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学记全文及译注

合集下载

(完整版)《学记》全文及翻译汇总

(完整版)《学记》全文及翻译汇总

《学记》全文及翻译大约写于公元前的战国末年,是"礼记"一书49篇中的一篇,作者不详,郭沫若认为像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它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也是最完善的极为重要的文献,值得认真研究.它从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学校制度,学校管理等各方面都作了系统论述。

虽然时隔2000多年,但是对今天的教育仍富有现实意义。

【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寻找有贤之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学记》全文及翻译

《学记》全文及翻译

《学记》全文及翻译《学记》全文及翻译2010年10月05日星期二 18:06【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 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学记》全文以及翻译

《学记》全文以及翻译

《学记》全文及翻译《学记》1【原文】发虑宪,求和善,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关于国家大事假如能够深思熟虑,而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能够赢得一点小乳名气的,可是还不可以够感动大家的心。

假如礼贤下士,亲密远人。

就能够感动民众的心了,可是还不可以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假如想要教化人民,培育优异的民俗,看来只有经过学校教育才行。

2【原文】玉不琢,不可以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课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可以成为玉器的;相同,人们不经过学习,就不可以够懂得道理。

因此,古时候的帝王,成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下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而后知不足,教而后知困。

【译文】即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可以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可以知道它的利处的。

因此,只有经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当教课工作才会真实感觉疑惑。

【原文】知不足,而后能自反也;知困,而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课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鼓励自己;感觉疑惑,才能不停努力研究。

因此说:教与学是互相促使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双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畅,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家”的“闾”建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建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建立“序”,在国都建立大学。

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察学生的成就一次。

第一年考察学生疏析课文的能力和志趣;第三年考察学生的专业思想能否是稳固,同学之间能不可以相亲互助;第五年考察学生的知识能否广博,学生关于教师能否尊敬;第七年考察学生商讨学识的本事与辨别朋友的能力;合格的就叫作“小成”。

学记(原文+翻译)精编版

学记(原文+翻译)精编版

《学记》第一章:化民成俗【原文、解释、译文、解读】沙月【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xiao)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解释】发,发布。

虑,谋划。

宪,法令。

謏,xiǎo,小。

动,触动,感动。

就,接近,亲近。

贤,贤士。

体,体恤。

化,教化。

君子,古代的统治及管理者。

成俗,形成良好的习俗。

【译文】执政者在发布法律命令的时候,如果能够认真研究思考,发布实施,同时,广求品德高尚有悲悯忧思的人来辅佐自己,那么,是可以产生一定影响的;但是,不足以能够来激发全体民众的向善愿望。

执政者如果能够亲近贤德的君子,关爱贫贱出身的寒士,那么,就足够来激发起全体民众向善愿望的;但是,不足以来教育好全体民众。

执政者如果想让全体民众都能接受教育并且形成为社会风尚,那么,那就一定只有走兴办学校施行全民教育这条路了。

《学记》第二章:教育优先【原文、解释、译文、解读】沙月【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解释】琢:治玉。

建国,建立国家,制订法律制度。

君民,君长其民。

统治百姓。

念,思想观念,观点。

兑,读yuè,通“悦”。

《兑命》是《尚书》中的一篇,传说是殷高宗相傅说所作,共三篇,今失传。

终始,始终,一直。

典,经常。

【译文】玉石(即使质地很好),但是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人们(即使本性善良),但是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制定法律制度,统治百姓,无一不是把教育当作首要的大事。

《尚书·兑命篇》说:“君王们一定要自始至终坚持一贯的重视办好学校。

”就是这个意思吧《学记》第三章1:学知不足【原文、解释、译文、解读】沙月【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解释】旨,美好的味道。

至,最高。

善,美好。

《学记》原文+译文

《学记》原文+译文

学记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sǒu,小有声音)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教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道":古今异义,指儒家之道。

)。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yuâ“说”)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惑)。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促进)也。

