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
(完整版)《学记》全文及翻译汇总

《学记》全文及翻译大约写于公元前的战国末年,是"礼记"一书49篇中的一篇,作者不详,郭沫若认为像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它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也是最完善的极为重要的文献,值得认真研究.它从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学校制度,学校管理等各方面都作了系统论述。
虽然时隔2000多年,但是对今天的教育仍富有现实意义。
【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寻找有贤之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完整版)《学记》原文及翻译

《学记》今译内容选自:刘震.《学记》释义.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另可参见:傅任敢.“学记”译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iao)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今译:执政者能够对国家大事深谋远虑,及时发布政令,能够礼贤下士选贤任能,这样可能博得一些小的声誉,但还不能耸动群众的听闻,动员起群众。
执政者能够尊敬贤能的人,怀柔远方的人和被疏远的人,他就可能耸动群众的听闻,动员起群众,但还谈不上教化人民。
执政者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起良风美俗,看来只有通过兴教育办学校才能达到目的。
(页6)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yue)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今译: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完美的玉器。
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道理,不能走上天理伦常的康庄大道。
所以,从古以来的帝王,要建立国家,统治人民,就必须首先抓紧教育。
《尚书·兑命》篇说:“统治者应当始终不忘重视教育”,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敩(xiao)学半。
其此之谓乎。
(页11-12)今译:即使有了美好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无从知道它的美味。
即使有了极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无从知道它的奥妙。
所以说,只有通过学习实践,才能发现自已有欠缺;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才会感到疑难困惑。
知道自已有欠缺,才能回头要求自己,努力学习;感到疑难困惑,才能自强不息,用心钻研,不敢怠惰。
所以我们说,教与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尚书·兑命》说:“教相学科占一半”,就是这个意思。
(页16)(注:“教学相长”的本意如上所述。
但现在也有关于“教学相长”的所谓“引申义,即:“教学相长”是指教师的教育和学生的学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学记》原文全文及翻译解读

《学记》原文全文及翻译解读《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一般认为是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乐正克。
其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
第一章:化民成俗【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iǎo)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者在发布法律命令的时候,如果能够认真研究思考,发布实施,同时,广求品德高尚有悲悯忧思的人来辅佐自己,那么,是可以产生一定影响的;但是,不足以能够来激发全体民众的向善愿望。
执政者如果能够亲近贤德的君子,关爱贫贱出身的寒士,那么,就足够来激发起全体民众向善愿望的;但是,不足以来教育好全体民众。
执政者如果想让全体民众都能接受教育并且形成为社会风尚,那么,那就一定只有走兴办学校施行全民教育这条路了。
第二章:教育优先【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即使质地很好),但是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人们(即使本性善良),但是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制定法律制度,统治百姓,无一不是把教育当作首要的大事。
《尚书·兑命篇》说:“君王们一定要自始至终坚持一贯的重视办好学校。
”就是这个意思吧!第三章1:学知不足【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去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道之美;(同样,)即使有了崇高的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能知道它的作用。
学记(原文+翻译)

沙月【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xiao)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解释】发,发布。
虑,谋划。
宪,法令。
謏,xiǎo,小。
动,触动,感动。
就,接近,亲近。
贤,贤士。
体,体恤。
化,教化。
君子,古代的统治及管理者。
成俗,形成良好的习俗。
【译文】执政者在发布法律命令的时候,如果能够认真研究思考,发布实施,同时,广求品德高尚有悲悯忧思的人来辅佐自己,那么,是可以产生一定影响的;但是,不足以能够来激发全体民众的向善愿望。
执政者如果能够亲近贤德的君子,关爱贫贱出身的寒士,那么,就足够来激发起全体民众向善愿望的;但是,不足以来教育好全体民众。
执政者如果想让全体民众都能接受教育并且形成为社会风尚,那么,那就一定只有走兴办学校施行全民教育这条路了。
《学记》第二章:教育优先【原文、解释、译文、解读】沙月【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解释】琢:治玉。
建国,建立国家,制订法律制度。
君民,君长其民。
统治百姓。
念,思想观念,观点。
兑,读yuè,通“悦”。
《兑命》是《尚书》中的一篇,传说是殷高宗相傅说所作,共三篇,今失传。
终始,始终,一直。
典,经常。
【译文】玉石(即使质地很好),但是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人们(即使本性善良),但是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制定法律制度,统治百姓,无一不是把教育当作首要的大事。
《尚书·兑命篇》说:“君王们一定要自始至终坚持一贯的重视办好学校。
”就是这个意思吧《学记》第三章1:学知不足【原文、解释、译文、解读】沙月【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解释】旨,美好的味道。
至,最高。
善,美好。
学,学习。
困:贫乏;自己因为不懂道理而办事有困惑。
《学记》全文及翻译

