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张廷珪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唐书·张廷珪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张廷珪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新唐书·张廷珪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张廷珪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
原文:
张廷珪,河南济源人。
第进士,补白水尉。
累迁监察御史,按劾平直。
武后税天下浮屠钱,营佛祠于白司马坂,廷珪谏,后善之。
召见长生殿,赏慰良厚,因是罢役。
张易之诛,议穷治党与。
廷珪建言:“自古革命,务归人心,则以刑胜治。
今唐历不移天地复主宜以仁化荡宥且易之盛时趋附奔走半天下尽诛则已暴罚一二则法不平宜一切洗贷中宗纳之。
神龙初,诏白司马坂复营佛祠,廷珪方丰诏抵河北,道出其所,见营筑劳亟,怀不能已,上书切争,且言:“今土木复兴,不称前诏。
愿罢之,以纾穷乏。
”帝不省。
寻为中书舍人。
再迁礼部侍郎。
玄宗开元初,大旱,关中饥,诏求直言。
廷珪上疏曰:“古有多难兴国,殷忧启圣,盖事危则志锐,情苦则虑深,故能转祸为福也。
今受命伊始,华夷百姓清耳以听,刮目以视,冀有闻见,何遽孤其望哉?”再迁黄门侍郎。
监察御史蒋挺坐法,诏决杖朝堂,廷珪执奏:“御史有谜,当杀杀之,不可辱也。
”士大夫服其知体。
王琚持节巡天兵诸军,方还,复诏行塞下,议者皆谓将袭回纥,廷珪陈五不可。
又请复十道按察使,巡视州县,帝然纳之。
坐漏禁内语,出为沔州刺史。
频徙苏、宋、魏三州。
初,景龙中,宗楚客、纪处讷等封户多在河南、河北,讽朝廷诏两道蚕产所宜,虽水旱得以蚕折租。
廷珪谓:“两道倚大河,地雄奥,股肱走集,宜得其欢心,安可不恤其患而殚其力?愿依贞观、永徽故事,准令折免。
”诏可。
在官有威化。
入为少府监,封范阳县男。
以太子詹事致仕。
卒,赠工部尚书,谥贞穆。
(节选自《新唐书·张廷珪传》)
译文:
张廷珪,河南济源人。
考中进士科,补任白水尉。
几经升官后任
监察御史,按察纠举公正。
武后征收天下僧人的钱,在白司马坂营建佛寺,张廷珪上书劝谏,武后认为他说得好。
在长生殿召见他,赏赐慰勉甚厚,建佛寺之事也就因此停止。
张易之被诛杀,议论要求彻底惩治他的同党。
张廷珪进言说:“自古革命,致力于归顺人心,用刑法来达到治理。
如今唐历不变,天地恢复主人,应该用仁慈教化给以宽恕。
况且张易之最得势的时候,趋炎附势奔走之徒有天下半数之多,全部诛杀则过于残暴,只惩治一两个则执法不平,应该一律赦免。
”中宗采纳了这项建议。
神龙初年,诏令在白司马坂再次营建佛寺,张廷珪正好奉诏令到达河北,路经那里,见百姓营造劳役十分辛苦,心中不能平静,上书恳切谏诤,并说:“如今又兴起土木,和前诏不相符。
希望能停止这些做法,以解除百姓的穷困。
”皇帝不理会。
不久,任张廷珪为中书舍人。
两次升迁后任礼部侍郎。
玄宗开元初年,大旱,关中闹饥荒,皇帝诏令征求直言时政。
张廷珪上书说:“自古有多难而振兴国家,深忧而启迪圣明之事,大概是指事情危急则锐意选取,境况艰苦则深谋远虑,所以能转祸为福。