《兑命》曰:“学学半”(前一个“学”字音xiào,本字读作“斅”,意思是教育别人,后一个“学”字音xuã,意思是向别人学习)。

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g),术(su ì)有序,国有学。

比年(隔一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坚强的意志)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â“悦”)服而远者怀(向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蚁”)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yì)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qi â),孙(以逊顺之心)其业也。

夏楚(夏(jiǎ)圆和楚方,一种教杖)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dì)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â同后文“陵”,超越)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纲要)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完整版)学记原文与译文对照版

(完整版)学记原文与译文对照版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有坚固不易攻破的趋势;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施教者杂乱无章而不按规律办事,打乱了条理,就不可收拾;自己一个人瞑思苦想,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形成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老师的教导;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这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原因。
《学记》
原文Βιβλιοθήκη 译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执政者)发布政令,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辅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声誉,不能够耸动群众的听闻;(如果他们)接近贤明之士,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耸动群众的听闻,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并形成好的风俗,就一定要重视设学施教啊!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古代求学的人,能够对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举一反三。鼓不等同于五声,而五声中没有鼓音,就不和谐;水不等同于五色,但五色没有水调和,就不能鲜明悦目;学习不等同于五官,但五官不经过学习训练就不会发生好的功能;师不等同于五服之亲,但没有教师的教导,人们不可能懂得五服的亲密关系。
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使他们一入学就产生要作官的感受;要学生按鼓声开箱取出学习用品,使他们严肃地对待学业;同时展示戒尺,以维持整齐严肃的秩序;(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夏祭不去考查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按自己的志愿去学习。(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先观察而不要事先告诉他们什么,以便让他们用心思考;年长的学生请教教师,年少的学生要注意听,而不要插问,因为学习应循序渐进,不能越级。这七点,是施教顺序的大纲。古书上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宫首先要尽职,读书人要先立志”,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学记》全文及翻译(转)

《学记》全文及翻译(转)

《学记》全文及翻译【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 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查学生的成就一次。

第一年考查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和志趣;第三年考查学生的专业思想是不是巩固,同学之间能不能相亲相助;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学生对于教师是否敬爱;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问的本领与识别朋友的能力;合格的就叫作“小成”。

学记(原文及全文白话译文)

学记(原文及全文白话译文)

学记1、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iǎo,小有声音)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教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译文:说话和考虑问题合乎法度,招求一些贤良人士辅佐自己,那就足可以有小的声誉,但还不足以胜任统帅军队的将领。

礼贤于德行贤良的人,亲近于才艺广远的人,就足以胜任统帅军队的将领,但还不足以教化臣民,成其美俗。

处于君位的人如果要教化臣民,成其美俗,这一定要通过学习呀!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道’:古今异义,指儒家之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yuâ“说”)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不会明白儒家至道。

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要把兴办教育作为首要任务。

《尚书·兑命》篇中说:“由始至终要经常想着学习先王正典”,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3、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

故曰:教学相长(促进)也。

《兑命》曰:“学学半。

”(前一个“学”字音xiào,本字读作“斅”,意思是教育别人,后一个“学”字音xuã,意思是向别人学习。

)其此之谓乎?译文: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深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德行不足,教书育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学识不通达。

知道自己德行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学识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奋勉。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中说:教育别人所起到的效果,其中一半就是使自己增长德行学识。

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4、古代设学施教,每一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设有学校叫庠,每一遂设有学校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有大学。

新生每年都可入学,隔年考试一次。

《学记》原文及翻译

《学记》原文及翻译

《学记》原文及翻译《学记》原文及翻译1.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sǒu)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yuè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译文】启发思虑而求合乎法则,招求善良的人,(这二件事)能取得小名声,但还不能感动众人。

亲近贤良的人,关怀疏远的人,能感动众人,但还不能教化整个的人民。

君子如果想要教化人民移风易俗,那一定要从学习上入手!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器具;人不学习,就不懂得道理。

