,你教子有方呀,你家小若九年就达成了十二年的学,在的是名牌大学!”主任起大拇指,“ 跳三。
”“哪有?小学跳了两,初中才跳了一。
”老葛打着酒嗝性地回答。
回答主任是一回,可回答三六戚左右舍像背九九乘法口。
小若成的些年,老葛跟他也只有几句了。
从孩子一扎在婆娘的肚子里,老葛就开始忙胎教,接下来忙教忙那教,一忙就是十六年。
“老爸,老爸,你是我的大!”主任的声响了起来。
主任看了一眼,把掐了。
“老葛兄呀,不怕你笑,作家,我是失的。
我儿子,今年三本都考不上,在拒复,跑去什么高等技学校。
”主任的声又响了起来,主任看了一眼,又想掐掉。
老葛:“ 的?毛毛?接吧!”主任一接通就:“毛毛,你假如不回来复,想我理睬你。
” “老爸,气坏身子,中秋快!” 那来毛毛的声音,“收到我你寄的月了?你跟家里的有区。
”老葛了微的,看月光从天空洒下来,像色的子,扯都扯不停。
老葛怪自己,早一天小若寄月就好了。
,老葛的手机也响了起来。
老葛一看,上沟壑横的笑成了一,像地球上密密层层的:“我家小若的!喂,小若呀⋯⋯”老葛了一下,看了看主任,呵呵地,“知道了,今日中秋,我很快,你也要快!” 完,老葛埋怨,“ 孩子,真浪,千里迢迢打就了祝我中秋快!”“小若懂事,不像毛毛。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4编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课时作业32

文学类文本阅读( 时间: 30 分钟满分: 25 分)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4 题。
总有那一片蛙声古清生①在南国的时候,我的窗前有那么一块低洼的草地,春季的日子到临,它便会生长很多的小草,甚至开出一些小小的花朵,招引一些蜜蜂在那边抖着金翅嗡嗡地飞。
很多儿童子,很喜欢在那块草地上采花或许玩一些他们认为好玩的游戏。
这样的日子老是很暖和的,由于阳光、花草和儿童子们,足以把春季装点得漂亮而又和蔼,让人不由得掩卷,心驰向往。
但是在五月的节气,就会有一场场的雨水降临,雨水把草地旁的冬青树洗得很绿,那种很清冷的绿,而且注满整个的草地。
于是孩子们用纸折起小小的洁白的纸船,到达草地那片水洼子上,启航他们的小小的梦想。
②惟有月夜,那块草地是完整属于我的。
这时候夜安睡了,一轮洁白的月儿到达水洼子上,映得那水好一片白。
在白水之上,突然有不知来于哪处的小蛙,高兴地跌跌地跳跃,忧如是要把那一轮月儿从水中端量个终究,或许坐在月儿之上,让月儿浮托它走。
小蛙们仿佛孩子,待它们游戏得尽兴的时候,就一齐坐在水上唱歌。
那就是在我的生命中离不去的蛙声了。
惯于在夜里念书和写作的我,就极爱着那一扇窗,起起伏伏的蛙声,能让我的思路飘浮,进入这样一个季节深处。
③但我却没有了南国的那一扇窗子,羁旅北京的日子长长,我的窗前,纵是也有这样一块草地,一簇绿柳,在春季的阳光里,还会有一树杏花装点。
但是北国没有雨季,我看不到儿童子们折纸船的情形。
北京是要到七月或许八月才会有雨,那是槐花开放的节气了。
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芳香芳,但即是这样的雨,仍不会积上一洼水,引来天使一般的小蛙,因此即使雨后有月,她也在这芳香里找不到栖落和梳妆的地方。
④我执拗地想,如是北京的槐花雨可以积成一个洼子,这样一个清浅的洋溢着槐花芳香的水洼子,有一轮皎月把水映得银银的白,有一群天使般的小蛙,它们围着月儿唱歌,那该是多么的好啊。
我经常在雨后的北京的夜里出走,我认为我是可以找到这样一个地方的,它就在某一扇窗下,甚至那窗前也有一个痴心展卷的学子,甚至水边,还留着孩童戏水的赤足的脚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类文本阅读
(时间:30分钟满分: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沧桑黄河岸
韩振远
这一段黄河堤岸是黄河自己的选择,也是黄河自己开凿出来的。
想来应该是在洪荒时代吧,或者更早。
从高原雪山流下的河水肆虐横冲,浪涛连天,在山峦沟壑间择路而行,一路冲刷。
于是,就有了河岸。
没有河岸的河流不是河流,有了河岸的黄河水,就有了约束。
在河岸间流淌的黄河水,不论是激荡狂放,桀骜不驯,还是平静无奈,死气沉沉,都在沿着河岸规定的线路奔流。
尽管会穿越千山万壑,拐过九曲十八弯,冲撞跳跃,始终都还在河岸之间。
河的归宿永远是大海,河岸永远是河的屏障。
尽管有时河会冲冠一怒,但它到底还要选择新的河岸。
对于黄河来说,晋陕峡谷好像铜墙铁壁。
滚滚流淌的黄河水,一进入这道横亘在晋陕之间的天堑,就变得暴躁起来。
仿佛一队浩荡奔来的铁骑般,在一道道关隘前,越战越勇,却越陷越深。
在岩石与激流的对抗中,碰撞出惊心动魄的气势,又绘制出一幅幅令人心荡神驰的美景。
群山之间,便有了老牛湾、碛口、孟门、壶口、禹门口。
在人类的啧啧赞叹声中,黄河水却不得不收束起高傲的身躯,一番苦斗,涌入深邃狭窄的河道。
在一个凄风萧瑟的日子里,我和《山西文学》主编鲁顺民来到了河曲县一个叫“弥佛洞”的地方。
钻过一道石洞,深深的河谷便骤然出现在面前。
这里是真正的河岸,我们站立的地方是在河岸半壁开凿出的一条栈道,窄窄的,宽不过二尺。
朝上望,怪石狰狞,好像悬在头顶;朝下望,河水幽幽,如临深渊。
河水在脚底下流淌,两面石质的河岸高耸,对面的高原仿佛伸手可触。