如今皇上刚刚即位,华夏及四夷百姓都洗耳恭听,刮目注视,希望有所闻,有所见,怎能这么快就辜负他们的期望呢?”张廷珪两次迁官后任黄门侍郎。
监察御史蒋挺犯了法,下诏在朝堂上行杖刑,张廷珪持章表上奏说:“御史有罪过,当杀就杀了他,但不可侮辱他。
”士大夫都佩服他懂得事体。
王琚持节巡视天兵诸军,刚回来,皇上又诏令他巡视塞下,议论者都认为将攻打回纥,张廷珪陈述五条不可行的理由。
又请求恢复十道按察使,巡视州县,皇上同意并采纳了。
张廷珪因犯泄露宫中密语而获罪,贬任沔州刺史。
接连调任苏州、宋州、魏州刺史。
当初,景龙年间,宗楚客、纪处讷等人的封户多在河南、河北,他们劝说朝廷下诏两道是适宜养蚕之地,假使水旱可用蚕抵租。
张廷珪说:“两道靠着大河,地理位置重要,是能捍卫京城的边境壁垒,应该谋取百姓的欢心,怎么可以不怜惜他们的忧患而要耗尽他们的物力呢?希望能按照贞观、永徽时的旧例,准照法令折免。
”皇帝下诏同意了。
张廷珪在外任官有威严教化。
召入任少府监,封范阳县男爵。
以太子詹事职务退休。
去世后,追赠工部尚书,谥号为贞穆。
《新唐书·张廷珪传》
2、《新唐书·裴行俭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裴行俭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
原文:
裴行俭,字守约,绛州闻喜人。
贞观中,举明经,迁吏部侍郎。
始设长名榜、铨注等法,又定州县升降、资拟高下为故事。
上元三年,吐蕃叛。
仪凤二年,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诱蕃落以动安西,与吐蕃连和,朝廷欲讨之。
行俭议曰:“吐蕃叛皛方炽,安可为西方生事?今波斯王死,其子泥涅师质京师,有如遣使立之,即路出二蕃,若权以制可不劳而功也。
”帝因诏行俭册送波斯王。
径莫贺延碛,风砾昼冥,导者迷。
行俭止营致祭,令曰:“水泉非远。
”众少安。
俄而云彻风恬,行数百步,水草丰美。
众皆惊。
至西州,诸蕃郊迎,行俭召豪杰千余人自随。
扬言:“大热,未可以进,宜驻军须秋。
”都支视知之,不设备。
行俭徐召四镇首长,伪约畋,子弟愿从者万人,乃阴勒部伍。
数日,倍道而进,去都支帐十余里,先遗其所亲问安否,外若闲暇,非讨袭者。
又使入趣召都支。
都支本与遮匐计及秋拒使者已而闻军至仓卒不知所出率子弟五百余人诣营谒遂擒之是且传契箭召诸部酋长悉来请命执送碎叶城。
帝亲劳宴,拜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
诏露元年,实厥阿史德温傅反,众数十万。
诏行俭为定展道行军大总管讨之。
大军次单于北,暮,已立营。
堑壕既周,行俭更命徒营高冈。
吏白:“士安堵,不可扰。
”不听,促徙之。
比夜,风雨暴至,前占营所,水深丈余。
众莫不骇叹。
时阿史那伏念伪称可汗,与温傅合。
行俭纵反间,说伏念,令与温傅相贰。
伏念惧,密送款,且请缚傅自效。
突厥悉平。
帝尝赐马及珍鞍,令史私驰马,马蹶鞍坏,惧而逃。
行俭招还之,不加罪。
赐都支资产皿金三千余物,橐驼马牛称是,行俭分给亲故洎麾下,数日辄尽。
行俭工草隶,名家。
通阴阳、历术,每战,豫道胜日。
(节选自《新唐书•裴行俭传》,有删改)
译文:
裴行俭字守约,绛州闻喜人。
贞观年间,考中明经,升迁做了吏
部侍郎。
他创设长名榜、铨注等法规,拟定州县官员升降、衡量资历高低的制度,被后世沿用。
上元三年(676)吐蕃叛乱。
仪凤二年(677),十个部族的可汗阿史那都支以及李遮匐,引诱各附属部落来骚扰安西,和吐蕃结为联盟,朝廷准备征讨。
行俭建议说:“吐蕃叛乱的气焰正盛,怎么能在西方添乱?现在波斯王已死,他的儿子泥涅师在京做人质,如果派使者去立他为王,就会路过二蕃,若见机行事,可以不用辛劳而获得成功。
”皇帝于是下诏让裴行俭前去册封护送波斯王。
穿越莫贺延碛沙漠时,飞沙走石,白天如同夜晚,向导迷了路。
裴行俭命令宿营举行祭祀,传出号令说:“泉水不远。
”将士们才稍微安心。
很快就云散风静,向前走了几百步,水泉丰沛草木繁茂。
大家都感到惊异。
到了西州,诸蕃部落到效外迎接,裴行俭召集豪杰千余人跟随自己。
他故意高声说:“天太热,不可以前进,应该在此驻军等到秋天。
”阿史那都支侦察知道了这一情况,于是不加防备。
装行俭从容召集四镇的酋长,假装相约打猎,愿意跟从他的四镇子弟有万人,于是他暗中统率军队出发。
几天后,日夜兼程前进,当距离阿史那都支军帐还有十余里时,他先派遣都支的亲信前去问安,表面上像非常随便,不是征讨袭击的人。
紧接着又派人急忙去召见都支。
都支本来与遮匐计议,等到秋天再抵御使者,忽然听说军队已到,仓卒间不知所措,只得率领子弟五百余人到行俭的军营谒见,于是被擒获。
这天,行俭又传出作为符契的弓箭,召各部落酋长都来听命,然后将他们逮捕押送碎叶城。
皇帝亲自设宴慰劳,并授予裴行俭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
诏露元年,突厥阿史德温傅反叛,部众有数十万人。
朝廷下诏任命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前往征讨。
大军暂时驻扎在单于的北边,傍晚,已经扎好了营帐,战壕已全部挖好,裴行俭改变命令迁移到高冈上扎营。
军吏说:“将士们已经安顿下来了,不能扰乱他们。
”裴行俭不听从,催促他们迁移营地。
到了夜晚,狂风暴雨突然来了,原来扎营的地方,积水一丈多深。
众人没有不惊叹的。
当时阿史那伏念伪称可汗,与阿史德温傅会合。
裴行俭使用了反间计,劝说伏念,使他与温傅互相猜忌。
伏念害怕,暗中向行俭表达了甘愿服罪之意,并且请求将温傅绑来以表忠诚。
突厥全被平定。
皇帝曾赏赐给他骏马和珍贵的马鞍,令史私自骑马奔驰,马跌跤摔坏了马鞍,吓得逃跑了。
裴行俭叫他回来,没有追究他。
高宗赏赐给他从阿史那都支那儿缴获的财物金银器皿三千多件,相同数量的骆驼马牛,裴行俭分送给亲戚朋友直到部下,几天时间就送光了。
裴行俭擅长草书隶书,是位书法名家。
他通晓天文、历法,每次打仗,都能预知有利的时日。
《新唐书·裴行俭传》
3、《新唐书·武元衡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武元衡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
原文:
武元衡,字伯苍。
曾祖载德,则天皇后之族弟。
元衡举进士,累为华原令。
畿辅镇军督将,皆骄横挠政,元衡称疾去。
德宗钦其才,召拜比部员外郎,岁内三迁至右司郎中,以详整任职。
擢为御史中丞。
尝对延英①,帝目送之,曰:“是真宰相器!”