因此古代的帝王建设国家和统治人民,都是把教育和学习放在首位。

《兑命》说:“应该想到有始有终地经常学习。

”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虽然有鱼肉等美好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

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就不明白它的美妙。

因此,学习过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行不够,教过人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还有未通达的地方。

知道自己的学行不够,这以后就能自我反省而更多地去学习。

知道自己的学识还有未通达的地方,这以后就能自强不息地求进步。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增长的。

《兑命》说:“教人学习,能收到相当于自己学习的一半效果。

”大概也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2.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

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è)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

【译文】古代教学,家(25家)里办学有“塾”,党(500家)里办学有“庠”,遂(12500家)里办学有“序”,国都办学有“学”。

学记

学记

《学记》全文及翻译2010年10月05日星期二18:06【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查学生的成就一次。

学 记》全文及译注

学 记》全文及译注

学记》全文及译注发虑宪,求善良,足以(xiao) 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 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 罗致好人[ 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 ,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 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 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 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同样,] 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 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 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查学生的成就一次。

第一年考查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和志趣;第三年考查学生的专业思想是不是巩固,同学之间能不能相亲相助;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学生对于教师是否敬爱;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问的本领与识别朋友的能力;[ 合格的] 就叫作“小成”。

【免费下载】《学记》全文及译文

【免费下载】《学记》全文及译文

《学记》全文及译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荅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注:《学记》大约写于公元前的战国末年,是"礼记"一书49篇中的一篇,作者不详,郭沫若认为像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它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也是最完善的极为重要的文献,值得认真研究.它从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学校制度,学校管理等各方面都作了系统论述。

学记

学记

《学记》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敷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翻译:(执政者)发表政令,征求人品善良(的人士副手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光荣,弗成以或许耸动群众的听闻;(倘若他们)靠近英明之士,密切和自己生疏的人,可以耸动群众的听闻,但不及起到感化平民的作用。

君子想要感化平民,并形成好的习惯,就必定要重视设学施教啊!原文:玉不琢,不可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开国君民,传授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翻译:玉石不经雕琢,就不及酿成好的器物;人欠亨过学习,就不会领会原理。

以是古代的君王,成立国度,统治人民,结果要设学施教。

《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便是谈的这个原理啊!原文:虽有好菜,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敷,教然后知困。

知不敷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传授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翻译:纵然有味美适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可口的;纵然有高超美满的原理,不学习也不会知道它的益处。

以是,议决学习能力知道自己的不敷,议决教人能力感应狐疑。

知道自己学业的不敷,能力反过来严厉要求自己;感应狐疑然后能力不倦的钻研。

以是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兑命》篇说:“(在传授进程中)教与学是一个事件的两个方面”,便是说的这个原理啊!原文: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翻译: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京都建立有大学。

原文:连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学 记》全文及译注

学 记》全文及译注

学记》全文及译注发虑宪,求善良,足以(xiao) 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 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 罗致好人[ 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 ,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 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 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 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同样,] 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 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 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查学生的成就一次。

第一年考查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和志趣;第三年考查学生的专业思想是不是巩固,同学之间能不能相亲相助;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学生对于教师是否敬爱;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问的本领与识别朋友的能力;[ 合格的] 就叫作“小成”。

《学记》全文及注释

《学记》全文及注释

《学记》全⽂及注释学记发虑宪,求善良[1],⾜以謏[2]闻,不⾜以动众;就贤体远[3],⾜以动众,未⾜以化民。

君⼦如欲化民成俗[4],其必由学乎![1]发虑宪,求善良:发布政令,寻求贤能的⼈。

[2]謏:通“⼩”。

[3]就贤体远:亲近贤⼈,关⼼关系疏远的⼈。

就,接近。

体,亲近。

[4]化民成俗:教化百姓,以形成良好的风俗。

⽟不琢,不成器;⼈不学,不知道[5]。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6],教学为先。

《兑命》[7]⽈:“念终始典于学”[8],其此之谓乎[9]![5]知道:明⽩道理。

[6]建国君民:治理国家,管理⼈民。

君,统治。

[7]兑命:《尚书》篇名。

兑,⾳yuè,同“说”。

[8]念终始典于学:设学施教要念念不忘。

典,经常。

[9]其此之谓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虽有嘉肴[10],弗⾷不知其旨[11]也;虽有⾄道[12],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教然后知困[13]。