《学记》全文及翻译《学记》,就是中国古代也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与教学问题的论著。
它就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全文共20节,1229个字,其篇幅短小精悍,内容相当丰富、精辟、深刻,就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概括与总结。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与教学的制度、原则与方法,教师的地位与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学记简介:《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与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与良好的生活习惯。
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瞧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瞧到自己知识与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
瞧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瞧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
《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重视因材施教。
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
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她们向善的方面发展。
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
《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
提出尊师的思想。
历史地位:《学记》就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宝贵资料。
书中在总结先秦儒家教学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教学原理,教学原则与方法,以及尊师重道的思想,对中国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就是中国也就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
《学记》就是以《大学》为其政治基础,以《中庸》为其哲学基础的。
《学记》原文及解释

学记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荅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学记》大约写于公元前的战国末年,是"礼记"一书49篇中的一篇,作者不详,郭沫若认为像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它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也是最完善的极为重要的文献,值得认真研究.它从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学校制度,学校管理等各方面都作了系统论述。
《学记》原文及注释、解读

《学记》原文及注释、解读《学记》大约写于公元前的战国末年,是"礼记”一书49篇中的一篇,作者不详,郭沫若认为像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最完善的极为重要的教育理论专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它从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教学制度,教学管理等各方面,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教育教学中的许多问题,体大思精,要言不烦。
对比今日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弊端,《学记》中的很多内容都值得学习借鉴,虽然时隔两千多年,用今天的教育理念来解读,仍然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值得认真研究。
【学记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自焉游焉。
夫然后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学记》原文全文及翻译解读

《学记》原文全文及翻译解读【原创版】目录1.《学记》原文及翻译概述2.《学记》中的教育理念3.《学记》中的教学方法4.《学记》中的师生关系5.《学记》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正文《学记》原文全文及翻译概述《学记》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学记》中的教育理念在《学记》中,作者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和学习是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
文章中还强调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从而化民易俗,达到国家治理的目的。
此外,作者还提倡教育要有序进行,要按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进行分阶段教育。
《学记》中的教学方法《学记》中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例如,作者强调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认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和潜能,才能选择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
此外,文章还提倡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独立思考。
同时,《学记》中还论述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学记》中的师生关系《学记》中描述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强调师生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
文章中还提倡教师要关爱学生,关注他们的成长和进步,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同时,《学记》中还强调了学生要尊师重道,勤奋学习,以达到更高的学术成就。
《学记》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学记》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它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教育,把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
其次,我们要借鉴《学记》中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最后,《学记》中的师生关系也值得我们借鉴,要努力营造和谐、互敬互爱的教育环境。
总之,《学记》作为古代中国的一部教育经典,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学记

[注释]①呻其占毕:朗读课文。呻,朗读;占,同觇(chan),注视;毕,竹简,古代的书是刻在竹简上的。②及:急迫。③数:读朔,次数频繁。④悖:违背。佛,拂逆。⑤隐:痛恶。疾:怨恨。刑:成功。
[原文]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①;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译文]今天的教师,单靠朗诵课文,大量灌输,一味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致使他们不能安下心来求学。教人不能因材施教,不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的方法违背了教学的原则,提出的要求不合学生的实际。这样,学生就会痛恶他的学业,并怨恨他的老师,苦于学业的艰难,而不懂得它的好处。虽然学习结业,他所学的东西必然忘得快,教学的目的也就达不到,其原因就在这里啊!
[注释]①臧:完善。
[原文]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①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②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译文]君子要根据学生学习时感到难易不同,从而看出学生的资才的好坏,然后能做到分别情况,对学生多方面的启发诱导。能够多方面启发诱导,才能当好教师。能当好教师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才能当人君。所以说,当教师的,就是教统治权术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所以选择教师不可不慎重。古书上说:"古代君王以选择教师为首要任务"。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学记》原文及注释、解读