顺宗立,王叔文使人诱以为党,拒不纳。
监察御史刘禹锡求为判官,元衡不与,叔文滋不悦。
会册皇太子,元衡赞相,太子识之。
及即位,是为宪宗。
元和二年,拜门下侍郎、同手书门下平章事,兼判户部事。
帝素知元衡坚正有守,故眷礼信任异它相。
浙西李锜求入觐,既又称疾,欲赊其期。
帝问宰相郑絪,锜请听之,元衡曰:“不可,锜自请入朝,诏既许之,而复不至,是可否在锜。
陛下新即位,天下属耳目,若奸臣得遂其私,则威令去矣。
”帝然之,遽追锜。
而锜计穷,果反。
是时,蜀新定,高崇文为节度,不知吏治,帝难其代。
诏元衡为剑南西川节度使,繇萧县伯封临淮郡公,帝御安福门慰遣之。
崇文去成都,尽以金帛、帟幕、伎乐、工巧行,蜀几为空。
元衡至,绥靖约束,俭己宽民,比三年,上下完实,蛮夷怀归。
雅性庄重,虽淡于接物,而开府极一时选。
八年,召还秉政。
李吉甫、李绛数争事帝前,不叶②,元衡独持正无所违附,帝称其长者。
吉甫卒,淮、蔡用兵,帝悉以机政委之。
王承宗上疏请赦吴元济,使人白中书,悖慢不恭,元衡叱去。
承宗怨,数上章诬诋。
未几入朝,出靖安里第,夜漏未尽,贼射元衡中肩,复
击其左股,徒御格斗不胜,皆骇走,遂害元衡。
逻司传噪盗杀宰相,连十余里,达朝堂,百官恂惧,未知主名。
少顷马逸还第中外乃审知有司以闻帝震惊罢朝坐延英见宰相哀恸为再不食赠司徒谥曰忠愍。
(选自《新唐书•武元衡传》)
[注]①延英:唐代长安宫殿名,在延英门内。
②叶(__é):和洽,相合。
译文:
武元衡,字伯苍。
他的曾祖父武载德,是武则天皇后的隔堂弟弟。
武元衡中进士后,逐步升任为华原县令。
当时京城附近地区的镇军将军,多恃功骄横,侵害吏民,武元衡管理不了称病离职。
德宗钦佩他的才干,征召为比部(刑部四司之一)员外郎,一年内三次升迁到右司郎中,处世周详完善,很称职。
被提拔为御史中丞。
曾经被召对延英殿,皇帝在目送他离开时曾夸赞说“这人真是有宰相的才能啊!”
顺宗登基后,王叔文派人诱使武元衡结为同党,但武元衡拒不接受。
监察御史刘禹锡请求武元衡给自己做判官,武元衡没有答应,王叔文更加不高兴。
恰逢册立皇太子,武元衡辅佐他,因此太子了解他。
等到太子即位,即为宪宗。
元和二年,拜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判户部事。
宪宗皇帝一直知道武元衡坚持正义,胸怀操守,所以对他礼遇有加,特别信任,与其他宰相不同。
浙西李锜请求朝见皇帝,随后又推称有病,想要拖延朝见的日期。
皇帝问宰相郑絪,郑絪请求批准李锜的要求,武元衡说:“不行,李锜自己请求朝见,皇帝已经下诏书同意召见他了,可他却又不来,这样一来好像朝见不朝见都由李锜说了算。
陛下刚即位,天下人都耸着耳朵,睁亮眼睛注意您,若有奸臣能为所欲为,那么皇上的威严与诏令就全都没了。
”宪宗认为他讲的话是正确的,就下诏书敦促李錡入朝。
李錡的诡计败露后,果真公开反叛。
这个时候,蜀地刚刚平定,高崇文为节度使,不懂吏治,皇帝难以找到替代他的人。
就下诏命武元衡为剑南西川节度使,皇帝亲自到安福门慰问他,为他送行。
高崇文离开成都时,几乎把金帛、帟幕、伎乐、工巧都带走了,蜀地几乎被洗劫一空。
武元衡到了之后,安抚平定,严肃政纪,自身节俭,宽厚待民。
三年后上下
和谐,百姓富裕,蛮夷之人思归朝廷。
武元衡品性沉着稳重,虽然不喜欢交际,但府署选置的僚属都是当时的才俊。
元和八年,武元衡被召回京城操持政务。
李吉甫、李绛在皇帝面前为一些事情争执不休,不和谐,只有武元衡正道直行,不违附任何一方。