知不⾜,然后能⾃反[14]也;知困,然后能⾃强也。

故⽈:教学相长[15]也。

《兑命》⽈:“学学半[16]”,其此之谓乎?[10]嘉肴:美味的饭菜。

[11]旨:美。

[12]⾄道:最好的道理。

[13]困:困惑。

[14]⾃反:⾃我反思、省察。

[15]教学相长:教与学相互促进。

[16]学学半:教与学都能增进⾃⼰的知识。

第⼀个“学”,通“敩”,⾳xiào,教导。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17][17]家有塾……国有学:塾、庠、序、学,都是学校名称。

术,同“遂”。

《周礼》记载,⼆⼗五家居⼀巷内,设⼀塾;五百家为党,设有庠;万两千五百家为⼀遂,设有序;诸侯与天⼦都城内设有学。

⽐年⼊学,中年考校。

[18]⼀年视离经辨志[19],三年视敬业乐群[20],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21],谓之⼩成;九年知类通达,强⽴⽽不反[22],谓之⼤成。

夫然后⾜以化民易俗,近者说[23]服,⽽远者怀[24]之,此⼤学之道也。

学记

学记

《学记》第一章:化民成俗【原文、解释、译文、解读】沙月【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xiao)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解释】发,发布。

虑,谋划。

宪,法令。

謏,xiǎo,小。

动,触动,感动。

就,接近,亲近。

贤,贤士。

体,体恤。

化,教化。

君子,古代的统治及管理者。

成俗,形成良好的习俗。

【译文】执政者在发布法律命令的时候,如果能够认真研究思考,发布实施,同时,广求品德高尚有悲悯忧思的人来辅佐自己,那么,是可以产生一定影响的;但是,不足以能够来激发全体民众的向善愿望。

执政者如果能够亲近贤德的君子,关爱贫贱出身的寒士,那么,就足够来激发起全体民众向善愿望的;但是,不足以来教育好全体民众。

执政者如果想让全体民众都能接受教育并且形成为社会风尚,那么,那就一定只有走兴办学校施行全民教育这条路了。

《学记》第二章:教育优先【原文、解释、译文、解读】沙月【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解释】琢:治玉。

建国,建立国家,制订法律制度。

君民,君长其民。

统治百姓。

念,思想观念,观点。

兑,读yuè,通“悦”。

《兑命》是《尚书》中的一篇,传说是殷高宗相傅说所作,共三篇,今失传。

终始,始终,一直。

典,经常。

【译文】玉石(即使质地很好),但是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人们(即使本性善良),但是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制定法律制度,统治百姓,无一不是把教育当作首要的大事。

《尚书·兑命篇》说:“君王们一定要自始至终坚持一贯的重视办好学校。

”就是这个意思吧《学记》第三章1:学知不足【原文、解释、译文、解读】沙月【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解释】旨,美好的味道。

至,最高。

善,美好。

《学记》原文及翻译

《学记》原文及翻译

《学记》原文及翻译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ǐao,小有声音)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教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道’:古今异义,指儒家之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yuè“说”)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惑)。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促进)也。

《兑命》曰:“学学半。

”(前一个“学”字音xiào,本字读作“斅”,意思是教育别人,后一个“学”字音xué,意思是向别人学习。

)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g),术(suì)有序,国有学。

比年(隔一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坚强的意志)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è“悦”)服而远者怀(向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蚁”)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yì)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qiè),孙(以逊顺之心)其业也。