《学记》原文及注释、解读【译文对照】:发虑宪,求善良,——深谋远虑(思虑规律),物色好人(求贤纳士),足以謏(sǒu,小有声音)闻,不足以动众。
——可以赢得一些好名声,但还不能够鼓动民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与己疏远的人,就可以鼓动民众,但还不能够感化,教化民众。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如果要想感化和教化民众,养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就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解读:古时的统治者开始发出谋虑计划和颁布法令政策的时候,能够先时广泛地征求德行高尚人士的体检,来辅助自己,这仅是个人的善行,只能做到小有声誉而已,还不足以耸动群众的听闻。
如果能”卑躬屈己”礼贤下士,亲近疏远的人,这虽然能够耸动群众听闻,但还是不足以感动群众,”教化”人民。
如果天子诸侯士大夫要以自己的”佳言善行”感化民众,使之成为一种美好的风俗习惯,就非要重视学校教育不可了。
】【译文对照】: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玉质虽美,不经雕琢,不能成精美玉器;人有天赋但不学习,就不能明白至道。
“道”——”贵贱”“长幼”“尊卑”;”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中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所以古代君王建设国家,统治人民,都把教育作为首要任务。
《兑(yuè说)命》曰:——《尚书》(《礼记集说》今亡)”兑命篇”说:“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人君应当始终念念不忘以教育为本”,(典——本,主),就是这个意思!【解读:玉质虽美,不经雕琢,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
人有天赋,但不经学习,就不能明白至道。
所以古代帝王治理国家统治人民,没有不把设立学校使人人都能入学受教,当作首要任务。
“尚书”中的“兑命篇”说:”人君应当始终念念不忘以教育为本。
”】【译文对照】: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学记》原文及解释

学记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荅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学记》大约写于公元前的战国末年,是"礼记"一书49篇中的一篇,作者不详,郭沫若认为像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它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也是最完善的极为重要的文献,值得认真研究.它从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学校制度,学校管理等各方面都作了系统论述。
学记(原文+翻译)

沙月【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xiao)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解释】发,发布。
虑,谋划。
宪,法令。
謏,xiǎo,小。
动,触动,感动。
就,接近,亲近。
贤,贤士。
体,体恤。
化,教化。
君子,古代的统治及管理者。
成俗,形成良好的习俗。
【译文】执政者在发布法律命令的时候,如果能够认真研究思考,发布实施,同时,广求品德高尚有悲悯忧思的人来辅佐自己,那么,是可以产生一定影响的;但是,不足以能够来激发全体民众的向善愿望。
执政者如果能够亲近贤德的君子,关爱贫贱出身的寒士,那么,就足够来激发起全体民众向善愿望的;但是,不足以来教育好全体民众。
执政者如果想让全体民众都能接受教育并且形成为社会风尚,那么,那就一定只有走兴办学校施行全民教育这条路了。
《学记》第二章:教育优先【原文、解释、译文、解读】沙月【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解释】琢:治玉。
建国,建立国家,制订法律制度。
君民,君长其民。
统治百姓。
念,思想观念,观点。
兑,读yuè,通“悦”。
《兑命》是《尚书》中的一篇,传说是殷高宗相傅说所作,共三篇,今失传。
终始,始终,一直。
典,经常。
【译文】玉石(即使质地很好),但是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人们(即使本性善良),但是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制定法律制度,统治百姓,无一不是把教育当作首要的大事。
《尚书·兑命篇》说:“君王们一定要自始至终坚持一贯的重视办好学校。
”就是这个意思吧《学记》第三章1:学知不足【原文、解释、译文、解读】沙月【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解释】旨,美好的味道。
至,最高。
善,美好。
学,学习。
困:贫乏;自己因为不懂道理而办事有困惑。
《学记》原文及解释

学记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荅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学记》大约写于公元前的战国末年,是"礼记"一书49篇中的一篇,作者不详,郭沫若认为像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它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也是最完善的极为重要的文献,值得认真研究.它从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学校制度,学校管理等各方面都作了系统论述。
《学记》全文及翻译

《学记》1【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2【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 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查学生的成就一次。
第一年考查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和志趣;第三年考查学生的专业思想是不是巩固,同学之间能不能相亲相助;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学生对于教师是否敬爱;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问的本领与识别朋友的能力;合格的就叫作“小成”。
《学记》原文全文及翻译解读