皇帝称赞他是个有德行的人。
李吉甫死后,淮蔡战争,皇帝把国家枢机政务都交给武元衡办理。
王承宗上疏朝廷,请求赦免吴元济(不予讨伐),派人告知中书令,态度傲慢不恭敬,武衡呵斥来人,赶走了他。
王承宗怨恨他,多次上奏章诬陷诋毁武元衡。
不久武元衡上朝,刚出靖安里的府第,夜还未尽,遇到歹徒射中他的肩膀,又砍他的左腿,驾驭马车的随从与歹徒格斗,打不过,都惊慌的逃跑了,于是歹徒杀害了武元衡。
官府巡逻的人(发现后)大声喊“盗贼杀了宰相”,连续十余里,一直传到朝堂上。
上朝的百官惶恐不安,也不知道哪个宰相遇害。
不久,他的马跑回府第后,朝廷内外才知道是武元衡。
相关官员上报给皇帝,皇帝感到震惊,不上朝。
在延英殿里召见宰相,十分悲痛,曾有两顿饭没有吃下去。
后来追封武元衡为司徒,赐他谥号“忠愍”。
《新唐书·武元衡传》
4、《新唐书·岑文本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岑文本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
原文:
岑文本,字景仁,邓州棘阳人。
祖善方,后梁吏部尚书。
父之象,仕隋为邯郸令,坐为人讼,不得申。
文本年十四,诣司隶理冤,辨对哀畅无所诎。
合台嗟赏,遂得直。
性沈敏,有姿仪,善文辞,多所贯综。
贞观元年,除秘书郎,兼直中书省。
太宗既藉田,又元日朝群臣,文本奏《藉田》、《三元颂》二篇,文致华赡。
李靖复荐于帝,擢中书舍人。
时颜师古为侍郎,自武德以来,诏诰或大事皆所草定。
及得文本,号善职,而敏速过之。
乃授文本侍郎,专典机要,封江陵县子。
逾年为令,从伐辽东,事一委倚,至粮漕最目、甲兵凡要、料配差序,筹不废手,由是神用顿耗,容止不常。
帝忧曰:“文本今与我
同行,恐不与同返矣!”至幽州暴病,帝临视流涕。
卒,年五十一。
赠侍中、广州都督,谥曰宪,陪葬昭陵。
始,文本贵,居处卑,室无茵褥帏帟。
事母以孝显,抚弟侄笃恩义。
生平故人,虽羁贱必钧礼。
帝每称其忠谨:“吾亲之信之”。
晋王为皇太子,大臣多兼宫官,帝欲文本兼摄,辞曰:“臣守一职,犹惧其盈,不愿希恩东宫,请一以事陛下。
”帝乃止。
始为中书令,有忧色,母问之,答曰:“非勋非旧,责重位高,所以忧也。
”有来庆者,辄曰:“今日受吊不受贺。
”或劝其营产业,文本叹曰:“吾汉南一布衣,徒步入关,所望不过秘书郎、县令耳。
今无汗马劳,以文墨位宰相,奉稍已重,尚何殖产业邪?”既任职久,赉锡丰饶,皆令弟文昭主之。
文昭任校书郎,多交轻薄,帝不悦,谓文本曰:“卿弟多过,恐累卿,朕将出之。
”文本曰臣少孤母所钟念者弟也不欲离左右今若外出母必忧无此弟是无老母也泣下呜咽。
帝愍其意,召文昭让敕,卒无过。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五》,有删减)
译文:
岑文本,字景仁,邓州棘阳人。
祖父岑善方,在后梁任吏部尚书。
父亲岑之象,在隋做官,任邯郸令,因事被人告了一状,无法申冤。
岑文本当时十四岁,到司隶官处替父亲申理冤屈,辩论和对答的言辞悲伤流利而又无可辩驳,整个官署的人都感叹赞赏他,他父亲的冤屈也得以洗雪。
岑文本性情沉稳聪敏,仪表美好,擅长写文章,见多识广且融会贯通。
贞观元年,岑文本被授官为秘书郎,同时在中书省任职。
太宗在举行完藉田礼之后,又在元日召见群臣,岑文本奏上《藉田》、《三元颂》两篇,辞藻华丽情致丰富。
李靖又向太宗推荐他,于是太宗任命他为中书舍人。