夏楚(夏jiǎ圆和楚方,一种教杖)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dì)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è同后文“陵”,超越)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纲要)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记》全文及译注【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 罗致好人[ 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 ,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 ]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 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 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注释】①謏:同小。

②就:接近;体:亲近。

③君子:古称地位高的人,后称品德高尚的人,下同。

④乎:这里作感叹词用,相当?啊",下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 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注释】①君:作动词用,统治的意思。

②《兑命》:《尚书》中的一篇。

"兑",亦作"说",读"悦",下同。

③典:主也。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同样,] 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注释】①佳肴:肴(yao),煮熟的肉。

佳肴,泛指美好的菜肴。

②旨:味美。

③学:音效,教的意思。

【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 家”的“闾”设立“塾”,在 [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 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查学生的成就一次。

第一年考查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和志趣;第三年考查学生的专业思想是不是巩固,同学之间能不能相亲相助;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学生对于教师是否敬爱;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问的本领与识别朋友的能力; [ 合格的 ] 就叫作“小成”。

到第九年,学生对于学业已能触类旁通,他们的见解行动已能坚定不移,这就叫作“大成”。

【原文】夫然后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译文】这样才能收到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的效果,使跟前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向往来归,这就是大学施教的过程。

古书上说:“小蚂蚁总是跟着大蚂蚁走”,岂不正好说明了这层道理吗!【注释】①家:这里实际上是指二十五家的闾。

②术:亦作"遂"。

③国:天子或诸侯所在地。

周制:离都城百里以内的行政区划为:每五家为一比,,五比为一闾(二十五家),四闾为一族(一百家),五族为一党(五百家),五党为一州(二千五百家),五州为一乡(一万二千五百家)。

离都城百里以外(远郊)的行政区划则为: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二十五家),四里为一鄼(一百家),五鄼为一鄙(五百家),五鄙为一县(二千五百家),五县为一遂(一万二千五百家)【注释】①校:音jiao②离经辨志:清代学者黄以周《离经辨志说》中指出:离经,专以析句言;辨志,专以断章言。

③知类通达:闻一知十,举一反三。

④说:同悦;怀:归顺。

⑤《记》:古书。

⑧蛾子时术之:蛾,同蚁。

术,效法。

意为小蚂蚁学着不断地衔土,能堆土堆。

【原文】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踖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译文】大学开学的时候, [官吏要] 穿着礼服,备办祭菜,举行祭祀,为的是表示尊师重道的意思。

[学生常常再三] 诵习小雅,[为的是使他们] 从开头就培养做官的兴趣。

学生上学,要按鼓声打开书箧,为的是使他们重视学业。

[大学里备有] 教鞭,为的是维持整齐严肃的秩序。

[ 教官 ] 不到夏祭以后不去考查学生的成绩,为的是使学生得以按照自己的志趣从容学习。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经常加以检查指点,但不 [ 叨唠 ] 灌输,为的是培养学生自己用心思考的习惯。

年幼的学生只听不问,为的是使他们 [ 循序渐进地而 ] 不越级地学习。

这七件事就是大学教育的基本纲领。

【注释】①皮弁(bian),天子或士的礼服。

②宵:同小。

③肄:学习。

④箧(音切):竹箱。

⑤孙:同逊。

恭敬。

夏楚:夏(jia)同槚,夏楚二木,制成戒尺,作体罚学生之用。

⑦卜禘:夏祭叫禘,禘前要卜问,故称卜禘。

⑧躐:超越【原文】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译文】古书上说:“在教育这件事上,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尽职,学生的责任首先在于立志”,就是这个意思吧。

【原文】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自焉游焉。

夫然后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译文】大学进行教育的办法是:在规定的时间进行正课,休息的时候也有种种课外作业。

[因为,课外 ] 不习杂曲,[ 课内 ] 就学不好琴瑟;[ 课外 ] 不习歌咏,[课内 ] 就学不好诗;[ 课外 ] 不习洒扫、应对、进退等杂事,[ 课内 ] 就学不好礼仪。