《学记》原文全文及翻译解读《学记》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教以人伦。
后世记诵之学兴焉,其师之也,以父道事之;其友之也,以兄道事之;其视犹父兄与?故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弗向师长之不尊也?弗身就师问之不恭也?弗道有终始、顺臾以告知者不祥也?过言不再,至事无易。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若毒之乎?若反为疾鸣高,向若而啸矜矜然自卖其明而不益师知道哉?师不知所以为教,弟子不知所以为学。
俚语曰:“人有恶苏辛于者,以其能染猩猩也。
”彼其所染非良之有素也。
今教师者,不贵其师以道、不念其养以经、而惟知责之于问。
嗟乎!是安知“帅在此”之意哉?《学记》翻译解读:如果发自内心地思考政治法则,又请求品行优良的人辅佐自己,虽然可以获得某些方面的声名,但还不足以打动群众。
如果接近贤能的人体察疏远之士,虽然能够打动群众,但还不足以教化人民。
君子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形成良好的风俗,必须从学习开始!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成为器具,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
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都把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
《尚书·兑命》说:“要始终把学习放在首要位置。
”大概就是指这个意思吧!即使有美味的佳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知道自己不足之处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学记》全文及翻译

《学记》全文及翻译《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全文共20节,1229个字,其篇幅短小精悍,内容相当丰富、精辟、深刻,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学记简介:《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
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
《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重视因材施教。
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
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
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
《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
提出尊师的思想。
历史地位:《学记》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宝贵资料。
书中在总结先秦儒家教学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教学原理,教学原则与方法,以及尊师重道的思想,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
《学记》是以《大学》为其政治基础,以《中庸》为其哲学基础的。
《学记》全文虽然只有1230个字,但却对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经验做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教育史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认真地研究、借鉴。
《学记》全文及翻译

《学记》全文及翻译《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全文共 20 节, 1229 个字,其篇幅短小精悍,内容相当丰富、精辟、深刻,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学记简介:《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
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
《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重视因材施教。
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
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
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
《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
提出尊师的思想。
历史地位:《学记》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宝贵资料。
书中在总结先秦儒家教学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教学原理,教学原则与方法,以及尊师重道的思想,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
《学记》是以《大学》为其政治基础,以《中庸》为其哲学基础的。
《学记》全文虽然只有1230 个字,但却对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经验做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教育史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认真地研究、借鉴。
《学记》全文及翻译