当时颜师古担任侍郎,自从武德年以来,诏书文诰或大事决议都由颜师古起草制定。
等到岑文本任职后,大家都评说他称职,而且反应敏捷超过了颜师古。
于是任命岑文本为中书侍郎,专门掌管朝中的机密文件。
封江陵县子。
过了一年岑文本任中书令,跟随太宗征伐辽东,太宗把事情全部
交付给他,粮食运输的目次、兵器甲胄的总目、物资配给的次序等事都要办理,文本筹算不离手,因而心力交瘁,形貌举止不同于平常。
皇上担忧地说:“岑文本如今和我一同出征,恐怕不能和我一同返回了!”文本到幽州突然发病,皇上亲自去看望,流下了眼泪。
不久病死,终年五十一岁。
追赠他为侍中、广州都督,谥号宪,陪葬昭陵。
当初,岑文本地位尊贵的时候,住所低矮简陋,室内连褥垫、帐幔之类的装饰也没有。
他侍奉母亲以孝著称,抚养弟侄很有恩义。
平生的故人,即使是漂泊贫贱也一定以礼平等相待。
皇上常常称赞他忠诚谨慎,并说:“我喜欢和信任他”。
晋王为皇太子,大臣多兼任太子的属官,太宗想让文本也兼任太子的属官。
文本推辞说:“我只担任这一个官职,还担心不能胜任,不想希求太子的恩泽,请您允许我一心侍奉您。
”太宗于是放弃了让文本兼任太子属官的想法。
刚被授予中书令的时候,面带忧色,他的母亲问他原因,文本回答说:“我既非元勋又非先王旧臣,责任重、官职高,因此忧惧。
”亲戚朋友有来庆贺的,文本说:“现在只接受哀悼,不接受庆贺。
”又有人劝他置办产业,文本叹息说:“我本是汉南的一个平民百姓,空手进京,当初的愿望,不过做个秘书郎、县令而已。
如今没有什么功劳,仅仅凭着写文章官至宰相,俸禄已经日渐丰厚,为什么还要再置产业呢?”任职久了之后,皇帝给他的赏赐越来越多,他都让他的弟弟岑文昭管理。
文昭当时任秘书郎,结交了一些品行不端的人,唐太宗听说了很不高兴,对文本说:“你的弟弟有很多过错,恐怕会连累你,我要把他调离京城。
”岑文本回答说:“臣幼年丧父,老母亲最疼爱的就是弟弟,不想让他离开身边。
如果让他离开京城,母亲必定忧愁,倘若没有这个弟弟,也就没有老母亲了。
”他边说边流泪哭泣。
太宗同情他的爱母之心,只召见岑文昭严厉训诫,没有把他调出京城。
岑文昭最终再无过失。
《旧唐书·岑文本传》《新唐书·岑文本传》
5、《新唐书·白敏中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白敏中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
原文:
白敏中,字用晦,少孤,承学诸兄。
武宗雅闻居易(白居易)名,欲召用之。
是时,居易足病废,宰相李德裕言其衰苶不任事,即荐敏中文词类其兄而有器识。
即日知制诰,召入翰林为学士。
宣宗立,德裕贬,敏中抵之甚力,议者訾恶。
德裕著书亦言“惟以怨报德为不可测”,盖斥敏中云。
历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太原郡公。
自员外,凡五年,十三迁。
崔铉辅政,欲专任,患敏中居右。
会党项数寇边,铉言宜得大臣镇抚,天子响其言,故敏中以平章事、制置使。
初,帝爱万寿公主,欲下嫁士人。
时郑颢擢进士第,有阀阅,敏中以充选。
颢与卢氏婚,将授室而罢,衔之。
敏中自以居外,畏颢谗,自诉于帝。
帝曰:“朕知久矣。
若用颢言,庸相任耶?”顾左右取书一函,发视,悉颢所上,敏中乃安。
及行,帝御安福楼以饯,颁玺书谕尉,赐通天带,卫以神策兵,开府辟士,礼如裴度讨淮西时。