[ 总之,] 如果不提倡课外技艺,学生就会学不好正课。

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学习的时候努力进修,休息的时候尽兴玩弄杂艺。

这样,他们才能搞好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交友,坚持信念,日后离开师友也就不会违反师友的教诲了。

【原文】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译文】《尚书·兑命篇》说:“唯有重视学业,按部就班,及时努力,学业才能有所成就”,正是这个意思!【注释】①操缦:杂乐。

②安:善于。

②博依:音律,亦作比喻讲。

④杂服:各种礼服,亦作洒扫应对讲。

⑤厥修乃来:他的学业就会有成就。

厥,他的;修,所修之学业。

【原文】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

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

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译文】现在的教师呢,[ 只知道 ] 朗读课文,大量灌输,只顾赶进度,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

他们不考虑学生的内心的要求,不能使学生的才智得到充分的发展。

他们进行教学的办法既不合理,提出的要求也不符合实际。

以致,学生厌恶学习,怨恨师长,只感到学习的困苦,不知道学习的好处,即使勉强结业,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教育没有成效,原因就在这里!【注释】①呻其占毕:朗读课文。

呻,朗读;占,同觇(chan),注视;毕,竹简,古代的书是刻在竹简上的。

②及:急迫。

③数:读朔,次数频繁。

④悖:违背。

佛,拂逆。

⑤隐:痛恶。

疾:怨恨。

刑:成功。

【原文】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译文】大学进行教育的原则是这样的:事情没有发生就先防止,这叫做预防;抓住时机,进行教育,这叫做及时;[ 循序地而 ] 不越级地进行教育,这叫做顺应 [ 自然 ] ;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叫做观摩。

这四点就是教育成功的因素。

【注释】①孙:顺应,合乎规律。

【原文】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译文】[如果]等到事情发生以后才去禁止,就要遭到阻力,不易纠正了;[ 如果 ] 时机错过以后才去学习,学起来就会劳苦不堪,不易有成就了。

[ 如果 ] 不知顺应[自然],胡乱施教,[ 教育工作 ] 就会陷入混乱的境地,不能获得成效。

[ 如果 ] 孤独地学,没有朋友,见解就会狭隘,见闻就会不广。

[ 如果 ] 交友不慎,就会违背师长的教诲;[ 如果 ] 三朋四友,尽谈不正经的事情,就会荒废学业。

这六点就是教育失败的原因。

【注释】①扞格:坚固不易攻破。

②燕朋:不正派的朋友。

③燕辟:淫邪的谈话。

【原文】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译文】教师只有懂得了教育成功的因素,同时又懂得了教育失败原因,然后才能胜任教师的工作。

所以优秀的教师是善于通过诱导进行教育的,[就是:]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

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学习起来才会感到安易;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学生才能独立思考。

师生融洽,学习安易,学生又能独立思考,就是善于诱导的结果。

【注释】①喻:启发诱导。

⑧道:同导,诱导。

②强:劝勉,勉励。

④开:指示门径【原文】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译文】学生的缺点有四种类型,教师不可以不知道。

在学习中,有些学生的缺点是贪多务得,有些学生的缺点是狭隘寡闻,有些学生的缺点是轻率勇为,有些学生的缺点是畏难而止。

这四类缺点的根源是因为学生的心性不同之故。

【原文】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译文】必须了解学生的心性,才能矫正学生的缺点。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扬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

优秀的歌手能使听众[自然而然地] 跟着他唱;[同样,] 优秀的教师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他学。

他的讲解,扼要而又透彻,精微而又妥善,举例不多,却能说明问题,这就能使学生 [ 自觉自愿地 ] 跟着他学了。

【注释】①救:帮助克服。

②臧:完善。

【原文】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

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教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

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

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译文】教师知道学生的程度有深浅,资质有好坏之分,然后才能多方诱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