《学记》全文及翻译2010年10月05日星期二18:06【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查学生的成就一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记》翻译1.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iǎo)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yu è“说”)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xiào)学(xué)半。
其此之谓乎。
【译】启发思虑而求合乎法则,招求善良的人,(这两件事)能取得小名声,但还不能感动众人。
亲近贤良的人,关怀疏远的人,能感动众人,但还不能教化整个的人民。
君子如果想要教化人民移风易俗,那一定要从学习上入手!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器具;人不学习,就不懂得道理。
因此古代的帝王建设国家和统治人民,都是把教育和学习放在首位。
《兑命》说:“应该想到有始有终地经常学习。
”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虽然有鱼肉等美好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
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就不明白它的美妙。
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
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兑命》说:“(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2.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g),术(suì)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
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è“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蚁”)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
【译】古代设学施教,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
学校里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
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的情况,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在广博的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
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推论事理,并有坚强的信念,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做“大成”。
唯有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
古书上说:“(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不倦地学习)”。
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3.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yì)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qiè),孙其业也;夏(夏jiǎ圆和楚方,一种教杖)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dì)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 è同后文“陵”,超越)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
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
《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
”其此之谓乎。
【译】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就让负责的人穿戴礼服,让他用蘋藻一类菜蔬来祭祀先圣先哲,向学生表示对于道术的尊重。
学习并歌唱《诗经〃小雅》中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反映君臣宴乐和相互慰劳的诗歌,使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就以作官各自勉励。
入学时要击鼓召集学生,并打开箱箧,(拿出书籍做功课,)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严肃地对待学业。
用夏、楚两种木条做的鞭棒(是老师用来打罚不上进的学生的,使他们有所畏惧,),以维持整齐严肃的秩序。
夏天还没有禘祭以前,天子就不到学校去视察考查,使学生能够优游宽缓地去用心学习。
老师要时常静观默察,不必多说话,使学生在内心自觉地受到启发。
年长的学生请教教师,年少的学生要注意听,而不要插问,因为学习应循序渐进,不能越级。
这七点,是施教顺序的大纲。
古书上说:“凡学习,学做官就先要学习办事,要做学问的就先要坚定志向。
”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大学的教育,依照时序进行,(如春秋教学礼乐,冬夏教学诗、书等)而且一定要教正规的课业;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
不学调琴的基本动作,就不能把琴弹好;不学广博的比喻,就不能很好地体悟诗意;不学冕服皮弁等各种服饰制度,就不能很好地行礼;不引起对于六艺的兴趣,也就不能乐意地学习,所以君子对于学习,是心里常怀抱学业,修习而不废弃学业,作事倦息时也在学习,闲暇游乐时亦在学习。
这样,也就能巩固他的学业而且亲近师长,喜欢他的朋友而且信守道义。
因此即使离开了老师和同学,亦不会违背道义。
《兑命》说:“敬重道义,恭顺学业,努力专心,精进不已,那末他修习的学业也就成功了。
”大概也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4.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
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译】现在的教师,只是看着那本书上的文字吟诵(自己并不深通里面的精义),而大量灌输,不推究义理根本,求躁进而不顾及学生能否接受,教学生不竭尽自己的忠诚,又不能因材施教,不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学的方法违背了教学的原则,提出的要求不合学生的实际。
这样,学生就痛恶他的学业,以至于痛恨他们的老师;苦于学习的艰难,而不知道学习的好处;即使结束了他的学业,也一定会很快地忘掉。
教育之所以不成功,大概就是这个缘故吧。
5.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hàn)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译】大学的教育方法:在错误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加以制止,这叫做“豫”(预防);正当他可以教育时教育他,这叫做“时”(适时);不超过节度等次去施教,这叫做“逊”(顺序);互相观察并且学习对方的长处,这叫做“摩”(观摩)这四种方法,就是是教学成功的经验。
错误发生了然后才加以制止,就会抵触而起不到作用。
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
杂乱地施教而不按节度等次,就会打乱条理而不能教学好。
单独学习而没有朋友讨论,就会孤陋寡闻、学识浅薄。
结交不正当的朋友,就会违背老师的教诲。
沉湎在放荡游乐中,就会荒废自己的学业。
这六项,是教育所以失败的根由。
君子既已知道了教育成功的方法,又知道了教育所以失败的根由,这以后就可以做人家的老师了。
所以君子的教育是晓喻学生,是引导而不强迫,激励而不压抑,启发而不包办到底。
引导而不强迫,师生关系就亲近融洽;激励而不压抑,学生就感到轻松容易;启发而不包办到底,学生就会自己去深思。
能够做到关系亲近融洽、学习轻松容易、学生深入思考,这就可以称为善于晓喻学生了。
6.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
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
《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
”此之谓乎?【译】学生在学习上有四种过失,老师必定要知道。
一般人在学习的时候,有的过失在于贪多,有的过失在于求少,有的过失在于不求甚解,有的过失在于半途而废。
这四种过失,思想情况是不同的;要了解不同的思想情况,这以后才能去补救他们的过失。
教育就是要发展学生好的地方,补救他们的过失。
善于歌唱的人,能使人继承他的动听的歌声;善于教学的人,能使人继承他的远大的志向。
他的语言简洁而使人明白,含蓄而使人受益,举例不多,但能说明问题,这样,才可以达到使学生自觉地跟着他学的目的。
君子知道做学问的难易,也知道学问上的是非,然后才能用广博的知识使人晓喻;能用广博的知识使人晓喻,然后才能做人家的老师;能够做人家的老师,然后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然后才能做国君。
所以老师是教人学习做国君的。
因此,选择老师就不可以不慎重。
古书上说:“三王、四代对选择老师都慎重。
”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7.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
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
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
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译】大凡求学的道理中,严师是难能可贵的。
老师受到尊敬,然后他讲授的道才会被尊重;讲授的道被尊重,然后民众才知道崇尚学习。
所以君王不以臣子相待的臣子有两种人:一是正在祭祀中作为神的替身的人,不以臣子相待;二是教师,不以臣子相待。
根据礼制,(这二种人)虽被天子召见,可以免去朝见君王的礼节,这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的缘故。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闲适,但自己比别人能得到加倍的成绩,并能感激教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辛勤,但自己比别人只得到一半的成绩,还要埋怨教师。
善于发问的人,就像砍削坚硬的木头,先从较容易砍的部位下手,然后再着手于较难的结节部位,等到时间一长,木头自然脱落砍开。
不善于发问的人却与此相反。
善于对待发问的人就像撞钟一样,撞得轻就响得小,撞得重就响得大,要等到撞钟的人从容不迫,然后才会余韵悠扬而尽。
不善于对待发问的人是与此相反的。
这些都是使学业有进步的方法。
只是记诵一些古书而等待学生来发问的人,是不能够做人家的老师的,一定要倾听学生所提的问题而给予解答才行!有的学生没有能力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这才可以直接给他讲解;讲解以后却还不明白的,即使舍弃也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