次宁州,诸将已破羌贼,敏中即说谕其众,皆愿弃兵为业。
乃自南山并河按屯保,回绕千里。
又规萧关通灵威路,使为耕战具。
逾年,检校司徒,徙剑南西川,增骡军,完创关壁。
治蜀五年,有劳,加兼太子太师,徙荆南。
懿宗立,召拜司徒、门下侍郎,还平章事。
数月足病不任谒,固求避位,不许,中使者劳问,俾对别殿,毋拜。
右补阙王谱奏言敏中病四月陛下坐朝与他宰相语不三刻安暇论天下事愿听其请无使有持宠旷贵之讥书闻,帝怒,斥谱阳翟令。
未几,加敏中中书令。
咸通二年,南蛮扰边,召敏中入议,许挟扶升殿。
固求免,乃出为凤翔节度使。
三奏愿归守坟墓,除东都留守,不敢拜,许以太傅致仕。
诏书未至,卒,册赠太尉。
博士曹邺责其病不坚退,且逐谏臣,举怙威肆行,谥曰丑。
【注】①苶(nié):精神不振。
②阀阅:指功勋世家。
译文:
白敏中,字用晦,幼年丧父,跟从同宗的族各位兄长学习。
武宗素闻白居易之名,想要征召任用他。
当时,白居易因足病而去官在家,宰相李德裕说他衰弱疲惫不堪任职,即推荐白敏中文词如同他的兄长而且有度量见识。
当天任他为知制诰,召白敏中入翰林为学士。
?宣宗
即位,李德裕被贬,白敏中极力诋毁他,为议论者厌恶。
李德裕著书也说“惟有以怨报德不可推测”,这大概是斥责白敏中的话。
白敏中历任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太原郡公。
从员外开始,先后五年,十三次迁官。
崔铉辅佐政事,想独断专行,担心白敏中身居要职。
正值党项多次入侵边疆,崔铉说应该有大臣镇抚,天子同意他的话,因此让白敏中担任平章事、制置使。
起初皇帝怜爱万寿公主,想下嫁给士人。
当时郑颢考中进士科,有世家门第(的背景),白敏中以(他)充选。
郑颢与卢氏定婚,将要完婚而停止,(故)对白敏中怀恨在心。
白敏中因为自己居官在外,害怕郑颢谗毁,便主动向皇帝诉说。
皇帝说:“朕早知道了。
如果朕听信了郑颢所说的,还任用你吗?”(皇帝)环视左右,取出一盒书信,打开来看,都是郑颢上报的奏书,白敏中才心安。
等到出行,皇帝亲临安福楼饯别,颁布玺书告慰,赐通天带,让神策兵护卫,授予他成立府署、选置僚属的权力,礼遇如同裴度讨伐淮西时。
驻扎宁州时,诸将已攻破羌贼,白敏中即劝说民众,都愿意弃甲为业。
于是从南山依傍黄河安置屯堡,回绕千里。
又谋划萧关通往灵、威的道路,让他们打造耕战的器具。
一年后,白敏中任检校司徒,升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增加骡子军,修缮关墙。
在蜀治理五年,有功劳,加授兼太子太师,移任荆南节度使。
懿宗即位,征召白敏中授任司徒、门下侍郎,再任平章事。
(白敏中)好几个月因脚病不能履职拜见,坚决请求离职,不被准许,宫中派出的使者去慰问,让他在偏殿(正殿以外的殿)答对,不用跪拜。
右补阙王谱上奏说:“白敏中患病四月,陛下坐朝,与其他宰相谈话不过三刻钟,哪有闲暇讨论天下事?希望听从白敏中的请求,不要使他受到依仗宠遇官居高位而才能不胜任的非议。
”奏章进上,皇帝恼怒,贬王谱为阳翟令。
不久,加授白敏中为中书令。
咸通二年,南蛮侵扰边疆,召白敏中入朝商议,皇帝允许搀扶他上殿。
白敏中坚决请求免职,于是出任凤翔节度使。
三次上奏希望归还家乡守护坟墓,授任东都留守,他不敢接受,允许以太傅退休。
诏书未到,白敏中去世,册命追赠太尉。
博土曹邺谴责他有病不坚决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