再朝身后望,我和顺民都被河水感动了。
眼前坚硬的岩石上,印着一道道细密的纹理,那该是黄河水经年累月冲刷的痕迹。
看上去,那些纹理轻盈流畅,好像是随手画上去的。
细看,整个崖壁像一本叠起的书,那一道道水痕就是厚重的书页,不用打开就能看到黄河悠久的历史;又像一道道年轮,清楚地记载着黄河水流过的轨迹。
没想到河水会如此坚忍,不停地冲刷,不断地切割。
河谷在一点点加深,河岸在一点点增高。
不知过了多少年,经历过多少惊涛骇浪,终于有了这险峻奇绝的河岸。
我们敲下了一块岩石,准备带回去欣赏。
把印有黄河纹理的岩石带回去,就等于把河岸带回了家,也等于把黄河的精髓、气质带回了家。
我们那里有着完全不同的河岸。
到了与汾河交汇的地方,黄河已经跃出龙门,看上去轻松多了。
没有了逼仄狭促的山崖,河水从容随意地流淌,连神情都是那么欢快。
到了这里,河面豁然开朗,两岸高耸的山峦骤然消逝,变成了低矮怯懦的黄土塬。
面对余怒未消的河水,河岸像一群败兵般,远远退去,隔着宽阔的河滩在雾霭芦苇间窥望。
河水便像王者之师般,放慢了脚步,迈着从容的步伐傲然流过。
河滩宽二十多里,河水忽东忽西,信马由缰,似乎再也不在乎河岸。
然而,站在船上从河里驶过,会看到远处的河岸依然苍茫雄劲,表现出了该有的气势。
河水流淌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好像无拘无束,却从不能越出河岸,仿佛冥冥中有一道桎梏,不能逾越一步。
再往前走,河水好像变得闷闷不乐,不时发怒,激荡起浪涛,朝岸边迅猛冲去。
沙质的河岸轰轰地坍塌,一步步向后退去。
几年前,在河边的崖头上,我看见一位满头苍发的老者正在
出神地望着涌动的河水。
一阵闲聊后,话题扯到了河岸。
老者的脸上露出悲戚的神情。
他指着河水说,几十年前,河岸在那里,如今,后退有几百米了。
我叹然,不知道自己是叹息河水的无情,还是叹息河岸的无奈。
如今,再站在黄河岸边,脚下的堤岸已是用铁丝网住的石堤。
河水还在气势恢宏地哗哗涌动,却再也奈何不了堤岸。
再往下,流淌在平原上的黄河才真正信心十足。
两面人工修筑的河岸固然挡住了河水,在我看来,那已经是战战兢兢的河岸了。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第一自然段中说“这一段黄河堤岸是黄河自己的选择,也是黄河自己开凿出来的”,鲜明地突出了黄河历史的久远,当然也体现了人类的无能。
B.文中写“有了河岸的黄河水,就有了约束”“始终都还在河岸之间”等内容,是为了将黄河水与其他地方的水对比,从而突出黄河水的气势。
C.“弥佛洞”石洞前,河谷很深,人站在宽不过二尺的栈道上,上方怪石狰狞,脚底下河水在流淌,虽然作者有些害怕,但他和鲁顺民仍被河水感动了。
D.作者认为,岩石上印着的一道道细密的纹理是黄河水冲刷的痕迹,把岩石带回去,就等于把黄河的精髓、气质带回了家,这完全是无稽之谈。
E.作者写黄河的堤岸,先从黄河的上游写起,然后依次写到了晋陕峡谷、与汾河交汇处、平原上等地的河岸,体现了不同地方黄河河岸的不同特点。
CE [本题综合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考生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三点:一是积累相关知识,二是读懂原文,三是运用排除法。
A项,“体现了人类的无能”错,由后面的人类参与河岸的建设可以看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这里只是体现黄河的历史悠久。
B项,“与其他地方的水对比”“突出黄河水的气势”错,前者于文无据,后者理解有误,此处只是写黄河水与河岸之间的关系。
D项,“无稽之谈”错,这是作者一种含蓄的说法,体现的是作者感悟到的黄河的坚忍的精神。
]
2.文章第五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晋陕峡谷处河岸的特点?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晋陕峡谷处河岸的坚固、深邃、狭窄。
比喻的手法将河岸坚固的特点更加直观地展现了出来;拟人的手法将河岸与河流的对抗过程演绎得更加生动、形象,也突出了河岸的深邃、狭窄。
3.在倒数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插入了一段对往事的回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插入与老人偶遇交谈的片段,借今昔对比,体现了与汾河交汇处黄河岸的“后退”,凸显了河岸的沧桑变化。
点明主旨,表达了作者对现今黄河岸“坍塌”“后退”的忧思。
☆4.文末作者说:“在我看来,那已经是战战兢兢的河岸了。
”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同意。
正因为人的介入,“铁丝网住的石堤”使得原来的河岸不再单纯是河岸,它的功能需要人的帮助才能发挥。
作者用“战战兢兢”形容人工加固的河岸很切合实际,也体现了作者对现状的不认同和担忧。
(示例二)不同意。
正是因为有了人的主动介入,才使得河岸的功能和作用得到强化,否认这
种河岸,就是否认人对自然的改造。
在自然面前,人应当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